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解析.docx
-
资源ID:35359116
资源大小:42.16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解析.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解析颐和园第一课时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引题,板书课题,沟通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驾驭生字的状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其次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依次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肯定的巡游依次介绍颐和园的。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爱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爱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 四、根据学生的看法,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其次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沟通: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探讨,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激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化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沟通、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实行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2、学生自由展示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长城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起先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是一篇学问性的写景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其次自然段,详细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实”,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绽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创建;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宏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实与气概宏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才智,抒发了民族骄傲感和对祖国的酷爱之情。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学问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较难。因此,视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 教学目标 1.相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回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才智、凝聚、气魄宏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宏伟气概。 3.了解长城高大坚实、气概宏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酷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4.激起民族骄傲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爱好。 5.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视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概宏伟和高大坚实,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骄傲感和酷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才智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纳“朗读体会法”、“情境教学法”、“探讨法”等教法。在学法上采纳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地、主动地参加学习,运用“读、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课前打算 1.收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图片;预习课文,初步感知 2.老师打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开宗明义,激情导入 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傲慢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2.沟通资料:谈谈自己对长城的相识。 3.补充资料:简介长城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细细地体会,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检查词语预习状况。 屏幕出示词语: 嘉峪关才智凝聚血汗 眺望口屯兵垛子堡垒 崇山峻岭蜿蜒回旋高大坚实气魄宏伟 (指名单个学生读,齐读。) 3.指导写字。 4.概括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1)主要内容: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实与宏伟壮丽,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才智和力气。 (2)理清脉络 第一段(1):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 其次段(2):近看长城,详细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实”。 第三段(3):由长城绽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创建。 第四段(4):总结全文,赞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的奇迹”。 4.说一说,长城,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美、长、高大坚实、壮丽、宏伟、气概磅礴等等。 总评:同样的长城,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感受她! 三、反复练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抄写字词。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教案 16母鸡 【教学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喜闻乐见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改变,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改变为线索,前后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舍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祥、英勇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宏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厌烦”转变为敬重。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适。 【教学目标】 1.相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宏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宏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课前打算】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沟通资料,导入新课 1.沟通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或资料。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酷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犹如一个既可爱又调皮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诞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爱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改变,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4.课文写出作者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厌烦母鸡。 我不敢再厌烦母鸡了。 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三、自主探究,自主感悟 1.弄清课前“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样怎样的母鸡? (2)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3.沟通感悟,合作探究 四、汇报沟通,品评体会 1.体会沟通第一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样怎样的母鸡?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舍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祥、英勇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宏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1)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改变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改变为线索,前后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厌烦”转变为敬重。) (3)探讨:是什么让作者“一向厌烦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厌烦母鸡”? (4)重点语句解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果;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原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厌烦母鸡的心情。) 它负责、慈祥、英勇、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宏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相识到天地间全部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全部母亲的赞颂。) 我不敢再厌烦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改变。他此时已不是简洁的喜爱,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净、神圣的敬重,是情感的升) 2.体会沟通其次问题: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特别清楚。猫写了猫的性格怪异和调皮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擅长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怪异”,再详细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厌烦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详细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怪异,还是猫的调皮,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宠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厌烦”到“不敢厌烦”的情感改变,用前后的剧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厌烦!”“使人心中立即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邻居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显明而又通俗易懂。 师: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留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1.中心: 母鸡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改变,说明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宏大母亲,表达作者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我不敢再厌烦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厌烦母鸡了”吗?为什么? 3.积累词句: 感爱好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语句。 板书设计 母鸡厌烦: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炫耀成果 敬重:负责慈祥英勇辛苦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 15猫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怪异性格和它满月时的调皮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宠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详细表现猫的性格怪异:讲它既醇厚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兴奋时和不兴奋时迥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威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冲突,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怪异。再讲它小时候非常调皮。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调皮。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怪异还是调皮,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创建出一个特别美妙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详细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显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相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注视、稿纸、梅花、改变多端、跌倒、开拓、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详细,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宠爱之情的。 4.激起酷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视察动物的爱好。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怪异”。 【教学打算】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视察猫。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出示图片:相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灵敏,善跳动,能捕鼠,毛松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日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索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醇厚、贪玩,但尽职。 其次自然段:写猫兴奋与不兴奋时迥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威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非常调皮可爱。 2.检查字词 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注视稿纸 梅花改变多端跌倒开拓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怪异性格和它满月时的调皮可爱。板书:怪异、可爱) 2.阅读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怪异详细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醇厚贪玩尽职 它兴奋时:温顺可亲;不兴奋时:一声不出 胆小威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怪异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调皮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宠爱之情。 4.划分段落 第一段(1-3):写猫的怪异性格。 其次段(4):写猫满月时非常调皮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我的发觉”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沟通: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日积月累”支配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 “趣味语文”支配了两项好玩的语文活动。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其次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 【教学目标】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通过诵读诗句懂得也许的意思,想象画面,积累诗句。 3.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酷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育孩子们搜集信息的实力和爱好。 【教学重点】 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读课文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的实力。 【教学打算】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觉 1.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觉。你有何发觉? 2.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 3.说说自己的发觉: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老师另外供应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出现出了什么画面。 二、日积月累 1.学生熟读 (1)自己读一读“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2)指名读,用自己的话简洁说说每一副对联的也许意思 (3)小组竞赛,说说发觉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引导学生发觉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到处时时。) 2.读读背背 (1)赛读 (2)背诵诗句。 3.扩展 (1)师:本次“日积月累”支配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2)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 如:风吹杨柳千门绿,润万树。(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栽花种草美人间) (1)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别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其次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原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独具匠心。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奇,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特别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沉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别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对联。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其次课时教案解析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其次课时教案解析其次课时一、品尝领悟第一、三段1.齐读第一、三段2.领悟:(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白颐和园是个漂亮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美丽;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漂亮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巡游那里的美景。)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漂亮,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二、品尝领悟其次段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巡游,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详细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依次叙述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巡游依次。)2.划分层次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其次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1)指名朗读,思索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终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2)根据上述给其次自然段分层。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其次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详细数字表现长廊的长。)(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白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绚丽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才智。)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白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白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白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索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丽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漂亮景色。)(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说明其雄伟壮美,建立精致。)(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晰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昆明湖。理解两个比方句。说明其安静幽美。)(6)品尝、感悟“滑”字: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7)说说“远眺”与“隐隐隐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8)小结: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索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2)按什么依次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白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4)小结6.本段总结(2-5)找出标记巡游依次(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三、总结全文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漂亮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才智,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2.写作方法课文移步换景,根据巡游的依次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巡游依次。)全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语言生动美丽、详细形象,到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四、作业布置1.选背自己观赏的段落。2.抄写美丽词句。板书设计长廊:长、美(艺术、环境)脚下:佛香阁、排云殿颐和园万寿山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 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才智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视察方法,学习在视察中绽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概宏伟和高大坚实,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视察依次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打算: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宏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力气。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绚丽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细致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比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回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老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运用比方、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其次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立特点。板书:略 思索: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实、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索: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终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宏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实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相互呼应 长城联想: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才智 历史地位:宏大奇迹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相识并驾驭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例子说明作者喜爱他描写的猫。 3、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会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为主要方法,边读边悟猫的特点。 2、以体会为主要途径,理解作者的宠爱之情。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猫的宠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怪异”。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相识并驾驭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一、图片导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这小家伙你们肯定不生疏吧!让我们一起来呼喊它!读题:猫 2、相识猫。(沟通课前资料: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引入。 (这可不是一只一般的家猫,而是作家老舍先生家里的猫,它究竟有哪些别出心裁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次,读通句子。(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状况。 自由发言,就简单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相互提个醒。 3、老师范读课文,要求: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学生听后沟通,师板书大猫“怪异”小猫“可爱”)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索: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沟通,理清依次,“方法”有三: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设计填空:课文共有()段,第()至第()段写大花猫();第()段写满月的小猫() (2)、抓住每个自然段中都写猫的什么特点的重点句。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怪异。 其次自然段:写大花猫的兴奋与不兴奋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威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可爱。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习大花猫满月时是什么样子吧的!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2、归纳引导。 (1)这么调皮的小猫,假如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依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爱、宠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留意读出喜爱的感情。 四、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调皮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索?练习第1题。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文体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3.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 (在告知我们一个道理;告知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详细的勤奋事例来告知我们同一个道理。) 4.老师小结:这是一篇特地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5.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状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6.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晰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沟通(只要求说出也许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终又是讲了什么? (2)沟通。 (3)依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订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思索:作者所主见的观点是什么?老师巡察指导学生,留意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出示:通往志向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志向境界的桥梁,胜利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胜利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探讨:“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胜利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胜利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爱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6)补充:你还知道哪些胜利者是通过勤奋成才的?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沟通自学状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末:其次笔横比第一笔短。 “基”上面的“其”里面是两横,撇、捺伸绽开来。 5.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区分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