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共2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化学氧气的制法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方法和手段 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方法,本着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难点。 二、 程序 1、 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内容。 2、 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 归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 反馈练习: 为了解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 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初中化学酸的通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酸的涵义。2、 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重点)。3、 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难点)及其意义。能力目标:1、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意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情境,配以讲授、讨、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提问、思考、议(讨)、讲解、练习等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三、过程设计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如期完成目标。因此,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过程作如下的设计:总体思路:导入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通性分析变化的本质酸的通性的本质酸的涵义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质疑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质巩固迁移1、 以信息加工理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信息加工理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信息加工理的内部过程 学习过程(学习事件)接受器接受刺激 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 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 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 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 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 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 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根据本课实际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重点突出。即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2、 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的设计思想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外现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设计中要体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便使学生感到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本课总体设计中的“”、“”均体现了认识规律(即:现象规律本质)。同时设计中的“”、“”也体现了理联系实际,理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即:实践理实践)。3、 以整体的连贯性为基础的设计思想为了能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首先,将教材中酸的涵义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学习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使内容顺利落实。不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有效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不时接受知识;其次,特意在环节中设计了不能发生的酸和金属的反应,以此顺理成章地将学生思维迁移至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上来。流程设计:内容 教 学 流 程 教法学法 教 学 说 明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H2SO4、HCl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 实验演示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H2SO4、HCl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现象逐步引入 H2SO4、HCl在性质上是否还有共同点 提问思考 酸的通性 学生讨、归纳H2SO4、HCl的共同点 归纳讨 气氛轻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得出“酸的通性” 个别事物 一般规律 适当辅以实验演示的背景材料。作适当评价,反馈学习成果,保持良好的学习情趣探求本质 为什么H2SO4、HCl具有共同的性质? 质疑引导学生发现反应变化的共同特征(H+的变化) 辅以离子方程式,基点是可溶性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存在酸的通性的本质:H+ 现象本质 适当评价酸的涵义 分析内涵 巩固迁移 练习 练习中充分体现酸的通性,尽量顾及酸的通性中的五项,把金属与酸反应放在最后一类题中,其目的是引出下面的内容。创设情境 酸和金属都能反应生成H2? 质疑 学生议 讨 无需辨别结果是否正确金属与酸反应1、 金属A组:K、Na2、 金属B组:Zn、Fe3、 金属C组:Cu、Hg4、 酸A组:稀H2SO4、稀HCl5、 酸B组:浓H2SO4、稀HNO3 实验演示对比指导 事实说话:检验理的唯一标准为了使演示可观性更强、范围更广,可运用投影放大;同组实验对照时采用同时进行。归纳结果 1、金属的活泼性不同。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H2,不活泼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H2。2、不同的酸与金属的反应情况不同。稀H2SO4、稀HCl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浓H2SO4、稀HNO3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H2。 归纳指导一般规律的局限性 适当评价探求本质 金属活动性顺序 指明金属置换H2的本质巩固迁移 练习 全面回顾本节学习有关内容改组智能结构 1、 酸的涵义2、 酸的通性及其局限性3、 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归纳教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基本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四)、教学用具演示实验 实验2-2 至 实验2-4 补充”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 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三、说学法: 1、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3、 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首先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 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 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4、氧气 183c 液态氧 -218c 固态氧(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雪花状)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 采用学生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提供背景资料: 1、 带火星的木 条在空气中会逐渐熄灭,将它放在氧气中会怎么样呢?提供仪器:集气瓶、 酒精灯、火柴药品:木 条、 石灰水、氧气学生上前做实验,同学们观察, 相互讨论 注意:(1)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小结:实验2-4采用 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完成,并且对实验的顺序也做了调整3、实验2-4: 铝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索:1)、铝箔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3)、 如果温度很高的物体落在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后果?共同讨论后,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剧烈燃烧 放出热量 发出耀眼的白光 结论: 铝 + 氧气 三氧化二铝总结:1、为什么铝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2、为什么点燃后铝箔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4、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 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 ,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 活动与探索: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因如何改进实验?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设想、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发出蓝紫色火焰 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结论: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为了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 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意见,要求各组再讨论,再发言,经过反复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2)氧气具有氧化性。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所查阅的资料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三、氧气的用途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 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分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四)、知识竞赛: 对于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对检测题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开始同学抢答都很积极,由于不假思索而答错扣分后,学生变的谨慎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各组分数有升有降,学生情绪起伏不定。同时各组同学又紧密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精神。竞赛题量较大,内容具体,易于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爱护水资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 (1)打开课件,点击“学习目标”。 (2)在学生明确学(本文来自第一范文网,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习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所探索的核心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在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录像资料,设置了几个优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网站的链接,学生能方便的点击相关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查看这些内容,能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好在今年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从此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优秀的教育资源了,校园主页上有湖北教育网台和中央电教馆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链接,学生点击这些链接也能查看相关内容。我设置的同步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告诉学生,生产纸需要很多木材和水,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尽量减少纸的使用而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如这次的练习通过电子邮件上交给老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与校园论坛的链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的空间。 在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多听几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深入地了解,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学生反而能更主动、更快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作品制作: 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部分学生是很难实现学习目标的,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了任务:(一)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关于家乡、学校水污染和用水情况的调查报告,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二)分小组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制作一个学生作品:学生网站、演示文稿、化学墙报(选其中的一项)。素材来源于网络搜寻和社会调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既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对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4、作品展示: 在校园内张贴化学墙报,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学生的社会调查汇报,观看学生网站和演示文稿的展示,向全校的师生进行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5、总结评价: 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设计理念 设计这堂课,主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精神,使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程度。另外,我想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实验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4)解释应用,拓展提高。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例1、填空:(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元素和(_)元素,可能含有(_)元素。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2)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大。(3)课前的那则广告,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为什么? 例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在反馈、矫正后,提出: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让学生在与同伴、与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6) 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美观、实用)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无色溶液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OH + FeCl3 -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 白色固体 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 红褐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Cl + AgNO3 -NaNO3 + AgCl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