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doc
陈太丘与友期比较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释】镒:二十两。 馆:这里指家。 诗:这里指诗经。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_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_ 8.翻译下列句子。(4分)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宜尔子孙承承兮。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俟等待。欤yú句末语气词。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尊君在不? 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故人来,方与之食 恐其自食其言也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21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三甲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13.文段理解。(5分)(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乙文侧重叙述。(3分)(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四【甲】陈太丘与友期【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 描写。【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4.【甲】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 ”和“ ”;【乙】文中袁公说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体现了他性格中 的一面。5.【甲】文元方两次称其父的友人“君”,显示了他的 ;【乙】文中元方回答袁公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 。6.【甲】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 的性格,【乙】文中的元方则比其4年前更加成熟,表现了他 的性格。五(甲)陈太丘与友期(乙)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郁离子·僰人舞猴注释: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伫,站立。佁然,静止貌。褫(ch),剥去,脱下。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元方入门不顾 顾 耻己之不如也 耻 思所以败之 所以 乃袖茅栗以往 袖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分)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六【甲】陈太丘与友期【乙】文侯与虞人 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战国策·魏策)【注释】 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焉之:到什么地方去。之:往,去,到。焉:何,哪里。 罢:文中指停止。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相委而去( ) (2)是日,饮酒乐(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魏 于 是 乎 始 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3甲乙两文的主题,都和一个“ ”字有关。甲文中,表现友人“知错能改”的一个动作是“ ”;乙文中,“天雨”二字所起的作用是 。(3分)七(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10.世说新语是由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1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 ) (2)相委而去( )12.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13.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因何而怒?其中哪一句表明了友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2分)14. 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3分)虽有嘉肴阅读训练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9.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并在横线上释义。(4分)(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教学相长( ) (3)虽有至道( )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故曰:教学相长也。21.选文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3分)二(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兌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3)玉不琢,不成器_(4)是故古之王者2.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谈谈你对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三【甲】虽有嘉肴【乙】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选自论语·八佾)【注释】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倩:笑得好看。兮: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起:发,启发。诗:指诗经。2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1)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不知其旨也_(2)故曰教学相长也_(3)何谓也_(4)子曰:“绘事后素。”_2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29.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甲文中的句子“ ”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 ”。3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四甲<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 (2)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然后能自强也 (4)学学半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6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与学习相关的内容,甲文中体现出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乙文中所阐述的关于学习的核心思想是 。(2分)17.(3分)根据甲乙两文相关观点,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体会。河中石兽阅读训练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河干:河边。 圮(讲):倒塌。 阅:经历。 设帐:设立讲坛。 柿:木片。 河兵:水手。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二石兽并沉焉 尔辈不能究物理盖石性坚重 求之下流,固颠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11翻译下列句子。(2分)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二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竟不可得 (4)众服为确论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请结合选文内容,评析讲学家和老河兵两个人物。(2分)三(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石 必 倒 掷 坎 穴 中 有 好 事 者 船 载 以 入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棹数小舟 棹: 湮于沙上 湮: 庞然大物也 庞然: 尽其肉,乃去 去: 7.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夫志8.翻译。(5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驴一鸣,虎大骇,远遁。(2分)9.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3分)四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谓其人曰( )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之: 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苗则槁矣。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陈太丘与友期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答案】7.答案:相约同行。期,约定。 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8.答案: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翻译: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二参考答案:17 fu shí (2分,各1分)18约定 丢下,舍弃 才 害怕,担心(4分,各1分)19C (2分)20(4分,各2分)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三参考答案:10A 11C 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四参考答案1.A 2.(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3.对话 元方的父亲4.无信 无礼 自负 5. 明礼 不卑不亢。既既不得罪袁公,照顾了他的体面,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6.正直、率真 机智应变五【答案】10答案: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用来方法(手段等);用袖子装。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评分:翻译正确通顺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六参考答案10(2分)(1)离开;(2)这(每小题1分)11. (2分)魏于 是 乎始 强12.(4分)(1)友人觉得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怎么能不去赴约呢?(每小题2分,加点处为得分点。)13.(3分)信 ; 引; 表现文侯克服困难,履行诺言的品质。(每空1分)附文侯期猎译文:魏文侯与管理山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到哪里去?”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怎么能不去赴约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魏国于是开始(变得)更加强盛(了)。 七【参考答案】10.刘义庆11.(1)相比(2)丢下、舍弃12.这正一个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1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友人惭,下车引之。”14.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意对即可)虽有佳肴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参考答案19(1)zh 知道(2)zhng 增长、促进(3)su 即使(4)kùn 不通,理解不了(注意拼音和声调的准确。注意多音字“长”读zhng。)20.(1)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学问。(2)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直译为主,重点翻译“不足”和“困”。(2)重点解释“故”和“相长”。 21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来回答。)三参考答案【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26. (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27.(1)甘美(2)所以(3)什么(4)先生,即孔子28.(1)感到理解不了,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或: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2)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2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教学相长也(每空2分)30.提示: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 四参考答案14:(4分)(1)通“悦”,愉快; (2)真诚,诚实;(3)勉励;(4)教 15(4分)(1)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2分)(2)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2分) 16(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相长 17(3分,有选文观点1分、结合自己实际1分、语言流畅1分) 略 河中石兽阅读参考答案一参考答案9(4分)一起,都事物的道理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本来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二参考答案9.(1)倒塌(2)经过,过了(3)终于,到底(4)精当确切的言论10.(1)(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11.自以为是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三参考答案5.(2分)石必倒掷/坎穴中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6.(4分) 划船(答“船浆”0.5分) 埋没 巨大的样子 离开7.(3分)C8.(5分)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3分,其中“尔辈”、“物理”、“是非”、“杮”、“暴涨”及问号各0.5分) 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2分,其中“鸣”、“骇”、“遁”,句意通顺各0.5分)9.(3分)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没按要求句式作答的,前面项2分合扣1分)四参考答案13、告诉,对说快步走14、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代禾苗15、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禾苗已经枯萎了。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