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捕蛇者说》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docx
-
资源ID:35443337
资源大小:16.4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捕蛇者说》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docx
2022年捕蛇者说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驾驭本文的词语;4相识柳宗元怜悯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二、难点、重点分析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依次来写的?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依次来写的。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急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跑焉”,这一冲突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验,解剖了这一惊奇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到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终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剧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示意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状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遇熬煎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通过详细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状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改变、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老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详细分析。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以啮人,无御之者。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挡它的。若毒之乎?“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一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俗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温。”(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饥渴而顿路。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顿”,说文:“下首也。”段玉我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踏(b6)”,说文:“僵也。”又,“走”部:“道,僵也。”“踏”、“渲”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躇”也是向前倒覆。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不同于今日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日词义相同。说明词义经常须要踉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吾恂恂而起。“恂”,说文:“信念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念。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念。译文:我满怀信念地起身。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人”。“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调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剧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信:“准也。”“赋”,税;“敛”,征收。“毒”,一说明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说明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照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子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说文介“?”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放”。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峻的呢?苛政猛于虎也。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许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活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许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三、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理想,有志向。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实行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主动参与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加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终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