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二).docx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二)生物必修一学问点总结(三) 生物必修一学问点总结(三)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汲取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肯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肯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光照时间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上升,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合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加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在肯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肯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足够的CO2(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削减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浇灌,保证植物生长所须要的水分。六、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限制细胞长大的缘由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2、细胞的核质比二、细胞增殖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一)细胞周期(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起先,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1.分裂间期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前期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逝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旁边。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楚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楚。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视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4.后期特点: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安排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逝,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逝。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不同点: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干脆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四周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改变也完全相同。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改变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安排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六、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改变。例:蛙的红细胞其次节细胞的分化一、细胞的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长久性、稳定不行逆转性、普遍性二、细胞全能性:(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缘由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旧具有全能性。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旧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第三节细胞的苍老和凋亡一、细胞的苍老1、个体苍老与细胞苍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苍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苍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苍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苍老的过程。2、苍老细胞的主要特征:1)在苍老的细胞内水分。2)苍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苍老而渐渐积累。4)苍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5)通透性功能变更,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苍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二、细胞的凋亡1、概念:由基因所确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确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经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3、与细胞坏死的区分: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第4节细胞的癌变1.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机体限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2.癌细胞的特征:(1)能够无限。(2)癌细胞的发生了改变。(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改变。癌细胞简单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缘由_3.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4.细胞癌变的缘由: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状态变为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 2022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 2022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根据原子序数递增的依次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依次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推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推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推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4、核素:具有肯定数目的质子和肯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实力减弱,失电子实力增加,还原性(金属性)渐渐增加,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渐渐增多原子半径渐渐减小,得电子实力渐渐增加,失电子实力渐渐减弱氧化性渐渐增加,还原性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渐渐增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渐渐增加,碱性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一、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改变。缘由: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汲取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改变的主要缘由。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汲取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确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全部的燃烧与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大多数化合反应(特别:CCO22CO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B)A.Ba(OH)2.8H2O与NH4Cl反应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C.铝与稀盐酸D.H2与O2的燃烧反应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X的能量肯定高于MB.Y的能量肯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肯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二、化学能与电能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干脆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干脆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削减。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5)原电池正负极的推断方法: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依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依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依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写出总反应方程式。把总反应依据电子得失状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留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加反应。(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7)原电池的应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设计原电池。金属的防腐。四、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削减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单位:mol/(L?s)或mol/(L?min)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与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外因:温度:上升温度,增大速率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变更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逆:化学平衡探讨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肯定。变:当条件改变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3)推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记: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借助颜色不变推断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一、有机物的概念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2、特性:种类多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易分解,易燃烧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二、甲烷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洁的烃)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文章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4、同系物:结构相像,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全部的烷烃都是同系物)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三、乙烯1、乙烯的制法: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记之一)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4、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C2H4+3O2=2CO2+2H2O(火焰光明并伴有黑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乙醇)(3)聚合反应:四、苯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别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3、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光明,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取代反应+Br2+HBr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HONO2+H2O反应用水浴加热,限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五、乙醇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别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随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2、结构: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3、化学性质(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2)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CH3CH2OH六、乙酸(俗名:醋酸)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随意比互溶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2)乙酸的酯化反应(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试验时用饱和碳酸钠汲取,目的是为了汲取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常见金属的冶炼:加热分解法: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电解法:电解氧化铝2、金属活动依次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简单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高一化学必修二学问点总结默认分类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2、海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淡化: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等。(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别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三、环境爱护与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削减和消退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退污染。(从一起先就避开污染物的产生)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高一化学必修二人教版第一章复习题答案1(1)A:NA,B:K,C:MG,D:AL,E:C,F:O,G:CL,H:BR,R:AR.R;(2)氢氧化铝+氢氧根=偏氯酸根+2水(3)BAC(4)H2O,2H2O+2K=2KOH+H2,7(5)NABR,黄(6)182.B3.A4.D5.D6.A7.D8.A9.(!)A:NA,B:O2,C:CL2,D:H2,E:N2,F:NA2O2,I:HCL,J:NH3(2)2NA+O2=NA2O2(加热),2NA2O2+2CO2=2NA2CO3+O2,H2+N2=2NH3(高温高压,催化剂,可逆反应),HCL+NH3=NH4CL(3)2氢离子+碳酸根=水+二氧化碳10.(1)-218.4-1831.43112.8444.62.07H2SH2SO3,H2SO4H2SESEO2,SEO3H2SEO3,H2SEO4淘宝精品H2TETEO2,TEO3H2TEO3,H2TEO4.稳定性改变规律:渐渐减弱(2)氧,硫,SE,TE的熔点和沸点从上往下,随核电荷数递增而上升;密度从上往下,随核电荷数递增而上升。(3)可以探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的改变规律,或探讨它们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的改变规律。 中学物理必修二学问点总结 中学物理必修二学问点总结 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F与不共线) 合运动与分运动:假如物体同时参加了几个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平抛运动: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假如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这个运动就叫做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和结论 水平方向:x= 竖直方向:=gty= 圆周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为圆的运动称为圆周运动。 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线速度用v表示,即v=s/t 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的时间比值。角速度用表示,单位rad/s,即=/t 周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周期用T表示,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频率用f表示,单位Hz, 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用n表示,单位为n/s,n=N/t。(当频率单位为n/s时,频率数值上等于转速f=n) 向心加速度: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我们把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指向圆心的加速度,把产生向心加速度的指向圆心的合力叫做向心力。 开普勒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肯定律:全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其次定律:对随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全部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和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和m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常量: 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卫星在地面旁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为7.9km/s。 2、其次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假如卫星的速度接着增大,增大到等于或者大于11.2km/s时,卫星会克服地球的引力,逃离地球,11.2km/s称为其次宇宙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到达其次宇宙速度的卫星还受到太阳的引力,假如卫星的速度还接着增大,增大到等于或者大于16.7km/s,卫星就会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离太阳系,16.7km/s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让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W=FLcos。(为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率: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P=W/t。 功率与速度:一个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等于这个力与受力物体在这个力方向上运动速度的乘积。P=FVcos,其中表示力F与速度V之间的夹角。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mgh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1、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弹性势能。(一般用Ek表示)。 动能:我们把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速度平方的一半叫做物体的动能。 动能定理: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改变。(简洁的说就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改变量),公式表述为: 势能:我们把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机械能:我们把势能和动能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数学表达式: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逝,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其次单元) 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其次单元) 其次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古代:西欧)自查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评价?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历程、评价?1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缘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主动方面: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供应了肯定的借鉴。消极方面: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过于泛滥的民主,简单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2罗马法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记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6世纪,民法大全标记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2.罗马法的评价主动方面: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