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潍坊风筝谈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3页).doc
-
资源ID:35352656
资源大小:18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潍坊风筝谈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3页).doc
- 学号:2008212823 姓名:刘海晓从潍坊风筝谈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风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仅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明,更代表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精意与内涵。可以说,“风筝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不仅如此,在风筝中同样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个性的形成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她解释说:“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在顺从这些意图时,都越来越加深了其经验。与这些驱动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中各种不同方面也取一种越来越和谐的一致的外形。”我国的风筝在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中,逐渐的由开始的一种物质符号、军事工具、娱乐工具发展到了中华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符号”形成了后来的“风筝文化”。 在风筝的选材和制作中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风筝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所共同熟知和认可的一种文化现象,风筝也成为一种文化统一体流传至今。本尼迪克特还认为,“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反过来也会制约着文化选择的行为,这种互动的关系在促使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强化的同时,也日益丰富着我们多彩的文化世界。”在她于1940年发表的菊与刀中对日本文化的剖析中,谈到了日本从“自杀”这种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耻感”文化,而我们也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谈一下风筝的意象,即中国的“祈福”文化。从根本上来说,风筝是通过在它上面所描绘的“吉祥图案”来表现这种企图的。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风筝上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高升”等类型,举个例子来说,在风筝上描绘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但是以“风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在社会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举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了,当今中国的年轻人比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来更喜欢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平安夜”等等,很多年轻人结婚宁愿选择在西方的“情人节”而不是“七夕牛郎织女”这样的中国情人节。国家在制定法令时,法定节日之前竟无“端午”“重阳”“七夕”等等这样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我们认真过的好像只有“春节”而且近些年来还日渐程式化了,与西方过“圣诞节”“狂欢节”的隆重、丰富相比,我们会不会太汗颜了。韩国都去抢着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我国的“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面对此事,我们有何面目去见地底下的列祖列宗?在这种民族危机下,我们不禁开始思索中国文化到底何去何从了。我觉得“潍坊国际风筝节”的顺利举办和延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也是中国的风筝之乡,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中外。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每年4月举行潍坊国际风筝节,每年都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可以说是很好的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最重要的是对文化民俗做正确合理的“文化模式的整合”。与艺术风格的整合相似,文化的整合也是一个不断强化主导性特征逐步形成统一文化模式的过程。文化的整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一、对传统文化的成分的继承和改造。潍坊国际风筝节,就很好利用了这点,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杨家埠村,便是风筝的故乡。同时,杨家埠木版画也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画市。年画与风筝为姊妹艺术,始于明而盛于清。均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式的风筝与木版年画作坊,并能看到艺人们刻制年画,扎制风筝的技艺全过程。通过年画与风筝制作的统一制造出更多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风筝,这也是潍坊风筝一直能吸引人历经2000年始终不衰落的重要原因。二、对创新文化的选择与利用。为了更好的利用风筝,提高“风筝文化”的魅力,潍坊市采取了很多新颖的做法。例如举办风筝文化节,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节庆的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开幕式,放飞仪式,国际风筝比赛,国内风筝大奖赛,评选风筝十绝,参观风筝博物馆,观看杨家埠民间艺术表演,参观民俗旅游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娱乐等。这样既使风筝的魅力得以流传至海内外,又使游客游览时不至于枯燥,还能利用民俗文化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这样做,使民俗文化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也是与文化选择性的利用息息相关。三、对外来文化的调整和融合。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有众多海外人士参与的大型地方节会。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国际风筝会的举办,让世界了解了潍坊,也使潍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风筝会期间,前来潍坊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经贸洽谈、观光旅游、对外交流、理论研讨、新闻报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国内外宾客近60万人。这种利用风筝文化的交流,使风筝超越了国界,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方式。民俗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