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册 《诗经》两首·涉江·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docx
-
资源ID:35445295
资源大小:13.8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上册 《诗经》两首·涉江·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docx
2022年上册 诗经两首·涉江·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教案示例之二涉江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志向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行和宏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学习运用想象、比方、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教学设想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调。教学时数 2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特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记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颂到个人创作的时代起先。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二、朗读课文。(一)一读。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二)二读。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1 结全诗划分部分。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3 探讨。学生集体订正读错的地方。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精确。(三)三读。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索:“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2 学生探讨。明确: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行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其次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许多,这些“兮”可以依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加,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哀思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假如去掉这个“兮”字,确定是逊色很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老师范读第1段。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四)四读。要求:驾驭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留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依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2 老师订正。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如:乘鄂渚而反顾兮。应当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5 老师订正。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其次教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一)检查作业。1 补充说明: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完全的意思。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迷不知吾所如:往。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实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溷浊:形同混浊。忠不必用兮:被。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老师进行指导。(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接着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二、朗读课文。(一)一读。要求: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1 老师范读第4段,学生留意以下问题。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 学生探讨。明确: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依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略微安静了一点,正用视察的眼光谛视着四周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儃佪”、“迷不知”、“如”。因为“儃佪”这个词儿很好地刻画出诗人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