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班化教学的几点感想.docx
“双减”背景下小班化教学的几点感想一、小班与大班相比明显的优势1 .教师可以关注教室中每一个学生。“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 教师的视野只能监控到28人左右,这是教师关注的最大值。在这样 的课堂里,学生的言行举动甚至是学生的表情变化都逃不过教师的 “法眼”(只要这个教师在课堂里乐意关注学生的活动)。这样, 课堂的纪律较好调控,学生分心、做小动作等行为比大班要少得多; 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使“从每个学生 的学情出发”不再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如果需要的话,一堂课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大班教学时,那些性格内向、不善 言谈的学生往往淹没在大班的人群中。得不到教师关注的这部分群 体,往往会因为群体的忽视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这不符合教育公 平的原则。而小班化教学虽然说不能体现绝对的公平,但教师对每 个个体的关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显然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那些内向或暂时落后的学生也变得相对开朗自 信。2 .对教师而言,小班教学让教师“省力” To课堂上,教师不 必扯着喉咙用尽元气大声“嚷嚷”以求班级五六十名学生都能听到;小班教学中,教师适中的音量就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听力要求”。 有的课型,教师甚至可以坐在学生中间,既有亲和力,又让教师更 轻松些。之所以在省力上面加了双引号,是因为这个省力只指体力 上的,而脑力上付出,却应该更多才是。二、针对小班,教学行为的一些变化1、28人的课堂与50人的课堂自然是不同的,学生人数的变化 一定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班化教学让教师不再执著于一直固守的讲坛。大班教学的 时候,也并不是不想走下讲台,而是下了讲台,教师很难有“立足 之处”,站在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忽视群体中的一部分, 只有讲台是总揽全局的。小班了,讲台和学生座位间有一大块空处, 我现在一上课,就站在那个位置,是在学生中间的,似乎就在跟学 生面对面地交流,那感觉,很亲切。上课过程中,更深入到学生中, 到学生身旁去,因为小班而成为可能。这样的课堂,无疑比大班教 学多了一份融洽。有的课,采取的是对话式教学方式,就可以坐在 学生中间,与学生亲切交谈。小班教学较之大班教学使更多切合文 本内容的开放的、自由的教学形式成为现实,无疑使我们的课堂教 学更人性、更融洽。教学有很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行为的时候,可以 根据课堂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班化教学使得讨论法实施起 来更为有效。讨论法比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大班实施 讨论法的时候,因为人数太多,有些学生会借助讨论之名行聊天之 实,也因为人数的关系不能让每组学生展现讨论结果,所以讨论法 并没有真正地达到它应有的效果。虽然小班教学实施讨论法的时候 没有大班那样“热火朝天”,但讨论结果证实讨论更为有效。班主任 调节了班级座位,6个人排为一组,使小组同学交流更充分了。小 班教学中,如果课堂需要,可以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2、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可以更多一些“深耕细作” 了。小班化教学以来,我有意识地采用了传统批改和面批相结合的 改作方式。对于作文来讲,面批的方式绝对比教师详批加评语的方 式有效,因为虽然很多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很在乎,但是仔细琢磨教 师评比的学生却很少。是小班化能更好地实现教师对学生个别化指 导,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却是不争的事实。3 .尝试建立学生档案。语文学科不同于理化学科,理化学科的 作业等侧重于解题,语文学科的作业等侧重于创造。如果能把学生 的这些创作材料留存下来,在他们毕业的时候交给他们,或许对他们来讲是一份不错的成长记录册,对于教师来讲,可以在整个高中 阶段更有序和有效地观察学生的动态发展。从这个学期起,我开始 有意识地搜集废弃的文件夹,开始给学生创建个人档案。目前这些 档案中收集了学生的作文,学生上课时精彩的仿句、对联、作文片 断、诗歌,学生的寒假作业,还有个别爱好文学学生的其他创作。 我建立的这个档案是不全面的,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比较单薄, 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时候赶着上下一堂课或者自己的疏忽,忘了及 时地记录学生的行为,忘了及时地让学生上交相关资料而使一些行 为成了不能复原的过去,很是可惜。以上的一些想法其实在大班教学的时候就已经有过,并且很多 也局部实践过,譬如分层布置作业、采取面批形式等,只是大班教 学之时这些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而小班则为实践这些提供了好的平 台。仔细深思起来,我的小班化教学与原先的大班化教学相比,有 了一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因为小班而产生的,而是小班为 原先的想法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语文教学还是原来那个应该符合语 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学。所以,我就产生了困惑,我的小班化教学 改革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小,甚至是根本没有什么改革?我的教学 理念是不是适合小班化教学?我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地、淋漓尽致地展现小班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