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美术备课.docx
情 况 分 析一、课标对本年级要求知识和能力:通过欣赏和各类美术作品形与色,能用简单话语大胆表达自己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根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能力,开展学生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活动方式丰富学生视觉、触觉和审美经历;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根本美术素养。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三、学生根本情况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班共有学生 56 人,大局部学生对美术学习积极性比拟高,能从已有知识和经历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开展. 根底知识掌握结实,具备了一定学习数学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根底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催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学习动机,进入最正确学习动态。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知识和经历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开展,根底知识掌握结实,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握结实,具备了一定学习美术能力。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在美术活动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四、教学措施1创设愉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提倡学法多样性,关注学生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根底知识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根底知识。教学进度周 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教 时1聚聚散散 22小圆点魅力 黑与白2 3主体与背景24冰川与晚霞 25画嗅觉26卡通画2 7双胞胎28藏书票29我和我小伙伴210那一刻我211愉快春游212哪些是一样213千变万化帽子214飘来飘去小岛215电脑美术216会游玩具217光魅力218珍爱国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219课题聚聚散散总第 1 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喷与本课第1 课时点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感觉,培养学课型:预习展示课生动手动脑能力。重点体会聚和散感觉教具:水粉颜料、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 展示 反应方法指导与拓展评价一、欣赏导入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内容及自己感受。2、教师介绍吴冠中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点位置及产生肌理效果。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体会大师作品中韵律: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在大师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春天,你能比拟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不同感受吗? “纤细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垂柳传递了生命信息。宣纸上彩墨三、交流展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教师绘画特点,体会其中精华。板书:点线结合在大师笔下“点就是跳跃音符,线就是舞动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无限眷恋。“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作品进展比照。三、游戏体验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2、师生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制作方法。四、交流体验教学反思课题聚聚散散总第 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吴冠中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本课第2 课时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理解,培养学生课型:预习展示课欣赏能力。重点体会聚和散感觉教具:彩色纸、剪刀、胶水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 展示 反应方法指导与拓展评价一、师生交流: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喷与点方法,强调水分掌握。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喷与点,体验聚和散感觉。3、师生对学生尝试练习进展评价。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效果。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五、拓展 :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聚和散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展制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