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作文指导教案(8页).doc
-环境描写作文指导教案-第 7 页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 二、渲染气氛。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例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当来自孙少平的目光,似乎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因此,这司空见惯的夜晚和泥土、青草的味道竟然也这么美好。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例如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一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反映(暗示)社会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 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4、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训练:阅读下面自然环境的描写例文,分析其作用。 1、鲁迅的药 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渲染故事气氛) 2、鲁迅的药 结尾: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作用: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渲染故事气氛) 3、十里长街送总理: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作用: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渲染故事气氛) 4、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啊!妈妈,天晴啦!” 作用:黄淑英此刻正走向刑场,眼前是一个粉妆的世界黎明前的雪野。她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这个景物描写烘托了黄淑英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无比坚定,所以她看到寥落的晨星,就惊喜地呼告;“啊!妈妈,天晴啦!”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烘托人物形象)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自到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但见: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这“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推动情节发展) 6、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作用: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在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暗示社会环境) 7、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 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 作用: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暗示社会环境) 8、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深化作品主题) 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事例分析概括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掌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解题思路及规范化答题方法。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事例赏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小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掌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学生赏析小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典型的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渲染氛围、展示时代背景及深化主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并能够提高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事例分析 (课件展示事例,学生试分析,教师点拨,生归纳总结) 1、 渲染情感气氛 鲁迅的故乡开篇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 气.”深冬、阴晦、呜呜、苍黄、萧条的自然环境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不堪一击。小说一开始就借用昏暗、压抑的色调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犹如祝福中,鲁迅为祥林嫂的死设置了这样一段环境描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很好的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营造了浓重的情感气氛。 2、 烘托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这样描写潇湘馆“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 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梨花、芭蕉、清泉彰显潇湘馆的雅致和幽静,而翠竹,更象征了一种不屈不挠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力透着活力,曹雪芹就是这样将潇湘馆和林黛玉融为一体,谁也不可能为潇湘馆找到了合适的主人了,潇湘馆设置合于黛玉脱俗的精神世界,映衬着黛玉孤高的性情,人物与景物相得益彰。又如小说木笛这样描写道:“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作者借用雪晶莹剔透有的特点,凸显了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而进一步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 又如小说招牌菜里的描写:“这老板娘穿着虽朴素,却耐看得紧,心里便也会暗暗颤一颤,抖一抖。同样的,颤了抖了,心也就静了。那水兰耐看的眉眼里透着一份端庄,可是观音模样。客人转头看看窗台,那水仙或者滴水观音正挺着水清的叶子,吐着幽幽的清香呢。”寥寥几笔的景物点缀,烘托出酒店老板娘水兰朴素端庄美丽的人物形象,为下文表现水蓝的高尚品质作下了铺垫。 3、 推动情节发展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对情节的发展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又如凯特·肖班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听闻丈夫的死讯后放声大哭,悲痛欲绝,但是当她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时情绪发生了转变,她感到全身的温暖、松快,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然巧妙的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对小说主题的揭示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4、 暗示作品主体 如祝福的文末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主题。又如江慧妍的夕阳爱情以自然环境描写结尾“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盘缠的葡萄藤象征父母间无法割断的感情,金黄灿烂的麦穗隐喻父母在晚年收获爱情,以景物描写收束全文深化主旨,表达了,“我”对父母晚年相依相伴的欣慰之情。 三、方法感悟 1 解题步骤 (1)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2)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2 环境描写题的答题模式: (1) 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2) 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当堂训练 阅读“导学教程”P174175小说一个诗人的生命,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五课堂小结 阅卷专家点拨 1“环境描写”题是小说考查的常见题型,它有三考:一考特点,二考手法,三考作用。分析作用是重点。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其次看它属哪类描写(一般景物描写),最后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再联系人物、情节、主体做全面的的解说。 2做此类题常见的失误在于许多考生除不能辨清描写手法或不清楚其具体作用外,更多的是在要分析的内容与具体文本的有机融合上折戟沉沙,只是干瘪地、机械地背写上景物描写的概括作用,脱离身体的文本分析结果成了油与水的关系。 如景物的渲染气氛作用,只写出渲染作用,而不知与具体文段联系写出“它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很多,作答时易遗漏要点。上述情况都需要在训练时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