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球的力》学案.docx
来自地球的力学案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教案整理 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教案整理 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2、明确物体所受重力和它的质量有着怎样的关系?g=10N/kg表示怎样的物理意义?3、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垂线有着怎样的应用?4、了解重力的作用点二、学习指导1、重力的大小在地面上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与m的关系式为G=mg或g=G/m,g是一个定值。g=G/m的g不能说成G与g成正比,与m成反比。我们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而应结合物理学问进行理解,否则,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今后对物理学问的学习,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此要引起重视。(1)有人把g=9.8N/kg理解为1kg=9.8N,对吗?说出你的理解。(2)结合G与m的关系式G=mg,你对1N的力的大小有怎样的新的相识?2、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地球半径的方向和地球表面-水平面垂直),通常我们把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叫向上既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重垂线是人们对重力方向的奇妙应用。举例说明:重垂线有哪些详细应用?利用它如何校验台面是否水平?3、重力的作用点质地匀称,形态规则的物体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形态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要视实际状况而确定。三、释疑解难1、关于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甲、乙、丙三同学有自己的看法,甲认为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乙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对下;丙认为任何物体的重心总在物体上。试分析推断谁对谁错。答: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因质量而存在的,但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无关,所以甲的说法错误。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与水平面垂直,称做竖直向下,但不是垂直向下,垂直向下指垂直于支持面,支持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不是,故乙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有的物体形态虽规则,但物体中部是空的,如篮球、空木箱等,这些物体的重心就不在物体的实体上,而在空心部分的中心,所以丙的说法也不正确。2、问:有人说:依据G=mg,g与物重G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物体所受的重力G与物体的质量m的比值g是一个定值,它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大小没有干脆关系。当一个物体的质量m增大几倍时,它所受的重力G也增大相同的倍数,G与m的比值始终不变。3、问:为什么用重垂线可以检查墙壁是否垂直?检查台面是否水平?答:悬挂着的系有重物的细线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一样,总是竖直向下的。因此,可以从墙壁是否与重垂线的方向一样来检查墙是否垂直。4、如图5-17所示是一同学作出的小球沿斜面加速下滑时,小球受重力的力的示意图,试分析推断是否正确。答:不正确,小球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也不论做何种运动,小球都受重力,并且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四、自我检测1、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_,水桶受到_和_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_和_。2、有一块砖先平放在地面上,然后再将砖块侧放在地面上,最终竖放在地面上,则其重心位置()A高度不变B高度减小C高度增大D不能确定3、某初中生的体重是下面数据的一个,则应当是()五、课外空间1、如图5-18所示,把不同质量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他们的大小记在表格中,并算出每次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依据上述试验数据,得出结论如下_。2、由1题可知,在一般状况下g为定值,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g值仍有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视察分析表中供应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g值相同的城市是_(2)g值差异最大的两地是_地点G值大小地球纬度赤道9.7800度广州9.78823度06分武汉9.79430度33分上海9.79431度12分北京9.80139度56分纽约9.80340度40分莫斯科9.81655度45分北极9.83290度3)试猜想g值改变的缘由可能是_质量m(kg)重力G(N)重力跟质量比0.100.200.30 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第四节复习学案 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第四节复习学案 一、素养教化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二)实力训练点1、培育视察实力通过视察水从高处流下,抛向空中的小球最终落回地面等,找到这些现象的共同点,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2、培育提出问题实力通过视察图片,让学生学会由物理角度提出问题。3、培育抽象思维实力。通过视察物体落地试验及图像,分析出物体受到一个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通过视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所挂砝码质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大从而分析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对各种试验现象的及图像的视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学问的爱好,对学生进行酷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教化。同时通过图片的观赏对学生进行爱国办法教化。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相识,而且有些相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肯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向分层次进行。(1)从视察入手,为什么瀑布总是飞流而下;为什么向上抛出的篮球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起来越慢,上升到肯定高度变更运动方向最终向下着陆;太空中的物体为什么会自由的漂移在空中。(2)分析思索,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上升到肯定高度变更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更,由于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太空中的物体会漂移在空中是由于没有受到这种力的作用。(3)物体下降时速度起来起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上升到肯定高度变更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4)有受力物体必需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关于重力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因为学生认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是沿斜面对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实行以下方法。(1)仔细视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从数学学问可以知道,垂直有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三、课时支配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视察图片和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变更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重力的概念。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3、通过视察、分析、探讨相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4、小试验,确定重心的位置。五、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重力,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知道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能利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和质量。3、知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请同学们观赏几张图片,然后请你们提出一些问题。接着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记住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老师:下面老师对大家提的一些问题进行模拟演示。演示倒水,同时提出我这里的水倒下时,请同学们思索水为什么会向下流?演示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并提出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状况是怎样的?老师:好,让我们先来回顾力的一些学问。然后来解决问题。老师:什么是力?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老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学生: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变更物体的形态。老师再次进行试验,然后与同学共同回答上述问题。水流下,且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水受到了向下的力的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肯定高度变更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变更运动方向?同样的缘由:由于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老师:对,因为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没有施力物体的力存在不存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肯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作用,那么是什么物体对小球加了力的作用呢?老师可以告知你们这种力来自地球。产生上述现象的缘由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力导学案 十二章第四节力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2、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察图片、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视察试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相识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身边的物品做试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学问说明常见力的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视察、试验、归纳等活动,培育学生宠爱物理、乐于试验、勇于探究身边物理的科学看法和科学精神。【学习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习难点】力的示意图【学习流程】:1、力的作用效果课堂上给学生打算:橡皮泥,小钢珠,磁铁,弹簧,锯条,一张纸,让学生探究。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形态,实行小竞赛,看谁做得好。压弯锯条、拉长弹簧、撕破纸试验表明:力可以变更物体的形态。用手推钢珠,钢珠由静止到运动;用磁铁吸引钢珠,钢珠做曲线运动;试验表明: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的概念、力的大小及单位、(1)、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都有两个物体(共同点);(2)、人、动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特点);(3)、相互接触的、不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特点);(4)、两个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形式有: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师:请你将视察和分析的结果,和同学沟通与探讨。然后,把你们对力的相识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等。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 3、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用绳悬挂钩码,用手拉伸和压缩弹簧,用绳拖拉小车,用磁铁吸引磁针通过这些有力作用的现象,同时分析各个不怜悯况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进一步帮助学生相识力的三要素。用试验验证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不同,力所产生的效果不同。(1)演示用手拉伸弹簧(图1101)或在测力计上挂钩码,同时说明用的力越大或挂的钩码越重,弹簧拉得越长,这表明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系。(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弹簧和压弹簧,拉的时候弹簧伸长、压的时候弹簧缩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方向有关系。(3)将钢板尺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桌边,先后在钢板尺的另一端和中间某一位置,悬挂相同的钩码,可以看到钢板尺所产生的形变不同。悬挂点距离固定端越远钢板尺产生的弯曲形变越大。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把的A点比B点省力(图1102)。试验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有关。总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所确定的。依据力的三要素,我们可以用作图的方法把“力”形象地表示出来,这叫做力的示意图。详细的作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是力的作用点。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例如30牛顿重的圆球受到的重力用绳子沿水平方向以5牛顿的力拉小车时的拉力如图1104所示。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学生通过做上述试验,回答出:手疼、手热、手受到拉力等。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手拍桌子、手原来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现在手感到难受,说明桌子给了手一个力,此时桌子又是施力物体,手变成了受力物体。由此可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请各小组接着分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的状况,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出现力的作用效果时,肯定会同时出现两个力,而且这两个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老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面对面站立,各自伸出双手,用手掌互推,两位同学都被推得向后倾倒,全班同学发笑。老师问学生:“他们互推,为什么为向后倾倒”?学生回答:“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再问:“假如这两位同学都穿上旱冰鞋互推,结果又如何”?学生回答:“两人都向后退”。师:请各小组举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例子,要求所举的例子不能跟前面的重复。学生举例:如(1)游泳的例子;(2)划船的例子;(3)拔河竞赛的例子;(4)神舟五号、六号宇宙飞船、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的放射等。为了加深印象,老师补充一个真实的故事(老师小时候亲眼所见):岳父打女婿,把女婿打伤了,结果自己的拳头也打肿的象馒头似的(老师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发笑)。师:表扬举例的学生。并请大家共同完成课本第79页最终两行的填空(大量的事实说明):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力的概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C)A、彼此接触的物体之间肯定有力的作用;B、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肯定没有力的作用;C、一个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D、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的力可能不相等。2、人能从地面上跳起来的缘由是-(B)A、人对地面的作用力;B、地面对人的作用力;C、人自己对自己的作用力;D、以上说法都对。3、我们是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相识力的,一类是使物体的形态发生变更;另一类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更。用力拉弹弓的橡皮筋时,拉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橡皮筋的形态发生变更,松手后橡皮筋的弹力使子弹飞出去,弹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使子弹的运动状态发生变更。4、用绳子拴住水桶,手拿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C)A、水;B、水和水桶;C、绳子;D、地球。小结:师:请各小组探讨后用最简洁、明白的几句话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师板书: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态发生变更,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更。作业:课本第43页作业1、2、3、4、5题。课下仔细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干脆给老师写条子,下节课我们留肯定的时间,大家共同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