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doc
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规划( 20092012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09年1月目 录一、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分析2(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现状2(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5二、安全生产信息化需求分析6(一)确保首都的安全稳定,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化、透明化、实时化生产安全监管。7(二)确保首都安全发展,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8(三)科学研判首都安全生产形势,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预警预防能力。8(四)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要求统筹整合全市安全生产监管资源。9三、指导思想、目标、原则9(一)指导思想9(二)建设目标10(三)基本原则12四、总体框架13(一)一个统一门户13(二)一个业务工作平台13(三)九大业务应用系统14(四)一个数据中心14(五)三个支撑系统14五、主要任务15(一)加强市区乡三级联动,提高业务协同能力。16(二)加强全面监控,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16(三)加强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提高预警预防能力。17(四)加强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能力。18六、重点工程18(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18(二)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建设工程26(三)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工程29(四)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30(五)安全生产综合服务建设工程30(六)办公综合平台建设工程30(七)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30(八)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及规范建设工程30(九)安全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工程30七、保障措施30(一)组建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30(二)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有效利用。30(三)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优化,提高政务工作效率。30(四)制定实施方案和对区县安监信息化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全市安监信息的统筹管理能力30(五)科学立项、全流程管理,提升信息化项目绩效。30(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安监系统信息能力。30(七)多元化筹措资金,确保资金持续投入。30八、实施步骤及投资估算30(一)实施步骤30(二)投资预算30序 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首都安全发展、构建首善之区的重要基础,也是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提升政府监管水平、提高预警预防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动态监管能力,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纵向贯通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企业,横向连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形成一个互联互通、动态管理、责任落实、预警监管处置运转顺畅有力的安全监管工作格局,特制定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规划。一、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分析信息化是支撑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必备工作手段。近年来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建设了安监信息网络、安监基础数据库和部分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总体上看,由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时间不长,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现状经过4年的信息化建设,市局核心业务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支撑,全市各区县局全部配备了计算机用于日常办公,部分区县和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化监管手段。目前基本情况如下:1在网络建设方面,市局初步形成了符合国家电子政务“三网一库”建设格局的基础框架,大部分区县安监局依托互联网建立了本地局域网。市局基本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外网、市局机关内网和租用电信线路以视频会议为初期应用的资源专网。(1)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市安监局外网系统,为工作人员获取信息、沟通联络和实现政务公开、服务社会提供了便捷条件;区县安监局的本地局域网基本具备,主要用于连接互联网出口,为办公人员提供上网服务。(2)依托政务外网构建的市安监局纵向专网系统,实现了及19个区县安监部门网络对接,主要承载视频会议、区县办公平台等应用。(3)根据全市的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建设了市安监局机关内网(中环办公局域网),实现了市安监局机关和事业单位接入,并通过隔离卡使内外网物理隔离,承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数据库、生产安全事故统计上报系统、OA系统、办事大厅、领导决策、事故统计系统、重大危险源、非煤矿山系统等常用的业务系统。各区县安监局搭建局域网的情况较好,15个区县和部分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安监机构已经搭建了局域网。2在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市局初步建成安监系统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部分区县构建了一些基础资源数据库。(1)市安监局整合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法人库、市公安局视频图像库、市资源中心的遥感影像图、基本地形图等9家委办局71个图层数据,初步建成共享数据库。(2)掌握了重点安监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初步建设了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库,掌握3000多家企业的基础信息,接入了16家重点企业共216路视频图像。(3)初步建立了应用专题数据库,收集整理业务数据19万多条,涉及执法、许可、应急资源、生产安全事故等领域。此外,部分区县和乡镇安全监管机构构建了一些基础性的资源数据库。3在业务应用方面,市局在安全生产应急、行政许可、执法等核心业务上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支撑,区县日常办公全部实现了电子化,部分区县开始尝试应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市局建成了17个日常监管核心业务系统,在安全生产应急、行政许可、执法等核心业务上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支撑,具体情况如下:(1)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通过建设办公OA系统和区县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公文流转、监督监察、会议管理、信息发布、文件下发等功能。(2)在政务公开方面,通过政务网站、首都安全生产信息网、宣教中心网站、安全生产科技网、安全生产普法网、北京市培训教育基地网站(在建)6个网站的建设,明显的改观了政务公开、网上服务、公众参及等方面,已成为面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安全生产信息,体现政务公开、宣传安全生产文化的重要渠道。(3)在应急管理方面,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应急值守、预案管理、综合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对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4)在重大危险源管理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北京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图像信息平台。通过图像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企业预防和处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能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手段和能力。(5)在行政许可业务办理方面,通过建立网上申报系统、办事大厅系统和网上监察系统,开展了15项许可的新办业务以及所有许可办事指南、结果公示等网上服务。(6)在执法检查方面,建设了移动执法管理系统(目前共向执法队配发了10部PDA移动执法系统),具备现场执法文书填写录入、企业基本信息和执法处罚标准查询、现场打印、立案办理、统计分析和归档备案等功能。此外,部分区县建设了初步的信息化监管手段,在执法检查全流程双向互动、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重点生产经营单位日常监管工作全覆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仍然存在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粗放、监察执法技术手段落后、重大危险源预警预防能力低、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环节薄弱、综合监管及应急能力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救援指挥的实际要求。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全市安监系统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不能满足监管工作需要。目前全市各级安监部门缺少信息化顶层设计,在整体架构、业务流程、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及协调,致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系统性差,随意性大,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综合分析困难。2. 全市安监系统信息化缺乏深度应用,未发挥出信息化创新监管模式的作用。现有信息化应用没有及监管模式创新相结合,信息系统功能局限于办公自动化、行政许可服务、应急指挥等基础内容,预警预防、形势分析、决策支持能力薄弱,难以进行综合分析和预警预防,无法全面判断掌握安全生产形势。3.市安监局的信息化统领能力未充分发挥,市局难以直接正确及时地掌握监控信息。市局和区县局各自建设信息系统。大部分区县局信息化手段仅限于文字编辑、电子邮件等日常办公功能。乡镇的信息化基础更加薄弱。信息监控点布局零散,覆盖率低。监管信息系统没有“全覆盖、全沟通”,存在不少监控盲点。4全市安监系统信息化建设缺乏及行业管理部门互联互通,未发挥出信息化提升监管能力的潜力。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等业务尚未实现从市局到行业管理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各系统的数据资源缺乏共享机制,难以对分散在不同系统的安全生产监管数据指标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无法全方位、多层次掌握安全生产监管状况,不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二、安全生产信息化需求分析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提出要通过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市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当前,首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调整期,全市安全生产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工作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安监工作高标准要求,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加强对企业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监管,迫切需要建立集应急指挥、科学预警预防、领导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综合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预警、决策和服务水平和效率。(一)确保首都的安全稳定,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化、透明化、实时化生产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首都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刘淇书记指出,确保安全稳定是做好首都工作第一位的任务,任何时候都绷紧维护首都安全稳定这根弦,坚决消除每一个潜在的问题和隐患。郭金龙市长指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北京各项工作首要任务,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要逐一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万无一失;要把安全生产和社会服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工作,既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保障,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性质功能,以维护安全稳定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以信息化手段,扩展安全生产监管的范围和深度,使监管系统直接延伸到企业,实现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和非煤矿山四大行业中重点企业的全方位、动态监管,及时掌握全市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日常监管的精准化、透明化和实时化,保障首都科学发展。(二)确保首都安全发展,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首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的起点上,一定要保持首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祥和,这就意味着在新的起点上,要更加重视安全发展,在新的阶段中,必须实现安全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各项工作的标准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必须运用现代通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政府监管模式,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从应急转向预防,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单纯监管转向监管及服务并举,从低效率监管转向高效率监管。(三)科学研判首都安全生产形势,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预警预防能力。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赋予首都的光荣使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要进一步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的各项部署,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坚持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努力实现经济更加繁荣、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宜居、安全更加保障。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以首都的城市定位为定位,以首都的发展目标为目标,促进首都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为此,必须积极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预警和预测能力。通过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隐患危险程度的分析和研判,敏锐地把握安全生产隐患的危险性,全面判断掌握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提出重点防范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把安监工作的重心前移到预防预警上。(四)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要求统筹整合全市安全生产监管资源。当前,北京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资源高度密集,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生活高度发达,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急剧增加,使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任务变得日益繁重,迫切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系统,统筹市、区(县)、街道(乡镇)安监部门,整合资源,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此,必须加强部门协调,利用信息化手段,统一建设全市安监系统三级联动信息平台,以整合资源、共享信息、集中数据,统一调度全市相关安监部门,使得跨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配合,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处置联合行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快速、准确、高效运行,提高全市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生产安全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综合集成”为主线,深化业务系统应用,促进安全生产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创新监管模式,全面提升信息化统筹管理能力,为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服务,为首都安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2年,建成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的三级联动综合信息平台,集成预测预警、分析决策、应急指挥、监管执法、协同办公、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构建责任落实、流程优化、技能到位、预警监管处置运转顺畅有力的科学管理新格局,实现全覆盖、全沟通、全透明、全掌控,建立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2具体目标(1)建成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的三级联动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信息联动和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及数据集中,市局统筹全市安全生产的引导、规范、监管、服务工作;区(县)贯彻落实市局的工作部署,并进行日常工作检查;街道(乡镇)负责采集、填报、核实数据信息。在三级联动的信息平台中,要做到各级监管部门职责有分工,工作留存档,责任可追查,实现三级政府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落实监管责任。(2)实现全市安全生产信息监管的全覆盖、全沟通、全掌控。在企业基础信息采集方面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直接监管3000多家企业、综合监管其他行业的重点企业覆盖率95%以上,综合监管其他行业的非重点企业覆盖率达到60%。市安全生产工作业务方面做到全沟通。行业主管部门所有业务工作做到100%全沟通,及国家安监总局和市政府、区(县)、街道(乡镇)、企业各项业务工作做到100%全沟通。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全掌控。(3)确立隐患排查、预警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监管新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和监管平台,动态实时反映隐患整改、危险源管理等方面具体信息,最大限度地排查隐患和预警预防,更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更有效地促使企业在安全生产日常管理中自觉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目标;通过监管平台,规范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提升人员安全生产监管素质,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服务意识,以隐患预警预报为工作目的,进一步推动各级管理部门选任、激励、考核和监管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实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的创新。(4)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决策分析和应急指挥能力。建立科学便捷的信息采集、更新及发布机制,加强对统计数据的采集、更新和提炼功能,强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能力,加大预测预报功能,增强为领导全方位、多层次支撑决策服务的能力。(5)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及监察、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业务的建设、管理及技术的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域有关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技术保障和维护制度。确定业务流程整合优化规范,为实现现有监管流程的变更优化、提高行政效率提供基础。(三)基本原则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需求主导,分步实施。紧密结合全市安全生产发展需求,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无缝对接,确保实用、有效。首先实施最紧迫、最急需和效果最显著的应用项目。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统筹规划、集约建设。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和市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和规范,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推进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整合实施规划,集约新建应用系统,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杜绝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平台上移,服务下移。建立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将主体监管的功能上移到市一级,同时将数据中心、平台核心业务以及运行维护放在市局,使市局成为预测决策指挥中心和统计分析中心,而将管理检查工作放在区县,信息采集、数据核对等工作交给街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垂直整合和平行整合,从而推动资源整合、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安全生产监管预警预报及决策水平。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围绕信息共享,统筹各类安全生产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关系,积累、丰富安全生产数据资源,整合网络及计算机软硬件等资源,促进安监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全面共享。统一标准,保障安全。落实国家、北京市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落实和监管。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处理、评价和信息发布,形成完善的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及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四、总体框架基于以上需求分析和发展目标,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总体架构是:建设一个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面覆盖、三级联动的信息化体系。这个体系纵向贯通国家安监总局、市局、区(县)、街道(乡镇),横向扩展到同级委办局,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架构包括:一个统一门户,一个业务工作平台,九类应用系统,一个数据中心,三个支撑系统。(一)一个统一门户一个统一门户,即北京市安全生产统一门户。采用门户应用集成技术,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统一门户下,综合集成信息公开、网上服务、培训教育、公众参及等多种功能,作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对外的平台,实现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二)一个业务工作平台一个业务工作平台,即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工作平台。整合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办公、许可、执法、决策等核心业务,统筹及市、区(县)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全市相关行业、国家安监总局的联动业务,作为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核心业务平台和跨行业、跨部门的业务联动平台。(三)九大业务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核心。按照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内容、性质和应用对象,将九类应用系统分为三大类,一是支撑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应用系统,包括安全生产预警预防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二是公共服务系统,主要面向直接监管和服务的企业、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和公众,包括行政执法监察全流程管理系统、行政许可网络化管理系统、安全生产考试培训系统、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监管系统;三是协同办公综合服务系统,主要面向市局内部办公及及区(县)协同办公业务。(四)一个数据中心一个数据中心,即全市安全生产数据中心。 将全市的安全生产数据资源整合, 为各平台和系统提供丰富完善的数据服务能力,同时实现及市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对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五)三个支撑系统三个支撑系统包括:无线即时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视频图像服务系统。其中,无线即时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无线即时服务现有成熟技术,通过建立短信平台、WAP网站、移动终端等,实现乡镇一级信息采集及普查无线服务、区(县)一级行政执法监察、市局及各级人员全沟通等功能,同时提供安全生产信息报送、行政许可申办、无线监控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围绕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系统,对现有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使其拥有更丰富的数据量,同时系统更快、更可靠,更安全。图1 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架构五、主要任务为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加快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需要找准结合点,狠抓对全局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一)加强市区乡三级联动,提高业务协同能力。广泛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统一建立全市安监系统三级联动信息平台,以利于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数据集中,促进全市安监系统内部之间及及外部相关系统的业务协同能力。市级以统筹全市安全生产的引导、规范、监管、服务等工作为重点,着眼于提升决策能力。区(县)级以贯彻落实市局的工作部署为重点,并进行日常工作检查。街道(乡镇)级侧重于采集、填报、核实数据信息。通过全市安监系统信息平台,形成决策层、执行层和辅助执行层三级联动体系。三级联动信息平台使得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监管部门职责有分工,工作留存档,责任可追查,跨部门之间还可以相互协调、配合,真正实现三级政府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落实监管责任,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快速、准确、高效运行。(二)加强全面监控,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全市安监系统要进一步完善非煤矿山、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监控监管系统,及时掌握这4类行业3000家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动态。市局统筹部署各种动态、实时监测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加强推广GPS、GIS、RFID技术、数据采集仪等对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的信息动态采集、监控的应用,实现对重大危险源、隐患的探测、定位和信息获取。区(县)在市局的统筹安排下,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健全和完善基础信息获取和更新的技术管理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加强对日常安全生产监控监管工作的检查、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隐患信息的采集、上报、核实。重点大面积增设信息采集点和监控设施,增加流动监控人员和监控设施,把监控摄像头、传感器等终端直接设置到重点企业和危险设备上, 实现高效实用的现场信息采集和处理。在市局的统筹规划和区(县)的贯彻落实下,市局能够共享市区乡三级安监系统、其他各行业的信息监控设施以及企业内部监控设施,提高全市安全生产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提升全面监控监管效能。(三)加强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提高预警预防能力。加强对隐患危险程度的分析和研判,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指标体系,对隐患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分类,敏锐地把握安全生产隐患的危险性,及时预警和防控隐患,最大限度地为化解隐患、防范事故创造前提条件。市局着重加强统计和积累历史数据,综合搜集和分析各种风险因素,智能查找隐患,自动预警,提出重点防范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把安监工作的重心前移到预防预警上。区(县)结合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对安全生产隐患的管理和检查,着重研判和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的安全形势,高度重视周边环境的安全状况,积极运用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手段,实现对安全生产环境的预警和防控,加强对周边环境安全形势的防范。(四)加强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市局加快建设全市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共享交换平台,促进各级基础数据和管理信息的共享。加快推进统一的安全指标体系管理,加紧规划和研制安全数据共享标准、数据交换协议和数据交互规范,实现各类安全数据的上传、采集、整合,促进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区县以市级信息资源中心为基础,逐步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基本建成信息资源中心,制定及市局的对接机制,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市局还要加强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对接机制,采用接口转换等技术手段,实现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重点协调市统计局、建委、商务局、旅游局等部门,利用全市共享交换平台,共享其相关行业基础管理数据,满足监管工作准确性、动态性和实时性需要,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运行监测体系,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格局。六、重点工程重点工程是带动规划实施、全面完成规划任务和规划目标的突破口。为加快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依据上述主要任务,构建重点工程。(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前期实施主要通过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来实现。规划是2009 -2012年期间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平台是未来两年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平台主要是综合、集成近4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果,规划则是在平台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应用范围、完善功能、提高应用效果;平台是规划实施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1建设目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以市局内部平行整合和全市安监部门纵向整合为重点,集成全市安全生产数据资源、综合已有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的三级联动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重点监管对象生产诸环节的管理及监控,全面监测各类事故运行,统筹及市、区(县)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全市相关行业、安监总局的联动业务,作为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核心业务平台和跨行业、跨部门的业务联动平台。2主要建设内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从横向和纵向整合、加强现有业务系统的功能着手,以提升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支撑功能为核心,充分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公共资源,利用应急指挥平台现有软硬件资源,围绕安全生产监管、公共服务和办公三类核心业务,整合集成现有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的启动项目,主要实现对市局内部数据资源和已有17个业务系统的平行整合,已在2008年得到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和北京市财政局的批准并正式立项,在2009年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实施;第二阶段,即“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第二阶段建设将涵盖第一阶段未能覆盖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纵向整合,构建三级联动综合信息平台。(1)以平行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即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是在市局已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整合市局内部17个业务系统和安全生产数据资源,建立及“金安工程”系统的对接机制,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二期工程的建设奠定基础。一是整合集成市局现有17个业务应用系统,实现跨处室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分类总结这些系统的应用情况,对于能够整合升级的系统,提出整合升级方案。重点整合安全生产隐患治理监管系统、执法检查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直报管理系统,明确这些系统及相关业务处室的关系,提出整合原则,制定整合升级措施。二是建设和改造6个业务应用系统,完善监管业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发建设执法检查全流程管理子系统、综合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隐患排查治理子系统,危险源监控子系统,改造内网办公OA系统、区县协同系统,初步搭建市、区县两级协同办公平台。三是建立及国家“金安”工程的互通接口,实现及“金安工程”信息系统的顺畅对接。积极协助国家总局“金安工程”项目承建单位,做好网络、硬件设备和业务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同时做好我局系统及总局系统数据接口的开发,实现安全监管信息综合业务平台及金安工程的信息共享和双向互动。图2 安全生产监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框架图(2)以纵向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二期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二期工程即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是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以纵向整合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数据资源和监管系统为重点,将涉及安全生产直接监管、行业监管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部业务工作纳入系统应用范围,建立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和企业的四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对各类监管对象及其生产诸环节的统一监管,同时建立及各行业监管部门的对接机制,加强综合监管能力。第一,从建设和改造5类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着手,提升监管精准化。一是开发三期非煤矿山监督管理系统。加强对非煤矿山重点企业重点部位的监控,强化对非煤矿山企业基本信息的掌握,在非煤矿山监督管理系统(二期)的推动应用基础上,开发三期非煤矿山监督管理系统,搭建市、区县、街乡、企业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市、区(县)监管信息的实时同步。二是建设煤矿安全监察系统。加强小煤矿图像监管设备、预防自然灾害的监测仪、探测器等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探索建立网络监控系统,改变现场检查工作模式,实时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及总数,监测当日产量和总产量,跟踪井下作业人员位置,实现对小煤矿生产过程的监督,有效监察“三超”现象(超强度、超能力、超定员),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事故的能力。三是改造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系统。在一期工程隐患排查治理子系统和市区两级图像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区县、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包括摄像头、监视器、网络视频服务器、存储联网设备等,和系统软件,推广图像信息平台的软件开发和系统的安装部署,加强对重点企业图像信息的采集和及时更新,提升危险化学品全方位管理、查询和统计功能。四是完善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在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针对重大危险源的特性,研究开发各种动态、实时监测技术及装备,推广GPS、GIS、RFID技术、数据采集仪等对重大危险源信息动态采集、监控的应用,着重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过程的动态危险源监控监管,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探测、定位和信息获取。开发大地坐标及地方坐标的转换工具,实现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地图和遥感影像图)的资源共享和同步更新。由此形成集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自动辨识、分级、地理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五是加强重大事故隐患监控能力。利用GPS GIS、RFID等技术,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药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建筑、特种设备、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和容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人员密集场所、尾矿库、采空区、仓储区、公路危险路段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大火灾隐患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加强对重大隐患的监控监管效能。第二,构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考评系统,加强综合监管能力。一是建立对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的考核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安全生产形势、重特大事故等进行综合评定,发布排名情况,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加强综合监管能力。二是围绕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任务,加强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业务协同。第三,建立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防预测能力。整合升级现有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上报系统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数据库系统,结合当前具体安全生产监管业务,建设支撑监测预警系统配套设施,对煤矿安全、非煤矿山安全、危险作业场所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实时检测及预警,对重大危险源、人员密集场所等通过动态图像采集、设置高灵敏感应器、信息系统管理、日常监督检查等多种方式和利用先进的预测模型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隐患排查和预警预报。第四,改造决策指挥系统,提高决策指挥能力。改造现有领导决策系统,及安全生产相关的办公系统、业务系统、分析系统等联动,充分调动现有各种资源,实现自动报告生产,自动生成应急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为事故应急提供保障。第五,改造升级协同办公系统,提高业务协同能力。整合现有的局内部办公系统和区县协同办公系统,按照市县乡三级平台方案建设和部署,对不同级人员进行身份认证,通过统一的授权管理进行各自资源共享及调度,协同办公。做到市区乡工作人员、安全检查人员、被监管企业安全负责人员的全部覆盖,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人员沟通的不限时和不限人。第六,完善许可服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改造现有的网上办事大厅、网上监察系统和网上申报系统,适应现有业务流程需要,及平台上的业务系统、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等对接,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安监局及直管企业之间、区县辖区企业之间全沟通和业务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图3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框架图3建设和运营由市局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所涉及的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监控和调度,确保平台运行稳定高效。在部署方式方面,在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灵活部署。平台既支持向行业主管部门、区(县)、街道(乡镇)进行统一部署,也可以通过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区(县)、街道(乡镇)及其他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4效益分析通过建设“安全生产监督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信息联动和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及数据集中。市局是决策层,通过三级联动的信息平台统筹全市安全生产的引导、规范、监管、服务工作。区(县)是执行检查层,通过三级联动的信息平台贯彻落实市局的工作部署,并进行日常工作检查。街道(乡镇)是信息采集报告层,通过三级联动的信息平台采集、填报、核实数据信息。在三级联动的信息平台中,要做到各级监管部门职责有分工,工作留存档,责任可追查。从而实现三级政府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落实监管责任。(二)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建设工程,是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围绕以提升安全生产隐患、重大危险源预警能力为重点,建立安全生预警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编制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形成科学的预警预防体系。1建设目标以“建立市局和区(县)两级的安全生产预警和预防信息化支撑体系”为目标,通过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建设工程,整合现有业务系统,统计和积累历史数据,加强仿真模拟和分类分析,综合搜集和挖掘各种风险因素,智能查找隐患,自动预警,确定重点防范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把安监工作的重心前移到预防预警上。2主要建设内容“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建立安全生产隐患预警系统、重大危险源预警系统和行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1)建立安全生产隐患预警系统,提升隐患预防能力。以隐患排查工作为基础,加强对隐患排查数据的分析,深入挖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基础资源库,通过统计分析系统、安全生产指标管理系统、相关企业历史档案信息库等支撑,科学建立数学模型,智能分析相关信息,对重点监管企业、敏感时间、隐患地点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生产安全隐患预警。(2)建立重大危险源预警系统,提高危险源的预防能力。开发设计重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分级系统, 建立重大危险源评价评估方法体系,加强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非煤矿山、石油化工等高危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各类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和危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重大危险源预警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通过重大危险源日常动态监管,随时掌握重大危险源变化趋势,制定有效可行的重大危险源预防控制方案,避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3)建立职业危害预警系统,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开发设计职业危害预警系统,建立职业危害评价方法体系,加强对矿山、非煤矿山、石油化工等高危行业、重点领域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检测和监测,建立职业病预测分析模型和主要职业病预测预警指标体系,大力推广职业危害治理技术,改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加强职业危害的预防工作。(4)建立行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强化行业预防。在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考核系统的基础上,构建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编制、发布安全生产预警指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