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docx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五脏六腑wu zang liu fu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 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文名五脏六腑外文名the vital organs of the human body出处吕氏春秋达郁含义内脏器官的统称成语解释【成语】:五脏六腑【拼音】:wu zang liu fu【解释】: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成语典故【出处】: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 胆汁而实现的。(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 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 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 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 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 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 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上焦不治,那么水犯高源;中焦不治,那么水留中 皖;下焦不治,那么水乱二便。三焦气治,那么脉络通而水道利(类 经,脏象类)。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 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那么三焦气治,水道 通利,气顺那么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 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 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6)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 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 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那么精气 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 能有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 阴缺乏论)02.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 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 肝血缺乏,阳气升腾太过,而且还可以导致出血。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局部的血液量是相对恒 定的。但是,人体各局部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 量。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局部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 应地增加,于是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 的需要。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局部的活动量 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局部血液便归藏于肝。所 谓人动那么血运于诸经,人静那么血归于肝脏"。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 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肝的生理特性: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 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 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2、肝为刚脏。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肝与春气相通应。肝外应两胁。“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五脏之肾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1 .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精的 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 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生殖繁衍:肾精是胚 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c肾精的生成、贮藏和 排泄,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发育及其生殖能 力,均有赖于肾。总之,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 有赖于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故有肾 主生殖之说。根据这一理论,固肾保精便成为治疗性与生殖机能异 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人类 生命的自然规律。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 机体生存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血即精 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 全书,血证),“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读 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所以,在临床上 治疗血虚常用补益精髓之法。抵御外邪侵袭:肾精具有抵御外邪 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 起(冯氏锦囊秘录)。精充那么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力强, 邪不易侵。反之,精亏那么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力弱,邪侵而病。 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冬不藏 精,春必病温,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2 .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 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 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3 .肾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 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 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日肾纳气,其息深深(医碉气)0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 乃和"(类证治裁卷之二)。肾的生理特性:肾主闭藏:封藏,亦日闭藏,固密储藏,封固闭 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肾的重要 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 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人之生身源 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 精充那么化源足。肾与形、窍、志等的关系: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与冬气相通应。肾外应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六腑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 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 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 降通畅为顺。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 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 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 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 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 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月旦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 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1 .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 "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假设肝气郁 结,胆汁排泄不利,那么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 振、或大便失调;假设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那么见口苦、呕吐黄绿 苦水;假设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那么见黄疸;胆汁 排泄不畅,日久那么导致砂石淤积。2 .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 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 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 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 常见胆气缺乏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胃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 门,胃分为上、中、下三局部,即上皖、中皖、下院,因此胃又称胃 月完。胃的主要功能为: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 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 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 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 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 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 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 胃气。如假设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那么胃皖胀痛、纳呆厌食、暧 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那么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那么胃气 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那么生,无胃气那么死之说。2.主通 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 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 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 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 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脱腹胀满疼痛,或暧 气、呃逆、大便秘结,甚那么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 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1.主 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 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 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 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假设小肠受盛、 化物的功能失调,那么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滤。2.泌别清浊, 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大肠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 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传 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 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 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 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那么可导致排 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那么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假设大肠实热,那么肠液干枯而便秘;假设大肠虚寒,那么水谷杂下,肠鸣泄 泻。膀胱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 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尿液为津 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 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 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那么小 便不利,或为瘾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二隹 八、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 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 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脐以下 为下焦,包括大小肠,膀胱,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1 .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 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 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 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 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2 .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 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 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假设三焦水道不利,那么肺、 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3 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仓)1之官,五味出焉;受盛 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五行相生论 五脏之间关系五行相生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 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 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 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 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 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 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 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 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说明的。脏与脏的关系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 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 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 身。2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 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缺乏,那么可导致血不 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 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3 .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 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 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假设脾气虚弱, 可导致血不循经。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 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 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假设肾阴缺乏,不能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 生成,可导致肝血缺乏,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 恶抑郁,假设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 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假设肝气上逆,肺失肃降, 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 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缺乏,可导致 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假设肾阴缺乏,肝 失滋养,可引起肝阴缺乏,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 耳鸣、震圄页、麻木、抽搐等。8 .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 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那么肺 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 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 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那么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 痰之源,这些都是表达脾与肺的关系。9 .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缺乏, 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那么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 假设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缺乏,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10 .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 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 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 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 升降的功能。11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 相对平衡,称为"心肾相交;如果肾阴缺乏,心火过盛,失去协调, 称为 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病症。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 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 门火衰)可以导致心m的缺乏;心阳缺乏,也可以影响肾阳的缺乏。12 .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 要器官。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 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缺乏,损耗过度,以致血.亏 肝虚,血不养筋,那么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挛、抽搐等病症,这说明 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13 .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 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 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假设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 不循经等疾病。14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影响 血的生成,那么肝血缺乏,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15 .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 脾的远化是密切相关,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 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病症。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 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病症,病变虽在 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 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表达脾与肺的关系。16 .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缺乏 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 腹水等肾虚病症,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17 .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 怒等病症,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18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 如肾阴缺乏,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缺乏,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 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 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19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 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 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 留而发生水肿。20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持人身 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腑与腑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 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脏与腑的关系L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那么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21 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 源于肝,假设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 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 口苦、眩晕等。22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 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 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 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那么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 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假设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六腑。词语辨析【举例造句】:牛先生乍到这里,实际情况还不清楚。住久了, 五脏六腑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个卷第二十八 章囚【拼音代码】:wzlf【近义词】:骨子里面、五藏六府【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中医学论概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 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 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 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 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 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 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 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 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 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 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 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 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 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 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 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 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23 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假设肺气肃降,那么大肠气机得 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假设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那么肺气 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 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 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 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24 肾与膀胱: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 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 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 缺乏,可影响膀胱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胱湿热,又可 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25 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 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澹,表示病在气分。如果 未能制止其开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 出现昏迷、谑语等症。实践意义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 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 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 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脾胃是生命根本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 成的一个整体。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的学说。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 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 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 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 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 用。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 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 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 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 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 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 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 织与孔窍。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 的比拟粗略。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 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 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 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 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祖 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 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 出贡献。阴:三焦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在病 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 变化上反映出来。掌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讲义上册辽宁中医学院编223页1972年10月第1版14090-8脏腑与形体组织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 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 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响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 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 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 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 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 等。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中医认为"脾"、"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 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局部。它们以 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 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 "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那么健,胃宜降那么和。脾喜 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 如果脾气不升,那么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 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那么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 腹泻等症。肾与脾胃之关系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 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如果肾阳缺乏,不能温煦脾阳,那么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 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那么会导致肾阳虚,脾 肾阳虚那么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伴有腹中冷痛,四 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 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 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是气行那么血行,血 行那么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假设肝有病变,疏泄不 利,气机不调,那么影响气、血、水的运行;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 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月鼓胀、腹水等病症。脾的调节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 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 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 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 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 假设脾虚失运,那么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肺的调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 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媵、皮毛; 而其中之浊者,那么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 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 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病,那么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 小便不利等。三焦的调节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 谢的重要脏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因此,三焦有病, 往往影响水液代谢。从临床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 水肿等症。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但可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小肠的调节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吸收水 谷精微;(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在 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局部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 肠主液。假设小肠有病,清浊不分,并走大肠,那么可见腹泻、小便短 少等症。中医的脏腑观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 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气机调畅,气 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 异常,那么可以出现气机受阻,或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 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 功能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亦有助 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能正常地疏泄,那么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 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那么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故 古人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互为表里。胆储存胆汁,是肝的精 气所化生,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能够正常进 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 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胆汁 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可以出现胆汁外溢而导致黄疸。胃:又称胃皖,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称上皖,包括贲门; 胃的中部称中院,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皖,包括幽门。胃的 主要功能是储纳食物,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胃的迫降作用还包 括小肠将食物残渣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 摄血。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 化运动,主要依赖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功能健旺,水谷精微物 质的吸收就充分,身体就健壮,气血就旺盛,所以脾胃又称为后天之 本。另一点是运化水液,主要是指它把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 分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此 外,脾还有造血、摄血的功能,脾气旺盛,气血充足,血液能循正常 的轨道运行,反之气血衰败,血不能循经而出血、溢血、便血。参考资料1五脏六腑.汉辞网弓I用日期2014-11-15中医脏腑理论开窍于舌 其华在脸 表象:喜,红苦土(脾)消化系统滋补 开窍干口、唇 其华在肌肉 表象:思,黄甜/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表象:悲,白辛辣火(心)内分泌系统 清洁水(肾)1/,X/士金(肺)呼吸系统利汗木(肝),酸免疫系统收敛开窍干目 其华在爪,筋 表象:怒,青酸循环系统软化开窍于耳 其华在发,骨 表象:恐,黑咸行节候绪脏腑色味、b五季气情五、一八五五七木养风怒肝胆绿酸口肠 火夏热喜心小红苦工肠 金秋燥悲肺大白辣更士长湿忧脾好黄甜一 胱水冬冷恐肾膀X成-Er$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 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 火-温热、± -生化、 金-清洁、 水-寒凉、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 火-温热、± -生化、 金-清洁、 水-寒凉、生发、 升腾、 承载、 清肃、 滋润、柔和、条达舒畅明亮受纳收敛 向下运行叶,怒,木叶,怒,木A 士(,能,用)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那么害。比方怒那么伤肝。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再比方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 又能呆胃滞脾。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 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 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 在的正常现象。无生那么发育无由,无制那么亢而为害。两者都很重要, 不要觉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巨人症就是生长缺少克制的病例。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 成长;没有克,就不能保持事物开展变化的平衡与协调。五脏之间的关系(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 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 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那么津气下行 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 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 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 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 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局部特性,五行并 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局部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母病及子:母脏先病,然后累及子脏。(2 )子病及母:子脏先病,然后累及母脏。这种情况下一般病情 较重。(3 )相乘:即相克太过。可能是克者太旺,或者被克者太虚造成。 这种情况下病情容易严重。(4)相侮:即克制缺乏,反被其克。可能是被克者太旺,或者克 者太虚造成。五脏和季节的关系木对应春季,火对应夏季,土对应长夏,金对应秋季,水对应冬 季。在各个季节里,对应的脏负担较重,而所相生的脏得到补益。比 如春季易流行肝病,因为春季木生火,肝的负担重。同时由于木生火 (心),所以心情容易舒畅。五脏强弱和性格的关系在性格方面,五行生克假设不平衡,火多无制,急躁而欠涵养。水多 无制,聪颖而意志不坚,亦且好动。木多无制,刚愎自用。金多无制, 精干而敏锐。土多无制,慈厚而好静。当然即使这样,通过后天的自 我控制仍然可以到达性格平衡。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 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