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语文文言文问题(答案).doc
部编八上文言文问题三峡1.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的好处。顺序:山、夏水、春冬之景、秋景。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水是峡的筋骨,所以接着写水,先写夏水是因为夏水最为盛大迅疾,最具特色,最后描写秋的悲凉氛围。2. 写了三峡什么景物?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的萧瑟的气氛。3. 为何要把春冬两季的景放一起写?这样写是为了兼顾了两个季节相关联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冬天过去,春天马上来临,万物复苏,才会有草木的荣茂。 4. 引用渔者歌曰的作用。答:其作用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表现了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渔民们的同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5. 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写三峡秋景时,着重写了声音和感受,渲染了萧瑟肃杀的氛围,突出三峡秋景悲凉的气氛。6、“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正面),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侧面),是仰视所见。7、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与朱通过猿声表现了山中的生机勃勃和安静。答谢中书书1、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2、 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能从自然中发现无限乐趣的自许之意。3、 最后一句话的作用?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对此表示惋惜;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自许,期于谢公比肩。记承天诗夜游1、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积水来比喻清澈透明的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竹柏的倒影,积水的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藻荇交横又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用18个字点染出了一个空灵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 “闲人”的含义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写出作者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内心悲凉,有一种自嘲自慰之意。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闲自如,能从容流连光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无法领略到的,有一种自许自豪之意。3、 “月色入户”写得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失意,悄悄进门慰藉失意的人,这样写使状物自然生动,情感真挚感人。4、 “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2)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寻访好友的举动。5、特殊心境透露出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6、复杂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与朱元思书1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2、赏析“ 负势竞上千百成峰”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和拟人的手法,赋予山人的情态,写出了山的青葱连绵,奔放活跃,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3、中心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对世俗的厌弃,向往热爱自然,寄情山水。4、“鸢飞戾天忘反”的作用写作者身临其境的内心感受,进一步烘托山水巨大魅力的,大自然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弃,向往热爱自然。5、本文在行文上使用了动静对比的手法,试加以分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写水的静态美,突出了水的清而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的动态美,突出了水的流势湍急。这两句运用动静对比的手法,生动的表现了富春江水之“异”。5、 本文作者在描写山光水色的时候,还特别注意了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请从两方面加以分析。参考答案:以游鱼细石烘托水之清,以人的感受烘托山之“奇”。7、本文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加以说明。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夸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对偶: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不止一处)8、作者在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生机活力)的特征。9.山中各种声响的作用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 幽静的特点.富贵不能淫1、 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 简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3、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大丈夫。4、 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2简要分析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2分)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文章思路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 人要成才必须经受怎样的磨炼?经受了这些磨炼后有怎样的好处?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愚公移山1、 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要点: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有志者事竟成。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献疑;关心;解决土石问题;责难;嘲讽;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6、 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7、 愚公:有远大抱负、坚定的信念、做事深思熟虑,认识事物深刻、驳斥智叟有理有据(长远、发展的观点)智叟: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自作聪明、顽固(眼前、停滞的观点)7、愚公移山为什么以神话结尾?借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展的情况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表达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形象更为高尚感人,更突出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8、愚公移山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9、写遗男帮助移山有什么作用?表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得到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高兴地参与其中,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加强讽刺意味。周亚夫军细柳1. 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直不阿、威严、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 汉文帝:明君,开明识大体,善识人才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侧面描写)故事结尾皇帝和群臣的反应,同样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真将军”形象。正面描写极其简单:只有一个动作、一句话。3、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细柳军军纪严明“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预默课内文言问题 月 日 姓名 学号 家长签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富贵不能淫8、 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