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35404809
资源大小:29.5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一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教学设计.docx
高一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教学设计海洋环境爱护和海洋权益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教学建议 1.关于海洋环境爱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在教学中,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分析各经济生产部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泄漏和排放到海洋的途径,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的威逼等。在分析了海洋污染问题之后,可自然过渡到海洋生态破坏的问题上。针对海洋生态破坏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特殊着重在人为因素的的分析上。关于海洋环境爱护问题,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有关的录像资料,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印象。2关于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在教学中,老师将此部分内容合并到海洋环境爱护标题下,在讲海洋石油污染时,以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为例,说明造成的危害和监测防治措施。关于海洋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可以用有关的科教片进行展示,比用语言描述效果要好。3关于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中,老师可实行课堂阅读探讨的方式,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和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探讨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教学分析海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海洋形成已有几十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并未发生严峻污染问题,就是因为海洋对有害物质具有自净实力。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经过物理过程(扩散、稀释)、化学过程(氧化、还原)、生物过程(降解等)的作用,一部分或全部被海水汲取、沉降、稀释或转化,海洋环境又会复原到原来的状况。海水的自净实力是有限度的,假如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实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海洋环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净实力大小的标记,它是指在不危害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某一海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海洋环境容量是海洋环境质量限制和产业规划的一个依据。20世纪以来,人类及其日益发展的技术,给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反过来海洋污染又对海洋生物资源、工业用水质量和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日益严峻的威逼。教材投产业部门讲解并描述了海洋污染物质的来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从类型上说,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物和废热水中的热能等。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限制困难,治理难度大。海水中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污染有着干脆和亲密的关系。赤潮是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肯定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发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古代曾有赤潮现象的记录。但是,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倾倒废弃物是目前赤潮时有发生的主要缘由。假如学生对这一现象感爱好,老师可作适当讲解。 关于石油对海洋造成的污染的教学分析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较大的一种。由于人们对矿物燃料特殊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开发和运输快速发展,海洋中石油溢出事务无疑会更加频繁,石油污染将是一种持续的海洋污染现象。20世纪60年头末,随着海洋石油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油轮溢油事务起先频繁发生。时至今日,恶性的油轮油溢事务仍时有发生。在海洋石油开来活动中,石油的自然渗出、偶然发生的井喷、油污排泄等,也可能造成油溢。清理石油污染的化学物质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现时影响和长期影响是:(1)破坏海洋生态;(2)危害渔业生产;(3)破坏海滨消遣场所;(4)使整个海岸环境退化。 关于世界海洋管理的教学分析和建议世界海洋的管理始终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海洋面积宽阔,涉及150多个独立国家的国界。维护公海自由的斗争持续了几个世纪。不仅;因海国家对部分海疆有主权要求,一些内陆国家也要求共享海洋。某些国家甚至因各自要求的领土管辖范围上的冲突而发生纠纷。海洋环境区域差异很大,工业发达国家向海洋中排放的污染物,要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20世纪60年头初,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发觉,在国际上引起了关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的激烈争辩。因此,与海洋有关的环境问题、领土要求问题与资源全部权等问题始终是国际海洋法会议的主要议题。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40年头,世界海洋还被置于少数霸权国家的限制之下。进入60年头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力气对比发生转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确定性成功,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和已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反对海洋霸权、争取同等的海洋权的要求。早在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就提及海洋和海洋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遗产。1970年,第25届联大通过了“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底及其底上的原则宣言”,表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适用于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已经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1973年12月,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经过9年会议上的争辩,在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公海、国际海底的海洋资源属国际共管、共享。公约所确立的新的海洋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沿海国家的管辖海疆面积和管辖权力,确认沿海国家对于管辖海疆的海洋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国家管辖海疆按其法律地位的差别,可分为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这四种主要区域。从行使资源主权权利方面讲,国家管辖海疆可以被视为海洋国土,这些管辖海疆中的海洋资源应当与陆地国土一样,得到重视和开发。在教学中,可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的学问内容,对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格局与发展适当予以介绍,使学生理解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确立的背景及其与国际海权思想发展、国际海洋权益斗争间的关系。 -方案引入新课1.读图引入: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2.提问:海洋污染物质来源于哪些经济部门,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海洋中,从而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海洋环境爱护的教学1讲解并描述: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海洋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本身的自净实力;二是海洋生态的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受到的破坏。海洋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其中,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于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旁边。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汇入海洋中,危害海洋生物,渐渐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人食用了污染了的水产品,会危及人类健康。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运用农药,残留的农药随水循环进入海洋;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流入河口或海洋中,由于水温较高,往往会影响海洋生物;沿海石油化工工业、石油进出口港口、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油轮失事等,都可能造成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环境。2.阅读:课本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一文及插图、图表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3.提问:海洋污染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否都是人为因素?4.讲解: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破坏海岸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工程建设;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缺乏科学论证的围海造田工程;都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削减,甚至部分物种面临灭亡。另外,自然环境的改变,如全球气候变温煦海平面上升,以及一些自然灾难,如海底火山爆发、海啸、海底地震等,也会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变更。但是,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更为突出。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教学1.阅读和读图:课本相关部分内容,并且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2.探讨:专属经济区是怎样划定的;一个国家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拥有哪些方面的主权;相邻距离小于200海里的沿海国家间,各自管辖的海疆划界和拥有的海洋权益如何裁定?(探讨结果略) 高二地理教案: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爱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 了解爱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改变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重点难点】 1. 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赤潮形成的缘由。 2. 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 【学习过程】 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 思索:海洋污染物质来源于哪些经济部门,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海洋中,从而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 (一)海洋环境污染: (1)海洋污染的 阅读: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一文及插图、图表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思索:海洋污染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否都是人为因素?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缘由: 2.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缘由: (3)赤潮的危害: (三)海平面上升 1海平面上升缘由: 2带来的危害: (四)海洋环境爱护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2022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油港油库破坏而流入海湾的原油多达65万至70万桶。海面漂移着一层厚厚的浮油,海水几乎掀不起浪来,只能像泥浆般涌动着,发出汩汩声。波斯湾的海鸟身上沾满了石油,无法飞行,只能在海滩和岩石上待以毙命。其他海洋生物也未能逃过这场灾难,鲸、海豚、海龟、虾、蟹以及各种鱼类都被毒死或窒息而死,成为这场“斗争”的最大受害者。海湾是较封闭的生态环境,水域浅,海水流淌缓慢,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石油污染事务,将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专家们认为,墨西哥湾假如要复原到污染前的状态,至少须要100年的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石油污染成为日益突出的海洋污染问题,下列海疆污染严峻的是() 沿海水域海上航道沿线海上石油产区石油输出港旁边海疆 A B C D 2石油污染除了会造成海疆内动物的死亡外,还会() 破坏海滨消遣场造成海岸环境退化造成生态破坏使海水富养分化 A B C D 3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养分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运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缘由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1世纪是向海洋进军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海洋的污染源主要来自() A海洋运输 B石油开采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5我国四大海疆中污染最严峻的是()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6治理我国海洋污染的根本途径有() 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配备除污船,随时清除海上油污和垃圾 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无害化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A B C D 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改变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的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削减 D冰雪覆盖扩大 8世界各国对此改变应达成的共识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限制大城市规模 C爱护人类文化遗产 D限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二、综合题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氮、磷等养分盐是水生植物的养分物,养分物增加使各种藻类大量繁殖,会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们将此现象称为水体富养分化。在富养分化的水体中,往往出现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现象,称为“赤潮”。 材料2:下图是某近海海疆中浮游生物与鱼类的发展过程(t1t2t3)示意图(阴影区代表浮游生物,黑点代表鱼类)。 (1)图示表明该海疆海水有_现象,水中_等养分物质显著增加,其来源可能是_ _。 (2)造成图中鱼类从t1到t3大量削减的缘由是_。 (3)在下列水域中最简单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4)赤潮是(多选)() A水体富养分化的结果 B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C在封闭的海疆更易产生赤潮 D含磷洗涤剂广泛运用与排放的后果之一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鸟的厄运 大量石油泄漏入海,生灵惨遭涂炭,海岛首当其冲。1升石油完全氧化,须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大量石油涌入海洋,造成海水中严峻缺氧,致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潜水鸟在海水中潜游上浮时,海面的油污就像油质外套一样披在它们身上,使其再次落入水中,这样不断上浮下沉,使它们在惊恐中死去。对于翱翔实力较强的海鸥来说,只要偶然接触到漂移在海面上的油膜,石油就会渗入并粘住它们的羽毛,使其游不动也飞不起。油污还会使羽毛失去保暖性能,使海鸟冻死。受轻度污染的海鸟,能侥幸游到海滩免于一死,但海滩的沙石上也沾满油污,它们用嘴梳理羽毛时,往往会把石油吞入肚内,从而严峻刺激消化道,造成厌食。 (1)造成海洋中石油污染的主要缘由是_、_、_。石油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_。 (2)海鸟惨遭厄运缘由有三,一是大量石油入海,_,鸟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二是油污使海鸟丢失_性能而死亡;三是海鸟食入石油,造成厌食而死亡。 (3)若一艘油轮在非洲好望角以南发生大面积石油泄漏,那么哪些地区的生物可能受到污染?洋流对石油污染有何影响?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A2.B 3.D 4.C5.D6.D 7.A8.D 9. (1)赤潮无机养分盐(或氮、磷),各种有机物城市工业和农业废水,生活排放的废水(或海水养殖过程产生的废物等) (2)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导致自身大量死亡,死亡的赤潮生物腐烂分解,可使大面积海疆缺氧甚至无氧,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出大量的藻毒素,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3)D(4)ACD 10(1)沿海石油工业海上运输海上采油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2)消耗水中溶解氧,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保温柔飞行 (3)整个南半球西风漂流海疆全遭到石油污染,还可能通过秘鲁寒流等向北扩散。洋流对石油污染有扩散和稀释作用,减轻了当地的污染程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学问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学问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殊是由大气、水、生物界干脆参加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改变、土壤层的发育与此亲密相关。 详细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改变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凹凸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推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推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干脆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其次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确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整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改变(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改变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缘由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改变结果) C垂直海温的改变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留意图中曲线改变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凹凸纬度削减 缘由: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限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凹凸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疆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疆洋流的缘由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凹凸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整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依据海水等温线推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爱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来源爱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爱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改变:全球变温煦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汲取、转化、传输和调整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 考纲要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改变规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疆,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海洋环境爱护;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爱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学问讲解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地球上的海洋 (1)地球的水库:平均深度3800千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淡水中冰川水、地下淡水最多。人类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