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docx
-
资源ID:35371339
资源大小:30.6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23外国诗歌两首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语言极具特色,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帆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碧海怪帆”三幅图画;鹰则描绘了静态时的鹰和动态时的鹰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抓住细微环节,突出瞬间的视觉,给人以身临其镜的感觉。另外,还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帆运用拟人手法,显明地表现了帆孤独的战士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特性;鹰中的一个比方“却似雷霆下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鹰一飞惊人、动若惊雷的特点。3把握重点:一、象征手法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像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帆”象征诗人所赞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现自己变更现状实现志向的思想感情。而“鹰”则是用象征手法赞美傲岸、安静、雄健的人。二、诗歌内容综述(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诗人借“帆”表达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凡的人生看法。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在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2)鹰的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呈现鹰的安静致远,气宇非凡。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微环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其次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安静与后面鹰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建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4攻克难点:理解帆“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予自己人生的选择和志向的追求。第一节,开头两句诗绽开了一幅气概雄伟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家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时的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靠着自己的实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其次节,诗人绽开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咆哮,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找寻华蜜,也不逃离华蜜。那么它原委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成功的喜悦。但它并不满意于这短暂的安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志向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志向,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汹涌澎湃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5质询疑点:(1)“唉!它不是要找寻华蜜,也不是逃离华蜜的乐疆!”一句中的两个“华蜜”应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华蜜,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华蜜。对它既不找寻也不躲避,处于一种对现状已经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状态。(2)“担心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帆”在“祈求”什么?它想在风暴中找寻什么?“帆”不愿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诗中“风暴”可以理解为一种“抗拒”或者“革命”。帆儿祈求风暴,是想在风暴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志向。(3)“脚下苍海绽微澜”,鹰脚下的苍海真的是一帆风顺吗?为什么?雄鹰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从高处看,汹涌的洪涛变成细小的波浪,反衬出雄鹰站得很高,但并非说苍海真的是一帆风顺。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化的朗读中领悟诗歌的美。2.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育起对新诗的观赏爱好,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学问,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纳如下方法:1.知人论世法:如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亲密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休戚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像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觉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2.品读入境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留意领悟意象的特别内涵,品尝诗的意境及诗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感。3.对比鉴赏法:在对比鉴赏中领悟诗的独特艺术魅力。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旧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这是1925年我国闻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7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饱含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今日我们要共同赏析的是闻一多为他因病早逝的女儿所写的一首葬歌,从四节诗行中我们一同感受作者深厚、凝重而又困难的情感。二、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现代闻名诗人、学者。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提倡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他主见新诗应当讲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诗篇有的充溢讽刺、批判色调,有的充溢深厚、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控诉黑暗,呼喊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他同广阔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心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怒火中烧,悲愤难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慷慨激扬地发表了闻名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打算再跨进大门”的坚决决心。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实行记者款待会后回家的路上,惨遭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三、老师范读,关注字词、诗歌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问题。四、研读赏析。1.诗歌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字词或语句赐予了相关提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干脆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2.明知爱女逝去,却说她是哭累而睡,这其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情感?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哀思埋进诗里去了。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状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时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原因,又要睡一睡了。由于找到了诗的构思的突破,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上而下,一贯究竟,使全诗的题意显得非常清晰,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劝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3.正是出于对逝者的劝慰与爱抚,身为父亲的作者在诗文中营造了一种异样安静的氛围,在诗文当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劝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营造了一个特别宁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其次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或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稳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联结在一起。4.品读第三节诗。和谐幽静的氛围,充溢自然的天籁,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儿安眠之所。在作者眼中尘世的骚动与喧哗远不如死亡的安静与和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提示:留意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改变。)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常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非常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奇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净无瑕。5.全诗以虚写实,以睡眠表现死亡,全文只有最终两句才赐予干脆的描写。在困难的情感,深厚凝重的爱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安静之中蓄积巨大的内涵。你能体会诗歌主副标题之间暗含的关系吗?主标题“或许”是虚写。诗歌开篇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阻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其中除了其次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用一种温顺的轻轻的语气写成,就如平常催眠曲一般,让爱女静静地睡去。副标题“葬歌”是实写。诗歌中暗含的语句和第四节相关内容都赐予呼应。五、拓展延长。闻一多对诗歌形式提出了“三美”主见: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的诗歌中往往体现了这一主见。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押韵、节奏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1)从押韵上看:全诗一韵。韵脚为: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2)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节奏相同,韵脚一样。2.建筑美,是节的匀整和句的整齐。(1)从字数上看:或许共四节,每节两句,每句都是9个字。(2)从排列上看:全诗排列整齐划一,单行排列停顿有序。所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3.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调的词语。(1)全诗中选用了“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词语,表现自然景物;通过鹰唳、蛙鸣、蝙蝠翱翔、蚯蚓翻土给读者听觉视觉上的动态想象。(2)诗歌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特定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淌的画面美,如“拨”“刷”等。(3)全诗共四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六、体验反思。阅读下面的诗,谈谈自己的感受。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无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或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宝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无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显明。假如青蛙耐不住孤独,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无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国。死水里也有所谓美,便是人家乱扔的破铜烂铁,破铜上能锈出翡翠,铁罐上能锈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绿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宝,还有青蛙唱歌,似乎替这池臭水谱赞美曲。生在那时代的旧式文人诗人,并不知置身这种环境之可悲可厌,反而陶陶然满意,自得其乐。只有像闻一多那类诗人,看出这池臭水是无望的,带着无比憎恶与生气的心情,写出这首好歌、奇歌。板书设计:也许闻一多音乐美:押韵、节奏、回环复沓建筑美:字数上、句式上绘画美:动态画面、静态画面、多重画面其次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悉徐志摩的人都赞扬他的性格品德,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忱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乐。他一生的风格基原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遇难后,他的生命被酷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持续:张幼仪独立、自强,接着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激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2.徐志摩的人生经验: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妙的留学时间。他可以随意地选课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沉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旁边触山,机坠身亡。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段,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恒久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恒久的情结。再别康桥登记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高校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妙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辞了,千缕柔情、万种感受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1.朗读指导:观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注音:荇(x?靚g)斓(l?醤)畔(p?鄋)溯(s?荩o)语气:舒缓、低沉。节奏:温柔、和谐、回环复沓。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新诗的内容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改变、结构的支配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仔细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沟通。可以将问题细化为:(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由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漫溯”:听从心灵的呼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踪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志向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静静”,“轻轻”“静静”“缄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静静”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安静与漂亮,更显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两个比方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缄默。(2)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爱其中的哪个意象?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充溢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为新娘,连影子都是绚丽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青荇”,只是再一般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情愿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愉快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华蜜生活的隐喻。“夏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颂。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缄默,缄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在古典诗歌中,彩云、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样的文化传统?“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漂亮而倔强的晴雯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是描写纯净和善的迎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顺漂流的荇菜用来比方窈窕贤淑的女子。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调缤纷,静谧优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4)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验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瞬间回到现象,“突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3.移情入境,读出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觉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相像的情感、自己熟识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验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请说说本诗最打动你的地方。举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夕阳里再见金柳的羞怯和喜悦;志向破灭的伤感等等。四、对比赏析与结构重组。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让我们的人生充溢了感伤,也充溢了依恋,更让很多东西变得美妙。离别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再别康桥跟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学生背诵离别诗名句: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这首诗里,(1)告辞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吩咐的俗套,给人清爽飘逸之感。(2)诗人为别离创建了一种特别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静静”“缄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解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3)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状况设想,诗人告辞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爽感。2.这首诗中,引用最多的诗句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现在请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示例:再别康桥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挥手悄离别,夏虫也缄默。板书设计:(说明:板书设计力求简洁而含蓄。“爱”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别康桥一诗给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志摩对康桥的爱体现在再聚康桥之时的喜悦与再别时的依恋,而本诗的意象、语言均给人极美的享受。而萦绕在诗人心头和诗句行间的是挥不去的离愁和别不了的旧梦。)资料卡片:1.关于徐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幻想这三个志向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3.其他名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间或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高兴在转瞬间歼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顺,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七年级语文上第21课唐诗四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21唐诗四首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语言特色:(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五言律诗,双句押韵,三四五六句对仗,诗中景、情、理浑然一体。(2)次北固山下中最精彩的是三四五六句的对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用奇妙的诗句表现对自然现象的微妙感觉,非常传神。(3)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大漠中所见,孤烟直上,黄河长流,落日正圆,具有壮丽之美。“直”“圆”由形容词到动词的转换过程分别表现了孤烟好像垂直卜升的动感和落日下沉的动感,衬托出沙漠的空旷、宁静和单调。(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语言宛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擅长从民歌、神话中吸取养分,构成其特有的奇丽绚烂的色调。3把握重点:一、诗歌的文体常识近体诗分类简介:律诗:因为格律严密,故称律诗。每首八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其次、四、六、八句押韵(韵母部分相同或相通),二、四、五、六句必需对仗(字数相同,前后相对应的词性相嗣,内容上意义相同或相反,句式一样)。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也偶有六律。排律:是律诗定格的铺排延长,故称排律。每首至少十句。绝句:“绝”有短截的意思,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二、感知诗歌大意(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秦之地辅卫着长安城,风尘烟雾中遥望迷茫的岷江五个渡口。和你分别时心中充溢着离情别意,因为我们同是出外做官的远游他乡的人。四海之内定会有知心的挚友,即使远在天际海角也如同近邻。不要站在分手的道口上,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袖巾。(2)次北固山下: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船儿在湛蓝的江水中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敞,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3)使至塞上:轻车前往远方的西关边塞。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特别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特别绵长,落日衬托得格外圆满。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知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讲的是在杨花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诗人惊闻自己的好挚友王昌龄被贬到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芜,诗人非常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孤独的挚友。4攻克难点:赏析下列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交替,岁月匆忙小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主动、向上的力气。(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牵挂之情呢?诗人想象丰富,构思奇巧,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鉴的意味。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5质询疑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相同点:都是送友诗,被送之人同是被贬谪之人;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寓情于景。不同点:前者是律诗,后者是绝句;前者虽是送别但给人胸襟开阔之感,气概恢弘,后者将愁绪表现得深厚突出,且借助“明月”这一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来表达作者的情思。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