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案例.docx
-
资源ID:35483819
资源大小:27.08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案例.docx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案例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案例1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 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案例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 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案例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吸铁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教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你们信吗? 教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教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呢? 教师:老师给你们一点点提示,我是借助图形发现这个方法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板书)。 【设计意图】从谈话导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 1.教师: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比如,1+3,我就先拿一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就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教师: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就发现了可以快速算得结果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 教师: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析。 先讨论1+3,再讨论1+3+5。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大家认为1+3=22,1+3+5=32。除了这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算式中加数的个数是几,和就等于几的平方。 教师:你们认同他的方法吗?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 学生1:1+3+5+7+9=52。 学生2:1+3+5+7+9+11=62。 教师:那我们从头来看一看。请看屏幕:1+3+5+7+9=(52)。 教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12,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1个是不够的,增加的个数要比前一个加数再多2(也就是3);想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3个是不够的,还要比3个再多2个(也就是5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加7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 教师:那看来只要是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 4.练习。 (1)1+3+5+7+9=( )2; 1+3+5+7+9+11+13=( )2; _=92。 教师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 (2)利用规律,算一算。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明计算结果和原因。 5.小结。 教师:我们同学都很细心,现在不但能很快算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稍加一点变化,你们也照样算得很快。现在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计算这些题的吧? 教师: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图形)。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解决会更容易。就像这个题一样,我们借助图形发现了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如何将数和形结合,体会数和形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形”可以展示“数”的特点,通过“形”使解决“数”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 三、练习巩固 1.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请你认真思考、观察,上边的图形和对应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四人小组交流。 教师:刚才有一个同学说,蓝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1个,红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2个。为什么蓝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1个,而红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2个呢?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图形,若要增加1个蓝色小正方形,其上方、下方就要各增加1个红色小正方形;依此类推,第三个图形在第二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蓝色小正方形,则红色小正方形就要增加几个? 教师:如果不让你看图,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和第10个图形各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呢?你能写出来吗?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教师请学生介绍,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师:观察发现,图形中左右两侧的红色小正方形个数固定不变(为6个),在中间部分,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以2就是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即使在蓝色小正方形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得很快,看来图形问题确实也蕴涵着数的规律。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清晰、容易多了。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1)教师:上方有图,下方有对应的数字,请你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学生:第2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第3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第4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4。 学生:是第几个图形,其中就有几行小圆。 教师:照这个规律往下画,你能画出来吗?图形下方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第5个、第6个、第7个图形下方的数,你能不能很快写出来? 教师请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教师请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教师:图形中的最后一行是第几行?含有几个小圆? 教师:现在如果老师不让你画图,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10个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呢?现在我们就不画图,算一算,第10个图形下方的那个数是多少?能算出来吗?动笔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介绍方法。 (2)教师介绍“三角形数”“正方形数”。 教师:同学们发现没有,55个小圆能排成什么图形?(三角形)而且这个三角形的每一行的小圆的个数分别是从1到10。 教师:回过头来看看。3、6、10、15、21呢?它们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把1、3、6、10、15、21、28这样的数称为“三角形数”。请同学们想一想,28后面的下一个三角形数是多少?(36) 教师:大家再看,一个图形,如果是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如果是9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16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拼成大正方形。像这样的数,我们称之为“正方形数”。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特点,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在练习中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交流中发现特点,解决问题。 四、回顾反思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与形”,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 “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怎样列式,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在图中什么地方,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案例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89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扇形统计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对它了解了多少? 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我国居民平均月膳食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它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你还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点击出现相关内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时用扇形统计图,有时用条形统计图,还有用到折线统计图的情况。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揭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类统计图特点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回忆,为接下来统计图的选择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1)组数据。 课件出示 (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让你用统计图表示这一组数据,你觉得可以用哪一种统计图? 学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竖轴表示什么?怎样确定竖轴上的数据每一格表示多少?(课件演示绘制过程) 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吗? 学生: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条形统计图,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把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整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可以把每年的树木总量表示出来;还可以通过条形的起伏看出大致的变化趋势。 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你觉得用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对来说,这里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1)组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特点来制作统计图,不局限于选择某一种统计图,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更为合适的统计图种类。 2.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2)(3)组数据。 我们还对绿荫小学的树木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统计,请看下方表格(课件出示统计表)。 请仔细阅读统计表信息,它们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比一比:你认为哪种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达统计表中的信息? 交流反馈 第(2)张表格: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课件演示)。 比较:都能表示出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但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种树木的数量和树木总量之间的关系。是的,当需要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第(3)张表格: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 各种树种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是不合适的。 因为缺乏相应的百分比数据,所以也无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3.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内容可以包括: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描述各种数据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统计图?其中哪些更有优势?用哪些统计统计图又是不合理的? 【设计意图】例题反映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图。第(2)张表格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第(3)表格只能用一种统计图,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能更适当、清晰反映数据,通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数据以及制作、选择、比较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统计图(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完成,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完成)。 引导比较:用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考考你: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 (1)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清晰地反映世界人口从19572014年的变化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2)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3)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的具体情况,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 3.教材第103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让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多样化选取和优化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对三种统计图产生整体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现在你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图了吗? 2.课外作业:教材第104页第8题。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后,自己去解决问题,领悟知识的内涵,放飞自己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我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从课前准备、引例到生活拓展,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只是在语言逻辑叙述上个别同学较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有意识训练。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案例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 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并计算的尝试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解决以下问题 (1)李明每天花多少小时做作业?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李明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合理吗?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3)拿出课前收集的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李明的有什么不同?想想怎么样安排时间才是合理的。 2.练习二十一第3题。 (1)看图读图,同桌互相说说能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在100 L空气中含有多少升氧气? (3)估计一下,教室内大约有多少升氧气?同时进行环保宣传。 3.练习二十一第2题(在教材基础上拓展改编)。 (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陈东家每月总计支出2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3)这是李丽家每月各种支出计划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从图上看,陈东家和李丽家每月的教育支出金额是一样多的,对吗? (5)如果李丽家每月总计支出3000元,现在你能比较他们两家的教育支出情况了吗?你还可以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你对它产生了哪些了解?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下节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素材的准备。 课后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让学生从例题中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