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

    • 资源ID:35210511       资源大小:212.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

    贵州省桐梓县世纪煤焦有限公司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编制单位:鸿森煤矿生技科 修编时间:2017年5月20日会审意见表名称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会签单位和人员会审意见签名日期机运科通风科调度室防突队通防副总地测副总生产副总采掘副总安全副总机电矿长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总工程师矿 长会审意见:目 录一、编制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3二、矿井概况4三、矿井地质8四、矿井水文地质12五、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情况18六、水害致灾因素的防治措施27七、结论及建议31贵州省桐梓县世纪煤焦有限公司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一、编制报告的目的、任务和依据1、编制目的为了进一步调查、了解和掌握我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分布及危害情况,及时治理和消除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我矿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威胁,确保矿井安全生产。2、编制任务 (1)收集我矿现有的与隐蔽致灾因素有关的资料。 (2)分析矿井存在的隐蔽致灾因素。 (3)提出防治隐蔽致灾因素的措施及建议。3、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关于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地面普查现状和需求情况调查的通知(煤安监司函技装201311号)。(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9)。(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9号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8)。(6)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黔安办201337号):“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通知”。(7)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及安全专篇(变更) (2012.12)(8)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水患物探勘查报告(2012.5)。(9)采掘工程平面图、充水性图等其它相关资料。(10)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规定。 二、矿井概况1、矿井位置及交通、范围鸿森煤矿位于桐梓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平距约5.5公里。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441106°4536,北纬28°052928°0629。井田南西北东长宽约2.3km,北西南东宽约1.0km,为不规则六边形,面积1.6285km2。开采深度为1140m830m。矿区拐点坐标表(西安坐标系)拐点号X坐标Y坐标13110259.20136378648.94723111062.20836378085.94533110646.20736377645.94143110864.20836377441.94153110724.20836377186.93963109224.20136376556.931矿区紧邻崇遵高速、川黔铁路、G210国道,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2、自然地理(1) 地形地貌矿区地形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大娄山脉的北西段,地形切割较深、起伏大,山脊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北东南西展布。区内属于长江流域水系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2) 地表水区内无山塘和河流,仅有季节性溪沟。溪沟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无较大的地表水体。(3) 气象区内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据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3.1°C左右,最高气温为42°C,最低气温为8.3°C,年降雨量约1137.8mm,一般510月为降水集中期,年平均相对湿度85%,全年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1.5m/s。(4) 地震根据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提供的地震烈度资料,拟建矿区地震属基本烈度率度分布区,同时历史上未记载有大于度的地震,区内构造简单,区域稳定性良好。 3、以往的地质工作情况矿区内曾先后有多个地勘单位开展过水文地质及矿产地质工作,提交过相应的地质报告,主要地质工作简述如下:(1) 贵州省108地质队于1975-1977年对本矿在内的区域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初步了解区内地质情况;(2) 1978-1979年,贵州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地测大队,对桐梓县煤矿进行了普查找煤,并提交有桐梓煤田桐梓地区普查找煤报告,初步揭示了该区煤层的基本特征;(3) 1983-1990年,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完成了遵义桐梓煤田1:5万普查找煤工作,并提交有相关资料;(4) 2000年,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对桐梓县所有煤矿进行了地质简测工作,并提交由该矿山简测地质报告;(5) 2007年7月,贵州奇星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提交了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6) 2010年5月,委托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对鸿森煤矿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并编制了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7) 2012年5月,委托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3地质大队对矿区范围开展水患物探勘查工作,并编制提交了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水患物探勘查报告。 4、矿井日常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如下: (1)基本图件绘制:鸿森煤矿煤矿结合矿井实际生产资料,绘制了一些矿井生产必需的基本图件,如地形地质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综合柱状图和井上下对照图等,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作用。(2) 井巷测量工作根据开采规划需要,煤矿对井口位置和井下巷道全部进行了全仪器或半仪器实测,即井口和主要巷道用全站仪施测,其它巷道用罗盘定向、皮尺量距进行简易测量,为生产进度计划和图件制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3)井下地质编录:在开采过程中,对井下巷道揭露的煤层厚度、结构情况进行了认真观测和记录,并及时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为下一步开拓布巷提供了规划依据。(4)瓦斯监测工作:根据矿井安全生产规程要求,认真进行井下瓦斯监测工作和年度瓦斯等级鉴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瓦斯管理,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5)煤质检验:不定期采取煤层煤样进行了主要煤质指标分析,并进行了煤尘爆炸性和煤自燃倾向性测试,取得了开采各煤层的相关试验数据,为采取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6)水文地质工作开采过程中,煤矿对井下涌水情况进行了认真观测和分析,并坚持按时向地面抽排,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还对井田内和周边邻区以往水文地质成果进行了搜集,为评价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提供了补充依据。总之,本矿在开采过程中做了一定的矿井地质工作,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矿井地质 1、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上统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及第四系(Q)。现将各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2、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区内仅出露茅口组(P2m)的部分,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石灰岩,夹少许燧石结核。产筵、珊瑚等动物化石。厚度大于100m。 3、二叠系上统(P3) (1)龙潭组(P3l) 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含黄铁矿粘土岩及煤组成,夹薄层透镜状菱铁岩(地表风化后为褐铁矿)。产腕足、植物化石。厚约65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 (2)长兴组(P3c)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层间夹有机质条带或薄层炭质泥岩。产腕足类化石。厚约2395m,平均厚度6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下统(T1) 区内仅出露夜郎组,按其岩性分为三段,从老到新依次为:沙堡湾段(T1y1):黄绿、浅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厚510米,平均8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玉龙山段(T1y2):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偶见锯齿状缝合线构造。顶部为一层厚约12m的鲕粒灰岩;中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含泥质条带;下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含泥质较重。该段厚120m。 九级滩段(T1y3):紫红、暗紫夹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状泥灰岩、灰岩。平均厚度约200米。 5、第四系 区内主要以残坡积、塌积物为主。上部红色、黄色含水量砂砾粘土及腐植土。下部主要由坡积、塌积物组成,以岩石碎块为主,分布在地形低洼处及陡崖下的缓坡上,三号煤层分布区大部分被其掩盖。厚度一般小于10m。 6、构造 矿区位于周市坝(高桥)向斜南东翼中段,轴部由侏罗系(J)、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组成,两翼出露分别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长兴组(P3c)、龙潭组(P3l)、茅口组(P2m)及志留系地层。 矿区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约310°),倾角在1522°之间,从坑道测量情况看,煤层倾角在1620°。断裂不发育,煤层中,局部有小断裂错动,但由于延伸短(3m)、断距小(0.31.0m)、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不大。 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7、含煤地层 矿区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根据岩石组合及煤层富集程度等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含煤组。 (1)下含煤组:主要由含黄铁矿粘土岩(硫铁矿含矿层)及C13煤层组成,煤组厚1325m,底部以硫铁矿含矿层与茅口组灰岩分界,顶部以C13煤层顶界与中含煤组分界。含稳定可采煤层一层(C13)。 (2)中含煤组:由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细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透镜状灰岩及泥灰岩、煤层等组成,厚约24m左右,顶部以C7煤层底界为标志与上含煤组分界。含煤46层,单层厚0.071.72m,含稳定可采煤层两层(C8、C7)。 (3)上含煤组:由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细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透镜状灰岩、泥灰岩及煤层等组成,煤组厚约7m,顶界以泥岩或泥灰岩的出现为标志与长兴组分界。含煤23层,单层厚0.101.62m,含稳定可采煤层一层(C6)。矿区内龙潭组含煤岩系含煤层七层,其中以C6、C7、C8、C13煤层厚度稳定,为区内稳定可采煤层。现分述如下: C6煤层:位于龙潭组上含煤组底部,上距长兴组灰岩底界约18m, 下距C7煤层顶界约3m,。煤层平均厚1.12m,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简单。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厚约0.40m的深灰色灰岩,在区域上,本灰岩为C6煤层的标志层;底板为粉砂岩。 C7煤层:位于龙潭组中含煤组上部,下距C8煤层顶界约4m,上距C6煤层约3m。煤层平均厚约0.92m,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单一,一般无夹矸。为中灰中硫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C8煤层:位于龙潭组中含煤组中部,下距茅口组灰岩顶界约5070m,煤层厚1.001.10m,煤层平均厚约1.05m,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结构单一,局部含一层夹矸。为中灰中高硫中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 C13煤层:位于龙潭组下含煤组顶部,下距茅口组灰岩顶界约1325m,煤层厚0.901.02m,平均厚约0.95m,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单一,局部含一层夹矸。为中灰中高硫中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泥岩、底板为含黄铁矿粘土岩或炭质泥岩。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可采煤层特征表地层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煤层倾角(°)煤层间距(m)P3l顶C61.021.201.121620°18°2.05.03.0C70.801.050.921620°18°2.56.24.0C81.001.101.051620°18°37.062.050.0C130.901.020.951620°18°P3l底 8、煤层风、氧化带矿区未采风、氧化带煤层样,根据矿区原生产井、窑开采情况,煤层风、氧化带为煤层露头往下30m左右,本次核实工作中,风、氧化带下界定为煤层露头线平推40m。 四、矿井水文地质 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及其周边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周市坝(高桥)向斜南东翼中段,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地层呈单斜产出。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 碳酸盐岩包括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大泉、岩溶泉群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 碎屑岩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九级滩段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 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5月中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23次峰值,1012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形地貌、气象及地表水 矿井地处贵州高原的中低山地带。区内总体地势中部高,北西及南东低。最高点为矿区中部山顶,海拔标高1321.3米;最低点为矿区外南部官塘河,海拔775米,最大高差546.3米。含煤地层等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的沟谷或缓斜坡地形。 本区属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417.0摄氏度,最高气温39.1摄氏度,最低气温-4.6摄氏度;最热为每年7月,最冷为每年一月。年平均降水量1097.8mm。无霜期为257290天。 矿区内地表水为山间雨源型小溪,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矿区有一条小冲沟,沟水动态变化极大,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或干枯,与矿区西部小溪沟交汇,汇入矿区外南部河流,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沿沟溪一带开采煤层时,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该矿山南东部杨家河附近官塘河(标高为+775m)切穿较深。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即本矿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775m)。 (2)地层富水性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三叠系,由老至新分别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上统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及九级滩段(T1y3),其次在冲沟、河谷两侧地段、斜坡脚等处还分布有第四系(Q)。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部及外围,岩性以厚层灰岩为主,厚度大于100m。岩溶作用极为发育,富水性强,属强岩溶含水层。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隔水层地层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中部,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碎屑岩为主,夹数层煤层。该组平均厚度约65m。由于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富水性弱,为隔水层。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呈带状出露于矿山东南部。平均厚度65m,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为含水层。 4)沙堡湾段(T1y1)隔水层岩性为灰绿、黄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出露于矿山中部。厚510米,平均8米。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为隔水层。 5)玉龙山段(T1y2)含水层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状灰岩,泥晶结构,中夹泥质灰岩及含泥灰岩,顶部具鲕粒状结构,出露于矿山北西部。厚120米左右。岩溶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含水性中等。本层为含水层。 6)九级滩段(T1y3)隔水层。岩性为灰紫色、紫红色夹黄绿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出露于矿山西部及外围。平均厚度约200米。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本层为隔水层。 7)第四系(Q)含水层仅残留于山谷、溪沟、洼地及山间斜坡地带。碎屑岩的残积、坡积及冲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m,仅含微弱孔隙水。总体上该层为含水层。3、矿井最低浸蚀基准面南东部杨家河附近官塘河(标高为+775m)切穿较深。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即本煤矿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775m)。在计划开采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下部的煤层前,应补做物探, 切实掌握茅口组含水层压力,根据实测的茅口组含水层的压力与安全水头值比较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水设计方案或措施,防止底板透水事故的发生。 4、生产坑道及老硐水文地质特征 (1)生产坑道 原远源煤矿为平硐开拓,见主采煤层C8、C13号煤后,沿煤层倾向掘进。矿井水均通过井下水泵排泄,根据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远源煤矿最大涌水量约为30.0 m3/d,正常涌水量约为10.0 m3/d。原兴隆煤矿及桃坪煤矿以斜井开拓方式,井下水通过井下水泵抽水排泄,根据访问:原兴隆煤矿及桃坪煤矿最大涌水量约为30-40 m3/d,正常涌水量约为10-15 m3/d。主要为煤系上覆含水层的岩溶水,受采动影响,沿采动裂隙进入矿井,是矿井的主要充水因素,水量较小,随大气降水呈季节性变化。 (2)老硐 矿区及附近采煤历史悠久,根据水文地质报告,区内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着开采深度或深或浅的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5、含水层地下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1)补给条件 各含水层之间一般无水力联系。含水层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具有季节性。补给水量与降雨量、汇水面积及裂隙发育程度相关。 (2)充水因素 该矿井直接充水因素为煤层顶板裂隙水及底板岩溶水,主要充水水源为老窑水。 (3)充水通道 1)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的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 2)人为采矿冒落裂隙未来的采煤活动将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这些人为裂隙也会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 3)老窑采空区 区内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着开采深度或深或浅的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4)充水方式 矿井充水通道主要以岩石原生和采矿节理、裂隙为主,规模一般不大,少量为断层裂隙、老窑巷道,因此该矿井充水方式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局部可能发生突水。 该矿山绝大部分矿床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南东部官塘河为最低侵蚀基准点(煤矿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775m),河床标高低于矿井最低开采标高,但由于主采煤层C13煤层与茅口组(P2m)灰岩间距仅1325米,煤层下伏的铝质粘土岩较薄,且茅口组(P2m)岩溶水较为丰富,因此矿井发生底板突水的可能性不大。 五、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情况 (一)矿区范围水患物探普查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为整合矿井,由原桐梓县兴隆煤矿,远源煤矿及桃坪煤矿整合而成合而成。老窑区分布均在矿区南部地表浅部。2012年5月,委托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3地质大队对矿区范围开展水患物探勘查工作,并编制提交了贵州省桐梓县鸿森煤矿水患物探勘查报告。本次物探任务,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布置物探剖面7条,实测物探观测点409个,圈定断裂异常4个、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24个、老窑积水异常15个、破碎带积水异常6个。2、根据矿山提供的地质资料结合物探成果划定:采空区1个,编号为;轻度水患预测区1个,编号为。无中等程度水患预测区和严重水患预测区。采空区面积约0.4575km2, 编号为。该区存在15个老窑积水异常,分别为L1、L2、L3、L4、L5、L6、L7、L8、L9、L10、L11、L12、L13、L14、L15。其中L1异常位于6号煤层采空内,与未开采的7、8号煤层距离约8米;L2、L3、L7、L8、L13、L15这6个异常皆位于6、7、8号煤层采空内;L6、L9这2个异常皆位于13号煤层采空内;L5、L10、L11这3个异常皆位于7、8号煤层采空内;L4异常位于6号煤层采空内,贯穿未开采的7号煤层,与未开采8号煤层距离约5米;L12位于8号煤层采空内;L14位于6、7号煤层采空区内。这15个异常与采空区充水有联系。轻度水患预测区面积约0.8669km2 编号为。(1)该区存在23个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分别为G1、G2、G3、G4、G5、G6、G7、G8、G9、G10、G11、G12、G13、G14、G15、G16、G17、G18、G19、G20、G21、G23、G24。G4、G9、G12异常皆贯穿13号煤层;G14、G23异常贯穿6、7、8号煤层,且G14伴随断裂异常F2发育、G23伴随断裂异常F4发育;G18异常与13号煤层底板接触,易产生煤层底板突水;这6个异常对煤炭采掘影响大。G11位于茅口组灰岩中,该异常伴随断裂异常F1发育,异常中的水可能通过断裂涌入矿井,该异常对煤炭采掘有影响。G1、G2、G3、G5、G6、G7、G8、G10、G13、G15、G16、G17、G19、G20、G21、G24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中心均距离煤层较远,对煤炭采掘无影响。(2)该区存在6个破碎带积水异常,分别为P1、P2、P3、P4、P5、P6。P1异常位于长兴组-龙潭组-茅口组地层中,异常周围岩石较破碎,范围较大,含水较富集,对煤炭采掘影响大。P2异常位于夜郎组第二段-第一段-长兴组-龙潭组地层中,异常周围岩石较破碎,含水较富集,对煤炭采掘影响大。P3异常伴随断裂异常F1发育,受断裂异常F1的影响,在夜郎组第二段-第一段-长兴组地层中形成破碎带,异常周围岩石较破碎,含水较富集。该异常中的水可能通过断裂涌入矿井,对煤炭采掘有影响。P4、 P5异常皆位于龙潭组中,异常周围岩石较破碎,范围较大,含水较富集,均在13号煤层顶板上方,距13号煤层较近,对13号煤层采掘有影响。P6位于龙潭组中,贯穿13号煤层,且伴随断裂异常F1发育,受断裂异常F1的影响,在龙潭组地层中产生破碎,异常周围岩性较破碎,范围较大,含水较富集,易使煤层发生错位、突变,对13号煤层采掘影响大。(3)根据异常平面图及各剖面综合成果图,该矿区的24个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中,有6个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对矿区范围内煤炭采掘影响大,分别为G4(-10)【-10表示G4异常中心标高位于最近煤层之下10米,下同】、G9(-13)、G12(-38)、G14(+1)、G18(-18)、G23(-8),有1个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对矿区范围内煤炭采掘有影响,为G11(-101);有17个岩溶管道异常对矿区范围内煤炭采掘无影响,分别为G1(+150)、G2(+162)、G3(+110)、G5(-77)、G6(+64)、G7(+92) 、G8(+183)、G10(+57)、G13(+251)、G15(+161)、G16(+45)、G17(-141)、G19(+74)、G20(-81)、G21(-165)、G22(-178)、G24(+218)。该矿区有15个老窑积水异常与采空区充水有联系,分别为L1(+5)、L2(-8)、L3(-5)、L4(+6)、L5(-7)、L6(+8)、L7(-2)、L8(-5)、L9(+3)、L10(+3)、L11(+1)、L12(+1)、L13(-2)、L14(+2)、L15(-6)。(二)矿区井田范围及周边废弃小窑及井下采空区等水害普查1、老窑采空区水害调查: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为整合矿井,由原桐梓县兴隆煤矿,远源煤矿及桃坪煤矿整合而成合而成。老窑区分布均在矿区南部地表浅部,本次水害调查顺序为由东向西,老窑编号顺序按由西向东递增。 (1)原兴隆煤矿:井口位于矿区西南部井田边界线外,井口标高约+830m,开硐开括,主采,.煤层,开采垂深约为100-120,斜长约为200左右。采空区有积水,积水线标高为+830-950m左右,由于兴隆煤矿处于现设计开采标高以下,威胁不到我矿安全。 (2)老窑(新田湾):沿6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87。采空区有积水,开采范围处于矿井地表保安煤柱范围之外,对矿井开采不构成水害威胁。 (3)老窑(邓家土):沿7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35。已调查清楚采空区无积水。该处老窑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4)老窑(苦竹林):沿6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60。垂深约20-25,采空区有积水,积水线标高为+1085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5)老窑4(岚垭):沿13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120。垂深约3035,经调查采空区无积水。该处老窑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6)老窑5(小湾):沿6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30。垂深约5-10,采空区有少量积水,积水线标高为+1087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7)老窑6(田湾):沿13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45。垂深约1015,采空区有积水,积水线标高为+991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8)老窑7(庆头):沿6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40。垂深约1015,采空区有少量积水,积水线标高为+957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9)老窑8(锅厂湾):沿8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22。垂深约510,采空区有少量积水,积水线标高为+936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10)老窑9(岩边):沿8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68。垂深约1015,采空区有积水,积水线标高为+918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11)老窑10:沿7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35。垂深约1015,采空区有少量积水,积水线标高为+940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12)老窑11(呼秧湾):沿13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85。垂深约2025,采空区有积水,积水线标高为+1083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13)老窑12:沿7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26。垂深约510,采空区有少量积水,积水线标高为+1078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14)老窑13(山星):沿7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37。垂深约1015,采空区有少量积水,积水线标高为+1100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15)老窑14:沿6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斜长)约为45。垂深约1015,采空区有少量积水,积水线标高为+1075左右。该处老窑积水在本年度不会对矿井采掘造成安全威胁。 (16)原远源煤矿:井口标高,与现井口标高一致,主采煤层,开采深度(斜长)约为100,垂深约为3540,积水线标高为+956左右,由于采空积水预计已随矿井采动得以泄放,现已对矿井形不成水害威胁 。 (17)桃坪煤矿:大部分采空处于现井田以外,小部分处于现井田范围以内,预计对本矿首采面布置有一定威胁,必须严格执行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通过以上调查表明,矿区范围内(保留系统以西范围)老窑采空区积水线最低标高为+830。我矿的探水红线设在1131首采工作面回风巷以上30处,水患威胁不大。2、井下水害调查:(1)主平硐250处有原远源煤矿老空出水,无压力,测得水量为1.2m3/h,水色呈黄色,无压力,出水点未被堵塞,水流畅通,主平硐排水沟规格为0.5*0.5m,排水沟畅通,满足出水点排水要求。(2)1131采面运输巷密闭出水,为该采空老窑水,水色呈黄色,无压力,排水畅通,测得水量为0.2m3/h,该运输巷水沟规格为0.3*0.3m,水沟畅通,满足排水要求。 (三)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普查1、断层矿区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约310°),倾角在1522°之间,从坑道测量情况看,煤层倾角在1620°。断裂不发育,煤层中,局部有小断裂错动,但由于延伸短(3m)、断距小(0.31.0m)、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不大。 2、裂隙 矿区位于二叠系上统(P3)、三叠系下统(T1)地层组成的溶蚀剥蚀中低山地带,矿区地表在主平硐上方有一危岩体,走向75°,在大致垂直其走向方向有裂隙发育,但无明显的滑动。在煤层出露线一带,有若干老窑分布,地表有零星煤矸堆放,地下可能存在老窑积水。另外,在井田中部存在大于45°的陡崖,有岩石崩塌、地裂缝与危岩体等隐患,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3、褶曲矿区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约310°),倾角在1522°之间,区域内局部小褶曲发育。 4、陷落柱矿区范围内无陷落柱、剥蚀带发育 (四)瓦斯富集区普查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对遵义市2008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煤生产字20081507号),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遵义市煤炭管理关于呈报2009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报告的批复”(黔能源发2009306号),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呈报2010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报告的批复”(黔能源发2010701号),矿井三年来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如下:鉴定年度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m3/t)备注2008年度2.3716.412009年度2.9228.412010年度2.5833.17 根据重庆煤科院2017年5月提交的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925-975m标高C13煤层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报告结论最大瓦斯压力0.25MPa,最大瓦斯含量5.5320m3/t,其拐点坐标预测范围内无突出危险性,矿井目前及今后3年内的采掘活动区域均位于该预测范围之内。 (五)导水裂缝带普查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P3l)富水性弱;地表水、构造对矿床充水的可能性小;间接顶板含水层(T1y1+2+P3c),在采空塌陷带及导水裂隙带的作用下,对矿床充水的可能性大;间接底板含水层(P2m)正常情况下对矿床充水的可能性较大,当遇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且沟通含水层时,可能对矿床形成充水。根据以上条件,按现行规范的划分标准,当煤矿在开采C6、C7、C8煤层时,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三类第一亚类第二型,即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顶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岩溶充水矿床;煤矿在开采C13煤层时,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三类第二亚类第二型,即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底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岩溶充水矿床。 (六)地下含水体普查 C6煤层距长兴灰岩约18米,煤层开采改变原来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环境,破坏地层的完整性,当煤层采动使岩溶管道连通形成矿井突水,使煤层的上下含水层直接向矿井充水,增加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1、直接充水含水层(P3l) 该层富水性弱,矿山开采过程中,将大面积揭露P3l层,该层地下水将直接进入矿井,而成为矿井充水的直接水源。 2、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P3c) 该层富水性中等,其底界下距C6煤层最小15m。煤层开采形成采空区,采动裂隙与该层贯通,故该层地下水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 3、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P2m)该层下伏于含煤岩系,富水性强,可采煤层C13底界至该层顶界最小距离为13m ,C13煤层与P2m顶之间的岩性为为泥岩、底板为含黄铁矿粘土岩或炭质泥岩,且粘土岩位于茅口组灰岩古喀期斯特不整合面之上,局部地段因茅口组灰岩的起伏,导致煤层与灰岩直接接触,故C13煤层与P2m顶之间的含黄铁矿粘土岩不具隔水性,因此,当开采C13煤层时,矿井发生底板突水的可能性较大。 (七)井下火区普查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提交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C6、C7、C8、C13煤层属“不易自燃”等级。矿井实际采掘活动中,未发现过煤层的自燃现象,井下无火区存在。(八)有毒有害气体普查情况矿井主要的有毒有害气体为CH4和CO2,CH4主要来源于煤层的开采过程和采空区涌出,CO2主要来源于爆破和采空区涌出。矿井生产过程中,未发现其他有毒有害气体。(九)冲击地压危险性该矿井最大埋深约350m,初期为浅部开采,开采深度小于200m,该矿区内也无冲击地压的历史记录,冲击地压对开采造成的影响暂不考虑。 (十)地温井田内无地温异常现象,属正常地温矿井 六、水害致灾因素的防治措施 1、 防(隔)水煤柱的留设防(隔)水煤柱的留设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附录三中的第五条规定,严格留设防隔水煤(岩)柱,严格按照矿井防隔水煤(岩)柱设计要求进行留设,不得开采和破坏防隔水煤(岩)柱。 2、 地表水防治经调查,矿区工业场地、主平硐处最高的洪水水位为+926m,井口标高为+1097m。矿井地面防洪标准,满足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地表防治水的有关规定

    注意事项

    本文(鸿森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