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本素材写出锦绣文章.docx
活用课本素材写出锦绣文章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精品或勾勒 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记叙了典型生动的事例,为学生写作积累 了丰富的材料。可面对那些取材于课本上众所周知事例的作文,让人 读起来总有千篇一律、千人一文的似曾相识之感,让人总有“李杜诗 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单调乏味。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说:“腐那么变,变那么活,活那么新。”我们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材,敢于去写最为真实的人和事情,不要 有那种一语惊人,一篇惊天的思想,更不要有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 卖弄。如对“背影”的表达,恰如其分,多用生活语言。例如朱自清 的背影一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用词虽然简朴,却真实准确的表达了 “我”当时体会到 父爱的感动心情。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 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 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筛选素材,作为一名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 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 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要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 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 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表达, 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作者写出的真挚、深 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 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 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 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对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 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背影朴实无华的笔触中,感受到了字里行 间流露出的父子情深,“父爱子,子爱父”,“三次背影,四次流泪”, 情到深处,读者也黯然落泪。平实的写人、平时的叙事、平时的抒情。 正如作者所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 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 文章只是写实”。情到深处自然真,华丽的辞藻是堆砌不出真情 实感的。所以秋实先生的“背影”深深的感动了几代人。重拾秋实先 生的背影,结合笔者走过的岁月,细细咀嚼,除了感动以外,心 中有了更多的感慨和遗憾。也许,走过了,更多的路,才会对人生的 感悟更多,只有身当人子兼人父的时候。才可以更近更加深刻的审视 朱自清先生和他的背影。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 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 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 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 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对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 共鸣。有人说:“素材是文章的珍珠,主旨内容是串起珍珠的红线。把课本 上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素材,主要是内容主旨相同的素材,巧妙地组合 拼接在一起,共同诠释写作时所要表达的主旨。这些素材可以是3 5个材料,给各个材料加上一个新颖醒目的小标题;或是几个结构 相同的段落,并对各局部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点明段落的主旨,构成 优美的作文。对于课本上的素材,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相似联想、 相关联想、比照联想,课本上的事例材料都蒙着一层时间的面纱,让 学生用想象去掀起事例的盖头来,用想象去扩写演绎当时的情境、场 景、人物和情节。总之,课本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珍贵的素材,我 们就要就地取材,利用好珍贵的资源。灵活的运用这些素材,大胆地 创新材料。这样,作为文章肌肉的材料,就一定能保持住新鲜的光泽, 芬芳的气味,神奇的魅力。蕴涵这样材料的文章,也一定能在习作的 百花园里一枝独艳,引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