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docx
-
资源ID:35387542
资源大小:46.89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docx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具、学具打算: 不同颜色的圆纸片,相同长度的小木棒若干根,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与引入 依据下面的图示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二、问题与探究 多媒体显示:用相同小棒摆成的两组正方形。 第一组其次组 提问: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其次组比第一组多几个正方形? 第一组比其次组少几个正方形? 其次组用的小棒比第一组多几根? 第一组用的小棒比其次组少几根?) 提示:想一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待学生实在找不到问题时。) 师:你们看是不是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其次组正方形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的个数? (2)其次组用小棒的根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用的根数? 从正方形个数来说,第一组1个,其次组两个1个;从用的根数来说,第一组用了1个4根,其次组用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是4的3倍。 以前我们学习了两个数比大小的问题,今日我们来学习两个数之间的倍数问题。 (接着把其次组的正方形换掉,改为3个正方形。) 师:现在大家探讨一下,其次组正方形用小棒的根数与第一组有什么关系?(把教学思路引导到有关“倍”的探讨上来。) 三、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学具,要求是先想出摆的根数,再有依次地一组组摆出来。 (1) 是上一行的2倍 (2) 是上一行的4倍 (3)/ / / 是上一行的5倍 独立摆完后,小组探讨: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怎样计算?为什么? 小结:老师充分了解状况后,依据学生理解的水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小结。 四、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多媒体出示第77页“学生打扫教室卫生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视察和动脑思索后,在小组内沟通。沟通的内容是: (1)依据给出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 (3)怎样进行计算?请讲出道理。 2.在小组沟通的基础上,组织全班沟通。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验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实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打算: 老师打算课件、小棒、学生每人打算 20 根小棒、 20 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嬉戏。 设计意图 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 2、摆一摆 (1) 第一行摆 2 根小棒,其次行是第一行的 3 倍,其次行是多少? (2) 第一行摆 2 根小棒,其次行是第一行的 4 倍,其次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学问,今日我们接着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以有的学问动身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学问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 4 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其次行摆 2 个正方形,说一说其次行摆 2 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 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 指导学生摆飞机。 (3) 引导学生细致视察思索(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依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 假如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 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 15 里面有几个 5 , 15 里面有 3 个 5 ,也就是 15 是 5 的 3 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 3 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 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 萝卜 3 个,茄子 6 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 6 里面有几个 3 )。 (2) 萝卜 2 个,茄子 6 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 6 里面有几个 2 )。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原来就来源于生活。 (3) 摆圆片(动手操作) a 、第一行摆 4 个,其次行摆 8 个。 b 、第一行摆 3 个,其次行摆 9 个。 4、考考你 8 里面有( )个 4 8 是 4 的( )倍 12 里面有( )个 3 12 是 3 的( )倍 24 里面有( )个 6 24 是 6 的( )倍 42 里面有( )个 7 42 是 7 的( )倍 三、运用学问解决问题 1、教学例 3 (1) 细致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引导学生思索,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依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 :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加,独立思索。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 巩固深化 1、练习十二(第 1 题)要求学生仔细看图 (1) 图中有些什么动物? (2) 分别是多少只? (3) 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4) 为什么这样列式? (5) 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 2 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 视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 完成题中的问题。 (3) 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实行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习形式。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探究中学习驾驭了本课时的学问,达到预料的目的。不足之处,是老师的巡察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究先进的教学阅历、制作学生喜爱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学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敏捷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培育学生分析、比较、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沟通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索,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依据实际须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互动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须要打算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索: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索,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思索: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索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须要7个瓶子。 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小结:虽然6. 25的非常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旧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须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须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须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须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觉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索:什么状况下用“去尾法”,什么状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假如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假如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完全的物品,用“去尾法”。假如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依据实际状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探讨,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沟通,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老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老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问?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须要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依据实际状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依据实际状况 去尾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常常采纳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困难的问题变成较简洁熟识的问题。驾驭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详细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肯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阅历,也驾驭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详细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敏捷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依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详细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学问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看法、价值观:使学生主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沟通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步驾驭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能依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详细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打算: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爱听故事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 转化是我们平常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随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视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老师确定数方格是个好方法。 2.再出示例1图,细致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困难,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探讨探讨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老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事实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识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态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觉,可以和组内的同学沟通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视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沟通。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觉。 学生可能举例: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视察并思索,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困难的问题变简洁。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确定学生不仅擅长视察,还擅长想象。 2.视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假如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 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变更?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沟通。 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索,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简单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困难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长,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日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困难转化为简洁,生疏转化为熟识,抽象转化为详细,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驾驭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日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擅长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特别广泛, 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信任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从中驾驭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验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学问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娴熟并正确地计算,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老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日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视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视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觉。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便利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肉26.50.8鸡蛋101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假如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简单发觉,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洁。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觉,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其次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共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61.2肉26.50.821.2鸡蛋101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在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阅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索、探讨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难 点:娴熟正确地计算,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老师:同学们应当都有坐出租车的经验吧,有没有人留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究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探讨,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老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须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索,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沟通订正。 老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须要付7 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沟通探讨,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 1 2 3 4 5 6 7 8 9 出租车费/元 三、巩固练习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 ,理解题意。 老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简单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g) 35g按100g计算。 5×0.801×1.205.2(元) 答:应付邮费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 2.00×21.20×510(元) 答:应付邮费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了吗? 五、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6、7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学问的内在联系,并能敏捷运用。 2. 在同学们对这些形体相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空间观念。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育同学们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敏捷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学问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肯定很熟识吧。它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学问? 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学问点。 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学问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问 1. 揭示课题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学问进行整理和复习。 2. 对学问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当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 生:我认为应当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3. 分组整理 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学问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 个方面进行整理,在整理时请将你对大家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组进行沟通。 在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老师巡察,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老师要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沟通。 4. 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情愿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师: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行评价? 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师:哪个小组还情愿将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老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确定他们的努力,以找寻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 的主动性。 5. 归纳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相互合作,整理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各 小组的整理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学问,你还有须要提示同学们留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评:整理学问是为了查漏补缺,老师在让学生整理时要激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的效果。学生在沟通评价时,即要敬重同学的劳动成果,又要发觉同学的不足。怎样处理这一对冲突,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一些做法。 三、练习提高 1. 基础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整理的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推断。 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肯定相等。() (2)填空。 5800mL()L()dm3。 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一个长方体有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