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docx
-
资源ID:35033539
资源大小:31.6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docx
1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3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语 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2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示儿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3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重难点)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1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 写的一一示儿。2 .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们看的诗)3 .陆游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 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等。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与那 些诗截然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古诗。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1 .学生自由朗读,把诗读准确、读通顺。重点指导“祭”的书写。2 .再读古诗,这是一首几言诗?(七言)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朗读节奏规 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第三,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 想情感。仍以题临安邸为例。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 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们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那么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 画面就出现了障碍。此时我马上给学生介绍了本首诗写作的背景和历史上的南宋、 北宋的知识。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的拓展。这样学生们马上想到:现在 祖国还没有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逸享乐,那么诗人所要 表达的挖苦之意马上从学生的口中涌了出来。本课教学的缺乏之处是: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影响了学生对诗歌 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感悟。在介绍诗人的时候,介绍的不够丰富,没有把和诗人 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一下。比方介绍陆游的时候就因为缺少了对一些重大历 史事件的介绍而影响了学生对故事示儿的理解。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 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已经积累了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去。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挖教材, 认真备课;课上在对学生的关注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 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 .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 爱国情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 .我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础上, 让学生带着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诗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美中缺乏之处在 于对于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己亥”解释得有点笼统,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的 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住细节,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 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具有很 强的感染力。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 情。二、说教学目标:1 .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 确体会诗歌主旨。3 .背诵课文,默写示儿。三、说教学重难点:1 .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2 .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四、说教学方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 .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 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2 .发现点拔教学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拟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 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 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防止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题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 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12.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2 .课件出示生字。3 .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4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字:祭 熏 恃(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 .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2 .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学习示儿(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3)讲解古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 悲伤。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 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 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诗人能将个人 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 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 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4)归纳主旨。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渴望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第二课时(一)学习题临安邸1 .让学生跟着课文范读录音朗读古诗,把古诗朗读得流利。2 .讲解古诗。(1)让学生说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描绘了什么画面。诗句大意: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达官贵人,在西湖 边吃喝玩乐,听歌看舞,这样悠闲的享乐生活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这句诗从杭州的美好景致写起: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这一切 是多么繁华美好啊! “西湖歌舞”在诗中指哪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他们在 西湖边过着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几时休这里用了反问,即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对贵族统治者的谴责。(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句大意: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这些人竟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 当做卞州了。诗中的“游人”与我们所说的“游人”意思是不同的,它指那些成天只知道 吃喝玩乐,不顾国家的达官贵人。这一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生、 不思国政的丑态。3 .归纳主旨。题临安邸全诗刻画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腐朽昏庸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的愤怒之情。(二)学习己亥杂诗1 .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时的情感。2 .讲解古诗。(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生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答案)诗句大意: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 人悲哀。(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课件出示答案)诗句大意: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 国的人才。3 .归纳主旨。已亥杂诗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 层,写了朝野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指出必须依靠巨大力量才能改变这 种沉闷腐朽的现状;第三层,说明这力量的来源是人才,朝廷应该破格录用人才。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 “万马”“天公”这样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 深刻,气势磅礴。六、说板书设计12.古诗三首心事死去元知万事空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收复失地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统一祖国家祭无忘告乃翁美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忧国忧民题临安邸抒情议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主张: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现状:万马齐喑究可哀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分出来。复习古诗朗读节奏。(223)3.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给儿子写诗?(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 的身体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 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给儿子的一份(遗 嘱)。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全诗,结合课本里的 注释,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一)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 .学生解释诗意。(有解释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提问,如:元知、但、九州同)2 .结合“九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 个覆亡了的宋王朝一一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 北宋灭亡后,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 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 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 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可是,陆游写下这首示儿的时候,中原沦陷、 九州破碎,已经整整84年了。3 .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悲)为何而悲?(为国土沦 丧整整84年而感到悲伤;为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而感到悲愤;为沦陷区的百姓 遭受的苦难而感到悲哀)4 .指名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悲”来。(二)课件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 .学生解释诗意。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人是怎样在嘱咐自己的儿子呢? (老泪纵横地嘱咐、奄奄一息地嘱咐)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反复读这两句。2 .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这是诗人生前最大的愿望,能不能用一 个字概括这种渴望的心情?(盼)诗人渴望有一天“王师”能够收复失地、统一 祖国,所以他对儿子再三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对儿子最后的嘱咐,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4 .小结: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依旧渴望儿子在家祭时能把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消息告诉他。我们感 受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四、升华主题,深化情感1 .诗人的一生都在盼望着“北定中原”,在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 对生的不舍,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这是为什么呢?请看陆游早些时候 的一首诗作一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 .读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时,从“泪”字,你能看见什 么?为什么有人在哭泣?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共同的动作是什么?(望) 望着谁?他们会怎样地望?他们等到“王师” 了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又) 说明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可是却始终没有盼到。3 .正是因为诗人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望眼欲穿的遗民。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作者的遗憾是一一死去 元知万事空;作者的遗恨是一一但悲不见九州同;作者的遗愿是一一王师北定中 原日;作者的遗嘱是一一家祭无忘告乃翁。就这样,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 远地离开了。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五、比照阅读题临安邸,加深体会1 .解题(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诗),这是一首题壁诗。这种题壁诗 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2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3 .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补充资料:北宋如何灭亡, 南宋如何建立,“靖康之耻”。)4 .全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最能表达?(1)“西湖歌舞几时休”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暗指统治者 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教师引读: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地,救俘虏, 不思兴国安邦,只顾纵情歌舞。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西湖歌舞几时休)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地卑躬屈膝,休战言和,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一一 (西湖歌舞几时休)(2)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熏”字外表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们,再到普通 的游客间都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 的相互影响。“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 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3)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 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简直把这避难所杭州 当作是老家汴州了。这是对统治者极大的挖苦。(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挖苦的意味。5 .诗人为什么要用辛辣的挖苦来抒发情感呢?结合诗人背景资料。“林升,南宋时期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历史上关于林升的记载没有很多, 当过官吗?打过仗吗?我们一无所知。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很知名的人物,只是一 介文人,终日舞文弄墨,人微言轻,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他能做的就只 有“ 口诛笔伐”,于是痛苦愤怒之余,他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人来客往的客栈的墙 壁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政治挖苦诗题临安邸。为的是能给统治者当头 棒喝,也为的是能唤起更多民众的爱国情感,更为的是自己也想为祖国的统一尽 一份绵薄之力。6 .比照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爱国之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示儿侧重直接表达, 题临安邸那么用挖苦的手法来表达。7 .背诵积累两首诗。第2课时己亥杂诗课时目标1 .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重难点)一、背景导入,了解作者1 .背景: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 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 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记录在了 315首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一首。请大 家齐读课题。2 .作者简介: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抗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那么徐禁除 鸦片。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48岁 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他 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有龚 定庵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多是咏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 也惊醒了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二、疏通诗文,了解大意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2 .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 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三、聚焦诗句,体会情感(-)课件出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1 . 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热 闹、壮观的场面!而这“万马齐喑”呢?(万马都寂静无声)看到这个词语你眼 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2 .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当时 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卖唱的歌女,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中国烟民做 成的明信片,官府施粥场景)3 .现在你能不能结合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沉沉,人 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就是一一万马齐喑。4 .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怒)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 龚自珍的脑海中,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体会着读读这 句诗。5 .正因为“哀”,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 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6 .你希望这风雷洗去什么?炸醒什么?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 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 大地迸发出勃勃生机!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读!7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 能不感慨?把两句诗连起来,放声读出来吧!8 .小结: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 国虎视眈眈,奴役中华民族,妄图灭亡中国。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 崭新的世界。(二)课件出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1 .知道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课件出示八股文资料,自读。交 流:龚自珍希望朝廷如何做?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 的人才,力挽狂澜。2 .配乐图片,激情朗读。(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第一次 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与清政府陆续签订了数十个不平等的条约。再读。(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再读!3 .师生同读。四、领悟情感,感悟写法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 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2 .带着这样的期盼,全班齐诵全诗。3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他的所思所想的?(暗喻、比照)同学们看,诗 中的“万马”“风雷”“天公”这些浩大的景象都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 的,以此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绪,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出龚自珍极 高的艺术成就。教学板书12古诗三首示儿虐悲之切'告乃翁爰之深'几时休责问鬻信人醉痛惜嘲讽忧国忧民.直把愤怒己亥杂诗己亥杂诗(盼)九州生气一万马齐喑(悲)、(思)变革泛国(劝)不拘一格降人材J万马、风雷、天公一暗喻、比照教学反思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首古 诗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示儿时,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入手,与本诗形成比照,了解诗 人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细读诗句来理解诗意,把一句诗浓缩成一个“悲”字,抓住“悲”字,让 学生体验、感悟诗人的悲伤、悲哀、悲哀,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诗人是在怎样地嘱咐,化 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 世界,与诗人同悲戚。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沦陷着的 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 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 沉、热烈、真挚。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 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 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挖苦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 “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 “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 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 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 材极为广泛。一、教学效果1、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拟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体会情感也是难点。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 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拟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 距离缩短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础。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 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 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而收到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2、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 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 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3、诵读积累,积淀语言。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之后,吟诵三首古诗,评出最正确小小背诵家。 再让学生默写三首古诗,同桌互改,班内展示书写最漂亮最规范的10分佳作,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享受成功!二、成功之处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课上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很好地落实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学能力、吟诵能力有效提高。整堂课上学生态度 积极,背诵热烈,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三、缺乏之处自读自悟环节放手自学时,优秀的学生驾驭能力强易操作,但对于稍落后的 学生就有难度,预设的环节简单,没能全面照顾。四、改进措施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探究交流的气氛,让生帮生一起进步,让 我的教学更圆满!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 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 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 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 “游人们” 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 担忧。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由于清王朝 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 振兴国家的愿望。完本钱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首先我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置了这样一 幅画面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 什么。看到这幅画面之后,孩子们马上会产生的疑问是: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干 什么?然后出示课题示儿,引出诗人陆游,对陆游进行介绍。其次,我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借助注释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如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