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实词积累.doc
高中文言实词积累(120)1、爱 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安 本义是安静。(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3、被 本义指一种睡衣。(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C、如被冰雪。(促织)(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4、倍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忆山东兄弟)5、本 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A、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根源。)(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如:A、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附虚词用法: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6、鄙 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A、蜀之鄙有二僧。(为学)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7、兵 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2)士兵,军队。如: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B、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军队。)(3)战争,军事。如:A、纸上谈兵。(成语,军事。)8、病 本义是重病。(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2)用作动词: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9、察 本义为仔细看、观察。(1)用作动词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10、朝 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1)读zh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如:A、弱国入朝。(过秦论,朝见。)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名词。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11、曾 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1)读z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附虚词用法: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2、乘 本义是登高。(1)用作动词乘坐(船、车),驾(车)。如: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趁着,凭借。如成语“乘虚而入”。(2)用作名词,读shè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用作量词,读shè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以乘韦(四张牛皮)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乘韦,四张牛皮。)13、诚 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引申为“诚实”“真诚”,形容词。如:帝感其诚。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如: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14、除 本义指宫殿的台阶。用作动词:(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án)马。(陈情表)(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15、辞 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1)用作名词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2)用作动词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离开。)16、从 本义是跟随。(1)动词跟随,跟着,跟从。如: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B、赢粮而景从。(过秦论)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着”。)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参加、参与。如“从政”。(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附虚词用法: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17、殆 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18、当 本义是(两者)相抵。(1)读dàng,动词。抵、相抵。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2)读dng,动词。抵挡、抵御、阻挡。如: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立着。)应当、应该。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掌管,主持。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勾践灭吴)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3)读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附虚词用法:读d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如: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就。)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必定。)C、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石钟山记,大概。)19、道 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1)用作名词道理、真理、规律。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道理。)主张、学说、思想、道德、道义。如: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思想、道德。)方法(策略)。如: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齐人有一妻一妾)(2)用作动词取道、经过。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说、讲、谈论。如: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骄赤壁怀古)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无道:没有谈论过。)20、得 本义是获得、得到。(1)动词找到,抓到。如:逐而得之。(促织)能够,可以,应该。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应该。)(2)名词。意为“收获”。如:冀有万一之得。(促织)(3)形容词对、正确、适合,如:此言得之。(六国论)得意。如成语“洋洋自得”。附虚词用法:语气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无义。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21、度 本义是量长短的标准。(1)读dù。用作名词,意为“限度”,如成语“荒淫无度”“挥霍无度”。用作动词,意为“考虑”和“度过”“越过”。如:A、置之度外(成语,意为“考虑”。)B、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越过。)用作量词,表次数。(2)读dúo,动词。量长短。如: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度”与“絜”互训。)推测,估计。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22、非 本义是违背事理。(1)动词不是,没,没有。如:非仲尼、墨翟之贤。(过秦论)非难,反对,指责。如成语“无可非议”、“无可厚非”。(2)形容词,意为“错误”“不对”。如成语“是非分明”。23、复 本义是返回。(1)动词恢复。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2)形容词,意为“繁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3)通“覆”,动词。遮盖,掩蔽。如: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翻过来。如:樊哙复其盾于地。(鸿门宴)附虚词用法:副词,表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持续,可译为“再”“更”等。如:能复饮乎?(鸿门宴)24、负 本义是依仗、靠着,动词。如成语“负隅顽抗”。又如:负其强。(廉颇列传)有多个动词引申义:(1)承担。如成语“忍辱负重”。又如:宁许以负其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背(着)。如成语“负荆请罪”。又如: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赤壁之战)(3)背弃,违背。如成语“忘恩负义”。如: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4)与“胜”相对,意为“失败”。如;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过秦论)25、盖 本义是用芦苇或茅草编织成的覆盖物。用作动词:遮盖,掩盖。如成语“欲盖弥彰”。胜过,超过。如:英才盖世。(过秦论)附虚词用法:(1)副词。用在句首,表下边的话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大概”“推想”的意思。如:盖其又深,则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的意思。可译为“(大概是)因为”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26、故 本义是原因、缘故。(1)名词原因,缘故。如:何故而至此?(屈原列传,“何故”即“什么原因”)朋友,交情。如成语“非亲非故”,又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故人具鸡黍。(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即“朋友”。)(2)形容词。与“新”相对,意为“旧”。如:A、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六国论,“故事”即“旧例”。)B、故国神游(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即“旧地”。)附虚词用法:(1)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复音词“是故”“以故”来表达。如:A、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副词。有三种情况,一是表原先就是那样,可译为“本来”“原来”“从前”。二是表情况和原先一样,可译为“仍旧”“仍然”。三是表有意这样去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故意”“特意”“特地”等意思。如:A、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原来。)B、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仍旧。)C、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27、顾 本义是环视。用作动词:(1)回头看。如成语“瞻前顾后”。又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回来,与“返”同义。如:顾反,谏怀王。(屈原列传)(3)看,望见。如:顾野有麦场。(狼)(4)探望,拜访。如成语“三顾茅庐”(5)照顾,顾念,顾虑,关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附虚词用法:(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反而”“难道”等;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8、固 本义是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又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高中文言实词积累(2) (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如成语“固执己见”。又如: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1)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如: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B、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2)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究竟”等。如: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4)用作连词。同“故”,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29、归 本义是女子出嫁。用作动词:(1)回家(国),回到,回来。如:A、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2)返回,退回,送回。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归附,归属。如:A、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0、国 本义是国家。用作名词:(1)国都,京城。如:A、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B、国破山河在(望岳)(2)泛指“地方”“地域”。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硕鼠)31、过 本义是走过。(1)动词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超过。如成语“过犹不及”拜访,探望。如:可别过之。(赤壁之战)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2)用作名词。意为“过错”“过失”。如: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B、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32、何 本义是肩挑、肩扛。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副词。有两种情况: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A、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代词。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如:A、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作“操”的宾语,这里前置。)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如:A、何陋之有?(陋室铭)B、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若何”“奈何”的用法:“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询问怎么处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如:A、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B、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33、恨 本义是怨恨。(1)动词,意为“怨恨”。如:如: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34、胡 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被假借为其它用法和意义:(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如成语“胡言乱语”。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2)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可译为“什么”。35、患 本义是担忧、忧虑。(1)动词。意为“担忧”“忧虑”。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2)名词。意为“忧患”“灾祸”。如成语“防患于未然”,又如: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B、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危害”。)36、或 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如:A、或师焉,或不焉。(师说)B、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C、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表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作连词。表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 37、疾 本义是一般的病。(1)动词,意为“痛恨”“痛心”。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2)通“嫉”,意为“嫉妒”“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2)用作形容词快。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猛烈。如成语“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大,强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38、及 本义是追赶(上)。用作动词:(1)追赶。如:及诸河(殽之战)(2)比得上。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到,到达。如:及城里,亦然。(李愬雪夜入蔡州)附虚词用法:(1)用作介词。有两种情况:表时间,可译为“等到”“到了”“到时候”“在时候”等。如:A、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促织)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在时候。)表介绍出参与这一动作行为的次要对象。可译为“跟”“同”等。如: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用作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和”“并且”等。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39、即 本义是节制饮食。用作动词:(1)接近,靠近,走近。如成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就位。如:吾初即位。(史记楚世家)附虚词用法:(1)用作副词。有三种情况:表时间紧,可译为“马上”“立刻”等。如:权即遣肃行。(赤壁之战)表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样,可译为“就”等。如: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用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就是”“便是”等。如: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2)用作连词。表时间相连或事理相因,可译为“就”“又”“却”等。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却。)(3)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条件,可译为“在”“就”“就在”等。如:项伯许诺,即夜复去。(鸿门宴)40、既 本义是吃完少量的食物,引申为“尽”“完”,形容词。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用作副词。情况有二:一表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二表在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如:A、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后。)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不久。)(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情况有二:一表连接的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常和“且”“又”等词呼应,“既又”与现代汉语相同,不译,“既且”可译为“既又”;二表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同“则”等词呼应,“既则”可译为“既然就”。如: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既然使他们归服了,就应该让他们生活安定。41、假 本义是借、凭借。(1)动词,读ji,意为“借”“凭借”。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2)形容词,读ji,与“真”相对。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3)读jià,名词,意为“假期”。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42、间 古多作“閒”,本义是门的隙。(1)名词。除了表“间隙”“空隙”“小路”意义读jiàn,其它读jin。中间,之间,里面,当中。如: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B、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期间。如: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会儿(短时间)。如: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少间”即“一会儿”。)间隙,空隙,小路。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间”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抄小路”。)(2)动词。读jiàn,有几个意义:参与,夹杂。如: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指“其中”,“间”为“夹杂”。)离间,挑拨。如: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隔开,隔离。如: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3)量词,读jin。如: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虚词用法:副词。读jiàn,可译为“间或”“断断续续”。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43、见 本义是看、看见。(1)动词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接见、召见、会见,用于上对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如: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看清,看出。如:卒以此见楚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2)名词,意为“见识”“见解”。如成语“真知灼见”“见多识广”。(3)通“现”,有“表现”“显现”“出现”和“引见”“介绍”等义。如:A、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表现。)B、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显现。)附虚词用法:(1)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同“于”配合使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意即“离我而去”。)44、解 本义是用刀剖开动物。(1)动词解脱,解开,解除。如:A、急解令休止。(促织)解释。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理解,懂得。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缓解,缓和。如: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2)形容词。通“懈”,意为“松弛”“懈怠”。如: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45、就 本义是由地处往高处。用作动词:(1)接近,靠近,趋向。如成语“避重就轻”,又如:金就砺则利。(劝学)(2)完成,到达。如:竟不能就。(后汉书张衡传)(3)受(刑罚)。如: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4)“就职”意为“赴任”“到任视事”,如: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陈情表)附虚词用法:副词。表时间紧,可译为“立即”“马上”。如:斯须就毙。(促织)46、举 本义是双手举起来。用作动词:(1)举起,抬起。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鸿门宴)(2)推举,选举。如: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3)攻下,占领。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4)举例,列举。如成语“举一反三”。(5)拿,拿出来。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在一定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尽”“整个”等。如: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B、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C、包举宇内。(过秦论)47、绝 本义是丝断。(1)动词“断绝气息”即“死”,“断绝关系”即“绝交”,“断绝道路”即“截断”。如:A、抢乎欲绝。(促织) B、秦伏兵绝其后。(屈原列传)消失,停止。如: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渡,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可视情况来译。如:A、真黄山绝胜处。(游黄山记,“绝胜处”即“风景最好的地方”。)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绝壁”即“极其陡峭的山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绝境”,可不译,也可译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附虚词用法:副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程度深,可译为“最”“极”“尽”“完全”等。如: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响踪。(促织)48、堪 本义是地面突起的地方。用作动词:(1)忍受,经得起,受得了。如: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游黄山记)(2)可,能够。如: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49、克 本义是肩负。用作动词:(1)战胜,打败。如成语“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有又如: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2)克制,约束。如成语“克己奉公”“克己复礼”。(3)能,能够。如成语“克勤克俭”“克尽厥职”。 50、类 本义是种类相似。(1)名词种类,同类。如:物各从其类也。(劝学)事例。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2)动词,意为“像”“类似”。如: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51、怜 本义是怜悯,同情。用作动词:(1)怜悯、同情。如: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2)爱惜、怜爱、疼爱。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52、弥本义是长久,形容词。引申为“满”“遍”“充满”“到处都是”。如成语“弥天大谎”。附虚词用法:副词,表程度越来越深,可译为“更加”。如:A、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53、莫 本义是日落的时候。用作名词:(1)“暮”的本字,指傍晚。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2)通“漠”。如:广漠之野。(庄子逍遥游)附虚词用法:(1)用作代词。表无指,排除一切对象,可译为“没有水”“没有什么”等。如: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列传)(2)用作副词。表否定,可译为“不”“不要”等。如:A、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赤壁之战)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54、乃 本无实在意义,语气词。附虚词用法:(1)用作副词。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高中文言实词积累(3) 也可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D、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E、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前“乃”译为“就”,后“乃”译为“仅”。)此外,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加强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是”“就是”。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们)”。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55、内 本义是从外面进入到里面。(1)名词内室,里面,内部。如:A、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内”意为“内部”,在这里指“在朝廷里”,作状语。)内心,心里。如: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2)通“纳”,译为“接纳”“放进”。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56、期 本义是邀约相会。(1)动词约定。如成语“不期而遇”。期望,要求。(2)名词,读j,意为“满一年”或“满一月”。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57、奇 本义是奇异、罕见。(1)形容词,意为“奇异”“奇妙”。如:A、天下之奇才。(六国论)B、益奇之。(促织,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可译为“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2)名词,读j,表零数,可译为“多”“余”。如:舟首尾约长八分有奇。(核舟记)58、迁 本义是登高。用作动词:(1)迁移,转移。如成语“见异思迁”(2)变化,改变。如:A、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B、情遂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3)放逐,贬谪。如: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4)升职,高升。如:贺卿得高迁。(孔雀东南飞)59、请 本义是谒见、拜见。用作动词:(1)请求,为求情。如:文嬴请三帅。(殽之战)(2)请示,询问。如:诸将请所之。(李愬雪夜入蔡州)附虚词用法: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尊敬或希望,可不译或译为“请求“。有两种情况:(1)请别人做某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2)请允许(我)做某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60、穷 本义是尽、完结。(1)形容词尽,完结。如: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困窘,处境艰难,(生活)窘迫。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处境艰难。)与“达“相对,意为“不得志”“不显达”。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动词。意为“穷尽”“竭尽”“穷究”。如:A、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B、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走到尽头。)61、去 本义是离开。如: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其它动词义:(1)距离。如:去北军二余里。(赤壁之战)(2)前往,到去,向去。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3)除去。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62、劝 本义是勉励、鼓励,动词。如劝学,又如: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还有“劝说”意。如: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B、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63、却 本义是退、退却,动词。如:A、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过秦论,这里活用为使动词,意即“使退却”,也可译为“打退”“打败”。)附虚词用法:连词。表重复,可译为“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64、如 本义是随从。用作动词:(1)往,到去。如: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2)及,赶上。前面常有带否定词“不”,意为“比不上”,有时可不译。如:A、固不如也。(鸿门宴)B、不如因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