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写作培训讲义.doc
统计分析写作培训简明讲义2014年10月目录1、统计分析基本方法(1)2、如何撰写分析报告(7)3、常用统计计算方法(13)4、文章数字使用规范(19)5、标点序号使用规范(23)第一部分 统计分析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常用的、比较简便的分析方法,以便在确定统计分析报告选题和掌握资料之后,能够依据这些常用的方法,迅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及本质。一、常规分析方法(一)分组分析法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部分或组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是把总体中具有不同性质的单位区分开,把性质相同的单位合并在一起,保持各组内统计资料的一致性和组与组之间资料的差异性,以便进一步运用各种统计方法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进行统计分组的前提,在特定的研究目的下选择合适的分组标志对于达到统计研究的目的至关重要。因此,在确定统计分组指标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那些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特征、有实际意义的分组标志。通过分组应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划分现象的类型;第二,反映现象的内部结构;第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将若干个有密切联系的分组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总体内部构成。在经济品质的分组体系中,既有品质标志分组,也有数量标志分组,既有平行分组,也有复合分组。日常统计报表中提供了多种分组加工的可能,应当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具体确定。(二)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按比较对象内容范围不同,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综合评价)。单项比较是指比较某种总体现象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可以是单独一个统计指标,也可以反映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若干指标,将不同的分组、总体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比较是指对总体或若干方面的全面评价比较。按比较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通过对国家间、地区间、行业间、经济类型间、隶属关系间、不同单位间同一时间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而纵向对比是通过对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状况的对比,以反映其动态发展变化情况。在进行对比分析时,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对比标准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另外,运用对比分析法时,一定要注意同质性事物的可比性,不得把不同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所谓同质性,就是对比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指标的口径范围是否一致。(三)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指被研究总体内各部分与整体进行对比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可以说明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各环节以及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揭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构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指标总体某部分的数值总体总量×100分析总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计算比例相对指标,以反映总体中某一部分为另一部分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利用结构分析法可以对所有制结构及行业内部结构、企业规模类型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资料。结构分析法的优点是简单实用,但在实际经济分析时,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目前正处在转轨时期,许多比例关系非常不稳定,因此分析比例结构时,不能就数字论数字,应联系多方面和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四)平均分析法平均分析法是运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来反映同质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或单位间的对比,还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对比。平均分析法的主要作用有二:第一,利用平均指标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单位等之间的差异程度,比用总量指标对比更具有说服力。第二,利用平均指标对比某些经济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说明其发展趋势和规律。常用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总和除以总体单位个数后所得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数是综合指标,它的特点是将总体内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它只能代表总体的一般水平,掩盖了在平均数后各单位的差异。用平均数指标分析问题时必须与测算标志的变动度相结合。而标志变动度是反映总体单位之间在某数量标志上的差异大小。二者相结合才能对客观事物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并找出差距,查明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来说,标志变动度越小,平均数指标的代表性越大。测度标志变动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全距与全距系数、平均差与平均差系数、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平均分析法要结合各种分组和指标对比来进行。比如分析不同地区的平均从业人数、固定资产量等;不同行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平均从业人数等。(五)强度分析法强度相对指标是两种有密切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之比值,用以说明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计算公式:强度相对数某一总体总量另一有联系的总体总量日常统计资料中结合一些其他指标如人口、土地面积等,可以产生很多强度指标。这些强度相对指标分析的内容通常涉及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情况。比如:不同地区的每万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强度分析若与对比分析结合起来,反映的问题就更加深入。比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强度指标的结果,可以找出差距、寻求原因,提出改进目标等。(六)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就是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并预见其未来发展变动趋势。首先,通过动态分析可以认识客观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平均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增长量以及在内部结构上发生的一些变化等等;其次,与静态分析法相比,动态分析法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经济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而能较快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苗头,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法还可以对其未来的状态进行推测,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七)弹性分析法在进行统计分析时,经常需要对比分析经济中相关部门或变量,这些部门或变量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弹性系数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弹性系数就是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率与另一个相关经济变量的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如一个经济变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另一个相关经济变量增长的百分点数。弹性系数可分名义弹性系数和实际弹性系数,名义弹性系数为两个变量现价增长率之比,实际弹性系数为两个变量不变价增长率之比。例如,就业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运输弹性系数分别用来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能源消费增长、运输量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八)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法一般有连锁因素分析法和并列因素分析法。连锁因素分析法是把影响某综合指标的若干因素,用乘积形式表示出来,以此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绝对额;并列因素分析法是把影响某综合指标分解为若干因素和的形式。(九)贡献率分析法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计算方法是: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二、回归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种现象的变化往往依存于其他现象的变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于某一变量的每一个值,都有一个另一个变量的确定值与之对应;二是统计关系。这种关系反映的是尽管两个变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许多因素因为我们的认识及其他客观原因的限制,并没有包含在这种关系中。或者由于变量测量误差以及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得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当一个或一些变量取定值后,不能找到另一个变量的确定值与之对应。回归分析就是研究一个变量Y(称为因变量或被解释变量)与若干个变量X1,X2,X3(称为自变量或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一)回归模型的设定线性回归模型在实际中使用最多。其基本形式是yt=b0+b1c1t+b2c2t+.+bkckt+et (1)其中,b0,b1,b2,.bk是K+1个未知参数,称为回归系数;gt称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c1t,c2t,.ckt是K个可以精确测量或控制的一般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解释变量;et是随机误差项。把常数项b0看作是样本观测值始终取1的虚变量的系数,则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表示为矩阵的形式:Y=Xb+e (2)回归分析的目的就是利用样本数据估计式(2)中的回归系数b。为了估计这些系数,还需要对式(2)进行一些基本假定:第一,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而不是随机变量,而且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第二,随机误差项具有0均值、同方差,且是不相关的。第三,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二)回归方程的估计及检验回归方程的估计。回归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估计式(2)中的回归系数。如果模型满足上述的假设,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一般来说。这个预测值与实际值不会完全吻合。这两者之间的差称为残差。残差对我们判断回归模型是否有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在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中,我们事先并不能断定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确有线性关系。当我们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了回归方程后,还需要对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即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在统计上常用的方法有拟合优度检验和F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回归方程显著(即拟合得较好)并不意味着每个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显著,因此就应从回归方程中剔除那些次要的、影响不显著的变量,重新建立回归方程。这时,就需要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三)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在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时,需要满足一些相应的假设。然而,在实际中经常会遇到违背这些基本假设的情形。此时若仍然使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将不再是有效的。这里主要介绍出现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指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当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时,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的参数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出现参数的符号与实际相反的情形。常用的诊断多重共线性的方法包括判定系数法、条件数、方差膨胀因子等。一旦查明样本数据存在多重共线性,就应想办法加以消除。主要方法包括:剔除一些不重要的解释变量;增大样本容量;改变变量的定义形式;采用一些有偏估计方法如岭回归等。异方差。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我们假定不同样本点的随机误差项是同方差的。若这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则称回归模型存在异方差。当存在异方差时,如果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系数,可能导致本来不显著的某些回归系数变成显著。常用的诊断异方差性的方法包括残差图分析法、等级相关系数法、Glejser检验法等。消除异方差的方法包括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方差稳定化变换等。序列相关。在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时,我们总假定随机误差项是不相关的。如果随机误差项存在序列相关,此时仍然使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回归模型,则利用此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时带来较大的误差和错误的解释。诊断序列相关的方法包括图示检验法、Durbin-Watson检验等。消除序列相关的常用方法有差分法、广义最小二乘法等。第二部分 如何撰写分析报告1、统计分析报告涵义统计分析报告是指采用统计特有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以大量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和相关文字资料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通过逻辑思维,从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中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部或某一方面加以描述说明或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统计分析报告的形成过程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的过程。统计分析报告是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研究和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专业应用文。统计分析是记叙和议论两种文体特征兼有的一种特殊文章。统计分析报告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为主;以数字说话与文字描述 相结合,文数并重。2、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信息的综合性 语言的数值性 分析方法的特殊性3、统计分析写作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分为二的原则 全局和全面的原则 数字与情况相结合的原则4、统计分析的类型按照所涉及问题的广泛程度的不同,分为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按照所分析的总体大小的不同,分为宏观经济分析、中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从分析在时间上的着眼点不同,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从一般认识角度看,分状态分析、规律分析和前景分析(或预测分析)等。按照统计调查对象范围不同,分为普查分析、重点调查分析、典型调查分析等。按照分析对象性质不同,分为经济形势分析、社会状态分析、政策效果分析等。5、进度分析的写作进度分析是按照已定的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定期统计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实现进程和发展速度,进行分析。进度分析是按照时间序列体系,即依据时间因素所划分的分析内容,如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年度分析、中长期分析。进度分析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短小精悍的内容、简明扼要的语言、鲜明的观点,反映重要指标的动态,说明其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有的还列示各地区完成高低和快慢的次序,作为领导掌握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问题、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监测器”。 6、综合分析的写作综合统计分析是以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效益,以及发展过程中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综合统计分析的特点:具有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既要各方面照顾到,又要重点突出。那种现象罗列、头绪纷繁、杂乱无序的分析方法为综合分析所排斥。7、专题分析的写作专题统计分析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问题、某一主要方面、某一因素、某一环节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专题统计分析的特点: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但命题单一,矛盾突出,目标集中。要求把问题的本质、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等充分揭示出来,作为解决矛盾的依据。专题统计分析一般是根据党政领导决策需要和随时急需了解的、群众关注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发性问题、倾向性问题、新情况、新问题。8、重点分析的写作重点统计分析是从事物总体中,抓住决定总体性质、发展状况、基本趋势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因素进行观察分析。重点统计分析的特点:通过剖析重点事物(因素)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掌握政策、保证重点、推动全局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9、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选题是统计分析报告的灵魂。一个好的选题对统计报告十分重要,选题时问题的针对性、时效性一定要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瞄准改革与开放、稳定与发展中各级党政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问题,从领导想要知道和需要领导知道这两个角度去收集、研究、反馈信息。 选题的方法。从党政领导关注的问题去选题;从领导的决策过程去选题;抓住“三点”,即“注意点”、“矛盾点”和“发生点” “注意点”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比较注意的地方。“矛盾点”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比较集中、事情比较关键、影响比较大、争议比较多的地方。“发生点”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事物处在萌芽状态、人们需要认识但未认识之时,也就是常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联系、新趋势。10、统计分析的布局谋篇从整体结构来看,一篇统计分析报告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标题 开头 主体 结尾有的统计分析还附有背景材料,为所说明事实起反衬作用。(1)标题:是一篇统计分析的篇名,更是统计分析的“眼睛”。标题的类型: 揭示基本观点 概括主要内容 交代分析课题标题的基本要求 确切 简洁 新颖 标题的拟定方法 多用说明论点事实的题目 适当采用提问的形式 用具体的事实 用对比的手法 适当运用比喻 引用恰当的古语和诗词入题(2)开头的基本要求 要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要为全文的展开理清脉络 要短、精、新开头的基本写法 开门见山,落笔入题;高度浓缩,揭示观点。 提问根源,突出中心;造成悬念,引人下读。 交待动因,说明动机;顺水推舟,导出下文。开头的提炼 提炼内容:即对分析文章要阐述的内容,用几句话作概括,形成开头段。 提炼观点:把在分析中形成的观点,在开头时作出交待,形成正文的铺垫。 提炼理由: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分析。 提炼含义 提炼意义 提炼问题(3)主体的层次结构并列式结构(最基本类型),并列式结构即横式结构是把整体横向展开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严格的位置次序,没有主次之分,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通过横向的内在联系,共同为表现基本观点服务。 并列式结构,一般表现形式:按照事物的构成来安排材料;按照事物的属性来安排材料。递进结构,递进式结构是把整体纵向展开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一种发展或递进的关系,逐层深入地揭示基本观点。递进结构包括时间递进和逻辑递进两种类型。时间递进即按照事物的历史发展阶段安排材料,逻辑递进即按照思想认识的过程来安排材料。 主体部分的观点要求:观点要正确;观点要鲜明;观点要新颖主体部分的布局技巧 思路要清晰:要想把分析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是先决条件。思路是否清晰,集中体现在对层次的安排上。也就是说,动笔之前,您一定要清楚这篇文章要设计几个大的层次;每个大层次中由几个小层次来构成;这些层次的次序和位置如何摆放更能够突出主题。 详略须有度:在通过文字对结构要素进行剪裁时,一定要划清主次轻重,区分繁简详略,切忌平分秋色。如何安排详略,首先要考虑四个字:突出主题。其次,从结构角度考虑,要力求详略得当、疏密搭配;从表达效果考虑,要通过详略处理来深刻展示内容。 构段要科学:段,即自然段。文章层次由自然段构成,自然段处理不好,文章的结构层次、表达效果都将受到影响。 承转应严密:所谓承转,就是过渡,即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转换。过渡处理得好,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天衣无缝,否则就会文脉不贯。(4)常见结尾的写法 总括全文 首尾呼应 篇末点题目 提出思索 预测未来 建议结尾11、修改统计分析报告 (1)整体修改。着重审查以下几点:看文意和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否正确,文字表达是否清楚;看各个分论点和各个层次的意思是否紧扣了文意和中心论点,是否符合辩证的思维;看各个层次的前后安排,是否体现了辩证说理的逻辑程序;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妥帖;看是否反映了统计特色。 (2)层次修改。主要是检查层次中的分论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推理的方法是否恰当,分论点是否得到证明;层次中的材料是否真实、典型、充分和新颖,计算是否正确;层次中的材料安排是否合理,段落是否正确,详略是否得当等。 (3)念读修改。就是将统计分析报告从头至尾轻声地念读一遍,以便发现不顺口、不连贯和说理不顺畅、不够有力的地方,进行边读边改。 12、统计分析具备的素质 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要善于思考,更要独立思考 要笔耕不辍,做到“三勤” 要乐于奉献,甘于寂寞第三部分 常用统计计算方法一、反映速度的测定1、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快慢。一般用百分数(以基期水平为100)表示,也可用系数(以基期水平为1)表示。由于进行对比的基期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an)与某一固定基期发展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a0)之比。计算公式为: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环比发展速度这两种速度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而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说明某种现象一个较长时期内的逐年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也是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它说明该时期内各单位时期的一般发展速度或典型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水平法和累计法。(1)水平法。即几何平均数的方法,又称几何平均法。公式为:(2)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或方程法。这种方法的数学依据是:从最初水平出发,按照平均发展速度发展,各期计算所得的水平之和,应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设X代表平均发展速度,则将诸a1和an代入,即可解得平均发展速度。但它的计算比较烦琐,需要利用高次方程式。实际工作中,一般可查对现成的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2、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的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a0:基期水平a1:报告期水平增长速度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是累积增长量与最初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累计增长量/最初发展水平=环比增长速度是逐期增长量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逐期增长量/前一时期发展水平=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如果由环比增长速度求定基增长速度,须先将各个环比增长速度换算为环比发展速度后再加以连乘,将所得结果再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3、倍数倍就是跟原数相同的数。倍数,只能用于数字的增加,不能用于数字的减少。如“增长多少倍”、“扩大多少倍”、“提高多少倍”都可以;但不能说“降低多少倍”、“缩小多少倍”、“减少多少倍”。因为减少一倍就减完了,再无什么可减了。运用倍数时,还要注意词的准确。如“增加了两倍”即原来是一,现在是三;“增加到两倍”,即原来是一,现在是二。这里的“了”和“到”不能缺少,也不能互换。4、平均增长速度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中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反映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计算某年到某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1991年至1996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以1990年为基期,1996年为报告期,年份从1991年算起,共6年,表示为19911996年平均每年增长多少。5、番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计算翻番公式为:nlg(报告期数/基数)/lg2n表示翻番数,lg是常用对数符号6、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如“比过去增长3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30”;“比过去降低3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70”;“降低到原来的3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30”。运用百分数时,还要注意有些数最多只能达到100%,如产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有些百分数只能小于100,如粮食出粉率;有些百分数却可以超过100,如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占”、“超”、“为”、“增”的用法,“占计划百分之几”指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超计划的百分之几”,就应该扣除原来的基数(100);“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掉原有的基数(100)。7、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例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3.8下降到1993年的21.2。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2.6个百分点(21.223.82.6);但不能说下降2.6。8、价格因素的剔除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指标。同一年度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的实物量乘以当年的价格,即转化为价值量指标;生产同样品种相同产量的实物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价值量。因而,尽管有时价值量有一定的增减,但实物量并没有增减。为此,就有必要剔除价格因素,以真正反映实际工作量的增减。其主要方法是用价值量指标除以物价指数以后再乘以100。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来计算某指标的实际增长速度或发展速度。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发展速度等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速度除以同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再乘以100;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发展速度等于其名义发展速度除以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农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再乘以100。而工(农)业总产值则采用编制工(农)业产品不变价的办法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如:扣除物价变动因素的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公式为: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二、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定1、众数(Mode)将数据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后,在统计分布上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众数可以不存在或多于一个)。2、中位数(Median)将数据排序后,位置在最中间的数值。即将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大于该数值,一部分小于该数值。中位数的位置:当样本数为奇数时,(N+1)/2;当样本数为偶数时,N/2。与此类似的还有:四分位数(Quartitles)百分位数(Percentile)十分位数(Decile)3均值(Mean)(1)算术平均数(),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量值。A、简单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就是对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进行的平均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算术和除以总体单位数。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总量在掌握了没有分组的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已经有了标志总量和总体总量的资料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B、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如下:在影响平均数的两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变量值本身的水平,也就是的大小。而在其变量值变动的区间内为什么平均数会是某一个数值,而不是另一个数值,则是次数影响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是次数分布接近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加权算术平均数会靠近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因此,次数对平均数的大小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起着一种权衡轻重的作用。因此,把次数又叫权数,把每个变量值乘以权数的过程叫加数过程,所得结果就是标志总量。(2)几何平均(GeometricMean)在计算社会经济问题的平均发展速度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适用于现象的总比率是若干个比率的连乘积,或现象的总发展速度是各时期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时,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3)倒数平均(调和平均)(HarmonicMean)对观察值取倒数后再加权平均,主要适用于无法直接计算均值的特殊情况。(4)切尾均值(TrimmedMean)切掉数据大小两端的若干数值计算中间数据的均值,适用于大奖赛、体育比赛等需要进行综合评价的竞赛项目,即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5)移动平均(MovingAverageMethod)通过扩大原时间序列的时间间隔,并按一定的间隔长度逐期移动,分别计算某一序列的移动平均数,由这些移动平均数形成的新的时间数列对原数列的波动起到一定的修匀作用,削弱了原数列中短期偶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发展的变动趋势。三、反映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定1、极差(Range)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2方差(Variance)主要用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公式为:标准差是方差的正平方根,公式为3离散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用来对两组数据的差异程度进行比较,剔除均值大小不等的影响。第四部分 文章数字使用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1995)规定各级新闻报刊、普及性读物和专业性人文科学出版物中数字使用的一般原则,不论是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使用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用法。一、汉语数字的规范使用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做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示例:九州、八仙过海、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星期三、第四季度、三十五军、十月革命、四面八方、五十步笑百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朝天子一朝臣、三教九流、五湖四海、十八罗汉、五光十色、六神无主、千头万绪、一落千丈、一言九鼎等等。2相邻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且中间不能使任何标点符合隔开。示例:二三米、三千五六百元、两三个小时、三五天、十三四岁、一二十个、四五百架次七八万套等等。3表示约数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示例:几百人、二十几天、几百分之一、几千年、二百几十次4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如果是描写生活中的现象或者用于文学语言,用汉字比较合适。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约数,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这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示例1:八百多人、一万多件、五十余吨、三十张左右、七十岁上下、十几斤示例2:500万元、10000多件、20多个问题、400余万户、30来万元5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各民族非公历纪年的数字表述,必须使用汉字。为了表达得更加明白清楚,可在它们的后边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括注。示例: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藏历阴火羊年,(公元1727年)6含有月、日简称以表示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词组,必须使用汉字数字。涉及1月、11月、12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加引号,必免引起歧义,其他月份不用间隔号,是否用引号视知名度社会的习惯性使用而定。示例:“一二·八”事变(1月28日)、一二·九”运动(1月29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九一三”事件二、阿拉伯数字的规范使用(出版物中的阿拉伯数字,一般应使用正体二分字身,即占半个汉字位置)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分、秒的表述,用阿拉伯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以及时、分、秒,属一个完整时间系列,均应用阿拍伯数字表示,不能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和年代又用汉字数字表示。示例:20世纪末21世纪初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65年、20世纪80年代、公元1949年10月l日、23时15分55秒等。2年份必须用全称,不应简写。示例:2011年不应简写为“11年”或“一一年”。3引文著录、行文注释、索引、年表等年月日可写成下列形式:示例:2011年4月20日可写成2011-04-20,年月日之间要加半字线,当年月是个位数时,在十位数上要加“0”。4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内,使用波浪式连接号。示例:2500元3000元,-30°C6°C5用阿拉伯数字写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如“0.78,不能写成“.78”。6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版本一致外,一般要使用阿拉伯数字。示例: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载中国科学1973(4)400429页。许慎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本,卷六上,九页。7机关公文中的附件序号和页码标识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如“附件1”、“第5页”。8阿拉伯数字书写多位整数和小数的分节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每三位数字一组,组间空四分之一个汉字(二分之一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示例:9,600,000平方公里 6371,004千米(1)小数部分可以不分节。四位以内的整数也可以不分节(2)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等使用阿拉伯数字,不能分节。9物理量数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示例:400kg、100cm、32等,且多位的阿拉伯数字,不能换行。10五位以上的数字且尾数多零的,为避免跨行和兼顾美观,一般可以用“万”、“亿”等单位计数。如345,000,000元,可写成3.45亿或34500万。11统计表的数值,如正负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如75、-1.3、21.2%、1/7、1:1000等,如用汉字数字就累赘难看。三、常见的数字使用错误我们平时经常会阅读报刊杂志,通过仔细辩别和归类,文章中数字使用有时会出现下列错误:1星期几错误用阿拉伯数字。如“现在已是星期5下午可以放松了”。根据试行规定和国家标准明文规定,星期几一律用汉字,星期5应写为“星期五”。2文学作品中误用阿拉伯数。如“18岁的姑娘象朵花”、“飞流直下3000尺”,国标要求使用汉字,“18岁”应改为“十八岁”,“3000尺”改为“三千尺”。3清代以前历史纪年误用阿拉伯数字,如“光绪27年”,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中国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均不能与公历混用,并且在后面用括号注明相当于公历年份,应改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年份误用缩减和省略。如“90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应改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