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doc

    • 资源ID:35219326       资源大小:169.50K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doc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上一章论述了文学接受,这是文学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文学还有另外一个历时态的过程,即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文学发生、发展的理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它是对人类文学的起源、演进的动态过程作宏观的审视,探讨其中基本的、普遍性的规律。它涉及到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要阐明文学思潮与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任何理论也都有它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以文学艺术为对象的研究同样如此。人们往往喜欢追根溯源,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世界上最早的文艺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产生以及怎样产生的?文艺起源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解释了文艺发生的最早环节,将有助于解决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诸如文艺的本质、文艺的特征、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类心理的关系等等文艺之谜。然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文艺起源又是一项艰巨性的工作。文学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才开始产生的,这一点毫无疑义。因此,研究它的起源就必须追寻到原始社会、原始人类和原始艺术。所谓原始艺术,是指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它是艺术从萌芽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是从非艺术向艺术的过渡。由于它具有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的双重性,通常被归入到广义的艺术或艺术前的艺术,即前艺术。自从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之后,他们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制品中,如石斧、骨镞(族)、陶罐、饰物等,就已经潜含着成长为艺术的因素。远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神话、音乐、舞蹈、绘画等史前艺术就已经萌芽了。现今发现的欧洲洞穴壁画,距离我们已有三四万年。然而,以音响和形体为媒介的原始音乐、舞蹈,无法保存至今;以语言为媒介的原始神话,也多出自后人的记录甚至加工、改造。由于年代的久远、材料的缺乏,今天难于再现原始艺术的全貌,因此难免会有各种解释和观点的分歧。在文艺的起源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自成体系、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和劳动说。主张者从各自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出发,力图对文艺发生的动机和来源作出一元论的解释。()摹仿说摹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对此都有论述,但较为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太昊“师蜘蛛而结网”抱朴子,伶伦“作律,有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这反映了古代人不仅把原始艺术的起源,而且把人类的一切智能和能力的发生,都看作是受自然的启迪和对自然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他在诗学中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这就是说,艺术产生于人的“摹仿的本能”和“对摹仿的作品感到快感”。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的不同门类是由于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不同而形成的。摹仿说不仅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而且也强调艺术是对社会人生包括人的真实情感的摹仿。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指出:音乐“(摹仿)善或恶的灵魂”。亚里士多德则发挥了这一观点,他认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愤怒与和顺的形象,勇毅和节制的形象以及一切和这些相反的形象,其它种种性格或情操的形象这些形象在音乐中表现得最为逼真。”艺术是对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摹仿的理论,一直是传统现实主义信奉的基本原则,它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艺术可以摹仿人的灵魂、性格和情感这一点,后来又为表现论者所吸取。现代表现理论虽然认为艺术是人类经验的象征表现,否定摹仿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但也往往承认艺术具有摹仿某种自然形式和客观事物的外观。如苏珊·朗格就说过:“原始艺术的动力就是想去摹仿一种自然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发现了某种具有表现力的东西。”(二)巫术说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巫术说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提倡者有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James George,Frazer l8541941)。泰勒在原始文化第四章中认为:“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这就是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整个原始文化包括原始艺术活动皆受制于此。弗雷泽在其名著金枝一书中,从研究狄安娜女神崇拜的古俗和神话入手,提出了各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他指出:“巫术所依据的思想原则基本可分解为二种。一是所谓同类相生,或谓结果可以影响原因。第二是凡接触过的物体在接触以后仍然可以继续互相发生作用。前者称之为相似律;后者称之为接触或感染律。根据相拟律,通过模仿,就可以产生巫术施行者所希望达到的任何效果。而根据接触律,巫术施行者可利用与某人接触过的任何一种东西对他施加影响。这种东西可以是他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不是他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前一种巫术称之为模仿巫术,后一种巫术称之为交感巫术。”泰勒和弗雷泽的关于原始思维特征的观点成为巫术说有力的理论支拄。直接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史前艺术的学者是萨洛蒙·赖纳许(Salmon Reinach)。赖纳许认为,艺术起源于狩猎巫术,它是作为一种能控制狩猎活动的实践手段而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保证狩猪的成功,因此艺术是出于巫术动机的祈求手段。这就是说,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动物的图形与动物的实体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互渗联系,原始人相信描绘动物就能够影响动物和占有动物。从这个角度出发,巫术说解释了原始洞穴壁画中的一些难解之谜。例如,为什么许多壁画画在洞穴深部黑暗的地方和危险的岩隙上;为什么某些地方的岩壁却是空白的;为什么有的动物形象身上有被长矛和棍棒戳刺打击过的痕迹,或者被画成身落陷饼、口鼻流血。这些都成为艺术与巫术相关的有力证据。他们由此推断,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巫术活动。(三)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游戏说最早可追溯到康德。但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席勒(Johann Christoph,Friedrich,Schiller l7591805)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因此游戏说又被称作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游戏说有很多信奉者,后继者如格罗斯等人又从不同方面对此作了修正、补充和发展。康德认为,文学艺术是自由的,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席勒从这一论点出发,提出了游戏说。他指出:“野蛮人以什么现象来宣布他达到的人性呢?不论我们深入多么远,这种现象在摆脱了动物状态的奴役作用的一切民族中间总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这里,游戏被视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重要的标志,游戏与原始艺术创造成了不加严格区分的等同物。席勒还进一步认为,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的束缚,往往得不到自由;因此,人们总想利用剩余的精力,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这就是游戏活动。这种人所固有的本能,是艺术产生的动因。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从心理学的角度发挥了席勒的美学观点,他补充说,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人区别于下等动物的特征在于,下等动物要把全部机体力量都消耗在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活动上,而人类则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过剩精力。因此,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是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艺术在实质上也是种游戏。正如他说的:“我们称之为游戏的那些活动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征而和审美活动联系起来的,那就是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的方法来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游戏说提出后,不少赞同者又作了丰富和补充。如格罗斯指出,游戏并非无目的的活动,幼小动物和儿童的游戏都是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准备,例如女孩子玩布娃娃,是练习将来做母亲,所以游戏先于劳动,劳动是游戏的产儿。(四)劳动说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普列汉诺夫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但在他之前,已有不少西方学者对此命题进行了阐述。如沃拉斯切克在原始音乐一书中指出,原始人在歌唱和舞蹈中表现的节奏能力,如果没有得到集体劳动的促进,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原始部落中达到那样较高程度的发展。毕歇尔认为,原始人许多生产过程中的声音本身已具有着音乐效果,原始音乐是从劳动工具与对象接触时发出的声音中产生的,乐器是劳动工具演变的结果,因此“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他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大量材料,在批判总结和具体发挥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拜尔顿说,在他所知道的非洲黑人那里,音乐的听觉发展得很差,但是他们对于节奏却敏感得令人吃惊:划桨人配合着桨的运动歌唱,挑夫一面走一面唱,主妇一面舂(冲)米一面唱。卡沙里对于他作了很好的研究的巴苏陀部落的卡雯尔人也是这样说的:这个部落的妇女手上戴着一动就响的金属环子。她们往往聚集在一起用手磨磨自己的麦子,随着手臂有规律的运动唱起歌来,这些歌声是同她们的环子的有节奏的响声十分谐和的。”普列汉诺夫引用了类似于此的有关原始歌唱、音乐、舞蹈、绘画的资料,具体论证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最初的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因而是有明显的功利目的的。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淮南子·道应训里记载着:“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里强调了艺术与劳动交织在一起,甚至是劳动的一部分。鲁迅受到普列汉诺夫观点的影响,也主张艺术起源于劳动,他在门外文谈中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艺术来源于劳动的说法,多年来在我国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上述四种艺术起源的理论,由于其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游戏说、巫术说主要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答问题,强调人的主体方面的原因和心理、本能的因素,如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原始思维的特征。摹仿说和劳动说则立足于朴素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偏重于从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方面来探讨艺术起源。所有这些理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和各自独到的价值,都为解开艺术起源之谜作出了自己富有启发性和开创性的贡献。然而,它们共通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都对艺术起源的复杂的多元混合的因素,作出了较为单一化的处理和解释,从而不能涵盖原始艺术门类和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就是说,它们各自的合理性是与某种程度上的片面性交织在一起的。游戏说、巫术说都触及到原始艺术产生过程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如艺术与审美的关系、艺术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它们把娱乐因素和巫术内容视为艺术起源的原因也有其正确的一面和事实的依据。然而它们往往不是从唯物的观点去阐明艺术的发生,或者抓住和突出一点,有以偏盖全的毛病。游戏说将审美与实用度分开来是必要的,游戏与艺术确有许多重要特征是共同的,在娱乐功能的意义上原始艺术都带有游戏的因素,但是,把艺术与功利目的完全割裂与对立起来,又无疑是片面的。这反映了游戏说偏重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及其起源,而忽视艺术的社会内容和动因的缺点。巫术说是从原始文化、原始思维的角度解释艺术起源的。的确,巫术与原始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始民族都经历过一个巫术统治的时代,巫术观点及活动曾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以至于艺术活动也成为巫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巫术与艺术活动还具有多方面的共同的思维特点,如想象和情感投射等等。然而,史前艺术带有巫术动机本身只能说明巫术与艺术交织的双重性,而不能证实巫术先于艺术。相反,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新几内亚东部地区原始部落的调查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宗教意识萌芽的巫术观点,是与萌芽的审美意识各自产生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因此巫术并非审美意识之源,从而也不可能是艺术发生的最终根源。在这个意义上,巫术说显出了它的片面性。摹仿说从自然界和社会人生来解释艺术起源,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他们还是把摹仿说成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不能解释摹仿的动机是什么,其社会实践的意义何在。他们从人的天性和本能出发去归结艺术起源的深层原因,事实上又与游戏说的“人追求自由的天性”走上了同一条思路。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点的,它比前面列举的三种艺术起源说更为贴近问题的本质。确实,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对艺术起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连接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等多种关系的中心枢纽。人类各方面的发展和演进都离不开劳动这个中介环节。因此,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其基本核心是可取的。任何其它活动和因素与劳动相比,都不具有促进艺术发生条件的根本性作用。然而,劳动说只是指出了艺术起源的终极原因和基本动力,而不是直接起因,对于情感因素包括巫术情感在原始艺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原始人的心理系统的发展对艺术发生的特殊意义,以及原始艺术具有的娱乐功能和表现出的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未予以充分注意和重视。同时,劳动说过分地排斥其它因素而有单一化之嫌,面对原始艺术中与劳动呈间接关系或不反映劳动生活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形式时,就显示出它的不足与局限。因此,需要对劳动说加以补充和完善。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我们认为,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原始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要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就无法回避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一)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因,也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早期精神活动、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的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感觉能力与认识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可能从事各种精神活动,才可能开始文学艺术的创作。马克思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这就是说,由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由于人化的自然,亦即由于人的劳动实践,人的感觉的丰富性才形成和发展起来,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才可能产生,原始艺术活动才有了人的审美主体方面的条件。恩格斯在这个观点上表述得更为具体,他说:“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整,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这段话以劳动完善了人手的功能为例,说明劳动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人的身体方面的物质前提,劳动是艺术起源的基础和泛指性的动因。(二)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正因为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艺术活动的前提,所以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原始艺术与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艺术活动成为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始艺术往往是带有功利目的的,它在劳动过程中起着动作一致、互相协调、减轻疲劳和增强劳动效果的实际作用。例如,原始民族常常“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动作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在一些原始部族那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这表明,原始音乐和诗歌往往是伴随着劳动的节奏合音响而产生,并粘附于劳动,成为组织生产或交流劳动情感的手段。其次,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和内容。由于原始人生活的最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因此劳动实践直接影响着原始绘画的题材内容,它们往往反映着当时的劳动生活,表现着生产对象。考古学的发现证实,狩猎部落遗留下的大多是动物画,如旧石器时代后期欧洲洞穴壁画中的野牛、马、鹿,我国新疆霍城、额敏、尼勒克等地石壁上发现的山羊、大头羊、鹿、角鹿、牦牛、马等绘画;而当原始部落从狩猎转到农业种植时期之后,绘画的内容也相应起了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植物绘画,如浙江河姆渡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以从事农业种植为主的原始氏族遗址中,不少器物上就已经画有植物图案。这表明原始绘画的内容与当时的劳动生活、生产对象密切相关。原始民族的舞蹈同样如此。以捕捉海豹为生的爱斯基摩人中,有一种模仿动物形态、再现狩猎场面的舞蹈。在澳洲西北部的原始民族中,盛行着一种“祷雨的仪式”。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围着一块据信有神秘魔力的石头尽情跳舞,直到精疲力竭为止。有些民族则举行踊跃舞,相信跳得越高,禾苗也就长得越高。这些原始舞蹈以巫术思维的方式,表达了丰收的愿望和对劳动成果的关切,与他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总之,原始艺术不仅模仿劳动对象,再现劳动场面,而且还表现着与劳动密切相关的感受、情绪和向往。(三)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然而,劳动与原始艺术的密切关系,只是表明劳动是原始艺术产生的基本原因与必要前提,而不是说劳动是原始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劳动提供了艺术产生的物质前提与表现对象的重要内容,但原始艺术的真正诞生,还必须经过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中介。也就是说,原始艺术是思维活动与精神创造的直接产物,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人类早期精神活动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劳动,而且也包括原始人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原始部落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与认识对象,也都是原始艺术的表现对象和源泉。新出土的考古资料证明,远古陶器上的几何图形和纹线与劳动几乎没有直接关系,山顶洞人用壳类作为装饰品这一行为本身也很难说与劳动有什么关系,但它们都与原始人精神活动中审美意识的萌芽相关。原始文艺中记录了氏族和部落发生过的事件的传说,关于人种起源和自然现象的幻想的神话,以及表现蒙昧的自我意识的图腾歌舞,都反映了原始人远比劳动内容要广泛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包括原始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因,人类早期精神活动则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文艺起源于在劳动基础上的各种早期人类精神活动的合力。人类早期精神活动总的来说是混和状态的,包含着互相联系与渗透的各种因素,它们主要是原始思维及其特征、认知需求的满足和审美意识的萌芽。原始艺术即产生于这三种精神活动形式与内涵的合力。1、原始思维及其特征是艺术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原始思维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原始人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这就是说,原始人缺乏抽象归纳的心理能力,其思维是以各种富有情感的、可望可画的、突出细节的原始记忆和表象来进行的。在原始思维中,抽象概念极少,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直观形式和感性表象表达的。例如,澳大利亚土著有各种鸟的名称,但没有鸟的概念。旧石器晚期的塔斯马尼亚人表示热就说像火一样,表示冷就说像冰一样。这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象思维。第二,原始思维具有我向性思维的特点。所谓我向性,就是思维活动朝向自身,它与现实性思维是对峙的。原始人由于处在主客体(人与自然界)分化的边缘,反映在意识中便缺乏精神的和物质的理性两分法和清晰界限,内在世界的知觉、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形象、属性通常是混为一体的。他们把自己的需要、欲望和想象投射于客体,即认为它是具有客观性质的,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思维主观性。世界各民族中大量存在的远古神话,或者把草木禽兽、山岳河川想象成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和灵魂,或者把人类起源、开辟天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变化及灾难看成神(神人同形)的行为所致,披露了原始人将幻想当作实在来感受、把世界纳入人本位的主观图式的我向思维特点。第三,原始思维是一种原逻辑思维。原逻辑即原始逻辑,它是逻辑思维的源头,但在后者看来、它又是非逻辑非理性循。列维一布留尔曾指出,原始思维受神秘的“互渗律”的支配,“表现出几乎是不分析的和不可分析的。由于同样的原因,原始人的思维在很多场合中都显示了经验行不通和对矛盾不关心”。在原始艺术中,人与动物、植物、鬼神、灵魂之间,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表象与表象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实体意义上的神秘互渗关系;天地万物交织成以超自然力量为根据的隐蔽网络,从而呈现出荒诞的具象世界,超现实的意象和画面,变形的人物和非理性的情节。欧洲史前洞穴壁画中著名的鸟头“呆子”和鹿角巫师,山海经里“人首蛇身”的共工、伏羲、女娲,这些似人似兽的形象都表现了人与动物图腾的互渗、嵌(欠)合关系,无法用文明人的常识和逻辑来解释。所有这些特点表明,原始思维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本质上是形象的幻想式的思维。它不仅是原始艺术产生的心理基础,而且使艺术活动成为人类最早的重要精神活动,或者说,使其它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带有艺术活动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的特点。2、认知需求的满足是原始艺术产生的主要精神动力。人类的童年时代犹如作为个体的儿童,充满了对世界及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一切使他们感到奇怪的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茅盾在神话研究一书中说:“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由于知识的局限,他们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得到幻想的答案。例如图腾神话是人类对自身来源的最初追索与解释。图腾是人类童年时代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原始人深信各氏族部落都来源于各种特定的物类(其中绝大多数为动物),两者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血缘或亲族联系。他们不仅以某种动物的图像符号来命名自己的部落,而且相信该动物的命运即该部落的命运。这就是图腾意识,该动物即是图腾。在我国的原始神话中,龙和凤是众所周知的图腾动物,一般认为,龙蛇是炎黄氏族集团的图腾,而凤鸟则是夷人部落联盟的图腾。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因素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据推测,可能是远古华夏氏族战胜和融合其它氏族后,蛇图腾不断合并其它图腾演化而成的。随后,图腾动物便由氏族转而嫁接在氏族祖先身上,始祖神大多具有人首兽身的怪异形貌,如女娲、伏羲、轩辕等皆人面蛇身,或者,氏族祖先的诞生与图腾动物的感应相关,如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庆都与赤龙合昏”而生尧。至今中国人还自称为“龙的传人”。这些解释了人自身来源的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幻想和认识的一个方面,来源于认知需求的精神活动。3、原始艺术的起源还与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这一精神活动相联系。原始人“自意识”的出现和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是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马克思在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曾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自意识”,它的形成使相对于客观存在的“意识”逐步地产生了相对独立性,从而也使艺术这一精神活动的特殊方式有可能出现。事实上,人类最初的“自意识”是各种意识雏型相互交织的混沌体。它不仅包容着原始人宗教、科学、哲学意识的发端,而且也隐含着原始人萌芽中的审美意识(包括娱乐意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原始艺术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现今发现的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和纹样上,就已经体现了原始人初始的对称感、装饰感和形式感。当然,这种萌芽中的审美意识还是未经分化的,它往往与原始图腾意识和功利目的粘附在一起。但作为人类最初起点的“自意识”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着的,而且与情感、想象等其它的心理因素相互渗合,对原始艺术的发生起到了关键的中介环节作用。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从文艺的起源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产物,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它紧接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形成而诞生。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又是社会意识的表现。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历时态演进,文学也产生相应的变迁。因此,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社会群体还没有分化为阶级,因此文学表现出十分显著和单纯的集体性。所谓集体性,就是指艺术活动是部落或氏族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反映着原始人共同的生活,表现他们共同的认识、情感和幻想。当时的文学,或者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反映人们共同的劳动生活,如我国最古老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写的是原始人集体从事狩猎的完整情景;或者表现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某种认识和想象,如“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是对太阳起源的解释,“女娲抟(团)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是对人类起源的解释;或者反映原始人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刑天与帝争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部落之间的战争;或者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表现了精神生活中美好的幻想和愿望。总之,原始文学反映了原始人共同的生活,表现他们共同的认识、情感和幻想,它不带阶级色彩。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开始分工,出现了独立的文学艺术部门以及专门的诗人、画家、乐师和舞蹈家,文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是同奴隶制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它对文学发展历史性的积极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然而另一方面,分工使社会形成了从事物质劳动与从事精神劳动的两个集团,文学也由此分离为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在内容上的距离、艺术上的分野以至于精神上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形成,每个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以及在审美趣味、语言等方面的特色,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出来,这便是文学的民族性。伏尔泰在论史诗中曾分析过各民族文学风格的差异:“意大利语的柔和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在我看来,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通常标志着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加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厚,他们爱讽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幽雅的风格。”文学的民族性不仅表现在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的审美趣味以及风格和语言的特点,而且还表现在文化内容上反映民族的情感、利益和精神气质。后者在民族矛盾尖锐时期的文学中流露得更为明显。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世界各民族的联系大大加强,各国文学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和强化,文学趋向于世界性。一方面,能够代表各民族文学成就的优秀作品已经越出国门,流传于世界,作家们越来越具有“地球村”的观念和视野;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学的互相借鉴、互相吸取和交融汇合,不断地催生出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新的文学素质。这就是文学的世界性。例如,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就是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巧方法与本土的印第安民间文学、古代玛雅文学的传统熔于一炉,从而被称为当今世界的“文学爆炸”。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曾提出在创作中体现“宇宙意识”的主张,他的作品对前苏联少数民族的童话、神话、传说与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传统兼收并蓄,由此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总之,集体神话、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是文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的不同社会属性。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并反映着社会的现状和变化。事实证明,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和性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两者呈现为同步关系。(二)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不仅指文学的内容方面,而且也包括文学的形式方面。文学形式适应着内容表现上的需要,新的内容是新的形式产生的重要推动力。而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不断更新有待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自身的原因,但从外部关系看,则是由社会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此外,有些文学体裁的兴起与演变还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手段和客观条件直接相关,如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盛行与印刷技术,戏剧与城市的形成、舞台的设备,电影、电视文学与现代科技及传播工具。总之,在文学发展史中,文学形式是随社会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少样到多样、从萌芽到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从诗歌形式的发展来看。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对文体的盛衰演变作过这样的总结:“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诗歌形式的变化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我们从中却可以发现一条线索,那就是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诗句字数不断增多的现象。诗句是诗歌形式的最基本的单位、诗句字数的扩展,一方面使诗具有了反映生活的更大的容量,另一方面,由于一句诗中语词间的语法关系与意义组合存在着更多的变化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表达更为细致和复杂的情思内涵。其自身之外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于生活内容的日趋复杂曲折和丰富多样。当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四言诗不足以表现封建社会前期的社会生活时,西汉时期的五言诗就应运而生了。在封建社会中期,生活内容进一步变更和扩大,隋唐时的七言诗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诗歌的主流形式之一。从戏剧、电影等文学体裁的产生来看。原始祭祀歌舞已经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但我国戏剧艺术的真正诞生却是在唐代到宋金时期。那时,商业经济相当发达,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比较兴旺繁荣,雇主、商人、企业主聚居的市镇为数众多。这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城市中开始出现集中的游艺场所,为戏剧的演出提供了可能;二是市民阶层的形成,给文学带来了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市民意识的需要。戏剧形式正是当时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新兴艺术体裁。它的兴起更清楚地表明文学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依存关系。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制造了电影摄影机,并第一次成功地放映了电影。20世纪20年代,随着录放音技术的成熟,出现了有声片,它使电影剧本不仅成为电影艺术的文学基础,而且还是可供阅读的文学作品。现代电影更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它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摄影等因素熔为一炉,并由于与现代科技的完善结合,而被称为“机械化的艺术女神”。没有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动力,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三)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是有它的运行机制的。也就是说,社会总是通过自己不同层次的结构变化以及一定的方式、途径去制约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考察这一影响机制。第一,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观点及其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是重大而又深刻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散文的黄金时代,优秀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因此都带有很强的政治哲理性。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度发展,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的涌现,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农奴制和沙皇统治的激烈的阶级斗争,直接影响了作家和文学发展的方向。其二,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到文学的内容与风格。乱世与治世、政治清明与政治浊乱的区别,也会造成作品内容与风格的不同。一般说来,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文学多为歌颂性的,而当它处于逐步没落时期,文学则多为揭露性的。初唐与盛唐,文学往往表现出积极进取、博大乐观的风格。经过“安史之乱”,到中后、晚唐,文学则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具有比较深刻的揭露现实的倾向,风格也转向怨怒哀伤。其三,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也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建安时期曹操为一代文坛领袖。“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十分推崇文学,因此当时的优秀诗人几乎都集中在北方,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相反,明清时代文禁森严,统治者大搞“文字狱”,很多文人为避祸而去搞学术研究,文学的发展受到很大干扰。社会经济结构对文学的影响与制约作用,表现在文学适应着经济结构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新的生产力,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形成,于是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就应运而生了。以拉伯雷、薄伽丘、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作品中宣扬新的生活理想和人道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贵族阶级和宗教的“神道”。他们代表着崛起中的新的经济结构的要求和新兴阶级的利益,对中世纪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深刻变革。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建立和巩固,它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暴露和激化,商品交换和金钱关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作家是这种创作倾向的代表。他们揭露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探求摆脱现实危机的种种可能,触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本质方面,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进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经济结构的变更和发展,必然导致文学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要求和制约作用。第二,文学与普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普遍社会价值观念意味着一定时期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心态。文学作为表现人物的生态与心态的精神产品,总是投射着作者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受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影响与制约。从神话到小说的历史演变来看,在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神话都是小说的源头。在人类的蒙昧野蛮时代,人的认识能力极不发达,自然知识极度贫乏,人盲目地受大自然的支配,于是原始人想象出代表至高无上的力量并在暗中随心所欲地操纵和主宰一切的神,以非现实的幻想为手段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具有幻想和原始信仰特

    注意事项

    本文(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