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25页).doc
-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元谋人: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狞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元谋人的发现,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123万年,是猿人时期的代表,1927年发现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身体特征:基本具备人的特征(四肢),但仍保留了浓厚的猿的痕迹(头部),经济活动以采集或狩猎为主,能使用天然火。社会组织为原始人群,属于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为打制石器,婚姻形态为乱婚制。北京猿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3.原始人群:人类(或原始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需要,猿人经常几十人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制造使用工具,收获物共享,原始人群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生存能力4.乱婚制:出现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指男女之间性关系无束缚动物性的结合5.氏族公社: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世系相母系氏族公社经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继续发展,到野蛮时代低级阶段臻于全盛。到野蛮时代中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渐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公社经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6.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1.8万年的中国大陆上的一种原始人,属于人类学中的晚期智人。其身体特征与现代人十分接近,而且有宗教,幻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为母系氏族公社,使用工具为打制石器(有钻孔技术)社会经济为采集,狩猎,渔猎,婚姻制度为族外婚。7.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简答1. 简述原始社会人类身体进化不同阶段的文化代表?猿人时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人,其身体特征:已经具备人的基本特征,但仍有猿的痕迹,以打刮石器为主,类型单一,能使用天然火。社会经济为采集经济,狩猎经济。古人时期(早期智人):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 其身体特征:从猿向新人和真人过度的中间环节具备一定的原始性,接近现代人的特征,体制特征较猿人的显进步。社会经济为渔猎兼采集,社会组织为血缘家族 2. 简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代表? 社会经济:农业产生,开始定居生活。狩猎经济产生了家畜业,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但采集和渔猎仍有重要地位。婚姻状态为对偶婚。 文化代表:河南郑县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河南仰韶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 3. 简述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代表? 社会经济:锄耕农业,畜牧业成独立部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制陶业,金属冶炼。婚姻状态为一夫一妻制。 文化代表: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甘肃齐家文化,浙江良渚文化4. 将父系氏族公社与母系氏族公社进行比较?父系母系财产占有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政治地位氏族贵族,特权平等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对偶婚社会基本组织家庭氏族生产单位家庭集体劳动男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不同血缘确定不同1. 鸣条之战: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灭亡夏朝的战争。 商汤兴兵伐夏, 联合各方国军队,以西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同商汤军在鸣条展开决战。商汤军奋勇作战, 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商汤乘胜攻击,夏桀逃往南巢,不久病死。商汤回师西亳 ,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 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灭亡。 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战争,后人将这种战争称为“汤武革命”。 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二里头文化:因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而得名。其时代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时间月在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分布在夏活动地带。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铜作坊遗址,表明该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发现的宫殿遗址是奴隶主贵族进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统治奴隶和平民的中心。出土的墓葬展示了当时阶级的对立。该文化从年代,地区,发展的连续性和性质来看,极有可能是夏文化。3. 禹刑汤刑:夏朝制定了禹刑在内的一系列刑法,如刖刑,剕刑,膑刑,禹刑是维护夏朝充值的法律,同时也规范了夏朝的社会秩序。商朝汤刑较之夏朝复杂得多,而且比夏朝更加完善,但是它是残害人们的肉体,非常严酷,例如,砍头,割鼻等。4. 殷墟:今河南安阳,商王盘庚于商朝中期因统治危机等一系列原因迁都于此。 殷成为商朝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随着商灭亡而衰落。殷墟即当时商朝都城遗 址,是商王朝的文化代表。在近代考古中被挖出了大量商代宫殿建筑遗址以及甲骨文,精美青铜器,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4. 甲骨文:商代的主要文字,也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可在龟甲或兽骨上。最早于清朝末年发现与河南安阳。甲骨文4500个单字中,目前已辨识2000字,得到公认的仅1000余字,内容涉及商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天文历法等方面,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结构以象形为主,语法和修辞有叫严格的规律,一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5. 武丁中兴:公元前1251年小乙死去,其子武丁继位。武丁统治的59年是商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武丁即位后,重用贤人,提拔傅说为相,大力改革政治,“修政行德”,是殷道复兴,死后称为“高宗”。武丁时期,商王朝面临最大的威胁是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阴都的安全,武丁于是建立军事据点,还发展一部分属国和建立城邑,对江淮一带的群舒用兵,取得了不少胜利,开拓了疆土。武丁时期是商代后期极鼎盛时期,称“武丁中兴”1. 简述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 都城为其统治中心(3) 官僚机构的初步形成(4) 军队,监狱,刑法的出现(5) 税收制度(6) 地域划分国民(7) 出现典章制度2.简述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1)世袭制等完善,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2)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 a.君主专制 b.神权色彩 (3)商朝的行政区划 a.建立贵族的等级制度 b.方国地方行政的职能比较完善 c.方国王畿关系 (4)商朝的军队变强大 (5)商朝的法律严苛3.简述盘庚迁都的原因和评价? 原因: 政治说 (1)王室不稳,政治混乱 (2)贵族间矛盾加剧 (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奴隶和平民起义 游农说 地广人稀,土地充足,休耕农业 水患说 躲避水灾 方国联盟说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评价 (1)加强了王室的统治,扭转九世之乱的情况 (2)为商朝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3)为奴隶制发展奠定基础,是商朝的历史的转折点1.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可以确保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于嫡子的大宗来说就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是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2. 牧野之战: 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帝辛的种种暴行后,联军进至牧野。商军主力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商朝正式灭亡。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3. 管蔡以武庚叛:周灭商后,封纣子武庚于商都,利用他统治殷遗民。又把商的王畿分给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武王死后, 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矛盾。武庚等奴隶主贵族便利用这个机会和管、蔡勾结,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最后以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告终4. 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周厉王残暴不仁,不但不听劝谏,甚至开创了特务制度,设立卫巫监察国人,垄断了山泽的一切利益,禁止平民采樵渔猎,任意兴师动众多次南征荆楚,皆以失败告终。其横征暴敛,虐待人民的暴行激起广大国人的愤慨,出现“国人谤王”的情况。于是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暴动。周厉王被赶走,最终死于彘,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5. 宣王中兴:周宣王即位后,取消厉王专利政策,打击贪官污吏,重用贤臣,开疆拓土,当面临严狁及其他部落的威胁,周宣王集中力量抗击俨狁,并且在南征荆楚时取得一些胜利,暂时控制了东南,这些胜利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兴”。6. 平王东征:幽王死后,宜臼即位,为平王。平王即位时,关中地区经济破坏,人口减少,镐京被犬戎洗掠一空,而且时时处于犬戎的威胁之中,这种情况下,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与公元前770年,在郑,晋,秦等诸侯的护卫下,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迁后的周朝为东周,东周时期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室衰微。7. 贡助彻: 夏商周时期的赋税制度。所谓“贡”,即统治者按若干年的平均产量征收十分之一的实物。所谓“助”,即借民力以耕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统治者所有。所谓“彻”,即“贡”和“助”兼行。有人认为,从贡助彻的逐步变化,可以推断出封建生产关系在逐步发展。1.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评价?(内容+评价)分封制内容: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封藩建卫,授民授疆土) 评价:正面a 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在广大的疆域内,通过分封,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负面 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宗法制内容: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 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全国范围内形成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评价: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系统,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手段。2. 西周的礼制的评价? 内容:在西周的社会,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许多等级,维持这种关系的就是礼制。礼制内容广泛: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 吉、凶、军、宾、嘉五礼,有关祭祀,丧葬,军族,朝觐盟会和婚礼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规定。 评价:一方面在于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1. 作爰田作州兵:秦,晋韩原之战以后,晋国为了挽回局势,把土地赏赐给人民 即“作爰田”,这就废除了周初哟开土地定期分授的制度,等于承认土地的私有。同时“作州兵”出现,征发州人服兵役缴军赋,从此晋国兵员陡增。以“作爰田”为手段,达到扩充军力的目的。2. 初祖禾:相当于鲁国“初税亩”性质的“初租禾”,就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 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初行为市:明令允许在秦国国都范围内进行商业活动。“初行为市”是为扩大市集规模、规范市集秩序制定的政策,其措施可能包括:规定市场位置、指定交易时间、明确交易原则、规范度量衡以及宣布税率和征收方式。秦献公的“初行为市”政策维护了市场交易的秩序,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3. 葵丘会盟: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4. 弭兵之会:在各诸侯国势力均衡情况下,诸侯国的国君与卿的矛盾加重,各国人民皆厌战等原因的促使下,出现了消除战争争取和平的运动。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第一次是前579年,宋大夫华元倡导,晋楚订盟,规定户不交兵等,三年后,晋毁约,战争又起。第二次是前546年,宋大夫向戍倡导,在宋都盟会,决定晋和楚同位盟主,小国向其纳贡。5. 晋城城濮之战:它是一场大国间的争霸战争。公元前633年宋背楚归晋,楚出兵攻宋,宋向晋求救。前632年,晋联合秦宋齐等国与楚国大战于城濮。战前,晋军故意“退避三舍”,表面上是报答晋文公所给的礼遇,实则以避开楚军凌厉攻势,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兵力,予以出击。结果晋军以少胜多,楚军大败。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成为中原的霸主。6.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代秦国国君。他任用百里奚等为谋臣,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先后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前625年彭衙之战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7. 三桓治鲁: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像奴隶主夺权的斗争。“三桓”是鲁襄公的后裔,季孙,叔孙和孟孙三氏,他们是鲁国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代表。前609年,鲁文公死后出现了杀嫡立庶的权位之争。“三桓”趁机发展势力,出现了“公臣卑,三桓强”的局面,经过前562年的“三分公室”,前537年的“四分公室”,以及前517年三家联合战胜鲁昭公为首的旧势力。从此,鲁公室更为衰落,以季孙氏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到前483年,李康子在国内“用田赋”,标志封建势力在鲁国的胜利。至此,历史跨入了战国时代。1.论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性质,影响? 原因: (1)王权衰落,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 蛮夷,戎狄入主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借口 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是各国统治阶级为争夺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进一步扩大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物所进行的不义战争。 评价:正面(1)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奠定基础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改变了阶级力量的对比,削弱了奴隶主阶级,促进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势力崛起 反面 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2. 管仲向齐的内容和评价?内容:(1)赋税改革,“相地而衰征” (2)实行对士农工商的严格管理 (3)加强了对军队的建设,寓兵于农评价:(1)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增强了齐国的实力 (2)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3. 简述春秋各诸侯国的赋税改革? 国家时间内容齐国前685年相地而衰征晋国前594年作爰田作州兵鲁国前594年初税亩前590年作丘甲前483年用田赋楚国前548年书土田量入修赋郑国前538年作丘赋秦国前408年初祖禾3. 春秋时期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田氏代齐: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从此,齐国的主人由姜姓吕氏演化成妫姓田氏。史称“田氏代齐”。 公元前386年齐国田和列为诸侯,废吕氏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完成了齐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转变。因此田氏代齐不仅是齐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一历史大变革中的一件大事。三家分晋: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1. 军功爵制:商鞅变法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杀敌越多,赏 赐越厚。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和担任一定的官职等,还规定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公族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人的政治地位要由有无军功来决定,这对旧贵族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于当时新型的地主互阶级来说,是个鼓励,就是下级士兵也可以通过军功在政治上获得一点优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 齐威王改革:(1)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2) 严刑重赏以法治国 (3) 广开言路奖励进谏 (4) 制定巩固封建秩序的法律 (5)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 (6)招收流民开荒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它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4. 会徐州相王:齐魏马陵之战,魏败,前340年,秦大破魏军,魏国由于损失重而国力削弱,不仅丧失了霸主地位反而向齐国屈膝,前334年魏惠王到齐国朝见齐威王,魏惠王与齐威王同时称王,魏国地位下降,齐国地位上升。5.合纵联横: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兼并。连横即“事一强而攻众弱”依靠一个强国从中捞取好处。起初,“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长平之战后,“合纵”是六国军事联盟抵抗强秦,“连横”是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拉拢一些国家,攻击一些国家,以拆散六盟国,各个击破。6. 长乐之战:前262年,秦攻打韩国,韩国想献出上党郡求和,上党郡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攻取上党。廉颇带兵进驻长平,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军消耗很大。后赵中了秦的反间计,用赵拓代替廉颇,赵军被秦军歼灭。长平之战,使赵国主力损失殆尽,从此东方六国无一可以与秦相抗衡,是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7. 乐毅伐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 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后,撤掉乐毅。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 。 8.重农抑商: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中已有一部分弃农从商,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 ,商鞅规定: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至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农民,没收为官府的奴婢。商鞅还加重关市的商品税,不许商人贩卖粮食等措施,迫使商人弃商归农。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以促进封建性的小农经济的发展。1. 简述赵国和韩国的改革? 赵国 赵国在赵烈侯时一面采取牛畜的建议,倡“仁义”,行“王道”;一面采纳荀欣和徐越的建议,在用人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在财政上“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经过这些改革,是赵国封建政权得以逐渐稳固。 韩国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了“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申强调“术”的作用。术是专制君主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申不害要国君“独断”,操纵最高的权力;平常不动声色,让人摸不透底细;任用官吏要使其称职,不许官吏越职办事,要经常监督和考核官吏。这是一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方法。2. 简述吴起的改革?背景 战国初期,楚国是领土最大的国家,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楚悼王很想进行政治改革以振兴国势。此时,吴起因在魏国遭到排斥而来到楚国,楚悼王很赏识吴起的才干,前382年任命吴起主持变法。内容 (1)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到荒凉的地区,这就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 (2)精简官职,削减过高官吏的俸禄,把削减下来的经费用于训练战士 (3)整顿吏治作用 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的进程,使其国 力迅速强盛 3. 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背景 (1)政治:战国初期,关东各国对秦十分鄙视 (2)军事:战斗力弱,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 (3)经济:虽取得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落后于东方诸国 (4)文化:相对落后,风俗极其野蛮 (5)其它:其他国家相继变法,逐渐变强 内容 第一次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2)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禁止宗族势力的增长 (3)奖励军功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5)焚烧诗书,申明法令 第二次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 (4)改革赋税制度 (5)迁都咸阳意义 (1)战国世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 (2)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3)变法使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一跃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4)确立了以“法”治国的思想,对历代产生了深远影响1. 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 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统一的封建政权的保护,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这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也愈来愈重。2. 郡县制:秦统一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 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一郡之内设县令或县长,县下设乡、亭、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统治网络。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对历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谥法: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 始于西周中叶稍后。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3. 睡虎地云梦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据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所载,秦律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内容。秦律有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并且基本上是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从秦律中可以看出秦的刑罚是非常残酷的。1.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条件、评价?原因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较为彻底,国富兵强,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4)嬴政掌权后,任用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 (5)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各地间的联系加强要求统一评价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3)秦推行了许多法律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4)秦的统一为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我国封建社会在一定时间内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1)专制皇权 a.议号(皇帝) b.皇权之上 c.朝议 d.废除谥法 (2)三公九卿制 (3)地方:废分封 行郡县 (4)秦律:细密 严苛 评价 (1)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总揽一切大权,皇位世袭 (2)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此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3)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 (5)扩大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实行郡县制 (2)统一制度、法令、刑罚 (3)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 (4)征讨越族 (5)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6)确认土地私有 (7)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 (8)焚书坑儒 (9)修建驰道,五尺道 (10)修建河渠,开发岭南1. 楚汉战争:它是一场地主阶级的争霸战争。秦之后,项羽分封了18个王。但 是,引起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的不满,其中尤以先入关中,理应为王的刘邦最为突出,于是在前206前202年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而开战,最后项羽战败自杀。此役促进了统一和民族融合,刘邦建立了汉朝。2.黄老政治: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重农抑商,恢复并发展生产;对商人实行抑制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除秦苛法。黄老政治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西汉封建统治得到稳定。同时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起来。但在太平盛世的背面,也存在着农民破产失业的现象。3.算缗和告缗: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经济改革之一。算缗就是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规定凡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之一半,叫做“告缗”。这项措施的实施,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展示解决了由于战争金额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4. 贵粟政策: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吸引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君臣认为惟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有钱人家购买农民的粮食,捐献给国家。在这样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的收入保障了,负担减轻了,国家的储备也充足了。5.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面对中央和地方的尖锐矛盾,贾谊提出了此项主张,即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文帝按照这个建议将一些王国分小,又把自己的儿子封在梁国,作为屏障。6.左官律:汉代专门法律。汉武帝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官吏违犯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责任。左官罪即危害专制集权统治的罪名,体现了尊君抑臣的思想。7.郡国并行制: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同姓王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它增强了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性 ;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汉初诸侯王国政治、经济权力的扩大,也利于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充分开发各地的自然资源。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地方王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1.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背景:经济 劳动力不足,生产萎缩,粮食缺乏,物价上涨 政治 异姓王权力过大;民族问题尖锐 其它 汉王朝是在推翻秦的残暴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汉初统治都是起义参加者,吸取秦亡教训 内容:(1)组织军队复员 (2)赐军吏卒以爵位 (3)招抚流亡 (4)释放奴婢 (5)减轻赋税徭役 (6)重农抑商 评价: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 促进作用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削弱相权,建立中朝 (3)颁布新的选官制度,加强军队和法律建设 (4)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设立监察区 经济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2)算缗和告缗 (3)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文化 独尊儒术外交 (1)抗击匈奴 (2)和亲政策 (3)张骞通西域3. 简述吴楚七国之乱(原因、过程、意义)?原因 (1)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2)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甚至想夺取皇位过程 文帝采纳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采纳了的“削藩”,引起诸王的不满,相继发动武装叛乱,景帝派周亚夫讨平,三个月就平定了下来。意义 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4. 昭宣中兴?原因 (1)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农民起义不断内容 (1)轻徭薄赋 (2)重视吏治 (3)平理刑狱意义 这些政策的实行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大汉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景象。5. 王莽改制?内容: (1)实行“王田”“私属”制,解决土地和奴婢的问题 (2)实行五均,赊贷及六莞 (3)改革币制 (4)统一度量衡 (5)改革地名官评价 他的改制并没有挽救社会危机,相反,频繁的战争、沉重的赋税、残的刑罚是的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1. 尚书台:尚书在秦和汉初年间,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而已,地位 待遇较低,东汉刘秀加大尚书的权力,正式成立尚书台。由事务官渐 变为政务官。在东汉尚书台诗集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大大削弱了三公的权力。2. 田庄经济: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聚族而居,宾客相附;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拥有私人武装;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评价: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阶级矛盾对抗相对缓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可以组织大规模得农业生产。但是拥兵自重,形成独霸一方的分裂割据势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和政权巩固。3. 光武中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为恢复全国统一的局面,他进 了为期15年的战争。统一全国后,他采取了一些巩固王朝的措施 退功臣进文吏;以柔道治国;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释放囚奴,减轻刑罚;削弱诸侯王势力;安置流民,赈济贫民;轻徭薄赋;赋民和假民公田;选用循吏,教民耕织;度田和屯田。这些措施巩固了东汉王朝,是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生活安定,史称“光武中兴”。4. 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 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但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1. 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 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外戚即退功臣进文吏(2) 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的权力(3) 加强监督机构,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4) 确立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皇帝直接控制(5) 改革军事(6) 提倡谶纬。神化皇权2. 东汉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1) 多次发布诏令,解放奴隶,禁止残害奴婢(2) 安置流民,赈济贫民 增加赋税和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3) 轻徭薄赋 增加了财富,为后期的发展打下基础(4) 赋民和假民公田 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5) 选用循吏,教民耕织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了推动作用(6) 度田和屯田 达到了将土地和劳动力从新组合的目的3. 豪强地主的形成? 东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