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__下编~~~~~~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doc
-
资源ID:35311901
资源大小:16.51M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__下编~~~~~~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doc
宋词鉴赏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 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得分关键:“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作者辛弃疾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开创的。(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4分)答:(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2分) 3答案(1)豪放、苏轼(2分)(2)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作者的欢乐情绪。(4分) (3)“别”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很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的依依不舍的意味。(2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4(8分)答案: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青玉案 贺 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释凌波二句:指和美人离别。“凌波”指美人步履轻盈,“芳尘”指美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这里借指美人。锦瑟年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本词以“梅子黄时雨”之句来描写“闲愁”历来为诗家所称赏,作者由此而获“贺梅子”之称。这样的写法妙在哪里?请以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答: 5、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三种景物来比喻闲愁,极言闲愁之多。当时正是黄 梅时节,满河烟雨迷蒙,满城飞絮飘荡,这几句,既是以景衬情,烘托气氛,又是用来比喻愁思之多。所以,这些诗句能获如此高的评价。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采桑子”是本词的 。从篇幅看,本词是一首 。(2分) (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本词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绪?(2分)(3)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4分)6古诗词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1)词牌 小令(每点给1分)(2)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绪。(“既不满又期盼”1分,“既渴望又无奈”1分)(3)一个喻体,却从相反的角度设喻。(2分)上片,月作为喻体,是正面形象,反衬夫君的薄情;下片,月作为喻体,是反面形象,同样衬托出夫君的薄情。(2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苏轼,字子瞻,号 ,宋代著名文学家。“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 名。(2分) (2)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3分) 7. (8分)(1)东坡居士 词牌(2分)(2)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3分)示例: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3)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 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 绪。(意思对即可3分)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析“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2)诗评家认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请从这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8(1)“皱”字写出了春风吹拂水面,荡起波纹的样子。(1分)用“皱”字把景物写活了,化静景为动 景。(1分)同时也揭示出春风乍起,迷人春色勾起女主人公愁绪的内心活动。(1分) (2)词中无论写景还是对人物外表的描写,都衬托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1分)开头由景人情,引出思春少妇,接着用“闲”字描摹出她那无所事事的生活,(1分)她无精打采地逗着鸳鸯,漫不经心地揉着杏花,孤独地看着鸭子相斗等描写展示了她的内心惆怅空虚和懒散愁闷。(1分)最后一句喜鹊的叫声,带给她希望,使她高兴起来,“喜”字写出了少妇微妙的情绪变化。(1分)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捣练子令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制作过程中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 (1)这首词从风格上看,可以归入 类。(1分) (2)“深院静”和“小庭空”,这两句是否重复?试加分析。(3分) (3)自古以来,砧上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诗人创作的诗料。例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的第三首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本词和此诗所写的角度不一样。李诗是从捣衣人的角度出发的,而本词是从 的角度来写的。本词和李诗都抒发了 之情。(2分) (4)前人评论李煜词的特点,都说他不假雕琢,纯用白描。请结合本词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9(9分) (1)婉约派(1分) (2)这两句看似重复而并不重复。第一句是诉诸听觉,第二句是诉诸视觉。然而尽管耳在听目在看,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和看到。至于“深院”,是写居住的人远离尘嚣,“小庭”则写所居之地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小小天井,不仅幽静,而且空虚。这两句景物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聊。(3分) (3)听砧声的人。相思离别。(每空1分,共2分)(4)李煜写词也是有雕琢的。只是洗尽铅华,摆脱了尘俗的浓妆艳抹,使人不觉得其雕饰的痕迹而已。这首词无论结构、布局、遣辞、造句,作者都经过了严密的构思和细致的安排,而读者在读词时却仿佛只是在自然流露。一个作家能于朴实无华之中体现匠心,才是真正的白描高手。(或具体就某一点展开分析也可以。如果是完全赞成“不假雕琢,纯用白描”的观点,得分不能超过1分)(3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从词的格式看,“武陵春”是这首词的 。李清照是 (朝代)婉约派词人。(2分)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3分) 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3分) 10【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参考答案: 词牌 南宋(宋)(2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1 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三个词人都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3分)(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1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月 上 瓜 州南徐多景楼作南宋 张揖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1)“月上瓜州”是这首词的 ,从风格上看,该词应属于 词作。(2分)(2)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一句中词人生“愁”的具体原因。(3分)(3)词的下阕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3分)11(1)词牌。(1分) 给分说明:如果答“词名”、“题目”、“标题”、不给分。 豪放派。(1分) 给分说明:如果答“婉约”、“抒情”、“叙述”等不给分。(2)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山河破碎,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3分)(意思对即可。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结合词的上阕”的要求。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来答。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1分。)(3)有心报国却又壮志难酬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以上两点各为一个得分点,答对第一点得2分,答对第二点得1分。第一点应扣住下阕“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来答。第二点应扣住“惟有”两字来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1分。)12阅读下列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8分)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注:造口:地名,在江西万安。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愁予:使我发愁。本词作者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 的代表作家;另一大流派是 代表作家有 、 (填两个)(3分)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人们称道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5分) 12豪放派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以无数“青山”虽阻隔了望见“长安”,却阻挡不了滔滔江水的滚滚东流,奔腾不息,表达了诗人收复中原的决心和重见“长安”的希望,将报国之志与山水景物巧妙融合,把个人抱负与兴国大业彼此交织,渲染了一种穿越时空、不可遏制的锐气和力度,构筑了豪迈大气而雄奇高远的意境。1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更漏子 (* *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衿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 (流派),这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2分)(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2分)答: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答: 13 ( 8 分)(1)答:婉约(派)、温庭筠(或柳永或李清照)(本词作者是温庭筠)(2分)(2)答:是一个容貌不整、整夜难眠、孤寂冷清、心有牵挂的思妇形象。(2分)(3)答: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2分)抒情特点: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2分)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台 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根据题材分类,这首诗是 诗。(2)“六朝如梦鸟空啼”中的“空”字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中妙处。 (3)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 14(7分)(1)怀古(1分)(2)(3分)“空”在诗中指“徒然、白白地”。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只有鸟儿依旧在那里徒然呜叫。着一“空”字,很好地传达出诗人昔盛今衰的伤感。(3)(3分)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玉楼春 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1)欧阳修字永叔,号 ,是 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2分)(2)后人在评价欧阳修这首词时认为,本词在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的揭示上极具特色,“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请问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逐层渲染这份感情的?(6分)答: 15.(1)醉翁 宋代(2分)(2)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妻子对夫君思念的愁苦之情(2分) 作者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自外及内、从现实到幻想又回到现实,使用“风吹竹”“灯又烬”借景抒情,一层层将愁苦之情渲染得深刻、凄绝。(4分)1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嫦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道是凉风。注: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_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_同属_流派。(3分)(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试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16.(9分)(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同属豪放流派。(3分)(2)这首词是用幻想(或: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2分)这样写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篙,竟然能够骑蟾上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嫦娥洗尽铅华,“素面原无粉黛”,词人骑蟾、喝酒、摇树,风流倜傥潇洒;描绘的幻境壮阔辉煌,宫阙铺银嵌珠,云海滔滔翻腾,人间积气濛濛;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4分)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附: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