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4页).doc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秀丽(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一、 相同点(一)、主题思想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二)、情节结构首先,两部作品的爱情发展结构基本相同。第一,两者皆是偶然邂逅,自由相爱。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杭州求学期间相遇,然后到相知和相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舞会上相遇,然后一见钟情,相知和相爱。第二,两者的爱情受到强力的阻碍。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受到封建礼教下的门阀制度的阻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受到两方家族的仇恨的阻隔。第三,两者的爱情皆有暗人帮助。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是师母。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神父。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两部作品最终以悲剧结尾。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皆双双殉情。其次,两部悲剧作品中皆参入喜剧的元素,可谓悲喜交加,跌宕起伏。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相遇是喜,过程有喜有悲,结局是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是喜,背负血海深仇是悲,过程有喜有悲,最终结果也是悲。二、 不同点(一)、人物塑造首先,在爱情表达上,两者是不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表达是丰常含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但从未明显表示出来爱意。直到离别的时候,才含蓄地表达出来。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非常热烈、明显的爱情表达,两者的爱情可谓轰轰烈烈。其次,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两者是不同的。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对于婚姻的态度是非常谨慎、严肃的。他们虽然对彼此有爱意,但从未走到婚姻的地步。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婚姻则是非常果断与勇敢。两人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虽然背着家族仇恨,两人依然迅速成婚。最后,在捍卫爱情的方式上,两者是不同的。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反抗他们的命运,但行为是被动的,是极其痛苦的,采取忍受退让的方式接受两人的爱情悲剧。2(216)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采取了隐秘成婚,喝药假死等措施,可以看出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二)、剧情冲突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基础。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这种冲突比较弱。作品多采用叙述的方法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使故事发展较为缓慢,节奏不是很鲜明。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冲突性比较突出。从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将两方的家族仇恨摆了出来,紧接着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使作品的故事发展比较紧凑,起伏性强。(三)、剧情结局两者虽然都是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都双双殉情,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却添加了“团圆之趣”,男女主人公在死后纷纷化蝶,双宿双飞。这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局,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却有它现实生活的基础。他暗示我们:他们为之斗争的理想和要求,总有一天会得到实现。3(370)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非常利落的悲剧结尾,没有添加。三、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一)、情节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把痛苦和失败放在作品结尾的最后时刻,而整部作品主要是表现主人公不断地抗争,直至结束。而中国悲剧则是将痛苦伴随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过程,小人物的无助,被欺压直至惨死常常是中国悲剧的主要内容。(二)、结局在西方悲剧中,每一部悲剧都蕴含着理想的、成功的因素和内质,这些因素甚至附着在悲剧情节的全过程中。在结尾处,西方悲剧往往会采取“一悲到底”的模式,但是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一种颓废的情绪,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复活和永存。4(370)在中国悲剧中,有时会采用“大团圆”结局,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古代人民在封建礼教下的一种美好夙愿。(三)、悲剧的功能西方悲剧不止停留在对主人公的怜悯上,而是强调对人的更强大的净化功能。西方悲剧的作品中,往往浸透着一种超越悲痛的崇高感。而中国悲剧则是通过对主人公悲惨遭遇的描写,把能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怜悯,对邪恶势力的忿恨、不满放在第一位,而对这种情感的升华则需要观众的自我提高和理解。(四)、在观念方面西方悲剧往往忽视社会对人物、事件的制约作用,一味地将悲剧建立在个人的能力缺乏和失误之上,似乎说个人可以改变历史。因此,西方悲剧中造成悲剧结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5(372)而中国悲剧的悲剧原因则是提升到社会层面,主人公的遭遇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社会历史造成的,似乎是个人怎样努力,也会被社会历史打败。因此,中国的悲剧更像是一种“社会悲剧”。四、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成因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是文学发展的产物,欲探究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就需要追溯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深层体现。 在经济上,中华民族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发展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家庭为耕作单位。因此,生产力发展缓慢,对于自然,便形成了“天人合一”内部调和的心态。在政治上,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多是统一的国家,通常采取高压的政策,以此来钳制人们的思想。在梁祝发生的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渴望通过科举改变人生的才子,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所以,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虽然梁山伯高中,但是祝英台的父亲却不允许她嫁给梁山伯,直接导致后来的悲剧。在思想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讲求“乐天安命”,“中庸”,强力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在这种“发于情性止乎礼义”的行为规范的影响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显得极为脆弱,从而走上悲剧的结局。后来佛教的传入,使故事添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色彩,虽然生前不能在一起,却可死后化蝶,双宿双飞。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西方的戏剧就是源于古希腊时期。在经济上,古希腊实行商业经济和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在政治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多是独立的小国和岛国,推行民主政治,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在文化上,思想家皆有自己的学说,思想创造比较多元化和自由化。因此,形成了西方人敢于反叛,大胆,勇敢,独立的性格特征。所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誓死捍卫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的影响,悲剧的结局多是“一悲到底”,让人们以此来解脱自己的罪恶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美丽被撕碎的时刻,正是美丽被永恒记忆的时刻,现实的毁灭往往是精神的永生,所以可以痛并快乐着。”也许这就是西方悲剧所追求的理念。五、 结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由历史文化发展积淀而来,解析文学作品就是对当时历史文化的再次研究。自古以来,爱情便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不管是爱情美满还是爱情悲剧,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观。6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我们希望,爱情悲剧不再上演,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自由的的爱情观念。对于爱情,是我们所有人不变的追求,它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民族、跨越人种,连接两颗同样的心。参考文献:1阿尼克斯特(苏)著、徐克勤译莎士比亚的创作M.1985.山东教育出版社2陈爱敏,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方爱情悲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345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著.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2004.武汉大学出版社6陈欣.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J.文教资料,2010,1-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