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 .docx
第一章: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的特点:1:细胞多,排列紧密,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侧面)2:细胞间质少3:有神经无血管2: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排泄,分泌等功能),腺上皮(分泌功能),感觉上皮(感受特定理化刺激)肌上皮(具有收缩功能)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其电镜下的特点: 分类 形态结构分布功能(了解)单层扁平上皮一层扁平细胞组成,表面观细胞多边形,边缘锯齿状,侧面观细胞扁薄核圆,居中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胸皮,腹膜和心包膜内表面其他:肺泡和肾小囊1:内皮扁薄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和物质交换2:间皮光滑湿润利器官运动,减少摩擦单层立方上皮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表面观细胞多边形,核圆,居中央甲状腺滤泡,肾小管,腺导管吸收与分泌单层柱状上皮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表面观细胞多角形,侧面观长柱状,核椭圆,近基部.(在肠上皮夹有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底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由于颗粒中含粘蛋白故称黏原颗粒) ,在小肠上皮表面有纹状缘)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等处吸收,分泌及润滑作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一层高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组成,细胞均位于基膜上,柱状细胞表面有纤毛呼吸道的腔面保护和分泌复层扁平上皮多层细胞组成.表面数层细胞呈扁平鳞状,只有深层细胞紧贴基膜,呈矮柱状或立方形,中间数层呈多边形.分角化和未角化皮肤,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道,阴道,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皮肤表皮保护,耐磨擦较强,阻止异物侵入,损伤后修复能力强复层柱状上皮多层细胞组成,表层细胞柱状,中间层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矮柱状睑结膜,男性尿道保护变移上皮多层细胞组成,细胞的形状和层数随器官空虚或充盈而改变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保护,防止尿酸侵蚀 名词解释: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功能.间皮:是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湿润光滑,利于器官运动.论述题: 1:试述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答(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2)细胞核位置高低不等,但所有细胞基底面都附在基膜上,只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的顶端到达游离面(3)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杯状细胞分泌黏液附在纤毛上(4)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腔面,可黏附尘粒,细菌,异物等,起着保护和净化气体的作用.: 2:试述被覆上皮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答: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或衬于体内各囊,管,腔内表面.根据细胞的层数和表层细胞形态特征可分为多种类型都有以下共同特征(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2)上皮细胞有极性(3)上皮细胞基底面有基膜,借基膜与深面结缔组织相连续(4)上皮组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但无血管(5)根据分布的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3:变移上皮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意义.变移上皮是被覆上皮的一种,为复层上皮,上皮细胞层数和形态可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称变移上皮.(1)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内腔面(2)当尿液排空时,上皮收缩变厚,细胞层数达到6-7层,表层细胞呈立方形,有的有双核,称盖细胞,细胞游离面胞质浓密,染色较深,形成壳层,有防止尿液侵蚀作用.中间为多边形细胞,有的呈倒置梨形,基底层低柱状或立方形(3)当尿液充盈时,上皮扩张变薄,细胞只有2-3层,表层细胞变扁平.切片考察:1:单层扁平上皮2:单层柱状上皮3: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4:复层扁平上皮5:角化复层上皮6:腺上皮7:变移上皮 第二章: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概念: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丝状的纤维,无定形的基质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构成。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少但是种类多,细胞无极性。2:细胞间质丰富,由基质和纤维组成。3:组织内含丰富的神经与血管。4: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称内环境组织。5:来源于间充质胚胎时期分散存在的中胚层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种类多,散在分布,无极性。2:细胞外基质多,由基质和纤维组成,纤维少,排列疏松。3:有丰富的血管,也有神经末梢。4:分布广,常见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5: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和修复等功能。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胞光镜下外形光镜下胞核光镜下胞质电镜功能(了解)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有突起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丰富,弱嗜碱性胞质中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合成各种纤维和基质;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组织损伤时可分裂增殖,修复伤口纤维细胞较小长梭形较小,染色深较少,嗜酸性粗面内和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质网是成纤维细胞的静止状态,组织损伤修复时可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可随功能状态改变,又称组织细胞较小,卵圆形或肾形,着色深,核仁不明显丰富,嗜酸性,常含空泡或异物颗粒表面有许多微皱褶,微绒毛,少许球形隆起,胞质有大量溶酶体,吞饮泡和吞噬体,残余体;膜内侧有较多微丝微管1:趋化性2: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功能3:有抗原提成作用4:分泌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参与防御免疫功能浆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圆形,偏细胞一侧,染色质紧靠核膜呈辐射状分布丰富,嗜碱性,核旁有浅染色区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浅染色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抑制或杀灭细菌与病毒;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肥大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小而圆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大小不一,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介质;胞质中有白三烯受刺激后经脱颗粒释放介质;肝素可抗凝血,组胺,白三烯可引起荨麻疹,哮喘,小血管扩张致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过敏反应部位,释放组胺酶等,减轻过敏反应三种纤维的理化特性: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新鲜色泽白色称白纤维黄色称黄纤维不易分辨化学成分I型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原纤维蛋白II型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功能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差弹性大,韧性较小构成微细支架,稳固器官组织的形态和位置切片观察:疏松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第三章:血液血液由血浆,血浆蛋白,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等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其主要成分是水占90,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具有结合和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为有核的球形细胞,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参与集体防御和免疫功能。三种粒细胞的比较:比较内容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核杆状或分2至5叶分叶越多越衰老常分2叶分叶或s形常被颗粒遮盖胞质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粗大,均匀的鲜红色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紫色颗粒两种无粒细胞比较:比较内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形状和大小大小不等,约6至2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体积最大14至2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胞核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成块状,着色深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胞质胞质很少,蔚蓝色含嗜天青颗粒胞质较多,灰蓝色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清颗粒功能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NK细胞变形运动,趋化性和吞噬功能是组织内巨噬细胞的前身血小板非细胞结构,是骨髓巨噬细胞脱落下的胞质小块,直径2至4微米,呈双凸扁盘状,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伸出突起,成不规则形。切片观察:血液涂片第四章 :软骨和骨软骨:由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膜构成。骨是由骨组织,骨膜及骨髓等构成。(一) 软骨组织1:软骨细胞: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具有分泌基质和纤维的功能。2:软骨基质:即软骨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不定形的基质组成。基质主要化学成分为蛋白多糖和水。纤维:根据软骨组织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1) 透明软骨:纤维含量少,为胶原原纤维。(2) 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形纤维。(3) 纤维软骨:含大量胶原纤维束。3:软骨膜:软骨组织表面覆有的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称为软骨膜。软骨膜内层疏松,含骨原细胞,它们可分化为软骨细胞。(二) 骨组织骨组织由数种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组成。(1) 有机成分:大量胶原纤维及少量无定形基质。(2) 无机成分:又称骨盐,骨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羟磷灰石结晶。成熟骨组织的骨基质呈板层状结构,称为骨板2:细胞(1) 骨祖细胞:为干细胞,成梭形,位于骨膜内(2) 成骨细胞:呈立方状或矮柱状,分布于骨细胞表面,分泌类骨质(3) 骨细胞:成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4) 破骨细胞:为多核巨细胞,多位于骨组织表面的小陷凹内,溶解和吸收骨基质。名词解释:(1)同源细胞群: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群,由一个骨原细胞分裂增生而生成。(2):骨单位: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由10至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组成的圆筒状结构。骨单位中轴的中央管内含有骨膜,小血管和神经。骨单位沿骨的长轴排列,是长骨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切片观察:耳廓弹性软骨,骨切片,骨磨片,骨发生第五章:肌组织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肌组织主要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因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一:骨骼肌骨骼肌:由成束的骨骼肌纤维所组成。骨骼肌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间借M线固定。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2: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肌浆网:是肌浆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二:心肌心肌:分布于心壁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其收缩有自动节律性。心肌的光镜下的结构:心肌成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联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多数心肌细胞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核成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三: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内。平滑肌光镜下的结构: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个杆状或椭圆形的核,常呈扭曲状,胞质嗜酸性,无横纹。,切片观察:骨骼肌,心肌闰盘,空肠,心壁 第六章: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吧,亦称神经元,他们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2:神经元的结构(1) 胞体:胞体的细胞膜有富含受体的膜蛋白,可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2) 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树突内结构与核周质相似。树突的分支有许多棘,称树突棘。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3)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它由胞体或主树突干得基部发出的突起。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轴突还有运输作用。3: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者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细胞连接。突触课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电镜下化学突触的结构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突触前膜,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二者之间的狭窄间隙为突触间隙。突触成分内有许多突触后膜,二者之间的狭窄间隙为突触间隙。突触前成分内有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神经丝和微丝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后膜中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受体和离子通道。4:神经胶质细胞只需掌握其名称和基本概念(1) 星形胶质细胞(2)少突胶质细胞(3)小胶质细胞(4)室管膜细胞5: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1) 施万细胞:包裹周围神经元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纤维的髓鞘。施万细胞可以分泌神经营养因子、(2) 卫星细胞: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6: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 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 导度快 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故传导速度慢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的区别:1:施万细胞不同2:无髓神经纤维无郎飞结3:无髓神经纤维没有特异性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轴突裸露4:有髓神经纤维绝缘切片观察:脊髓横切,脊髓尼氏体,脊髓神经元纤维,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纤维,运动终板,触觉小体,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脊神经节 第 10 章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主导系统)和淋巴管系统(辅助系统)。心壁膜(三层):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组成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分内、外两层。 内层:细密结缔组织+平滑肌。外层:也称心内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心脏传导系统分支普肯耶纤维。心肌膜: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是心脏的主要结构,由内纵行、中环行、外斜行三层组成,富含毛细血管,止于“心骨骼”。心房肌有“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有利尿、排钠、扩血管、降血压作用。 心骨骼: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由致密接地组织构成的支架结构,是心瓣膜和心肌的附着处。心外膜:心脏的外表面及心包的脏层面,是结缔组织和间皮组成(浆膜)。二、心瓣膜: 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功能:阻止心房和心室舒张时血液逆流。 三、心脏传导系统 : 由特化心肌纤维组成,包括:窦房结(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功能是发生和传导冲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节律收缩。 特化的心肌细胞由三种:起搏细胞(p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起搏细胞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移性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和房室束,起传导冲动的作用。普肯耶细胞(束细胞):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位于心室和心内膜下层,其形态是:较普通心肌纤维短而粗,不规则,染色浅,有12个细胞核,肌丝少,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有发达的闰盘。功能: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导致所有心室肌纤维同步舒缩。四、动脉(重点:中膜)离开心脏的血管称动脉,包括大动脉(弹性动脉)、中动脉(肌性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四种。五、血管壁 血管壁的基本结构:内膜、中膜、外膜 血管壁大动脉中动脉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后者包括结缔组织+平滑肌较薄,有明显的内弹力层中膜很厚,包括4070层弹性膜,其间有环行平滑肌和胶原纤维有1040层平滑肌及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内含营养血管、神经等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明显的外弹力层六、动脉管壁特殊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颈动脉窦。 功能:颈动脉体:是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参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主动脉体:与颈动脉体相似。 颈动脉窦:是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升高时血管壁扩张的刺激,参与血压的调节。七、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分类: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血窦)。八、静脉 静脉由细到粗逐级汇合,分为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静脉的功能主要是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导回心脏。其动力是,静脉内的压力差。 静脉瓣: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多有静脉瓣,由内膜凸入管腔折叠而成,外覆内皮,内为弹性纤维。功能是防止血液逆流。九、微循环: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单位。十、淋巴管系统:功能主要是将组织液中的水、电解质和大分子物质等输送入血。淋巴导管包括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第 12 章 免疫系统一、几组概念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及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能力。免疫应答:特异性地识别和排除来自异已的或自身变异的成分,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抗原:能刺激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其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体: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大分子的免疫球蛋白。MHC抗原: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代表个体特异性的抗原,在人类为HLA分为三类,其中三类指几种补体成分。二、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分子基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即MHC分子) 免疫防御:识别和清除侵入体内的病源微生物、异体大分子及异体细胞等。 免疫自稳:识别和清除体内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由参与免疫的各种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细胞、巨嗜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免疫组织:由网状细胞构成支架,其上堆集各种免疫细胞组成。它们分布在淋巴器官内;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管壁上。能够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细胞,分泌抗体。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及胸腺。四、免疫细胞(一) 淋巴细胞分类来源亚群作用T细胞胸腺辅助性T细胞(细胞)细胞毒性细胞(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骨髓参与体液免疫NK细胞骨髓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和异体细胞淋巴细胞再循环:定义功能()。 效应细胞又称浆细胞(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定义: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组成:单核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肺巨噬细胞(尘细胞)。(三)抗原呈递细胞 定义:体内具有捕获、吞噬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激发淋巴细胞活化、特异性增殖的一类细胞()。 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数量数量少分布血液、淋巴、淋巴组织、间质、表皮等形态特征树状突起、形态不规则组成血液中的树突状细胞、表皮和消化管内的朗格汉斯细胞、淋巴内的面纱细胞、心肺肝肾等器官结缔组织中的间质树突状细胞、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中的交错突细胞分子标志表达大量的分子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其能力远强于巨噬细胞五、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六、淋巴器官分类: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一)胸腺 :细微结构:表面被膜深入分为小叶,小叶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以胸腺上皮细胞为支架,间隙内含有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其他间质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产素。胸腺细胞是胸腺内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 髓质:较多的胸腺上皮细胞+少量淋巴细胞。部分胸腺上皮细胞构成胸腺小体,胸腺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小体中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是形成初始细胞的场所。血胸腺屏障: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功能是血液内的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有利于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二)淋巴结:结构: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位于被摸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构成浅层皮质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此区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通过,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副皮质区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小梁周窦,二者连通。淋巴液在窦内缓慢流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功能:滤过淋巴和免疫应答(三)脾:脾是胚胎时期最大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成为最大的淋巴器官。是唯一个位于血液循环路经上的淋巴器官。结构:被膜内含平滑肌,深入形成小梁,实质由红、白髓构成。白髓:由动脉周围林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构成。边缘区位于红髓向白髓移形的狭窄区域,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区膨大,形成小血窦,称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红髓:由脾索和脾窦构成。条索状,相互连成网,网孔即为脾血窦。脾索:为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构成,称不规则的脾窦:脾索之间的间隙,腔大、不规则,实为血窦,又称脾血窦。脾的功能:储血、造血、虑血、免疫应答。(四)扁桃体:位于消化、呼吸系统的起始端。被视为免疫器官。由大量淋巴小结和上皮性隐窝构成。 消化系统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和肛门(机械消化) 消化腺:小消化腺、大消化腺(化学消化)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第一部分 消化管(13章)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消化管壁(除口腔、咽和肛门)自内向外分为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上皮口腔、食管、肛门复层扁平上皮保护作用胃、大小肠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吸收作用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较致密结缔组织,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肌层食管上端和肛门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一般分为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肌间嵌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外膜纤维膜:结缔组织,在食管和大肠末端浆膜:结缔组织+间皮,在胃和肠的大部分消化管的特殊结构:1、防御:肠道的防御系统由潘氏细胞、弥散淋巴及肠集合淋巴等组成 2、功能调节:壁肠肌层间的神经丛和内分泌细胞舌乳头主要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等。 消化管节段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 食管复层扁平上皮(下端与胃贲门单层柱状上皮骤然相连,易发食管癌)细密结缔组织纵形平滑肌束结缔组织,含粘液性食管腺上1/3骨骼肌,下1/3平滑肌,中间1/3二者兼有纤维膜胃单层柱状上皮,主要有表面粘液细胞组成结缔组织,含胃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致密结缔组织厚,内斜行、中环行、外纵行三成平滑肌浆膜小肠单层柱状上皮(绒毛部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干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细密结缔组织,大量小肠腺,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内,有12条综形毛细淋巴管,称乳糜管内环行与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较致密结缔组织,十二指肠段有大量十二指肠腺,为粘液性性腺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部分十二指肠壁为纤维膜,余为浆膜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内有大量稠密腺,呈单管状,含吸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无潘氏细胞内环行与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结缔组织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内环行肌节段性局部增厚,形成结肠袋;外纵行肌局部增厚形成3条结肠带大部分为浆膜,外膜结缔组织中常有脂肪细胞聚集构成肠脂垂几个要点:胃粘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粘膜分为许多直径为26mm的胃小区胃粘膜表面还遍布350万个不规则的小孔,称胃小凹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突起,形成皱襞,如小肠段环形皱襞。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原壁细胞:合成和分泌盐酸,分泌内因子分泌可溶性的酸性粘液。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表面存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该屏障由胃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以及上皮表面的粘液层构成,其功能是,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上皮细胞的侵蚀。肠粘膜主要细胞:吸收细胞:参与消化吸收,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常三五成群位于腺底部,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和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消化腺(14章)消化腺分为壁内腺(消化管壁内)和壁外腺,壁外消化腺包括三大唾液腺、肝脏、胰腺,它们都是实质性器官。功能:对事物进行化学消化,有的腺体有内分泌功能。一、唾液腺:腮腺(纯浆液性腺)下颌下腺体(混合性腺)舌下腺(混合型腺)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腺实质由分支的导管及导管末端的腺泡组成。腺泡分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型三类。浆液性腺泡由浆液细胞组成,分泌稀薄而富含酶的液体。粘液性腺泡由粘液性细胞组成,分泌浓稠的粘液。混合性腺泡由粘液性细胞和浆液细胞共同组成。后者在粘液性腺泡旁形成浆半月。(详见第二章)二、胰腺 :表面覆盖结缔组织被膜,伸入腺实质将其分隔成许多小叶,腺体实质分为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内分泌部是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腺细胞的色浅,核靠近基底,近游离端胞质含大量分泌小泡。分泌的胰液含大量酶原,消化三大物质。外分泌部即胰岛。A细胞(甲细胞) 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 (乙细胞)占70%,分泌胰岛素。D细胞(丁细胞) 占5%,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分泌胰多肽。三、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并深入实质,将其分为肝叶、段,最后形成肝小叶,肝小叶是肝脏基本功能单位。是肝脏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约有50-100万个,正常时约有一半处于休息状态。形态:肝小叶呈六棱柱形,约2×1×1mm3。光镜结构:每个肝小叶内中央有中央静脉,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肝板、肝血窦。门管区位于相临肝小叶之间,有小叶间动、静脉及胆管。1、肝细胞:占肝细胞总数的80%,是构成肝板的主要细胞,呈多面体形,直径15-30um,它有三个功能面及血窦面、胆小管面及肝细胞连接面。2、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3、肝索:相邻肝板吻合形成相连,形成迷路样结构,其切面呈索状,称肝索。4、肝血窦:肝板之间的扩大毛细血管。腔大而不规则。经肝板之间的孔相连。血窦的内皮为单层扁皮细胞。血窦内的细胞为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由血液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功能是清除从门静脉入肝的抗原异物,清除衰老的血细胞和监视肿瘤。 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又称NK细胞。能抵御病毒感染和防止肝内肿瘤和其他肿瘤细胞的肝转移。 5、窦周隙(Diss space):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的狭小间隙。内含贮脂细胞,又称肝星形细胞,由有贮存维生素A和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6、胆小管:相邻肝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靠近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有连接复合体,可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防止细胞外溢至细胞间和窦周隙。7、门管区:指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域,内含小叶间的动脉、静脉和胆管。 第16章 呼吸系统一、分部:导气部:鼻腔至肺内的终末细支气管,功能是传导气体,净化空气。 呼吸部:从肺内的呼吸性细支气管至末端的肺泡,功能是气体交换。气管与之支气管,管壁均分为三层,即粘膜、肌层、外膜。1、粘膜:上皮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成细胞有: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2、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多混合性腺。3、外膜,主要由C字形透明软骨环及其之间的弹性纤维膜状韧带构成。气管分支后变化如下:管腔变小、管壁变薄。管壁三层分界不明。环状软骨变成片状。平滑肌逐渐增多。肺: 肺组织由肺实质和间质组成。肺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肺实质:肺内支气管各级分支及其肺泡(即支气管树)主支气管进入肺后的分支: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构成肺导气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构成肺呼吸部)。每一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组成一个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的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的克拉克细胞(Clara细胞),可分泌糖蛋白,在上皮形成保护层。肺泡:呈囊状,直径200um,约2-3亿个。壁薄由I和II型肺泡上皮构成。 细胞数量功能I型肺泡细胞多,覆盖肺的95%表面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II型肺泡细胞少,覆盖肺的5%表面积分泌形成表面活性物质;能增值分裂,可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由II型肺泡细胞合成和分泌,并铺展于肺泡上皮形成的一层薄膜。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稳定作用。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肺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广泛分布于肺间质,在肺泡隔中最多。功能是吞噬细菌、尘粒等。吞噬了较多尘粒的巨噬细胞称尘细胞。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气血屏障:是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内皮细胞。 第17章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产生尿液、其余为排尿器官。肾:肾的组成 教材P170 表17-1肾表面有被摸(纤维膜),实质分为浅部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髓质内有肾椎体,椎体尖突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条纹。皮质迷路:位于髓放线间的皮质。肾小叶:由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肾叶:由一个肾椎体与相连的皮质组成。肾柱:位于肾椎体之间的皮质部分。肾实质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小管汇入集合管,二者皆为单层上皮,合称泌尿小管。1、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分为浅表肾单位(肾小体参与尿液形成)和髓旁肾单位(肾小体参与尿液浓缩)。髓袢: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构成。·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有血管出入的一端称血管极,另一端(血管极对侧)称为尿极,此处与近端小管相连。·血管球:位于肾小囊内的一团毛细血管球。有一条入球微动脉和一条出球微动脉,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细,使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多无隔膜,有利于血液中物质滤出。毛细血管内皮基底面多有基膜。血管基膜主要成分是IV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和蛋白多糖,共同形成分子筛,在血液滤过中起关键作用。血管间有血管系膜支持。血管系膜又称球内系膜,连接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主要有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上皮囊。外层(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血管极处反折为内层(脏层)。内层细胞称足细胞,有多级突起。突起之间的裂隙称裂孔,孔上覆盖一层裂孔膜。·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构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井滤过膜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成分与血浆相似。成人一昼夜可产生180L原尿。滤过膜受损,可出现血尿或蛋白尿。·肾小管:是单层上皮型小管,功能:重吸收原尿成分和排泄。肾小管近端小管(最长最粗)近曲小管近直小管细段单层扁平上皮,薄,利于水和离子通透远端小管远直小管远曲小管醛固酮能促进此段保Na+排K-,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此段对水的重吸收。2、集合管:分为弓形集合管、直集合管和乳头管三段。上皮为单层增高的立方或柱状。功能:进一步重吸收水和交换离子,使原尿进一步浓缩。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球旁复合器:也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致密斑:为远曲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功能: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远端小管滤液的Na+浓度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改变肾素的分泌水平,继而调节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肾间质:是肾内的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总称。间质细胞:髓质中的成纤维细胞,可合成纤维和基质、分泌前列腺素。二、排尿管道:包括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均由粘膜(变移上皮)、肌层(为平滑肌)和外膜组成(结缔组织纤维膜组成)。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乳腺为附属腺,不属于生殖系统。卵巢:产生卵子和性激素-生殖腺 输卵管:输送卵子到子宫,为受精部位 子宫: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殖管道 阴道 外生殖器卵巢:表面:单层扁平或单层立方上皮细胞。上皮下方: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使之分为外周的的皮质和中间的髓质。皮质厚,含各阶段卵泡、黄体和白体。髓质狭小,近卵巢门处有门细胞,能分泌雄激素。卵泡发育过程一般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与卵泡发育有关的激素有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原始卵泡:位于皮质浅层,体小而数目多,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组成。卵泡细胞有支持和营养初级卵母细胞的作用。初级卵泡:是指卵泡细胞间未出现液腔的生长卵泡。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单层或多层的卵泡细胞组成。卵泡变大,膜细胞由扁平变成立方形或柱状,并出现多层;最里面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成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在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一层晕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带状结构,称透明带。透明带对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和特异性结合有重要意义。次级卵泡:卵泡细胞间出现液腔的生长卵泡。其结构特点有:卵泡腔卵泡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的腔隙,融合形成新月形大腔,腔内充满卵泡液。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的丘状隆起。颗粒层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构成的卵泡壁称颗粒层。颗粒层的细胞称颗粒细胞。卵泡膜与卵泡的生长相伴随,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分化为两层:内膜层:较多的多边形和梭形的膜细胞,具有类固醇分泌细胞的结构特征。外膜层:纤维多初级卵母细胞体积达到最大膜细胞合成雄激素,在颗粒细胞中转换为雌激素。雌激素是膜细胞和颗粒细胞联合产生的。成熟卵泡:卵泡体积变大,卵泡腔很大,颗粒层变薄。排卵前24小时内,初级卵母细胞恢复成熟分裂,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随即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停止于分裂中期。囊状卵泡:具有卵泡腔的卵泡。包括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2、排卵:成熟卵细胞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大约发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