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名师教案.docx
3古诗词三【课前解析】关于内容: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 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 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 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表达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 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 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 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 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 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 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 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沉着不 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 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 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 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关于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 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 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座倾服,为之搁 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局部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 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 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3古诗词三首七名读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的下阙给人们展 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例如: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 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 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 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想象这首词的画面。1 .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2 .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3 .集体交流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5 .图画与诗句结合,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诗句的记忆会更深刻。设置此环 节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加强积累。【板书设计】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看明月、惊鹊'听 清风、鸣蝉、蛙声热爱大自然闻稻花香关心人民生活想 说丰年一【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那么,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 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并且在自读、精读、 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 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在第一 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初步感悟。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 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后指名读。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 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 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 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 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 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4*花之歌【课前解析】关注体裁: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 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 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 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的向往 和追求光明。关注写作手法: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永、全文无一 “花”字,却句句在写花,作者以 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花描绘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大自然的 话语” “从苍穹坠落的星星” “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 “婚礼上的冠冤” “赠予死者最 后的祭献” “与晨风群鸟一道迎送光明”,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关注语言特点:作者连续使用大量结构整齐的句式,很有特色。如,第14自然段均以 “我是”开头,第3自然段中“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 去去”,第5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黄昏,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第6自然段“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观察;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 眼向我凝视:这些整齐的句式使本文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 层次清晰地将作者的想象一一铺陈开来,画面丰富而有气势。【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2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3 .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各种形象,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引入: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 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 丹人们赋予了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 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4*花之歌)出示课件1:* 六年q 切上多通.4*花之歌(设计意图: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气氛,使学生兴趣被激发,更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 学习任务中来。)2,简介纪伯伦,学生初步了解。出示课件2:4正之,上多这首散文诗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写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吧!纪伯伦黎已*作拿.背人.自家,是问方箱文学 的土宴莫皋人,社等为艺术天才、蒙已嫌文坛看 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激井你为站在东西方 文化桥梁上的两住B人.K作品士安以爱”和 “美.为主通.本文逸自汨与笑如我纪伯伦黎已*作拿.背人.自家,是问方箱文学 的土宴莫皋人,社等为艺术天才、蒙已嫌文坛看 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激井你为站在东西方 文化桥梁上的两住B人.K作品士安以爱”和 “美.为主通.本文逸自汨与笑如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组织阅读: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2 .再读课文,教师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阅读要求:在能表达“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出示课件4:”电,宜整体感知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花b要求:在能表达“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 J3 .初步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学生反应,教师引导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 预设: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设计意图: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明确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力集中。随 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4 .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第一局部(第1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局部(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做什么。(板书:“我”是什么,“我”每天都在做什么)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感受奇特的想象。1.教师组织思考:自读第一局部(14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出示课件5:,正z拿上多n第1自然段花开 花落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循环往复花的生命周期 “我是花”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花的高洁。出示课件6:预设3:花的生长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出示课件7: EC上.”第3自然段四季排比排比我是诸元素之女:卷将我孕育,融我开放,费 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花的四季变化花的生长过程4位欧第4自然段“我是花”循环往复预设3:赋予了它独特的功能。出示课件8: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瓦瓦1我是婚礼的度夏),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应皿。这句话写出花的功用有哪些?可以作为表达 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 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 的祭献。2 读课文第二局部(第5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想象的奇特。出示课件9:-五之歌第5-7自然段花儿的生活9追求“我是花”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黄昏,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 行.我在原野上捶曳,使原野风光更加彦旋: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 风芬芳部.我微睦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R晶的眼喷对我观察; 我醒来时,白条的那只硕大无助的孰眼向我被视.我伏着朝雾酿成的球柒,听着小鸟的B嘴、歌唱;我姿奖起年, 奇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由空,对光明心呢神往:我从不顾到自怜,自贯”而这些替拉,人类尚未无仝枚格。.*> 9 3教师提问: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预设L运用拟人化的动词,如:欢迎、送行,想象奇特。出示课件10:第5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黄昏,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年分。.、一 ,拟人化的动词, 说明作者想象奇特J预设2:运用拟人化的动词“摇曳”,想象奇特。出示课件11:花±.歌第6自然段我觉得推曳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 抓住了花儿随风舞动的特点,使人感受到 作者奇特的想象。我在原野上篇Q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 吸,使清风芬芳蔽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 的眼睛对我观察;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 我凝视。预设3:运用拟人化的动词“呼吸。想象奇特。出示课件12:4 q成上4m我在原野上摇戋,使原野风光更加猗旎;我在清风 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 亮晶晶的眼暗对我观察;我战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 的独眼向我凝视。我认为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花儿芬芳粳郁,m与大囱然水乳交融特点,表达了热爱大自然,“t、赞美大自然的感情。y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3 .教师提问: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作者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用“我”来表 述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出示课件13:4花之歌Jetyn了解了课文后,想想能否把文中的“我”改成“花” ?作者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 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用“我”来 描述能使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4 .教师提问:“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预设1:文中指作者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预设2: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 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的向往和追求光明。(板书:积极向上、向往光明)四、比照阅读,学会想象1.学生自由朗读杨柳与水莲,教师明确任务:在你认为想象最奇特的地方画上标记。出示课件14: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正之冬上切,学完了课文,我们再来读一篇短文杨 柳与水莲,在你认为想象最奇特的地方画上 标记。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2.教师提问:作者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预设:想到了繁星织就的花园、月神在徘徊、牛童织女在恋爱、夜莺啼叫、花香围绕 出示课件15:.4 M射上电谀堂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 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 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作者由夜想开去,想到了(繁星织就的花园) (月神在徘徊)(牛童织女在恋爱) (夜莺啼叫)( 花香围绕 )。3.思考:面对同样的夜 么不同?说说你的感受。想象其奇特,我仿佛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 9晚,杨柳跟水莲有什预设1:杨柳的感受是夜很美,水莲的感受是恐惧的、悲哀的。预设2: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 不同感受。4 .说一说“阅读链接”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1:都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预设2:想象奇特,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出示课件16:面对同样的夜杨柳的感受是(夜很美)?水莲的感受是(恐惧、悲哀)比照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人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欣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都要积极地追求光明。5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预设1:学到了面对任何事物要有积极向上、追求人生光明的人生态度。预设2:学习在表达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板书:想象奇特)(设计意图:通过比照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 运用。)六、课后作业小练笔:模仿本课,以XX之歌为题,展开想象,写一首散文诗。出示课件17:.小练笔:模仿本课,以xx之歌为题,展开想象,写一首散文诗。要求:运用第一人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板书设计】4*花之歌“我”是什么A 想象奇特“我”每天都在做什么J积极向上、向往光明【教学反思】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 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 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表达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 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 解句子外表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 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 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最后通过比照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 对朗读的指导就比拟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苏轼(1037noi)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汉族,四川 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郊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 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 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 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土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 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 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 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 退隐江西带湖。【教学目标】1 .会写“德、鹊、蝉”等3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2 .了解诗词的作者。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出示课件1:语文六军极上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 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 仞山J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 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J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 三首。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 .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2 .认识诗歌的作者。出示课件3: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孟浩然(689740)囊州虞阳人。唐代著名的山 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 人王维并称为“王工”,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孟浩然(689740)囊州虞阳人。唐代著名的山 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 人王维并称为“王工”,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人。与另一位山 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二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3 .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4:7 上4n宿建德江府孟浩然同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移舟/泊烟驾,! 11 gr 一产才'日暮/客愁新。一乐聿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 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设计意图: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 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 .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2 .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5:I 3E”tR整体感知谁来借助注释,说一说诗歌大意?谁来借助注释,说一说诗歌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I,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 树还消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4 .全班齐读此诗。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 力。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 .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 .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 .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 .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 .练习背诵。(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 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1 .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6:3古诗词三吉古诗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体会诗境理解诗意了解大意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一一了解大意一一理解诗意一体会诗境悟其感情)(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 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学古诗的方法。)2 .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 指导。3古附I三2上考通,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出示课件7:六月二十七日患宋苏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 .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3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3)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 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4 .提问后,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 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 天。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水到渠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2 .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8:1 .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再来背诵一遍吧。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课题。2 .出示辛弃疾背景。出示课件9: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3古诗何三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 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苏轶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 .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1 .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2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 .课题有两局部,第一局部“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后一局部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 道。事情:行)4、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设计意图: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1 .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2 .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出示课件10:士考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xian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通“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 .课件出示配乐范读。4 .女生男生赛读。5 .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 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 .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 .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3 .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5 .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出示课件11:横斜突兀的树枝。 明月国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杳里说丰年,听取姓声一片。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 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 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 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一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束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 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 收年。出示课件12:七专0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用茅草盖的小客舍C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卜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 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J _ _ 一_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地从小 桥过溪想要躲雨。依稀记得,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仿佛就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上路一转,穿过一座溪流小桥,茅店小屋就突然呈现在我的眼前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四、合作探究,反应交流。(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以下问题:出示课件13:互动课堂理解了词的大意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 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1 .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 .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 .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 .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 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 丰年)2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3 .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 活)4 .我想到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出示课件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