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doc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 15 页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词语解释】解:脱、脱下。户:窗户。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漫步、走、行走。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盖:原来。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记”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内容理解】主旨:本文记叙作者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生动地描绘当夜庭院中澄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并夹杂着作者自解、自矜、自嘲的复杂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段意:第一层(前两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与起因。第二层(第三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寺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第三层(第四句):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闲”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情,诉说洒脱中的无奈。写作特色:层次分明: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比喻传神:月光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借景抒情: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睡,卧;一起,共同;行走)翻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纵横交错)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阅读指南】1、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_家、_家。字_,号_,是“_”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_”。此文是作者被贬_(任团炼副使)时所作。因此在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_的同时,抒发了_、_心情。文末以“_”自居,其中夹杂着_、_、_多种况味,值得咀嚼、领略2、全文可分三层,先_,继_,后_。第一层_点明夜游的_、_及_;第二层_,描写承天寺庭院中_的月色。虽然只有三句,却展现了高妙的想像力,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_的写意图,具有一种_而_的美。第三层_,以两问一答收结,述说“闲人”洒脱出的无奈,其中“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全文脉络分明,言简意赅,如此短小的篇幅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3、文中以“_”喻月色,以“_”喻竹柏之影是全文亮点。不仅视角独特,言人所谓未言,而且将月色的清澈空明,赏景者的似醒欲睡的情态表现得十分贴切,不愧为大家手笔。文章还运用“_”的技巧,将赏月的_、漫步的_、贬谪的_、人生的_与_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点击题目链接】一、词语解释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相与步于中庭 6、何夜无月 二、句子解释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列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进入门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 B、月光照入室内,我兴致盎然地起身出门 C、月光照入室内,我兴致勃勃地起身步行 D、月光进门入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三、内容理解1、苏轼见月色而决定夜游,就想到“寻张怀民”,其原因是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3、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将 当作 的错觉,表现了 4、下列对文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收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个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 B、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个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听之任之 C、作者为自己成为“闲人”,有张怀民作伴感到欣幸 D、作者为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苦闷无奈,借此自嘲,夜游也是解闷之举四、常识填空苏轼是宋代文坛的大家,文、诗、词俱佳,而且兼擅书画。请写出一两篇他的作品的名称,或写出一两句他写的名句(及出处)一、1、行走 2、于是,就 3、寻找 4、透明 5、在 6、什么二、3、B三、1、(1)出游无人相伴而想找个游伴(2)张怀民同样也是遭贬失意的人,有共同的思想与语言2、设问 (1)指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2)为下文“闲人”之说作铺垫3、庭中竹柏之影 水中的藻荇等水草 月色的清澈空明如水 4、D【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字子瞻,号_,是_朝的_家。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为“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的苦闷心情。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这句话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它与"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_地点:_人物:_事件: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托物言志 、即景生情 、类比象征 、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这是一首赞咏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实际上是用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2.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 5、A 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二阅读理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 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_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比作_,把_比作_。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_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描绘了一个_的美妙境界。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_;_。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_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1.都是闲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月色入户4.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5.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7.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9.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10.D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3.D【真题、模拟考练习】2010年中考真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9北宋 苏轼10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11.A2015上海中考浦东一模语文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本文的作者是 ,我们还学过他的其他作品,如 等。(2分)9、作者夜寻张怀民同游承天寺,一方面是因为 ,另一方面是因为 。(3分)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说明作者夜访张怀民心里很是兴奋。B、“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写出了庭院的空旷明亮。C、文章结尾以“两问一答”,诉说了“闲人”洒脱中的无奈.D、末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因独赏美景而深感遗憾之情。8苏轼(1分)黠鼠赋(1分)(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9两人有共同的志趣(或:两人都是“闲人”);都是不汲汲于名利的人。(3分)(只写闲人,未加引号,得1分)10. C(3分)2015上海中考普陀语文二模(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8.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表作家合称“ ”。(2分)9.甲文以潭中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 ,从而衬托出作者 的心情。(6分)8、苏轼 唐宋八大家(2分)9、若空游;月光清朗澄澈;闲适 (各2分,共6分)2016年初三一模闸北: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初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3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 B.无端被贬的悲凉和感概C.没事找事的无聊和空虚 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8、宋 苏轼(最后一空诗文皆可,饮湖上初晴后雨或江城子,密州出猎或黯鼠 赋(3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9、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无事可做的人罢了。3分,定语后置句及“但”“少”“闲 人”)10、C(3 分)2017年浦东区初三一模: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划线句中“ ”交待了作者夜游的起因 (3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标题的意思是记述作者夜游承天寺之事。B.张怀民与作者的遭际相同、情感相通。C.“水中藻荇交横”描绘了清澈空明的月色。D.本文意在表达作者对悠闲安逸生活的追求。8.(3分)月色入户9.(3分)只是缺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但”、“耳”、语序)10.(3分)D习题A套阅读记承天夜游,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用10个字详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时间,反映出夜游意义非凡,作者记忆深刻。B“欣然”二字表现作者即兴起行的愉悦之情,同时也反映出“月色入户”的美景。C写庭下景色,将水中藻荇比作竹柏影子,十分贴切。D自比“闲人”,则仕途的失意、赏月的闲适、自我排遣的豁达等所有意味尽含其中。1.黠鼠赋2. 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关键字:交横、盖)3. C(应是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B套阅读记承天夜游,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我们学过他的词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3下列对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B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毫不在意。C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而平添了失意与感慨。D作者为自己成为“闲人”,有张怀民作伴而感到舒坦与庆幸。1、江城子·密州出猎2、月色照进了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门外。(关键字:户、欣然、起行;注意补充主语)3、C(A错在“自卑,无地自容”;B错在“十分”“毫不”;D错在“舒坦与庆幸”)C套阅读记承天夜游,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文学家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列诗句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包含的心情截然不同的一项是()(3分)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C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刘海粟)D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1. 北宋;苏轼。2.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关键字:但、耳;注意“闲人如吾两人者”的倒装)3. D(A、B、C包含的或悠闲或旷达的心情均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相近之处,而D的豪迈自信则与之不符)【对比练习】阅读1、山川之美和记承天夜游对比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山川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 ( ) 月色入户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甚矣 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山川之美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9.消散(或“消歇”“散去”)门 院子(或“庭院”)只是(或“只”)10. B (2分)1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12.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 闲 仙 阅读2、岳阳楼记和记承天夜游对比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4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微斯人,吾谁与归?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答案:4. 介词,因为 只,不过5.B6.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7.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阅读3、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记承天夜游对比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一12 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l) 左牵黄,右攀苍( ) (2)念无与为乐者( )10下列句中的“/ ”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l)请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9、(l)黄狗 (2)想10、B11、(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12 C阅读4、爱莲说和记承天夜游对比【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7解释加点的词(4分) 陶后鲜有闻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相与步于庭中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答案:7(1)少(2)洗涤 (3)竖立(4)走8(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9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练习巩固】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答案:32分 A 4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8、翻译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1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