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42页).doc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第二节 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第三节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的):(1)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思想,而且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和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洋装化,不能拿西方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的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的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的生活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的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的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的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和“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的同时,还是要意识到“不变”的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的时候,原来实证性的、假设检验模式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的需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概念,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学。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潜心疏理这些宝贵的遗产,真正在这方面获得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跃进。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运行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社会子系统、不同社会要素发挥各自的机能,只有各个社会要素、不同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协调互补,才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社会运行理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重点关注社会子系统、社会要素的存在和能动状态,最终由这些个别性再回归社会系统整体性的存在与能动状态,这是社会运行理论直观具体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郑杭生,2009)借鉴成熟的认知结构,回归历史情境,立足当下现实,通过意义的发现、阐明和转换,建构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吻合的知识框架和话语体系四、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1、士林传统(大传统)2、民间传统(小传统)3、政治传统(大传统)(士农工商国之万民)我们目前有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所搜集的都是精英思想,这是我们称之为“大传统”的部分,那么这些我们熟悉的思想世界是否就是我们曾经的当下生活真实的反映呢?我们应该从思想的记载来推测当时的生活,还是该从当时的生活来看待思想的记载呢?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二者的结合。汤因比强调,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他认为,文明的衰落可以归纳为三点:少数人丧失了创造力;多数人也相应地撤回了他们的模范行为;继而出现的是社会丧失了它的统一性。对中国历史熟知的前提使我们发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思想确保了它的延续性,文明确保了它的统一性。所以按照汤因比的逻辑向上逆推,中国传统的社会及文明之所以能保持统一性,其原因有二:少数人保持了创造力;多数人保持着他们的模仿行为。探究这些原因必须大力挖掘史料包括:是对历代民众生活方式的搜集(一次模仿)是对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思想的搜集(二次模仿)多数人的模仿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群体动力缘何而来?是什么改变了大众的偏好,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而去遵从一些思想对行为的设定呢?少数人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这是模仿的源泉。少数人的创造力和多数人的模仿之间就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桥梁,即对一种思想进行推广的执政者的理念,及其操作平台上的推广方式。正是有统治者的这种支持,其思想才能广为流传。只有通过他们,思想家的思想才能为民众所掌握,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所以,他们是思想成品的加工者,是思想通向民众的通途。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过程中,要把士林、民间和政治传统,统合为一体。第三章 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2学时)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第四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本章主要介绍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1.基本要求(1)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2)掌握巫觋文化、绝地天通的在社会思想史上的意义。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2.重点、难点重点:巫觋文化、绝地天通、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巫觋文化、绝地天通、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1.基本要求(1)了解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2)掌握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礼孝观念的形成。2.重点、难点重点: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即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三: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 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四: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五: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1. 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2. 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3. 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六: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七: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八: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这是要求人人必须尊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奴隶主阶级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亲亲”就是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承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九:周公旦的社会思想:周公旦的社会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体系之中,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1) 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2) 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3) 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行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一:孔子的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个阶级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孔子所说的仁是指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比“仁”第一个层次,即“忠恕” 即是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不同对象的“仁”子对父:孝;父对子:慈;弟对兄:悌;对朋友:信;君对臣:礼;臣对君:忠 (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孝”,“悌”)四: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1 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1) 社会统治者对财富的欲望太多(2) 过分追求财富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的根源2.安贫方案:统治者不必忧虑财富不多,应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财富太少,而应忧虑社会不安定。(认识到了社会不平等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五:孟子的“性善论”1. 孟子的人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性。2. 人性固善而不尽君子原因:(1)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2) 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 六:论社会交往的准则:(1) 怀仁义以相接(2) 必须“与人为善”(3) 不与人结仇,不说别人的坏话七:论社会分工:(1) 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分工(2) 在阶级社会里,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才能完成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八: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1. 社会问题:(1) 人们都在极力的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2) 战争与灾荒问题(3) 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4) 社会冲突问题2. 仁政(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1)“不忍人之心”及“推恩”(2)“养心”、“寡欲”(3)“反求诸己”(4)“明人伦”九:理想的小康社会模式:(代表地主阶级的中下阶层)(1)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2)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3)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4)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一:理想的社会模式:小国寡民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人们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简单,既不用机械,也用不着文字。他们不知不识,全听自然的支配。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二: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要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于是老子提出了一套寡欲、无知、知足的理论体系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步骤。三:社会管理模式:愚民与无为 在理想社会模式中也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即所谓的“圣人”。他们管理社会要做到:愚民和无为四:庄子: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1)“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2)“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3)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4)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五:社会管理的方案:(1) 以不治治天下(2) 任其自然(3) 抛弃一切社会规范(4) 寡欲而不扰乱人心(5) 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六: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抛弃社会价值观念,而且应该放弃爱生恶死的观念。他主张顺乎自然,从社会的利害得失中超脱出来,惟其如此,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才会戛然而止。七: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1. 处世态度: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之中讨生活2. 社会交往的态度: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1) 与人交往,转达别人的话,只转达基本内容(2) 要十分注意群体结合的目的性(3) 讲究社会交往的尺度八:庄子理想社会的特点:(1) 他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禽兽杂居的社会(2) 人对自然不进行任何改造(3) 这个社会的人没有私心和欲望(4) 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九:老子与庄子理想社会的差异:(1)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是有“什伯之器”、“有舟舆”、“有甲兵”的,而在庄子的理想社会中,这一切是根本没有的。(2) 老子的理想社会中还有社区(“国”),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与禽兽杂居,万物并而无“国”的概念。(3) 老子的理想社会还养着鸡犬,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纯粹的任乎自然,根本没有什么家禽可以养。总的说来,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有家庭生活的,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家庭。第七章:墨家、杨朱社会思想一:墨家与杨朱的对立:(1) 墨家主张“兼爱”,这是为人,为天下,而杨朱则是为我。(2) 墨子“尚贤”,强调社会组织性,杨朱无君,否定社会组织与团体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3) 墨子信鬼神,杨朱则相反。(4) 墨子提倡节俭,要求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节约、劳苦,忽视适当的享乐,而杨朱提倡个人享乐主义,反对去欲自苦。总的来说,墨家精神偏重团体主义,强调大爱平等,社会组织与规范,而杨朱则偏重于个人主义的层面,重视个人利益不受侵犯。二: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由于人们过着群居生活,这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要人们按“义”办事,就需要社会组织,即墨子所谓的“政长”制。三:论社会问题:(1) 指出劳动人者的三大疾苦,并认为产生此问题的根源是社会不平等。(2) 批评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出现的怪现象(3) 社会关系的失调就成为危害社会的祸患。(4) 统治者任人唯亲。四:管理社会的方案:1.宗旨:“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因地制宜,针对各诸侯国的不同社会问题提出不同方案。3.管理社会的几项原则:(1)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2)要有一定的步骤(3)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4)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5)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五:理想的社会模式:墨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1) 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互相关爱,形成“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2) 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3) 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4) 各级社会管理者都由“贤者”担任。六:论社会控制: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有两种形式:政治和宗教。前者靠赏罚完成,后者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社会控制。七: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1) 一切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该考虑的。(2) 一个人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的关系时,应无一例外的以“我”自身为第一重要的(3) 个人享乐主义倾向八:杨朱“为我”的社会功能:(1) 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2) 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3) 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第八章:荀子及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一:欲望论:荀子认为,人的物质愿望是生来就有的,并且让人的生理愿望是永不满足的,但是不能完全顺乎人的生欲望,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于节“欲”,而在于节“求”。它指出两种节“求”的方法:(1)以“理“和”“道”节求;(2)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二:性恶论: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有的先天性的本能,因此无法改变。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使之归于善。因而,人之性恶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的诱导和抑制,人们都可以成为社会规范的模范遵守者。三:社会群体论:(1)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2) 人之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原因是人能够产生强大的群体组织,一般动物则达不到。人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有“分”(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有“辩 “(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别和分位)。(3) 为了维持群体的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社会规范,把各种分工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职责与义务都固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分了。(4) 荀子要靠“义”来实行“分”,“义”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四:论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途径:(1) 教育(2) 社会环境,荀子认为君子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环境,可能造就出不同类型的人。(3) 积靡,又称积摩,即模仿。(4) 注错习俗:注错: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又选择的对社会提供各种典范的模仿行为。习俗:社会风俗习惯。(5) 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五:论“礼”的功能: 荀子认为,礼就是贵贱,年齿,贫富等相区分的阶级,阶层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行为规范,同时认为“礼”是在群体发展过程中规约人欲的制度化结果。荀子认为,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一旦产生,其社会功能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测量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起着校正的作用。六:社会管理和社会思想:1. 荀子认为,要管理社会,首先要选那些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管理社会的办法就是礼法并用,对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善者和逾越社会规范的不善者区别对待,对于有越轨行为的不善者,荀子主张先教而后诛。2. 理想社会:(1) 奉行儒家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人才主义,差序格局和阶级秩序,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2) 理想社会对社会上层和强势群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3) 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4) 总的来说,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再加之有在“礼”的规范下“求”控制人们的多欲,“伪”控制人们的性恶,有贤者管理社会,“义”控制人们的越轨行为,人们就能过上小康生活了。七:韩非子的性恶论:未超出荀子论述范围,区别在于从不同的点出发,引出不同的看待社会,整合社会的方法。八: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从“计算之心”出发,韩非把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理解为交换关系。九:社会变迁与人口论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厚古薄今,认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过程。同时,社会是单向发展的,既已进化就不可能再倒回去。他进而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的改变。韩非还认为,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人类生活资料的多少与社会人口的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并从人口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上探讨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社会治乱的原因。十:社会控制论: 韩非认为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最有效,并且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以此达到控制社会越轨行为的目的。十一:社会管理思想:(1) 要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2) 要以法用人:用法度选拔人才和衡量功劳大小。(3) 要以法制定社会契约。(4) 反对仁义惠爱治理社会。(5) 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他封建君主要治理社会,必须掌握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十二:理想社会模式:(1) 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2) 这个理想社会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3)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4) 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社会”。(5) 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该学说的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道德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一: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思想:1. 陆贾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认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执政态度应保持谨慎和敬畏。2. 无为而治的核心是统治者要收敛欲望,与百姓相安无事。3. 陆贾的理想社会模式:(1) 这个社会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农业社会。(2) 这个社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实行保护农民,毋伤农业的政策,人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老人们能够吃到可口的食物,丁男有田可种。(3) 这个社会重视兴办教育,国家设立辟雍庠序等教育设施,通过学校教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分清社会角色,规范社会行为。(4) 这一社会虽有等级,但各等级的人之间,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无冲突的,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景象。(5) 由以上各方面做基础,使这个社会不用坚甲利兵和深刑刻法来控制社会和整合社会,而社会的统治者已能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其统治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二:贾谊对社会问题的察觉:(1) 藩镇问题:某些诸侯力量枪弹,建议削减诸侯势力,与推恩令(后来文帝时实施的)相仿。(2) 社会积蓄问题:主张积累足够的粮食,累积社会财富。(3) 社会风俗问题:由于清静无为的统治致使因松弛而社会风俗更加败坏。主张“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4) 奢侈问题:奢侈是败坏社会风俗,造成社会不安不治的总根源。三:贾谊的社会整合思想:1. 社会整合的原则是因时制宜,不可泥古不化,应参照历史的经验,分析当前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时宜的方针与策略才会奏效。2. 社会整合从严刑苛法走向以礼义为主,礼法并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主张礼法并用,以礼治为轴心整合社会。3. 经过整合过的社会是贾谊的理想社会,这将是一个是实行君主中央集权统治,贵贱尊卑等级分明,经济上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一:何谓礼:(1) 礼是一种社会制度(2) 礼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3) 礼是用来规定人类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4) 礼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5) 礼是君王用于治理社会的工具。二:礼产生的基础:(1) 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2) 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3) 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三:礼的社会功能:(1) 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2) 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3) 表现在人们的言行方面,“有礼则安,无礼则危”。(4) 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而焕发人的社会性方面,礼可节人之情、达人之情、文人之情、防民之心。四:何谓乐:乐是人心触景,触情,与外物交感而成的。五:乐的社会功能: 乐与礼有相似的社会功能,礼与乐相互配合。礼的功能着重“别异”而乐的功能重在“合同”。六:论理想社会模式:1.“大同”的社会模式(天下为公)(1)大同社会财产公有,社会事务由大家处理,人们自愿尽力地进行生产劳动,没有阶级差别。(2)大同社会有自然和合理的分工。(3)社会制度上,由于“天下为公”,天下“有道”,无须乎礼法作为纲纪,无须乎谋略,尔虞我诈。(4)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互相亲爱,推己及人。2.“小康”社会模式:(天下为家)(1)小康社会财产私有,有阶级差别,人们劳动的目的是出于私人占有及享受的需要。(2)社会制度以“家天下”为服务目标,制定礼仪规范,颁布刑律法纪,修筑城市构池。 七: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欲望论:1. 人性由天道决定,既然天有阴晴,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恶的,包含着善与恶两种成分。2. 性三品说:(1) 圣人之性:恶的情欲很少,不用社会教化而自然能行善。(2) 斗筲之性:恶的情欲很多,情盛于欲,无论怎样教化都不可救药而只能为恶。(3) 中民之性:有情欲,但可为善为恶。3.“性”之外有“情”,以“度”限制欲望。八:论社会规范:(1) 把我仁与义,建立合情合义的人际关系。(2) 三纲五纪九:贫富悬殊产生原因:(1) 土地买卖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者失去土地。(2) 国家和富人垄断了川泽之利,切断了人民的另一条谋生道路。(3) 国家榨取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都太重。(4) 贪官污吏妄加刑戮,使农民破产流亡为盗贼。十:董仲舒理想社会构想:(1) 这个社会有国君。(2) 这个社会是统一的。(3) 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4) 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非常和谐的。(5) 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无越轨行为。(6) 这个社会是顺应天意而形成的,于是各种吉兆都出现了。十一:白虎通义道德管理的理想社会模式:1. 天子之德的核心是“民本思想”。天子引进贤者,在官员中实行考罢法,天子还有全国巡游,使天下百姓获得同等受教育机会。2. 道德管理达到了理想社会的境地,自然界和社会方面会呈现出种种奇妙的的征兆。3. 白虎通义对天充满敬意和集体性的畏惧,认为天的居高临下有镇定、安抚的功能。而要使天下太平,社会秩序和谐,最重要的原则是天子遵循天道。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2学时一、王充的社会思想: 一: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1. 人性有善有恶2. 人的社会化的三个途径:(1) 自己主动的学习(2) 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3) 提供良好的社会化境二:论饥寒交迫问题: 饥寒交迫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丰衣足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三: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王充对于社会变迁的分析陷于社会循环论之中。他虽然认为社会的变迁与治乱不是由天主宰的,但认为其是受“历数”等超现实的社会因素所制约的。在这些因素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二、王符的社会思想王符,字节信,号潜夫,约生于东汉和安之际,卒于桓灵之际,安定郡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 <社会背景>当时的东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朝政腐败黑暗,贵族官僚与豪强地主贪婪和残暴,加上连年自然灾害,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主要社会思想>一. 论人的社会化王符认为,人要进入社会,就要学得社会行为规范,他认为这个社会化过程,关键在于学.学善即可为善行,学恶即可为恶行.环境可以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人的社会化是否成功,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作用至为重要.二. 社会平等思想王符认为,高官厚禄,荣 华富贵是君子贤人所应当有的,而不能以此作为判定是否贤人的依据;贫贱冻馁是应当属于小人的,但不能以之作为判定是否小人的依据.要看人的志行,以此来评判贤人和小人,而不能以他的遵命为根据。三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在社会交往问题上,王符深刻地觉察到当时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不过是一种利益关系,社会交往也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准则的.王符对当时这种社会交往准则及人际关系是持鄙视态度的.他主张按超乎世人的人的志行判定人的贤与不肖.但是他也看到,按志行评定贤者的理想,在社会现实面前只不过是一种空想.四社会整合思想王符基于他对当时社会问题及社会人与人关系准则的觉察,提出了他的社会整理论.他认为,整合社会需要因势利导,首先要抓住趋利避害的特点.不利显名,则利厚赏也;不避耻辱,则避祸乱也.其次,是以政治,礼义,法律进行社会整合.王符心中的理想社会,依然是一个封建统一的,社会各阶级或阶层关系和谐的社会.在王符看来,只有这种德,礼,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理想的社会整合效果.在这个问题上,他跳出了法家,儒家或是道家的学派界限,集各家之所长,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整合方案.这对当时社会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对于现代社会整合也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是王符对中国社会整合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第十二章重点太平经和葛洪的道教社会思想 (2学时)葛洪的社会思想 1葛洪其人及其道教 2葛洪的游仙避世思想及其实质葛洪所谓道本儒末之“道”,是专指金丹道教的。葛洪金丹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他认为,长生和成仙不仅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达到目的,必须按他所设计的方案去做。葛洪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1)内修。(2)外养。(3)行善。葛洪把那种修仙得道,长生不死的宗教追求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把遵守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也作为长生和求仙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3论社会控制 (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 4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葛洪对神仙社会的美好幻想,只不过是对人间社会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但人间社会的这种贵族生活是时常在恐惧之中维持的。因而,他向往着一个能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无忧无虑中过奢侈生活的社会。这就是葛洪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模式的阶级本质。 5社会进化论 葛洪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迁的,古不如今,今胜于古。第十三章魏晋时期玄学的社会思想(2学时)1.基本要求(1)掌握主要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2.重点、难点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嵇康的“欲望论”、阮籍的社会理想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嵇康的“欲望论”、阮籍的社会理想第十四章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2学时)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四谛说”,“八苦”说,“因果报应”说。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3道安的社会思想 这个时期佛教社会思想与玄学社会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只是佛教从现实社会中超脱得更彻底些,其最理想的归宿距现实社会更远些。因此更具有用麻醉人民的手段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4慧远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儒、玄、佛结合的趋向。他的“三世报应”中的“现报”、“生报”、“后报”之说,将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到“前生”乃至数生之前与“来,乃至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之后,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更具有安慰作用。1.基本要求(1)掌握主佛教基本的社会思想、(2)了解佛教的社会思想2.重点、难点佛教“因果报应”论、佛教与儒家社会思想的最大区别3.说明:讲授4.重点考核内容佛教基本的社会思想、佛教“因果报应”论、佛教与儒家社会思想的最大区别第十五章 (2学时)1.基本要求(1)了解天台宗的社会思想(2)掌握禅宗的社会思想、“一念三千”、第十六章:隋唐道教社会思想:一:无能子的欲望论: 无能子认为人们是不应该有任何欲望或社会需求的。现实社会 中人们追求富贵与美名的欲望,是丧失了人们“自然正性”的表现,是那些圣人们的罪过所致。二: 无能子论社会规范: 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紊乱,人民遭受“夭折之苦”“覆家亡国之祸”最根本的原因。三:谭峭论社会问题社会冲突:1. 产生社会问题的的根源是统治者贪心不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民衣食不足问题。2. 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减少个阶层对劳动人民的掠夺着手。3. 社会冲突是由“大人”不顾“小人”的生存利益诱发的。四:谭峭的理想社会构想:1. 太平(低层次):社会上层节俭,老百姓保留较多粮食。2. “大和“社会思想:(高层次)(小农平均主义空想)(1) 这个社会没有剥削压迫,社会的管理者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共同管理社会,利害关系也完全一致。(2) 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的管理者与所有成员的心、气、神都是相通的,形也是相通的,没有尊卑贵贱的差别。(3) 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都没有怨恨心理,因而就没有任何社会冲突发生的条件。(4) 这个社会没有社会规范。也不用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而然的 处于一种没有亲疏、爱恶之分的“大和”状态。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 一:论人的性情:1. “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量决定的。2. “情”可以分上、中、下三品,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三种情与三种性分别对应。二:论社会问题:1. 佛教道教盛行问题:佛教盛行,寺院经济发展,同时佛教冲击了中国正统思想文化,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金丹道教成为官方道教,炼丹服丹盛行,造成社会问题。2. 人际关系问题:(1) 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和卑鄙。(2) 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态度问题。人们对人只看短处,对己只看长处。这一问题是由懒惰和妒忌产生的。(3) 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以评价者的切身利益为尺度的。三:论社会管理: 韩愈认为管理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的“纪纲”问题。其所谓纪纲即孔孟之道。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工具,只有儒教能担此重任。四:论理想社会模式:1. 理想社会:(1) 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崇的仁义道德。(2) 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 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 礼、乐、刑、政。(4) 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士存在。(5) 社会上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夫妇等,不接受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出世思想。(6) 人们衣食住行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接受佛教和道教的生活方式。(7) 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人们都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和理想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