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docx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四年级数学下册视察物体(二)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视察物体(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相识从不同位置视察拼摆的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2、能分辨从前面、上面、左面视察到的物体的形态,并能画出视察到的形态。3、经验视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视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和推理实力。重点:发觉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态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难点:发觉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态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具打算:课件,同桌分发12块小正方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出示杨桃图片师: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过语文课文画杨桃,知道了从不同角度视察物体,形态也各有不同二、互动新授(一)教学例11、师先根据例1的样子,摆好四个正方体。师:我们先来搭一个简洁的,请同学们拿出四个正方体。(先将三个正方体摆成一排,然后再将第四个正方体摆在第一个正方体的后面。)如图所示:师:大家都摆好了吗?同桌相互检查一下,看看跟老师摆的是否一样。(位置、方向都要一样)2、让学生在小组内沟通视察物体前面、上面、左面的形态。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从上面、下面、左面看到的物体的形态,把它记在心中。3.出示教材第13页例1下面的三张图片师: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华在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视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视察,对于这个视察结果,你有什么发觉吗?预设:生:通过视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觉:从不同方向视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态是不同的。(二)教学例21、照样子摆一摆。(12个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2、从上面看到这3个物体,形态相同吗?小组为单位,站在同一位置轮番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再沟通各自看到的每个物体的形态,并汇报: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态相同,都是3.从左面看,形态相同吗?从前面呢?小组还是站在同一个位置先视察左面的形态各是怎样的,说一说,画一画,再从前面视察这3个物体各是什么图形,议一议,并画出来。然后小组代表汇报视察到的结果;从左面看,形态也相同,都是。从前面看,形态不相同。4.从刚才的拼摆和视察中你发觉了什么?小组探讨沟通后回答:从同一位置视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态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三、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小组为单位,先摆一摆,再从同一位置去视察这3个物体,并说一说:从哪面看到的形态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态不同。指名回答后,集体订正。(2)全班反馈。反馈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推断的理由,后摆出相应的实物验证推断。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沟通,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练习四第6题。摆一摆,议一议,小组合作完成。展示各组所摆的图形,并订正。4.完成教材练习四第7题,数一数。学生自己数,再沟通。指名说一说,数方块的方法,再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人教新课标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人教新课标教案 学习目标: 1.经验视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相识图形的对称轴。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重难点 相识图形的对称轴,精确推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的操作活动,找出图形的对称轴以评价教学目标1。 2.引导学生找对称点,画出图形的对称轴以评价教学目标2. 学习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观看故宫视频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日春节,有一处红遍全国的旅游景点,大家知道是哪吗?别焦急,我们一起来看。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想说点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吗?(对称美) 师:中国古代宫殿实行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雄伟壮丽、气概宏伟,对称之美尽收眼底。 2.出示对称图形,唤醒旧知 师:老师这有一张太和殿的剪纸作品,它是轴对称图形吗?空口无凭,谁能来证明一下? 学生演示:沿中间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刚才用对折的方法,两面完全重合,中间的这条折痕叫什么?(对称轴)对折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板书:方法对折) 3、揭示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许多建筑在设计时都用到了对称现象,像是四合院、园林以及我们刚才看到的故宫,借鉴古人的才智起先今日的数学探究。(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发觉对称点的特征 师:这是故宫的平面图,大家发觉对称轴了吗?用手在空中画一画。对,就是这一条。(课件出示对称轴) 师:假如把这一部分隐去,这点表示左边角楼的位置,你能精确找到右边与它对称的右边交楼吗?为了便于大家视察,为大家供应了一样工具(方格图)。 1.第一次找 师:谁来找找,上来指指。(生上讲台指) 2其次次找(改变交楼的位置,沟通方法) 师:假如角楼的位置在这,你还能找到吗?不仅要找对位置,还要说清晰你是怎么找到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 预设1:想想对折,完全重合 预设2:数格子,这个点到对称轴是两个格,再从对称轴向右边数两个格。 师:刚才这名同学用了数格子的方法,他是怎么数的,谁能再来说一说?(板书:数格)生描述数格方法 师:从这个角楼到对称轴是两个格,再从对称轴往右边数两个格就找到了。也就是说两个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同。(板书:格数相同) 3.第三次找 变更对称轴方向,原来的纵向改为横向 师:我们换个角度观看,留意看什么发生改变了?那现在与它对称的角楼在哪?你能找到它的详细位置吗? 供应三组答案,学生辨析,在冲突中引出对称点的练习和对称轴的垂直关系。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了三个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错的你要说哪错了,对的要说为什么对了?能说出来吗?小组分工探讨。 小组汇报 预设1:第一幅图到对称轴的格数不同,错误,其次幅图两个点不在一条线上,所以第三幅图正确。 师:你刚才说其次幅图不在一条线上,那我把两个点连起来也在一条线上啊?怎么就不对了呢?我们再把第三幅图的点连起来看看。有发觉吗?两个点的连线和对称轴有什么特别关系吗? 预设2:第一幅图到对称轴的格数不同,错误,其次幅图两个点斜了,所以第三幅图正确。 师:你刚才说其次幅图两个点斜了,那老师把这两个点连起来看看。第三幅图也连起来,大家有什么发觉吗?两个点的连线和对称轴有什么特别关系吗? 生:垂直 师:谁和谁垂直(两个点的连线和对称轴垂直) 师:我们一起回头看看刚才的两幅图,两个点的连线和对称轴垂直吗?(垂直) 总结垂直关系,说明对称点 师:看来两个点的连线和对称轴是相互垂直的,(板书:相互垂直)同学们只是太棒了,发觉了对称图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学上,对称的两个点叫做对称点,假如把这个点叫做点A,与它对称这个点就叫做点A,点A和点A是一组对称点。(板书:点A和点A是一组对称点) 4第四次找改变对称轴方向,倾斜的 师:接下来老师可要提高难度了,敢不敢挑战?看,又发生了什么?(对称轴斜了)对称轴斜了你还能找到吗?为了体现全部同学的水平,这个题每个人都要完成。 要求: (1)在练习纸上独立、细致的完成。 (2)把你的方法用小标记在图上标出来,让同学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是怎么找出来的就更好了。 收集一排学生的练习纸,集体推断。 师:咱们一起来找一个标记的同学讲讲方法。 预设:数格,到对称轴都是有两个格。 师:那为什么往这个方向数呢? 生:这样画和对称轴相互垂直。 师:你能拿着三角板上来验证一下吗? 预设:其中有一位既没数格也没画线的,我们听听他用的是什么方法?(正方形沿对称轴对折) 5.第五次找 提升实力,没有方格图的状况下找对称点 师:刚才这个题还能提高点难度,想看吗? 师:刚才咱始终都是借助这个方格图,接下来没有方格图这个工具了,利用我们刚才学的,你还能想方法达成这几个问题吗?得借助什么工具?(三角尺)我请同学帮我,我们师生一起合作一下行吗? 师:这条虚线就代表什么?(对称轴)对称轴是用虚线画的。接下来须要什么?(三角尺)三角尺怎么放啊?谁会放? 师:点到直线的距离是10厘米(标记),直角符号,标点。 师:假如我把这条线延长,对称点在这上面吗?怎么来确定对称点的精确位置?(量长度10厘米) 师:能跟大家说说画图的时候须要留意些什么?(距离相等、相互垂直) 小结:你们已经超越了课本的要求,课本要求用方格图来画,但现在没有方格图我们也能画了。 三、练习巩固 师:老师给大家出了两道现场检测题,一个是有方格图的,一个是没用方格图的,你想挑战哪一个都行,选其中的一道,一分钟时间完成。展示学生练习纸(错误的找学生指出哪里有问题) 四、补全对称图形 在方格纸上补全半个五角星图 师:最终咱们挑战一个完整的图形行不行,同学们一起看,咱们快速的去完成它。(出示图形)想象,完整的是什么?(五角星)那我的问题来了,要画这样一个完整的五角星我们是不是要先找找他的对称点啊?找那几个对关键的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谁上来指指?假如我给它起名叫点A,顺着来就是BCDEF。它们对应的那些点谁来快速挑战,同学们说让他找哪个点的对称点你就得快速找到。你上来指,同学们给你提问。 师:假如这些点都找齐了,那这个图好画吧。只要把这些关键的对称点都找到,然后按依次链接,这个图就画完了。 师:我们总结一下,画图的方法是先找什么?(对称点)最终再把他们连起来,这样的题你会了吗? 五、回来古建筑,结束 借鉴古人的才智我们探究了充溢美感的轴对称图形,其实这样的古建筑还有许多,这是天坛轮廓图的一半,课下请同学们用今日学习的内容补充完整。 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学案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学案人教新课标 学习目标: 1、学会压强的概念 2、驾驭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学具打算: 一块海绵,一只玻璃杯,两个钩码. 学习过程: 一、自学阅读 1、自学课本P76P77,“想想议议”和“探究”部分。方法提示:用限制变量法分析比较,图14.13甲、乙乙、丙 2、自学检测:通过自学,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因素有关。课本P76-77甲、乙对比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对比说明压力相同时、()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试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本试验探讨问题时,采纳了和_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利用身边的海绵,玻璃杯,钩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组探讨:如何变更压力大小,如何变更受力面积, 小组试验:以小组完成试验(选一小组上台展示试验过程,并引导得出结论: 三、压强 1、自学课本P77压强部分,要求: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分析例题。 2、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把_叫做压强,它表示的意义是_。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变形后F=_,S=_。 (3)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假如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自然平放). (4)运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自然平放时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留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不是物体的底面积)。 (5)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 (6)练习: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砖的重量约20N,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3m2,计算砖对地面的压强。 3、以小组分任务展示自学内容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自学课本P78“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依据压强公式P=F/S,要增大压强,可以保持_不变,增大_;保持_不变,减小_;要减小压强,可以保持_不变,增大_;保持_不变,减小_; 2、合作学习 以小组开展增大压强,减小压强举例活动。 3、展示各组列举的事例。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本节课我还有怀疑: 六、达标训练 1压强是反映_的物理量。物理学在把_定义为压强。压力作用的效果跟_、_有关。 2一医用注射器活塞面积是3cm2,假如加在活塞上的推力为1.5N,则针头所注射的液体的压强是_帕。 3如图所示:将小凳按两种方式先后放在海绵上,作用效果如图,此试验说明:当_相等时,若_减小,则_ 增大。 4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3:5,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 接触面积之比为1:2,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为_,压强之比为_。 5一块砖平放和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4:1,则平放和竖放时,对地面 的压强之比为_,压力之比为_。 6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A平放B侧放C竖放D无法推断 7关于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的大小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C压力的方向肯定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D压力的方向有时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有时不垂直于物体间接触表面 8关于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都是由于重力产生的,压力的大小肯定等于重力; B、压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压力作用的效果只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D、压力的大小有时与重力有关,有时与重力无关 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的四种动物器官中,具有增大压强功能的是() A B C D 牛蹄 鸭足 啄木鸟嘴 狗头 10小明在地面上站立与行走时,比较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A小明行走时单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较小 B小明站立时双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压强也较大 C与行走时比较,小明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较小 D不论小明站立还是行走,他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压强也不变 七、拓展提高 1如图所示,A为边长0.1m的正方体,重5N,B为粗糙水平面,F为竖直作用在A上的力,大小为6N,则图甲中B所受压力为_牛,受到的压强是_Pa,图乙中B所受压力为_牛,受到的压强为_Pa。 2质量为76Kg的滑雪运动员,其脚下每块滑雪板的长度为2m,宽度为0.1m,重为12N,求运动员站立时,水平雪面上受到的压强。 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