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有毒物质.docx
远离有毒物质物质的量班级:高一()班姓名:学号:成果:高一化学教学案一体化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问题导读】(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登记发觉的问题,打算参加“合作探讨”)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2.微粒数、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如何?【主干学问】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之一,它表示肯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其符号为,单位是。(2)摩尔基准的确定:摩尔是的单位,我们把含有个微粒的集合体计量为1mol其符号(3)摩尔的运用范围(4)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表示,通常运用近似值来计算(5)物质的量()、物质所含的微粒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课堂练习1】(1)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2)1mol氧气含有个氧分子(3)1mol硫酸含有个硫酸分子(4)1mol氢气含有个氢原子(5)1molSO42-可表示为NASO42-,所含电荷数为NA、个。【课堂练习2】说出下列符号的含义(1)2H(2)2molH(3)2molH(4)2molH2【课堂练习3】(1)301×1023个氢原子,合多少摩尔?则其氢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2)5mol的氧气中有多少个氧分子?(3)N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课堂练习4】(1)05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2)2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3)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的水分子中有个电子(4)1mol硫酸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它们的物质的量是【精彩例题】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C.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D.科学上规定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为1mol【达标提高】(一看就懂,一做就会)一、选择题1摩尔是()A物质的数量单位B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C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D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B0.012kgC-12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C在运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3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0.012kgC-12中所含的原子数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mol1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近似值为6.02×1023mol140.5molNa2SO4中所含的Na+离子数为()A3.01×1023B6.02×1023C0.5D15.下列数量的各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A.1molHClB.3.01x1023个碘分子C.12g12CD.0.5molCH46.下列物质中,与0.3moLH2O含相同氢原子数的物质是()A、0.3moLHNO3B、3.612×1023个HNO3分子C、0.1moLH3PO4D、0.2moLCH47.1molNa转变为Na+时失去的电子数为()A、3.01×1023B、6.02×1023C、1.204×1023D、6.02×10238.某盐的混合物中含有0.2molNa+、0.4molMg2+、0.4molCl-,则SO42-为()A、0.1molB、0.3molC、0.5molD、0.15mol9.在肯定质量的碳酸钠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1B、1:3C、3:1D、2:310.下列哪种物质所含原子数与0.2molH3PO4所含原子数相等()A.0.4molH2O2B.0.2molH2SO4C.0.8molHClD.0.3molHNO311.amolH2SO4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A.a/4bmol1B.b/4amol1C.a/bmol1D.b/amol112.相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相比较,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它们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它们所含的C原子数目之比为1:1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A.B.C.D.(跳起来,摘下丰收果)13.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是相对的,在肯定条件下它们也可和某些物质(如F2等)发生化学反应。若将1.5molXe和7.5molF2加入肯定体积的容器中,于400和2633Kpa压强下加热数小时,然后快速冷却至25,容器内除得到一种无色晶体外,还余下4.5molF2,则所得无色晶体产物中,氙与氟的原子个数比为多少?物质及其改变 教案课题: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改变专题复习授课班级课时教 学 目 的学问与技能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问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学问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欢乐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学问结构与板书设计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改变专题复习一、本章学问结构梳理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化学改变二、本章典型题剖析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上升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2、价态律:(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留意: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肯定氧化性最强,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3、强弱律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学问结构梳理讲分类是学习和探讨化学物质及其改变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肯定的标准,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改变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板书1、物质的分类投影(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 纯净物单质金属:Na、Mg、Al非金属:S、N2、O2 化合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两性氧化物:Al2O3不成盐氧化物:CO、NO 酸按酸根分含氧酸:HNO3、H2SO4无氧酸:HCl按电离出的H数分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O4 碱按强弱分强碱:NaOH、Ba(OH)2弱碱:NH3H2O、Fe(OH)3按电离出OH数分一元碱:NaOH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盐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混合物板书2、物质的化学改变 化学反应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依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基本概念相互关系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非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 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与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有离子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与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意义:不仅表示肯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全部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板书二、本章典型题剖析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2HH2OCO2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2、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C.Cu(OH)2和稀H2SO4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3、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A.Na、Ag、CO32、ClB.K、Ba2、SO42、ClC.Na、K、CO32、ClD.Na、K、Cl、SO424、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Mg2、Ca2、HCO3、CIB.Na、CO32、Cl、SO42C.K、Fe2、SO42、BrD.Fe2、Ca2、Cl、NO35、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A.2Na2H2O2NaOHH2B.2Na2O22H2O4NaOHO2C.3NO2H2O2HNO3NOD.2Cl22H2O4HClO26、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1B.38C.23D.83板书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上升总值。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1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2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上升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投影例1、RO3n-+6I+6H=R-+3I2+3H2O中,(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n的数值为_(2)RO3n-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点击试题24mL浓度为0.05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Cr元素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_讲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当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重要的应用是推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的有无。另外,价态也具有改变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简单;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要的应用是分析推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板书2、价态律:(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留意: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肯定氧化性最强,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投影例2、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A、1:6B、6:1C、1:5D、5:1板书3、强弱律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投影例3、依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推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依次()A、Br、Fe2、IB、I、Fe2、BrC、Br、I、Fe2D、Fe2、I、Br点击试题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实力为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A、2NaWZ22NaZW2B、2NaXZ22NaZX2C、2NaYW22NaWY2D、2NaZX22NaXZ2投影主干学问,让学生回忆细微环节学问。 教学回顾: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导学案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导读单1学问与实力目标: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驾驭化学元素、矿物、和岩石的关系。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培育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实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3情态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岩石的成因分类及三大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2)存在形式:气态:如液态固态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3)分类:通常分为和非金属两大类。2.岩石成因(1)岩浆岩(火成岩)分为侵入岩如。如流纹岩、玄武岩。(2)沉积岩:特征:具有含有常见如:砾岩、石灰岩等。(3)如片麻岩、大理岩等。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和其下的之间存在大规模的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3)重要意义:和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2.岩石的转化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l)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B,C,D。(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转换关系是难点内容。要突破这个问题要通过图来解决;如右图可看出三类岩石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被侵蚀、搬运、积累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地壳物质的循环。三大岩石之间是否可以干脆相互转化? 一、选择题1大理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下列中的()A石英B长石C方解石D云母2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A石灰岩B长石C大理岩D砾岩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A氧和铝B铝和硅C铁和镁D氧和硅4下列岩石,可能含有化石的是()A侵入岩B沉积岩C喷出岩D变质岩5下列哪一种不是矿物()A食盐B黄铜矿C方解石D石英岩6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岩石化学元素矿床矿物矿产地壳ABCD7读图13,回答下列问题。(9分)(1)在右图中的方框中填入岩浆、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2)在图中箭头线处填写下列内容,以表示箭头线所代表的含义。(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过程。B推动地层以下部分的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其衰变过程会放出热能并转化为地壳物质运动的机械能C岩浆是一切岩石的起点、也是一切岩石的终点D造成岩石分化、侵蚀和搬运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内能 1.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本章规划 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支配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改变的缘由、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相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奇妙。?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很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很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加教学效果。? 课时支配:?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 其次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分。?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驾驭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地壳的物质循环是本课的另一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来突破,学生通过对标本、视频等的视察、探讨,获得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依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简洁的示意图,以此加深对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理解。? 学习本节内容应始终贯穿物质运动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例如,在讲解并描述地质循环对地貌的影响时,应引导学生从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和物质运动改变来相识地表形态的改变。还应充分联系实际,并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突破教学难点,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视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 附件1下载 附件2下载 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