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青蛙吃虫子》数学教案.docx
-
资源ID:35383684
资源大小:40.17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青蛙吃虫子》数学教案.docx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青蛙吃虫子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青蛙吃虫子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青蛙吃虫子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虫子”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惜动物的教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沟通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验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肯定的计算实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实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计算训练,提高计算的精确性。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 4、渗透环保和爱惜动物的教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解决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学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森林里的大树生病了,谁会去给他们治病吗?(学生会想到啄木鸟)那么谁又常在稻田里捉虫子爱护庄稼呢?(学生会想到青蛙) 师:是啊,青蛙对我们很有用处的,青蛙吃掉害虫,就爱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挚友。我们肯定要爱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哦!今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虫子”。(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依据儿童的生活认知,以抢答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惜动物的教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得到数学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 2、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生: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 3、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你们准备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5630?(板书)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理念:综合现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旨在加强学生计算实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沟通。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计算方法: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我先拨出56,然后再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这样十位上就是8个珠,个位上是6个珠,合起来就是86。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能够主动找寻计算的方法,56+30的计算方法想出了好几种。在这几种方法中,有没有最简洁的方法呢?和老师一起接着探究好不好?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探讨。 (2)汇报沟通。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师:谁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虫子? 师:还有不同的减法问题吗? 生:小青蛙比大青蛙多吃了多少只虫子? 师:谁知道这两个减法问题该怎样列式? 生:56-30 师:56-30=?(板书)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计算56+30相同。 设计理念: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驾驭的口算等方法,采纳小组合作沟通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阅历,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验了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又培育了合作意识。同时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老师充分敬重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比较中培育了优化意识。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嬉戏(创设青蛙跳远情境),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嬉戏的时候,小青蛙似乎又有什么新的发觉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53页第三个绿点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巩固和总结。) 师在学生沟通的基础上板书: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3、青蛙们忙劳碌碌,大森林里的啄木鸟可也没闲着哦。快瞧!(出示练一练第一题,适时告知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当爱护它们。) 4、师:同学们,青蛙除了捉虫子,还有最厉害的就是跳水了。快看,多喧闹呀!(课件出示连一练第五题)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终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 5、调皮班上一共有42名同学去郊游,一人一瓶,可只有30瓶矿泉水,你知道还差多少瓶水吗? 设计理念:细心支配,分层练习,有效的巩固所学学问。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特殊是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嬉戏,很好的调整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真正实现了人人参加,人人学会,巩固了学问。 五、总结评价,学问延长 师:今日,我们对青蛙有了肯定的了解,对它有爱好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希望大家在平常学习中始终能做个仔细细心的好学生。 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看看谁能帮老师解答:怎样才能使计算结果更精确呢? 生1:数小棒的时候要细心,多说几遍,说精确。 生2:拨计数器的时候要仔细,不能多拨,也不能少拨,拨好后在细致核对一遍。 生3:做好后须要细致检查。 生4:还要在计算的时候不能看错加减号和数字,看错谁在计算的时候都会出错。 生5:就是个位要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十位要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 师:你们真了不得,希望你们在今后做计算题的时候都要仔细检查一下,确保计算结果正确。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总结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学问,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实力。在延长中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 板书设计: 青蛙吃虫子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56+30=86(只) 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虫子?56-30=26(只) 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虫子?56-30=26(只) 个位要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十位要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 青蛙吃虫子公开课教案北师大版 青蛙吃虫子公开课教案 第五单元青蛙吃虫子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虫子”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惜动物的教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沟通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验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肯定的计算实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实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计算训练,提高计算的精确性。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 4、渗透环保和爱惜动物的教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并沟通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精确性。 学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请听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 师:青蛙常常在上面地方?他们在田里做什么呢?今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虫子”。(板书课题) 师:青蛙对我们很有用处的,青蛙吃掉害虫,就爱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挚友。我们肯定要爱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 设计理念: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生活阅历得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惜动物的教化。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并提出问题。 生1:我发觉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在田野里吃虫子。 生2:我知道青蛙妈妈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 2、依据故事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生3: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了几只害虫? 3、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准备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理念:在加强学生计算实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三、展示沟通: (一)展示沟通: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我先拨出56,然后再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这样十位上就是8个珠,个位上是6个珠,合起来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56+30的计算方法想出了好几种,能够主动找寻计算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虽然方法不一样,但是只要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探讨。 (2)汇报沟通。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设计理念: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老师充分敬重学生,同时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培育优化意识。 (三)思索 1、为什么这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呢?假如计算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问题? 生:因为计算的都是同一个算式,一个算式只有一个正确的计算结果,假如计算结果有不一样的就说明确定有一个就是结果是错的。 2、怎样才能使计算结果更精确呢? 生1:数小棒的时候要细心,多说几遍,说精确。 生2:拨计数器的时候要仔细,不能多拨,也不能少拨,拨好后在细致核对一遍。 生3: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否一样,若不一样,就有错误的结果,须要细致检查了。 生4:我预习的时候发觉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还要相同数位对齐,假如没有对齐,在计算的时候也会出错。 生5:还要在计算的时候不能看错加减号和数字,看错谁在计算的时候都会出错。 师:你们真了不得,希望你们在今后做计算题的时候都要仔细检查一下,确保计算结果正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提高计算的精确率。 师: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生:56-30=? 请学生用喜爱的方法相互沟通。 先拨56,减去30,就从十位上拨去3颗珠子。再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得26。 四、巩固练习: 1、趣味嬉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嬉戏的时候,小青蛙似乎又有什么新的发觉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知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当爱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劳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实行了一场跳水竞赛。看,多喧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终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4、调皮带42名同学们去看讲故事竞赛,可只有30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还有多少名小挚友没有座位,谁能帮帮他呢? 设计理念:细心支配,分层练习,有效的巩固所学学问。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特殊是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嬉戏,很好的调整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真正实现了人人参加,人人学会,巩固了学问。 五、总结评价,学问延长 师:我们再动物的王国里待的时间不短了,你们快乐吗?想想都有什么收获?今日,我们对青蛙有了肯定的了解,对它有爱好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希望大家在平常学习中做个仔细细心的好学生。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总结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学问,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实力。在延长中培育学生的学习的实力。 板书设计: 青蛙吃害虫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56+30=86(只) 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56-30=26(只) 3、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了几只害虫?56-30=26(只) 教学反思: 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视察、思索、探讨、探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爱好深厚,学得主动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以学生宠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爱好,并激励学生独立思索,主动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驾驭的口算等方法,采纳小组合作沟通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阅历,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验了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又培育了合作意识。 3、通过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觉验算的习惯,增加了学生对自己的计算行为和计算结果负责的意识,提高了计算的精确率。 一年级数学下册青蛙吃害虫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青蛙吃害虫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养成教化训练点: 初步经验在详细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实力。 教学打算: 计数器、课件 学具打算: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方法: 1.出示课题,简洁社会公益教化。 2.出示情景图:视察,说出主要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列式:56+30= 视察:两个数分别是什么样的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用小棒摆摆,同桌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先拨56,5个十,6个一。 加30该怎样拨?(为什么把“3”加在十位上?) 视察:加完“30”后,计数器十位、个位各有什么改变? (十位:50+30=80个位:没有改变) 完成算式:56+30=86 对比:56+3= 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没有改变。 (问题二):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 列式:56-30= 学生摆小棒探究计算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总结计算的方法; 完成算式 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不变。 二、解决问题: 1.口算:P253 2.P251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解答。 “两只啄木鸟一共吃了多少条虫子?” “大啄木鸟比小啄木鸟多吃多少条虫子?”小学资源网: 3.P252 看图,提问:原来有多少只青蛙?后来呢? 问“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怎样算? 小结方法:原来的剩下的=跳下去的 列式:385=33(只) 4.P254 看图,说说图意: 来了42名同学,只有30把椅子。 提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有的同学会没有椅子坐,因为椅子少了。) 探讨:有多少名小挚友没有座位? (椅子比人少多少,就有多少人没座位。) 列式解答。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绳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绳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驾驭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问的迁移规律培育学生分析、比较的实力。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学习的乐 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探究驾驭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 48 -15= 91-3= 34-22= 23- 5= 56-34= 42-9= 47-27= 72-7= 2、 沟通:从每组中找一道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日,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竞赛,老师把竞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究新知 师:看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生2:小:亮比小东少跳几下? 生3: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 1、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1)学生独立列式。(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40-28=)本节课我们接着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把28看成30,40-30=10; 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把差估计小了,原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把差估计大了,原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当比10大,比20小。 2、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沟通算法。 40-20=20,20-18=2; 40-30=10,10+2=12。 用竖式计算: 4 0 - 2 8 1 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沟通。 学生可能算法: (1)32-20=12,12-8=4; (2)32-30=2,2+2=4; (3)30-28=4,2+2=4; (4)28+( )=32; (5)用竖式计算。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3、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共享一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2、实力目标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会计算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教学策略 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同桌相互协作,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视察,你看到了什么? 2. 让学生分清此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 索同分母加法的简洁计算。 1. 问 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列出算式:2/8+3/8= 3. 学生思索计算方法,思索后与同桌沟通,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 沟通学生的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 会2/8+3/8=5/16。 5. 让同桌同学相互合作,通过圆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寻答案,然后分小组汇报结果。 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得的分 子分母有什么改变? 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没变,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 师:为什么分母没有变,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导学生回答: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而他们吃的份数要加起来。 6. 练习。 老师板书几道同分母相加的 算式,让学生巩固其方法。 三、探究同分母减法的简洁计算。 1. 出示问题:大熊比小熊多 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同样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思索。 3. 引导学生视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减时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 出示另一个问题: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让学 生通过操作明白 :把 整体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还剩下3份。 引导学生视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进而提问:假如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这个西瓜的数量1还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 ?100份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假如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分成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反过来,当一个分数分母分子相同时,它就等于1。 四、课堂小结。 同分母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数的分母分子相同时,这个分数等于1。 五、课堂反馈。 76页练一练 小学数学教案 提示: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学问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收玉米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收玉米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详细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初 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驾驭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活动:老师出示主题图,请孩子们细致视察,依据主题图,你发觉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思索、回 答问 题。 生1:调皮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生2:笑 笑比调皮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设计意图:引起爱好,回顾旧知。 二、探究新知 老师活动:提问57-42怎么算,并出示相应主题图。适时地巡察,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假如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老师讲解。假如学生说出,就让学生来讲。 学生活动: (1)拨一拨。 回答师的提问,怎么拨。 生1: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 再回答为什么在十位拨4,个位拨2。 生2:十位数是4,所以在十位拨4。个位数是2,所以拨2。 (2)算一算。 怎样算出57+42=? 生1:5 7-40=17,17- 2=15。 生2:50 -40=10,7 -2=5,10+5=15。 (3)竖式计算方法。 回答以前写的算式是怎样写的? 生:横着写的。 回答XX同学是怎样写的? 生:竖着写的。 师:这种竖着写的算式我们就叫 竖式 。 所以今日我们就 来学习这种竖式计算方法。哪些孩子会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列竖式,怎样算吗? 小结: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先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1、学生自由视察,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小组汇 报沟通。 3、指名汇报。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间进行沟通。 设计意图:探究新知。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第5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沟通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 2、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视察两道题的区分与联系,在小组内沟通发觉。 设计意图:总结再练习。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花生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花生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验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视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沟通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 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爱好。 教学重点: 会认 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 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究竟有多少个花生呢? (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揣测,小组沟通。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先 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3)一把花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那三把花生有多少个?谁能快速的数出来呢?学生尝试数一数。 现在,谁情愿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它同学呢? 组织集体沟通。老师依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两个两个的数。 五个五 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老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三、应用拓展 (1)接龙: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对。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2)接力赛:你们能依据给出的数填写后面三个数吗? 34,36,38 ,( ),( ),( )。 45,50,55,( ),( ),( )。 (3)排依次: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日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6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 写有一个数,分别是13,11,15,14,16,12。现在请同学们根 据运动员胸前的数将他们排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4)拓展:今日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平常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 四、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还有问题要请教吗?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摘苹果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摘苹果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算。 2、培育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有关简洁实际计算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探究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 的爱好。 教学重点: 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 操作、探讨。 教具打算: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调皮和笑笑邀请我们一起去果园摘苹果,让我们看看在那里他们发觉了哪些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寻求算理。 1、师:估一估,箱子里能装得下这些苹果吗?学生试着估一估,并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 (1)把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 把17估成20,38不变,20+38=58,58 把38估成40,17不变,40+1 7=57,57 (2)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把17估成20,把38估成4 0,20+40=60,60=60。 师:刚才大家都是往大了估的,往小估行不行? 师:除了估算,还可以怎样解决刚才的问题? 2、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的计算方法。 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精确) (1)列式计算。 (2)全班沟通算法。说算法同时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说明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为什么在竖式中要相同数位对齐?这是摆小棒中的哪一步? 师:“8+7”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进位点你就想到了什么? 师:“3+1”表 示什么? (3)体会在竖式中从各位算起的好处。 师:从这到题中,在竖式计算中,从哪一位起先加便利,为什么? (4)总结提升。在学生沟通 的基础上, 请学 生把几种算法进行小结。老师完善。 3 8 + 1 17 5 5 3、算一算,说一说。 (1)学生试着计算,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用竖式计算时应留意什么问题。 (2)师生一起进行小结。 (列竖式计算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