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docx
小一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比大小”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其次节二.设计思想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究发觉。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沟通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视察三道算式,小组探讨,看有什么发觉,等等。3.刚好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刚好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刚好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相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特性化练习的刚好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学问,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力,让学生懂得学问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1)相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3)初步学会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实力。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3)在情境中培育学生初步初步学会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学爱好,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2)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实力。四.教学重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五.教学难点能正确推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六.教法选择创设情境法七.学法指导动手操作、沟通合作八.教学打算老师打算: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学生打算:1-5的数字卡片。九.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黑板上出示1-5各数,请学生认读。2.指导学生排列数的大小。(1)报数字,让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2、5、3、1、4。(2)出示:2、5、3、1、4数字卡片,请学生把以上的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二)讲授新知1.首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小猴分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从前,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它们常常一起玩耍,一起住,一起吃东西。有一天,他们走了很远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这时的它们兴奋极了,可是肚子却咕咕叫了,它们三个就商议分头去找吃,过了一会儿它们都回来了,各自都拿着不同的水果(在主题图上贴上相对应的水果图片)有梨子、香蕉、桃子,可是个数都不相等,要怎么分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小猴分水果呀?比大小 教学目标: 1.驾驭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比较小数的大小,并根据肯定的依次进行排列。 3.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实力。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依次排列。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依次排列。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试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沟通法 教学打算: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展示) 1.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其次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4.0.307的3在()位上,表示 ;7在()位上,示()。 5. 1米()分米,1分米()米;1千克()克,1克()千克。 二、合作探究。 1.谁跳的高。 在一次调高竞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沟通。 9.87 9.90 2.谁跳的远? 三位出场的选手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说说你的方法,小组合作。 ( )( )( ) 3.我们来总结。 (1)依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 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假如 部分相同,就从 部分的 位比起, 位上大的数就大;假如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当堂训练。 1.比较9.8和10.1的大小。 2.比大小。 0.839 0.96.07 6.75.45 5.634.03 4.0097.217 7.227.19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5分米 ( )米37厘米 ( )米5元4角 ( )元150克 ( )千克 4.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下面的数。 (1) 0.720, 0.702, 0.712 ( )( )( ) (2) 8.09, 8.91, 9.08 ( )( )( ) 5.依据要求,写出三个小数。 (1)在0.6和1.0之间:( ),( ),( )。 (2)在0.25和0.5之间:( ),( ),( )。 (3)在0和0.1之间:( ),( ),( )。 6.下面数中的内可以填几? 0.7 0.61. 2 1.0.1 0.1 四、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比大小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相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育学生初步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 学生相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打算: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老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 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 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视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 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 老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视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依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和“=) 1、教学“=” (1)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老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子和香蕉比) (1)学生视察得出,猴比香蕉多,教学32(板书32)。 (2)请学生视察“”,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子和梨比) (1)学生视察得出,猴比梨少,教学34(板书34)。 (2)请学生视察“”,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尖头小,对小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4、请学生视察三道算式,同桌探讨,看有什么发觉。 (1)学生回答后,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2)让学生边读边用手指在空中写两遍 5、发散思维 师:看看这些数字,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拓展运用 1、第20页第5题,老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学生独立填写,老师巡察,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摆一摆。 2、第2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嬉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视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同桌嬉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四、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读一遍: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相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起先,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相识这三种符号后,学生是怎样区分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学时,特殊让学生留意符号的开口方向:“”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两边都相同的数用等于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口溜:相同数间用等号;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可以帮助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小一数学数的依次、比较大小教学设计一具体介绍:数的依次、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驾驭100以内数的依次,学会比较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让学生在嬉戏中感悟数学学问,驾驭比较的方法,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打算挂图(见人教版小学数学其次册第33页例7的图表)、计数器、纸卡、粗线笔。 教学过程 一、自主活动,感受数的依次 师:同学们已经相识了100以内的数,请同桌同学相互从1数到100,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生:同桌同学相互从1数到100。 师:同学们翻开书第33页,请做例7。 生:仔细填表,思索题中所提的问题。(同时,老师打算好例7挂图,请一位同学把挂图中的表填好。)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填得对不对。 生:共同反馈,加强对100以内数的依次的记忆。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例7中的三个问题。 生:同学们探讨。 师:从表里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好玩的排列? 生1:第一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十位上的数字从其次位起,分别是1、2、3、4、5、6、7、8、9。每个数都比它上边的数大10。 生2:最终一列上的数分别是10、20、30、40、50、60、70、80、90、100,每个数都比它上一行的数大10。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例7。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拍手掌,从100数到1:“100、99”。 二、小组活动,探究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嬉戏。与老师出示的75相邻的两个数都是75的好挚友,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找出来,写在你手中的纸卡上。 生:全班同学们在纸卡上写数字。 师:请同学们把75、74、76这三个数根据数的依次写出来。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谁大,谁小,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并且用不等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生:同学们写出三个数的依次后,在小组内沟通各自对三个数大小的见解。 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组的结论。 生:全班学生反馈。76比75大l,75比74大l,76最大,74最小。 师:48、40、49谁大?谁小?为什么?谁来说说。 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74、75、76与40、48、49这两组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比较这样一组数的大小?请小组探讨。 生:探讨出这两组数的共同特点是:十位上的数相同,即有相同的几十个。因此,比较大小时,只要比较个位上的数字的大小即可。得出:比较十位上数字相同的数的大小,只要比较个位上的数字的大小,个位上数字大的数大。 师:老师出示数30,比它小的整数十数都是它的好挚友,请同学们在纸卡上帮助老师写出它的好挚友。 生:写出数10、20。 师:请同学们把30、10、20根据从大到小的依次排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这三个数谁大,谁小,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 生:写出数的依次,并在小组内沟通10、2O、30大小关系。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沟通10、20、30大小的关系。 生:因为两个10的和是20,所以20大于10;又因为20加10得30,所以30大于20,大于10。30最大,谁最小。 师:请同学们在纸卡上写出比50大的整十数。并在小组内说说谁比谁大几十,谁比谁小几十。 生:小组活动,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 师:请同学们把黑板上的小人手中的卡片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生:学生填卡片,然后师生再共同反馈。 师:同学们做得都挺好,但3845,有的同学做错了,为什么38小于4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议一议。 生:小组争论。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38小于45 生1:38比40小2,而40比45小5,因此38比45小。 生2:38是三十多个,而45是四十多个,四十多个比三十多个大。所以38小于45。 生3:拨计数器,也可以得出38比45小。边拨计数器边说。 生4: 师:请同学们在中填上“”或“”号。 289642383784 生:解答。 师:这三组数有什么特点?怎么比较这样数的大小,小组内探讨。 生:它们的十位上的数字不同,比较这样数的大小,只看十位上的数字,哪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 师:请同学们做书上第34页的“做一做”。 小一数学数的依次、比较大小教学设计一 比大小|人教课标版具体介绍: 一、目标导航 1、学问与技能: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究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相识符号“”、“”、“”的含义,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数学思索:引导学生从事简洁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培育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解决问题:能够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情感与看法: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实力。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小挚友,今日是小猴子的生日,它打算了很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老师边说边出示: 3只小猴子、4个苹果、3个橘子、2根香蕉(这几种水果凌乱地放在草地上) 2、引导学生思索:这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3、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用学具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5、演示:把主题图摆放成教科书第17页的图,整理成象形统计图: 3432 6、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有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香蕉? 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分别在相应的图下出示数字(3、4、3、2)。 7、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日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视察,理解新知 1、视察已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问:从这幅图中小挚友发觉了什么? 2、先独立思索,再小组沟通。 3、全班沟通: (1)一只小猴刚好可以分到一个橘子。(3和3同样多,3和3是相等的,3等于3,3=3)。 (2)同理导出:34,43。 (3)你是怎样相识“”、“”的? 沟通相识、记忆“”、“”的方法。“左边大,大于号;右边大,小于号”或“大于号开口朝左边,小于号开口朝右边”等。 (4)用嬉戏的方式熟记这三种关系符号: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牌,老师举牌,学生说符号的名称。 (三)深化视察,敏捷运用 1、接着视察主题图,问大家还能说些什么? 如:(1)猴子的只数比香蕉多,不够分,主子应先让客人吃。得到:3大于22小于3 3223 (2)同理,还可以得到:42,24等。 2、创设情境:在草地上放着4个萝卜,跑来5只小白兔,假如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深化巩固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老师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大口朝较大数,尖尖朝较小数,大口朝左边大于号,大口朝右边小于号”。 3、开放练习:让学生用1、2、3、4、5及“”、“”、“”符号组成不同的式子,然后沟通。 比大小|人教课标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相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育学生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育学生初步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相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相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打算: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老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 同桌相互检查、订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视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老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兴奋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很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育学生关切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假如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老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老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视察“”,老师刚好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视察三道算式,小组探讨,看有什么发觉。学生回答后,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育学生推断、分析问题的实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允?(培育学生处理问题的实力)? 小组探讨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问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老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老师留意巡察,刚好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相互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嬉戏:看谁找得快? 1.老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日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嬉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 比大小 , 教学设计 比较分数的大小 龙沙小学侯敏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实物,经验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洁分数大小。 2、经验质疑、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 (学具打算:每个小组打算一张画有两个完全一样图形的纸,若干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本单元分数的学问点,提出问题3/4和1/4谁大?(电脑出示) (小组活动)利用打算好的学具,看能想出几种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沟通汇报: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这里,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涂色,比较涂色面积的大小,进而比较分数的大小;2、通过数小棒的方式,发觉一个整体的3/4要比这个整体1/4的小棒根数多;3、想象某种情境,比较他们的大小;4、利用“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这样的规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验证规律 对于“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这个规律,多数同学没有理解,有疑问,师生共同验证这个规律。(利用电脑出示幻灯片,比较这几组数的大小,) 验证后的结论: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三、数学嬉戏(小组合作,体验多个分数比较大小) 四、总结收获 比大小集体备课教案 2022年秋季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 探究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相识符号“”、“”、“”及其含义,会依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育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洁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课前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个人运用批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和谁多谁少,怎样比一眼就能看出?、 2、出示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排列。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一)课件展示:小猴调皮过生日,小猴皮皮和跳跳来给他庆祝生日,调皮打算了许多水果款待他的好挚友。 引导学生视察思索: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老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老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视察“”,开口大,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视察三道算式,小组探讨,看有什么发觉。学生回答后,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应用拓展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老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相互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嬉戏:看谁找得快 1.老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日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嬉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总结 教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究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相识符号“”、“”、“”及其含义,会依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育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洁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实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打算 教具打算: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打算: 每人打算: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漂亮的大森林里玩耍的状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晰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起先吃了? 引导学生视察思索: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视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爱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知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知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态。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态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态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沟通相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老师都加以确定。 b.以嬉戏方式,熟识、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举得对: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看谁摆得好:老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挚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老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旧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对“比大小”学问做了调整,将相识“”、“”和“”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洁的统计学问。我在设计时,依据标准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为动身点,以教材为资源,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细心编排。归纳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1激发爱好,贯穿始终。 “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老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童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学问,增长才能。 吃水果是学生感爱好的活动,教材中选用了这个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的情景,使教学有了很好的起点。对此,我特殊注意并加以发挥。通过小猴的提问,学生产生了帮助小猴的意愿,进而主动思索,寻求答案,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了胜利的乐趣。 2按部就班,突破难点。 “”和“”特别相像,学生往往辨别不清,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刚起先出现“”和“”时,我让课件在此处闪耀三下,提起学生的留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支配同座同学沟通识记“”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4)特地设计二个嬉戏:“看谁举得对”、“看谁摆得好”强化了学生记忆。 这四个环节多角度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沟通、嬉戏中完成了对学问的识记。学生玩得兴奋,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3课堂练习,全面深化。 适当的课堂练习能使学问得到巩固,实力得到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取时,我既留意面对全体学生,又留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有检查学生基本学问驾驭得如何的基本练习,如第18页“做一做”第1题;也有让全体学生进行适当操作的补充练习;也有对学问进行概括抽象的综合练习,如练习一的第5题和第6题;还有发展学生思维想象的开放式练习,如用“1”、“1”、“2”、“3”、“4”、“5”、“”、“”、“”,来摆不同式子。总之,既留意广度,又深化拓展,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4抓住主线,培育实力。 学问、实力并重是现代素养的要求,也是胜利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够抓住重点、多层次突破难点,使学生驾驭学问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进行情感、看法、价值和一般实力的培育。 本课在“相识新知,巩固练习”中多次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培育他们独立思索的实力。在识别“”和“”时,激励学生自主发觉“”和“”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培育他们与人合作沟通的实力,同时敬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爱护了学生自主发觉的主动性。在“巩固新知”中,增加了学生摆一摆的环节,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专家评析 1以“比多少”为基础引入“比大小”的教学。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游老师依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引导学生从已驾驭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学问阅历动身,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梨、桃、香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来。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样教学,顺应了学生学习新学问的基本认知程序,不但让学生很快驾驭比较两个抽象数大小的方法,而且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的活动,体验参加的欢乐与胜利,把学生真正推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2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驾驭关系符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