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例5教学设计(6页).doc
-有余数的除法例5教学设计何庄 安俊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5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 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 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 )盘 ( )个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出示自学提示1. 自读课本例5,你都知道了什么?2、“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3、“至少”是什么意思?4、22÷4=5( )2( ),5后面的()和后面的()中应填什么名数?、余下的两人应该怎么办?因该租几条船?为什么要“加1”?四、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五、 回馈展示六、 出示检测题(课本页做一做)( 一)、做一做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问题: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 却不增加1个面包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二) 巩固练习1、 每本书4元,23元最多能买几本书?25元呢?2、 一张桌子可以坐4人,27位同学至少需要几张桌子?七、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八、布置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22÷4=5(条)2(人)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让我们自豪地说:黄河的主人就是您(生)艄公!艄公,您就是(生)黄河的主人!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倾诉心声,升华内心情感。 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他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以“羊皮筏子的艄公呀,我敬仰你”选用书上的词句,写出自已的阅读感受,赞美一下艄公。 2学生思考后,动笔写话。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总结:听了同学们对艄公的赞美声,我知道艄公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大家的心中。再读课题,一定体会会有很大的不同,就让我们记住黄河的主人一艄公,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 (二)领悟写法,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既然主要写艄公,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我”的感受,我所见到的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让人提心吊胆的羊皮筏子、乘客的谈笑风生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衬托的写法:看似在描写黄河、羊皮筏子、还有乘客,其实都是为了衬托突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形象。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具有艄公精神的人,像不管严寒酷暑都坚持为我们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不怕脏、不怕累的清洁工,为我们的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建筑工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学习通过环境的描写或者其他人物的描写来衬托他们身上的精神的写法,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