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描写类).docx
-
资源ID:35069953
资源大小:34.6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诗歌语言(描写类).docx
鉴赏诗歌语言:描写类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和徐都曹南朝齐谢眺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青郊跻,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条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注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 指建康。结轸:停车。俶载:指农事伊始。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龊更无瓶。【注】畤:田地。甑:煮酒之器。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晚至湖上此外,这两句以"映地"对"飞空,"为天色"对"作雨声";"折苇"对"遥山","动有声"淡无影"。两句均运用了对偶修辞。4 . C.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 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 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有误,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 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来说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问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 了哪些内容。颔联“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 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 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颈联“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 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 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4 . C.答贬谪的郁闷:“使人愁,长安远”回首前路,词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于是感到 被贬谪的愁怨和悲哀。羁旅的迷茫、悲苦:上片写景,诗人的小舟停泊在江浦,闪烁不 定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卜片又用"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烘托自己羁旅的悲 苦。为追求功名所误,欲归又不得的遗憾: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再借用阮籍典 故、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词人自怨自艾的情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上阕写景,气象雄浑,景物壮阔;下阕抒情,直接倾吐满怀的衷肠错。上阕"使人愁,长 安远,在何处也是抒情。且上阕起句景象雄浑壮阔,但“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 傍前浦”显得低小幽寒,景色凄迷。下阕重在抒情但也有写景,如“猿鸟一时啼,惊岛屿"。 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写“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写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不知道愁云 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回首前路,词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丁是感到被贬 谪的愁怨和悲哀。故此处抒发了作者被贬谪的郁闷。上阕写景,"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写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 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停泊在前面的江浦。诗人的小舟停泊 在江浦,闪烁不定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下阕描写"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 作者于一泻无余倾吐衷曲后,用多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事物,层层渲染,步步加深来抒发 因贬谪而产生的羁旅之情,从红口暮到红烛暗,到津鼓响,时间的跨度长,调动的景物多, 使词人的悲伦之情如见。烘托自己羁旅的迷茫、悲苦。下阕前句写“暗想平生,写默默地I可想自己一生的遭际;后句写"自悔儒冠误,写独自悔恨 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觉阮途穷,归心阻,再借用阮籍典故、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 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词人自怨自艾的情绪。此处抒发为追求功名所误,欲归又 不得的遗憾。6 . C.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沙草望向远方的山峰,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 画面增添了层次感。两句诗选取不同色彩入诗,既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 的山峰,画面丰富。乐景衬哀情,作者写在清新明丽的背景下仍难舍别离情,哀情倍增。 解析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分析错误,尾联是虚写,是诗人设想与朋友离别后, 就没有人和自己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了。故选Cc.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能力。本题可从诗歌内容,描写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答。内容上,诗的颈联描写了雨后嫩绿的小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色彩丰富。描写角度上,诗人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先描写近处的沙草,再描写远方的山峰,使画面增 添了层次感,使画面更美丽。表达技巧上,作者借美丽的画面反衬别离的哀情。思想情感I-.,作者借眼前清丽的美景表达难舍之情,使离别的情感更加伤感。9 . C."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 日移动的动态,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 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 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鉴赏能力。C. 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错。“行逢卖药归来客, 不惜相随入岛云“,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I可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 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此时的诗人不惜谢 绝仕途而甘隐山林,并非“无奈 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山当日午回峰影,写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己经移动,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 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 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意思是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草带泥痕",通过草上的泥痕这 一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 动静结合的笔法细腻贴切,寥寥几字即把人带入其中的情境。总之,颔联写“山当口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饱含田园风味, 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11 . D.实写:首句实写郡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诗人联想;虚写:诗歌二到八句为虚 写,诗人联想山中天气、友人在山中修炼情景,想要持酒远慰山中友人,却难寻行迹; 全诗由实人虚,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惦念以及求之不得的失落与怅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诗歌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D.”诗人非常羡慕他"赏析错误,道人在山中修炼,生活清苦,诗人对友人关心与惦念,尾联 表现的是想去慰问而不得的怅然、孤寂与失落之情。没有对其生活的羡慕。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能力。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进行赏析。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意思是"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出句"今 朝郡斋冷"是实写,写郡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诗人思念"山中客"。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意思是“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是 诗人想象山中客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属于虚写。诗人用 自己的联想表现山中客在在山中艰苦。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意思是"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因为想象山中客在山中艰苦一一在寒冷的天气里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就 想要带一瓢酒给山中客,想让山中客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见诗人与山中客感情深厚, 深深惦念和牵挂着山中客。这里诗人只是想带酒去安慰山中客,还没有具体行动。属于虚写。 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思是"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啊!” 诗人又想到这满山的落叶,去哪里寻找山中客呢。此联仍然是诗人想象满山落叶,难寻山中 客行迹,表达了诗人想象山中客行踪不定,踪迹难寻的失落与怅惘之情。属于虚写。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诗歌中具体内容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即可。12 . C.化静为动。”-一径入松雪"本是静止的,弯弯山路用一“人"字形容,就有了动态,有了 情感,巧妙地化景物为情思,格调清雅。虚实结合。“数峰生暮寒中“生”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本来山中的寒冷是诗人的触觉感受, 是无形的,但是此时犹如从白雪笼罩的群峰慢慢升腾而起,写出了静谧深僻的意境。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C. “山僧欣然与诗人出游吟赏冬景,将寺中山林楼阁交给专人看管”错误,曲解诗歌意思,“看 并非“看管在这样幽僻的地方,本来很少人来访。在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无人 来访。颈联写诗人来到后山僧大喜,赶忙殷勤地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寺院,”看是"观看”参 观”。两个人i边游览,一边吟诗,沉浸在游览山林楼阁的惬意中。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诗评家都以为严羽“论诗甚高”而写诗却"专宗王孟”,"囿于思想,短于才力”。这首诗亦 是学习了王、孟诗那种清雅的格调、冷寂的气氛、静谧的意境,以及化静为动、以虚衬实等 表现手法。从字面看,"独""青""门""寒""暮""残等都给人一种凉飕飕的感觉;"青莲""白沙"松雪”"山 僧”“林阁"钟声”又共同构成了 一个格调高雅的整体。“-径入松雪巧妙地化景物为情思,本 是静止的弯弯山路用一“入字形容,就有了动态,有了情感。“数峰生暮寒"写出了静谧深僻的环境,诗人感受到寒冷,本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而此刻仿 佛正从斜阳照射下白雪覆盖着的山峰顶上升腾而起,若在热闹场合,能产生这种细微的感觉 吗?结尾的钟声,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认为,诗的最高妙之处, 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不应该太实、太切, 应该给人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给人回味无穷的余地。从这首诗,特别是结句来看,作 者是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论的。15 . B.生活艰辛体现在:耕种辛劳却没有收成衣食无着;无奈中被官家驱使到天寒地冻的南山 伐木。手法:描写:囊无寸帛,瓶无粟,霜重草枯牛冻死。记叙:按照节令,记叙了农夫们 一年四季的艰辛生活。直抒胸臆:最后两句直接哭诉自己“艰辛历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农人们无奈中只好把青苗收割了当做口粮错。这句是写庄稼还没成熟就遭遇蝗灾,蝗虫 把青苗的叶子全都吃完了,只剩下光秃秀的枯萎的枝干了。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屯田农民的生活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要分析概括诗歌内容。这 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 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育苗 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枯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 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以卜.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 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丁是驾着牛车 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可见屯田农民的生活 艰辛体现在:耕种辛劳却没有收成衣食无着;无奈中被官家驱使到天寒地冻的南山伐木。再看第二问,是如何体现的,需要分析写作技巧。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 屯田的情景。诗歌按照节令来记叙农夫们年四季的艰辛生活,“春来耕田“麦苗渐长”"新 禾未熟”"十月移屯”"霜重草枯。同时又运用描写,具体表现农夫们的痛苦,“土干确确"囊 无寸帛瓶无粟“霜重草枯牛冻死,具体生动的描写让他们的艰辛更能令人同情。最后两句 直抒胸臆,“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直接哭诉自己“艰辛历尽,流露出他们的 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17 . D.对比。将"去岁”和"今年”的际遇对比,表现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虚实结合。“梦 随和“身寄两句,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直抒胸臆。"报国难"直 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错误,诗中北望南郊消息断并没有点明具 体的落脚点,“江头”也只是诗人"泪阑干"之处,而非“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对表达技巧有相应的了解,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和构思技巧。首联“去年长至在长安”和颔联"此岁长安逢至日",去年的夏至日时,诗人还是意气风发的官 员,而今年的冬至日,诗人却处在寒冷的雪霜中,"去年''夏至日和“今年冬至日的际遇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且借助诗歌标题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说明此时诗人处在被贬谪之时, 内心感慨仕途不顺。颈联”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中,"梦随句虚写自己在梦中跟随队伍前往报国,"身寄”句实写身处被贬之地,难以报国。该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之 情。颈联“身寄穷荒报国难"句,"报国难"译为报效国家很难,此为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报国无 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18 . D.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对官场 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土,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D."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土的生活"说法错误,尾联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 钓蓑”意思是“无名无位可以离开了,打算把朝衣换成蓑衣",结合注释“唐时曾在朝中为官, 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分析可知此联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 无奈和激愤之辞,并非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乡村钓叟的生活。故选Do.本题考杳学生评价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颔联出句“平生踪迹慕真隐,写作者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如今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 追寻隐逸的归宿,可分析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颈联出句"格是厌厌饶泗病","厌厌”表现出病态,精神不振的样子,写诗人已是体弱多病, 只能借酒消除被贬的愁苦和伤感,可分析出“对自身病痛的感伤”;尾联“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结合注释, 作者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透露出愤慨之情,可分析出“对它场 失意的愤懑"。19 . B.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货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 壮志难酬。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侧面描写的手法错误,“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是白描手法。 故选B。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一剪梅中秋无月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于中秋之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了词 人回忆曾经在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从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 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 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今宵中秋无月之遗憾。起笔入题,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桂影婆娑,桂 花飘香,伴桂倚花,把酒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今宵"三句,折 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原因是“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今晚是个 雨夜。曲笔写出赏月而不得月的沉闷而遗憾之情。欲诉无门的郁愤。“浑欲”三句,写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浑欲乘风向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 急切,倍见其遗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他要“浑欲乘 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如此对待他。“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出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 之情状,其怨恨之情显而易见。自我宽慰的洒脱。词人在无奈之下,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以 此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24. C(1)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鬼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实写眼前所见的 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以及满眼佳木葱笼的骊山。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 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惋惜遗憾错误。“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 遗憾的心理与口吻,乂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 荔枝生长在远离长安的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贵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含 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贵妃作对的挪输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贵妃、为她 罗致切珍奇的行为的批判。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一从魂散马鬼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一旦香消马嵬驿,依旧红尘新丰道,不见 驿使送荔枝,满眼所见,郁郁葱葱一骊山。“魂散马鬼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 死于马嵬驿事。为虚写。这三句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 死马嵬的悲剧结局。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 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为实写。虚实对比,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 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隽永耐味。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 的历史教训。厉鹑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水。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酢熊。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在表达技巧上,”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限45个字以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成都大阅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集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注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 属案(gao):佩戴箭囊。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 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5 .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晁补之宋黯磊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 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 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注释:晁补之于绍圣四年坐党籍贬监处州监酒税,后又改监信州盐酒税,本诗作于赴信 州途中。6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的景色。青山,本碧绿青翠,斜阳夕照,山色反而显得雄浑沉 厚,这是远望所见。B.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概括出词人当时目力所见的空间范围,乂从侧面暗 示时间由黄昏到黑夜。C.本词上下两阕表达方式各不同。上阕写景,气象雄浑,景物壮阔;下阕抒情,直接倾吐 满怀的衷肠。D.下阕从听觉方面写夜闻竹枝歌、“猿鸟一时啼"让人产生凄凉之感,"烛暗"表明天色将明, 词人彻夜难眠,、伤情无限。7 .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送人孟贯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数雁别流浦,片帆离洞庭。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雄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8 .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愁别绪推进一层。C.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D.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9 .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写景艺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行项斯青杨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缥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 悉山野风光。蒸茗:炒茶。绿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展示山间佳境,青翠杨林,潺潺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卜四 个字中绘出。B.颈联写隔着竹篱听到了绿丝声音,不仅未令人感到吵闹,反而备感山村之宁静,表达诗 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C.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 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D.整首诗观察入微,清新细腻,构思奇巧,移步换景中层次分明地写出诗人在村里村外的 见闻。11 .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上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常煮白石 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冷”字明写天气之冷,暗寓诗人心头之冷,诗人由此想起山中道士。B.道士在山中修炼,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砍柴做饭的事都是亲力亲为。C.风雨交加之时,诗人想给山中道人送去一瓢酒,让他得到友情的慰藉。D.尾联借落叶满山、人迹全无之景突出道人超凡脱俗,诗人非常羡慕他。13 .请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访益上人兰若严羽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注】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兰若: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B.颔联用一"人''字说明路的窄小,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C.颈联写诗人到后,山僧欣然与诗人出游吟赏冬景,将寺中山林楼阁交给专人看管。D.尾联写诗人游兴已尽,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唯余钟声回响。15 .诗评家认为严羽写诗“专宗王孟。颔联是如何表达王、孟诗那种清雅的格调,静谧的意境的?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屯田词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硬,老稚欣欣种禾麦。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剑不得。新禾未熟飞蛭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螳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栗。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注】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 为“屯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开头写春来参与耕种的农夫各个欢欣,是因为他们期盼秋天的好收成。B.诗歌写到庄稼还未成熟就遭遇蝗灾,农人们无奈中只好把青苗收割了当做口粮。C.诗的七八句中,“空屋和“囊无寸帛"、"瓶无粟都表现出农人生活的极其贫困。D.最后两句是农夫的哭诉,历尽艰辛无人知晓,只能空怀悲伤,泪落如雨。17 .屯田农民的生活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体现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滴官辰州冬至日有怀戎昱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解客冠。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注长至: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解笏冠: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诗人对去年的回想,当时在长安受到重用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B.诗人由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C.颈联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深感绝望的同时不禁泪水纵横。19 .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篇简要分析。阅读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夜坐韩傕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注】韩傕(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 触怒权臣未全忠而被贬。格是:己是。2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 谧的夜景。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 逸的归宿。C.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D.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追寻隐 土生活。21 .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注】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辛弃疾自投南宋以来,从未获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屡遭权奸弹劾,一贬再贬,直至削职闲 居,无法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22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 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A.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出花月 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C.,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 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 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23 .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浪淘沙欧阳修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2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在词中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 事抒发感慨,讲述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B.“绛纱囊里水晶丸一句运用比喻,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形、味的 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C."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一句写出荔枝产地远离长安,唐玄宗劳民伤财以供贵妃之 需,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惋惜遗憾。D.下片“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承接上片对妃子专宠的描述,引出下文妃子的凄凉命运, 表达了词人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讽刺。25.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后三句。参考答案:1 .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 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 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 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 旎,抒发了诗人赏景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精准审题: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 言和手法,“妙处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2)解题思路:首先回答诗中颔联“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写得最好。然后分析颔联写得最好的原因。颔联的意思是,一轮红口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 仿佛阳光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充满 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一样,煞是可爱。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 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不可确 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所以“动、”浮 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 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2 .比喻,将田地里的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 生机的美景;视角变化,颔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既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也突出了生活趣味;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 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点明写景方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指出表现的意境 和情感。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畤”比作"青锦褊",将"T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E0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品立,是 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 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 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从虚实角度,颔联中写"畴"嶂,为诗人眼前所见实景,而"万”"千则含有想象的成分,为 虚写,虚实相济。3 .都从声、色(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写景都动静结合。都使用了对 偶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储诗中从"色”"声二字可看出,上句写视觉所见色彩,下句写听觉所闻声音;而厉诗中"折 苇”摇动有声,是写听觉所闻,观山见“影,是写视觉所见,可见两句都采用了视听结合的 手法。两诗中“声”为动,"映地为天色“遥山淡无影”为静,故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