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docx
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时间:2022年11月25日来源:吉首高校学报作者:游俊,吴正彪扫瞄次数:飞441摘要: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为的生态行为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可持 续进展与有效采用。因此,开展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不仅特别重要,而且也特别必要。为此,本文立 足于人类生态行为在田野调查中的实际与运用这一原则拟定了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并在文中对此 大纲的调查操作要求进行了说明,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供应了参考的依据。关键词:生态人类学 田野调查纲要 生态行为基金项目:本文系我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学问讨论”课题的阶段性成 果之一 (04BMZ032) o作者简介:游俊(1958年一一),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吉首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民族学 与人类学讨论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正彪(1966年一一),男(苗族),贵州省三都县人,吉首高校 民族学与人类学讨论所2004级硕士讨论生,黔南州民族讨论所副译审。I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生态后果为讨论对象,力 图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去阐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所处生态的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便进 一步弄清人类社会与所处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从而找出应付生态环境蜕变的措施,在实践中去探求生 态资源可持续采用的最佳模式。很明显,生态人类学是人类社会在20世纪末面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背景 下,将文化人类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而资料搜集方法和 资料分析手段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依据几年来的讨论实践结合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理解提 出了一个资料搜集的调查大纲,原则性地规定了从事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对象、范围及其生态意义,预备 依据这一大纲在我们我国西南地区的八个点上绽开系统的调查,以便验证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 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为此,我们特通过本文将撰写拟定的调查大纲和相关说明予以公布,以供 学术界共同参加到这一领域的调查讨论中来,并对我们的调查大纲提出批判建议,使之进一步健全完善, 共同为生态人类学的基础理论讨论作出贡献。本大纲的制定立足于以下理论假设: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着民族文化的分野,依据不同民族文化建 构起来的社区在生态行为上必定具有肯定的共性。这种大致趋同的生态行为,确定会对所处的生态系统 构成一种持续性的社会作用力,这样的社会作用力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一些组成部分发生变异,其中 就包括对生态系统有利的和不利的作用。假如这样的作用力处于相关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那么 相关民族文化在运行过程中导致的生境变异仅仅是在肯定的程度上偏离自然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状况 下,人类社会与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社会和相关生态系统都具有可持续的进 展力量。为此,生态人类学调查就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逐一证明当前哪些民族文化在其正常的运行中 能够做到与相关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这是我们所探求的抱负的人地关系状况,假如不能 够做到这一点,一旦不论是人类社会的进展受到阻滞,还是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不行逆转的蜕变, 都是属于不正常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的田野调查工作就是盼望通过对资料的系统搜集和归纳排 比,更为深化地查明人地关系失衡的各种缘由,以便实行相应的救治对策。各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力量的简单体系,它具有能组织其成员从事有方案的生物资源采用和 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在这种采用与维护的过程中,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必定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后的生 态系统会因民族文化而异,并具有了该种民族文化的社会属性.这种经由民族文化引导,通过人为加工的 方式,被给予了社会属性的次生生态环境,就是该民族的生境。民族生境是人为社会与所处自然生态系 统的中介形式,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同的民族生境中猎取生命物质和物质能以维持人类社会的进展与连 续。因此,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对象正是在各民族的生境中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和物质能的转化形式及转 化规模,并将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所处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从中发觉其间生命物质和生物能转化 的差异.将上述调查结果与纯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便可发觉其差异性.而未经人类开发采用的自然生态 系统,则是数据分析的参照系.通过这些参照系,我们便可采用它去揭示民族生境中生物物种构成、各物 种的生长规模以及各物种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是否已消失了多大的偏离,由此而高 度地关注到民族生境中目前尚客观存在着哪些人力和自然力都难以恢复的自然生态环境创伤,这样的内 容亦将成为我们绽开生态维护的重点对象。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样是具有自组织力量的简单体系,人类社会的作用力在肯定范围内转 变了生态系统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会作出相应的反馈,而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创伤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便可自我恢复,一方面维护了自身的健康、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以供应应人类连续使用。各种生态系统 中的生物物种也会在人类社会的干预下获得一系列新的适应力量,使自己不仅在自然状况下繁殖、繁衍 种族,-也可以在人类的社区中生长繁殖,连续种族。此外,在人类的干预下,生态系统也可发生相应 的变化,以适应与人类社会共存。总之,不同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系统的采用和改造及其简单,自然生 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干预,其反馈也是极其简单的。这种两大简单系统之间互为作用、互为反馈的偶合 运动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而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进展与连续。因此,生态人类学的田野 调查就是要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去揭示这种简单的偶合互动关系。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各民族文化在这一偶合的互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能动地位。生态人类学的资 料搜集,核心是人的生态行为。这种生态行为具体表现为众多的方面。比如,各民族选择采用哪些生物 物种,如何采用这些生物物种,如何支持这些生物物种的种群规模扩大,以利于人类的采用。与此同时, 又必定对不同生物给予了不同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评估。了解到这方面的内容和搜集到这方面的系统资 料,将有助于归纳出相关民族的生态行为特点。一旦这样的归纳完成,相关民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面 和负面作用就可以得到一个全局性的了解。我们正基于上述理解,总结诞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必需查 清的七个方面内容编制进调查大纲中。经过2004年暑假在广西、贵州和湖南三省区的田野调查,凭借 所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满意归纳相关民族生态行为的需要。既然是偶合互动过程,那么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自然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假如 依据同样的内容相互作用,这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民族文化社会作用力的变动,随着相关自然生 态系统的改姓,偶合互动双方的作用,反作用都会发生相关的变迁。由此,生态人类学的调查不仅需要 满意共时态的资料搜集,而且还需要借助历史文献查对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采用哪些生物物种和 如何采用这些生物物种,其查阅的对象和范围同时也要以本大纲为依据。凭借历史上记载的这些残存资 料,再借助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要素整合分析方法,尽可能恢复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行为极其生态 后果。对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生态行为进行排比,使我们有可能看到不同生态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生态后果, 在这样的基础上探询最佳的资源采用方式就将成为可能。通过我们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所开展的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学问'讨论”项目调查,可以进一步廓清各民族的资源采用变迁脉络,进而 弄清他们在当前的资源采用的利弊得失。人类的社会存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两大损害。其一是空间占位性损害;其二是“三废”(废 水、废气、废渣)污染性损害。第一类损害包括居民聚落的新建、公共工程设施的建筑,为了使用便利 而实施的自然环境改性等等。这些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一方面会占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空间,另一 方面又会阻碍众多生物物种的正常活动,阻碍甚至切断相关生物传种或交配的渠道,扰乱生物种子传播 的方式,切断某些生物之间的生物链等等,使相关生态系统受到暗伤。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搜集,生态学 家已经作了详实精审的工作,考虑到这样的生态损伤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因而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 查可以借用生态学家的调查结果,没有必要列入到常规的生态人类学调查内容中去,仅在特殊状况下才 需要对生态学家的工作作补充式的或追踪式的调查即可。对于“三废”造成的污染性损害,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化学家都作了大量的调查。生态人类学田 野调查也无需作系统的资料搜集,本大纲自然也无需将之列入此项调查的内容,同时所需资料还可借用 其他学科的成果。然而,不同民族在其传统学问中如何处理好“三废”问题,如何化“废”为“利”, 并存的各民族间如何相互采用对方的生产生活废物,则是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必需搜集的资料。在此, 本大纲已把这一调查内容列入到社会管理部分,在调查中若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均需进行全面的、系 统的资料搜集,这是由于其他学科的学者不行能替代我们完成此项调查任务。从2004年起,我们将连续五年按此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现将此大纲及说明 分述如下.II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一)生物资源可采用种类调查此项调查需要具体开列相关动植物的生息背景、在当地的产量和平均使用量,需要精确 纪录相关动植物的汉语名、少数民族语言名、在可能状况下,还需要纪录它的学名,如弄不清学名,则 采摘相关动植物的标本,供应应生物学家进行分类鉴定.一、当地使用的粮食作物有哪些需在开列作物名称在当地共有哪些品种,各种品种的特性及在当地的种植时间、当地种植的规模和 人均年消费量,若当地采集野生植物作粮食,对相关的野生植物要作具体的纪录。二、菜肴类动植物在当地有哪些无论是家(养)栽培,还是野生的,都需要统计。统计要求除了粮食类所要的项目外,还需要对使 用的季节、使用的部位以及烹调加工方法,特殊是消退毒素和异味的加工方法。三、作食物添加料的动植物在当地有哪些?包括香料、甜味料、调料、染色料、食物染色料、食物 防腐剂、食品包装材料。纪录要求与上述两项相同,但需具体纪录种植和采收的季节及加工方法。四、当地使用动植物及矿物资源作为燃料有哪些?包括水力、风力和太阳能作燃料资源的有哪些? 除了纪录其民语和汉语名外,还要对其使用数量和规模进行具体了解.(-)纤维类动植物当地有哪些,如何加工?一、供作衣料的动植物有哪些?需要具体纪录该种动植物的少数民族语名、汉语名及学名、纪录它 的栽培(饲养)及采集方法、纤维采自动植物的何种部位,如何加工析取纤维,具体纪录加工工艺和纺 织工艺,包括采收、析离纤维、漂白、纺渍等等。二、供作造纸原料、包装材料、绳索材料的动植物种类有哪些,具体纪录动植物的名称(民、汉语 及学名),采纳的部位及加工的方法,主要用途及其性能(质量)。三、供作染料用的动植物有哪些,具体纪录动植物名称,使用的部位和加工方法及主要的用途。留 意此项调查应包括作色、材料、漂白用料、酶染料、浆染料、印染用料等等。四、当地使用哪些动植物作清洁剂使用?除具体纪录动植物种类部位还需说明用作哪些方面的清洁 剂,如衣物、食具、身体、家具。此项调查可以包括各种涂料。(三)当地种植或出产哪些批量入市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糖料、油料、涂料、香料、淀粉原料、嗜 好品等等,具体纪录相关动植物的名称(民、汉语及学名)、使用部位、产出规模,对土地及生态资料 的占用状况,与其它生物资源的产出是否存在冲突与冲突,当地生产上述产品有哪些特殊的技术和技能, 这些产品在集市上的知名度如何,对当地经济收入的贡献比例有多大。(四)生态资源管理(重点在所处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1、地质、地貌、区位、土壤、坡度、海疆、岩石特性。2、气候特点:气温、湿度、气压、日照、积湿、年温差、降水、霜冻、气象灾难、气候常数的波 动值。3、当地植被类型。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牧场、村落、人为建筑。4、森林的类型,各类型的优势物种,常见物种,珍稀物种。5、水域生态。固定水域(河或湖)水生动植物物种构成,常见物种、优势物种、珍稀物种。6、湿地生态。季节性沼泽地。湿地里的物种构成、常见物种,优势物种、珍稀物种。7、草地生态(包括蔬林灌草、草地草甸、次生灌草)。8、人为生态系统所占比例,稻田、旱地、宜林、牧区、果园、菜圃、渔场、猎场、村落及其它固 定建筑。重点调查上述各类使用中其土地上的原生生态系统类属。9、封禁地带的生态特征,封禁的生态类型(水域、森林),封禁期限及面积、封禁的程度、封禁 的名义、封禁的操作法律规范,维护封禁的习惯法及风俗习惯(含神话传奇、歌谣等)。10、公用地,公共生态资源类属、面积、期限、使用程度、名义、掌握使用的社会制度,转变公用 系统的可能范围、操作程度、可转变的幅度。公用生态资源的产权,使用权的猎取及使用范围。(五)民族生境构成单元的互换及兼容机制一、固定聚落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含村寨的永久固定、迁徙、扩大与缩小、构成内容的增加与 缩小)。1、2、3、4、5、6、稳定范围。稳定范围。稳定范围。稳定范围。农田的稳定周期、 牧场的稳定周期、 猎场的移定周期、 渔场的稳定周期、林地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 其他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二、民族生境构成范围的兼用机制这里主要是指上述各项的兼用状况,如牧场与农田的兼用、猎场与林地的兼用等等。以表格列举。兼用状况兼用时间兼用范围兼用的方式兼用的制度保证其它牧场与农田的 兼用林地与猎场的 兼用农田与渔业场 的兼用林地与牧场的 兼用农田与林场兼 用(六)生态系统排序(请将你认为最好的生态资源按如下细项排序:A一最好;B一次好;C一般;D一次差;E最差) 一、本社区内生态资源人为系统的分类排序二、粮食作物排序内容(选ABCDE排序)农田用材林果园牧场菜园地经济林猎场渔场三、蔬菜使用状况排序四、林木品种排序五、建筑用材排序六、宗教活动中崇拜的自然物及生物物种排序七、用作香料的动植物资源排序八、用作纺织的动植物纤维排序九、供作制作生产工具的动植物排序十、欣赏性的植物排序十一、欣赏性的动物排序十二、家禽排序十三、水产动物排序十四、狩猎的猎物排序十五、采集的野生植物排序十六、昆虫的采用排序十七、水产植物排序(七)人为生境中的使用1、农田。翻耕的工具、时间、方式、操作法律规范、翻耕制度保证(时间的挨次);终耕的工具、 时间、操作法律规范、制度保证;收割的工具、时间、方式、操作法律规范、制度保证;贮存的地点、 工具、时间、期限、方式、操作法律规范、制度保证;作物物种构成(种类、种植物、规模、换茬、救 荒类改种的特种植物等)。2、林地。林地的整理(工具、时间、方式、操作法律规范、制度保证);育林(主要物种、定植 方式、技术要领、生产组织、制度保证、林区物种配备、灾难性的防护措施);林地中耕(间伐、病虫 防治、物种构成掌握、防灾的制度保证);狩猎及采集兼容状况(林付产品的生产);主伐(工具、时 间、劳动组织、计价的计量指标、伐卖方式、利益安排)。3、畜牧。牧场结构(含冬夏牧场、中转场、水源、盐场);畜群构成(畜种、品种、性别、年龄); 畜群规模(含畜群数量、载畜面积);草场的构成(各类别的植物构成、产草量、载畜力量、各类草场 的使用期、草场维护措施、草场使用的制度保证);牧畜的繁殖与出栏(繁殖期、繁殖方式、畜群构成 的配种方法、畜群结构掌握);出栏(出栏的产品形成,含活畜及皮、毛、肉、乳、骨、角、血等); 产品形成的时间、草场的管理与维护(产权、使用期限、更新与恢复、相关制度保证、草原灾难救治)。4、渔场。水域的名称及范围、水域的类属(河?湖?深水?浅水?淡水?咸水);水湿;水质; 水域的管护(产权、使用周期、休鱼、水域的采用与保持措施)。III结合多年来的调查实践及2004年暑期我们在开展田野工作时对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以下 简称大纲)的初次尝试,现将本大纲的相关要求说明如下:(一)大纲中所列各项调查内容的次序基本上是按实际调查中需要遵循的先后次序排列.即先 弄清当地各民族如何熟悉动植物物种入手,最终以弄清他们如何评估这些生物物种为结束.或者说,先了 解相关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部分,最终才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调查,调查的先后次序并不表明资料 的重要程度.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态行为,大纲中所列的各个项目内容均具有同等价值,不行偏废. 然而,由于讨论课题的具体目标互有区分,因而在调查中需要依据每个课题的讨论目标进行取舍.但在取 舍中需要留意大纲所列的各项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各项内容具有相互印证的作用. 强化或弱化某部分的资料搜集,原则上不会影响调查的总体结论,但却会失落相互印证的机会,从而降低 所获资料的可信程度.为此,在多人参加的调查活动中,可以按本大纲的内容进行分工,然后集中整理.(二)在调查的过程中,有关数量、时间、空间定位等具体内容在操作时很难获得精确的数字,这是民族学调查中常常遇到的老问题,缘由出在不同民族之间计量制度互有区分,再加上语言的 障碍和人为的心理作用干扰,这是任何调查人员都会遇到的实际困难,因而不必苛求一次性计量的精确 性,而是要通过对不同调查对象进行多次反复调查,将多次所获的资料求其平均数,就能有效消退调查中 的数量误差.此外,计时定位、质量与数量、度量方法,各民族互有区分,调查时,不应在一开头时就强行 进行单位换算,那样做会造成更大的误差.应等调查结束时,对被调查对象的计量制度有全面把握的前提 下,才进行集中的一次性单位换算.(三)对加工工艺的调查,不能光凭被调查人的习俗和示范性操作.由于,很多关键性的操作细节,在 没有参比系对比的状况下,简洁得不值一提而被忽视掉.因而在资料搜集中调查人必需亲自观看和参加, 以自己熟知的类似工艺为参比系,才能从中发觉工艺的特殊技术环节.此外,工艺操作的背景至关重耍. 由于有不少特殊工艺只有在特定背景下才能显示其价值.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哪些背景因素与工艺有关 联,单凭目击观看,很难作出精确推断.为此,调查中需要尽可能具体地反映工艺的操作背景.或者要求被调查人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操作,观看被调查人的反应,也可以间接地获知哪些背景条件与 该种工艺的关系更为亲密.(四)涉及到价值推断的调查内容,原则上应以被调查人的下意识反应为依据,被调查人的申诉和改 动均没有实际意义.由于这样的改动和申诉都参进了个人的有意识功利因素,不能代表该种文化的原来 面目.为此,有关价值推断的调查,最好是将需要了解的问题混杂在其他简洁的问题中,让被调查人全凭 习惯作出推断,也可以采纳做嬉戏的方法,让被调查人的真实想法自然流露.在整个调查中,调查人必需 高度警惕,谨防自己的价值观干扰被调查人的思维.(五)有关自然环境的科学数据,自然最好是采纳法律规范测量的结果,假如调查点有这样的数据资 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实践调查中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由调查人带着科学仪器亲自测量,又 要受到时间、空间和工作量的限制,也往往做不到.因而,通常的做法是以被调查对象的回忆为依据,间接 地找出气候、地质、植被各因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变化的频率,在结合接近地区已有的科学测量数 据加以参比,就可以获知当地自然背景的一般状况.(六)有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的调查,由于状况极其简单,被调查人不行能作出清楚、全面的表述, 因而资料搜集不能片面要求必需找到文本依据,而是以被调查人的实际活动为依据,再参考被调查人的 反应去进行规律归纳.调查中,需要尽可能多的搜集实际材料,特殊是要关注当事人对相关大事的反应, 由调查者在把握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归纳,切忌仅凭一两件事就作出结论,也不应轻易听信被调 查人的申辩.由于这样的申辩往往会参入大量的个人因素在其中,不能真实地反映文化的真实面目.在调 查中,人类活动干预最少的封禁区或边远的原生生态状况,往往要用作民族生境偏离程度的比较对象.因 而,对这些地带的生态状况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同时还需要留意客观存在的各种人为干扰,由于这 些状况是校正调查误差的重要依据.只有把握了这些状况后我们才能正确地推断所调查民族的生境与所 处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多大偏离,该种文化的生态行为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利弊得失也才能从中归纳出 来.上述大纲及说明,只是供应调查的范畴,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具体的田野调查实践中仍 需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这门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中,探究 在与不断变化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下相适应的可持续协调进展的新途径和新策略,为人类社会的共 同进步与富强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参考书目:1 .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贵阳.2 .(日本)田村三郎著,王勤学 郑泰根 译:地球环境的再生与重建向恶劣环境的挑战.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月,北京.3刘国城 晁连成 张忠伦 叶平著:生物圈与人类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产5月,北京.4 .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许友民许学征 译,林纪煮审校;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 1900年的生态扩张.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沈阳.5 .杨庭硕吕永锋 著: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云南高校出版社,2004年1 月,昆明.6.刘锋著:民族调查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6月,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