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12页).doc

    • 资源ID:35569193       资源大小:146.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12页).doc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第 11 页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作者:张升祥 文章来自网络 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种种特点。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点,在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少年时期,而中学后期则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2. 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他们也往往会控制住而不表现出来。这是闭锁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础。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初二、三以后的中学生,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中学生在闭锁性心理的同时还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这就为我们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生活在学生的中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学生尊敬师长,是理所当然的。但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势必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由于跟教师太亲近而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家长感到孩子难管的道理就在于此)。3. 掌握中学生的自尊心理中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则教师对其行为严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时甚至需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不伤其自尊心的原则。可以在一个没有其他教师和同学的环境中,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及他的错误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因为避免了让在别人尤其是同学面前感到难堪,他就会较容易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批评,并且暗地里还会感激老师的,这能为教师以后管理班级创造更好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刮脸前先涂肥皂”,即批评前先表扬。涂上肥皂刮胡子,自然干净,但最重要的还是舒服。如某个学生篮球打得很好,但学习成绩却很差。我们就可以先夸奖他在校篮球赛上的优秀表现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趁他自豪的时候,向他建议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发扬如此顽强的拼搏精神,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能赶上去的。值得我们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尊心更多地表现在要求别人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接受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切。4. 掌握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家庭的宠惯,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时他们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此类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打一打,揉一揉”(软硬兼施)的方法。对待学生,如果只是和风细雨,恐怕他会认为老师不过如此,很好对付:但如果一味疾风暴雨,又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两种做法,如果只用其一,长次下去,必定都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所以应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如对于某些学生的严重错误,我们就应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他们,并让他们做出书面检查。这样做,既能起到打击他们因娇生惯养而蓄积的嚣张气焰,也能起到了敲山镇虎的作用。但是,事后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去和这些同学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并且适当地安慰他们,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会疏远师生关系。5. 掌握中学生的摇摆性心理中学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但在他们心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人生观、还都是个谜。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却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热情,也重感情,但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他们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路径。总之,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个年龄段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因此,我们常会看到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的现象。今天,他们可能因为心血来潮学习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将学习抛到九霄云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时时为他们提醒,帮助他们在不断的摇摆中选择出一条正确的道路。6. 掌握中学生的模仿心理在教育与接受教育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教师的表现,教师的表现直接会对学生的做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表率;去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这种模仿心理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何为“垂范”?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教师就是学生的最好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并且要做好。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保持教室卫生,那我们自己就要注意,如果发现地面脏了,就要把它拖净,拖干;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无论多不显眼,也要弯捡起来。诸如此类事情,教师做的时候,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能起到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去总结,以寻求更好的教育措施,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有用之才7、逆反心理。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8、“骄娇心理”。来自家庭过分的爱,使一些独生子女感情麻木,不懂得珍惜爱,有的对家长的爱并不理解和领情,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好支使别人,多让对方为自己服务,而不关心他人。因为娇而脾气大,处不好同学之间关系,高傲自大,遇到挫折,就焦躁不安,甚至产生一种失落感。一旦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人际环境时,失去了原有的一向受宠的心理环境,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态。9、惟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10、厌学心理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1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生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中学生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中学生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1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中学生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中学生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13、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14、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15、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16、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中学生以上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一是家庭的影响。很多父母过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溺爱孩子,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心理品质的培养,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二是社会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象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当初二班主任时做过无记名调查,全班56个学生中利用上网看过淫秽制品的有26%,看过凶杀等制品的高达87%。三是学校的影响。主要是过于重视学习成绩,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一些教师教育方式单调,教育方法不当,如采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代替思想教育。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深处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易诱发种种心理问题。二、在这种心理状况下,学生的思想中势必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令人困惑、难于解决的当前中学生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1、信念和理想出现危机,生活和学习目标出现偏差。问及当前中学生的理想,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升学,而升学又是为了什么?答案仍然是一致的找个好工作。不用再问下去,其理想目标的性质是自私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头脑中淡化,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严重缺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模糊,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教育中遇到的最严峻的问题。2、道德自觉性的缺失。当前中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遵守的自觉性不高,仍然停留在被动遵守的层面上。例如随地吐痰、不遵守交规、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屡见不鲜。3、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利己主义思想抬头。不少学生赶时髦,理怪发,追求名牌,生日送礼、请吃、过洋节,其消费远远超过了成人,而助人为乐的思想少有自觉施行。4、部分学生在心理等方面出现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突出,学习紧张,效率差;心理压力大,自我满意度不高,自卑心理严重;和他人交流不畅,缺乏交流方法,防备心理严重;性格暴躁甚至性格扭曲,甚至有学生生活在虚幻当中,逃避现实生活。5、厌学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课程表:中学生课程表/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快乐单身汉。一家市级医院儿科主任在对43例中小学生服安定片事件分析后发现:考试成绩不好,怕父母打骂的占34.88%,受到教师、家长批评的占23.66%,父母不和、离婚的占25.38%,早恋失败或被人发现的占6.98%。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厌学情绪已成为最大心理问题。厌学症表现在当家长让他们上学的时候,他们就感到极度的恐惧和害怕,通常表现为腹痛、头痛、呕吐、腹泻等躯体性症状,并伴随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症状。厌学常见于差生身上。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被教师瞧不起,经常挨训,在同伴中也没有地位,是受排挤、遭冷落的角色。在家里也遭父母的训斥、唠叨,常常对学校、对教师、对同学产生敌对情绪,产生厌学心理。厌学的另一类型表现在优等生身上。他们学习成绩很好,经常得到表扬和鼓励,上进心很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目标没有达到,心理压力太大时,也易产生厌学情绪。厌学是应试体制下的产物,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摧残。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6、应试焦虑症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防御和逃避作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它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坐立不安、头疼脑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处于僵滞状态等。考试经常焦虑者能使学生患有某些身心障碍,如:胃病、头疼、神经衰弱等。严重考试焦虑容易使学生形成胆怯,迟钝的不良个性。处在高度焦虑的状态下,往往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智力活动低下等症状,从而使考试成绩明显下降。7、早恋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早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将过多的心思浪费在相思和交往中,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如果有过早的性接触,还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摧残他们的身心健康。现在已有一些关于北京、上海在校中学生怀孕生子的报道,这使青春期学生早恋的问题已提到亟待解决的日程上来。8、社交恐惧症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要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为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惧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学习造成极大妨碍。社交恐惧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它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在心理上遭受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安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复发,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得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可能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的矫治方法为:9、行为习惯差。在我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行为习惯差,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课堂表现来看,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有的班级学生充耳不闻,任课教师都进入教室了,学生仍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并且连课本都没有准备好。课堂上老师讲课也不听,尽管不会捣乱,但也不作任何反应。这种个别现象蔓延下去,使整个班级的风气很懒散。三、中学生教育的对策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还可进行心理健康实际训练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二是利用校心理教研室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活动。从我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两年多来实践看,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设立咨询信箱。我校心教室咨询信箱每学期都会收到30多封咨询信件,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家访,通过询问、调查和座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同时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2、积极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条件一是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 二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要我学成我要学,减轻厌学心理。三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增强了同学间竞争,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四是家长应重视孩子耐挫力的培养。不要让孩子高消费,重视勤俭美德教育,养成劳动习惯,多做家务,遇到困难孩子自己能解决的自己去克服,不要全包全揽。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独生子女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他们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4、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心态。要求过高:在目前的很多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要求仍然存在。而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当小孩的学习出现问题,不要去打,骂,那是种无能的行为,也只能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家长要帮助小孩,看看他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轻声细语的和他商量,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要让孩子的生活被学习给占满了,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家长对孩子管的少,但是对孩子的要求又不放松,必然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误差,使学生自我放纵,自然学习跟不上。严重的家庭问题:实践证明,和睦家庭里的孩子能获得更健康愉快的身心发展。而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里,孩子会心事重重,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习发生兴趣。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一课。家长要尽量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5、教师自我反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学生不爱学习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师需要反思。教师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更要反思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是否真正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效率。通常在实践操作中,我对待这一问题的做法,就是利用小故事。语文课堂上,小故事的作用不容小觑。所谓文史不分家,在语文学科的广阔天地里,收藏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在每堂课上,我尽量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对故事的憧憬中,走入课文的学习。6、激励机制,让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尽管不爱学习,但是在他身上总归有一些优点值得我们称道。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找出学生身上潜藏的优点与潜能,以一些著名人物的小故事鼓励他,引导他对学习的态度发生变化。当不爱学习的同学在班级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时候,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并给予奖励。让他在班上获得信心。同时,激励机制的存在,也会让学生之间产生攀比心理,在竞争中,让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7、面对行为差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下措施:1)、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艰苦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高度重视。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周密计划,是落实这项作的重要前提。实施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日常守则之外,还提出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比如,这个月要求学生做什么,下个月要求学生做什么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让他们做有目标、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每一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将一周中无迟到早退现象,遵守纪律好和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班级进行表彰。在这种严格监督考核之下,学生大多能养成勤学、守纪的好习惯。2)、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形成的。这就靠我们平日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学生操行评比制度就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遵守的。我们每周对班级制度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周一早上指出,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不足,逐步从细微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地卫生行为习惯,一开始同学都没有意识,班级中有时桌凳摆放不整齐,教室里有垃圾废纸,周围环境中地废物,我们组织教室每天及时检查,发现后责令打扫干净并和班级文明分,通过这种办法,一个阶段后,同学们养成了一个到效后先看看桌椅摆放整齐了没有,地面是否干净,不乱仍杂物,看到杂物还能主动捡起来,慢慢好的卫生习惯就养成了。3)、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针对这一点,我们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行为中,那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与自己对照,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认识到危害性而及时矫正,改正不足。4)、家庭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日渐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依赖,但是又相对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而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这些心理变化,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做,使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限制,到学校也不打扫卫生,对班级事务不闻,桌上乱七八糟。这种情况,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团委组织的一些活动,如纪念日为贫困生献爱心等活动,让他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让他们明白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注意加强修养,才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8、预防和减轻学生的应试焦虑症,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学校气氛,变面发展教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能动地发展。2).调整期待水平,不要对应试者造成过高的心理压力。教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考试和学生成长的关系,认识到过于关注成绩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身心伤害。在考前应给学生更多的精神鼓励、生活条件上的改善,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使学生产生过度的心理压力。3).加强考前辅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通过正确复习方法、记忆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避免产生焦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如教会学生怎样审题、怎样解题、如何做题效率更高等技能,这都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4).进行辅助行为指导。通过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教育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放松的方法,并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最佳水平。9、针对学生早恋问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青春期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在青春期来临之前,就通过生理、心理课程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卫生健康等),打破他们心理上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心理准备,为自己的成熟骄傲、自豪。2).教育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性。通过科学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过程中,不论是身体的发育还是社会承受能力来说,都难以承受爱的重担。应该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导,而不能居高临下地威压,那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纯真的友谊向初恋的方向发展。3).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关系。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同伴的沟通与交流,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孤僻、内向,一遇异性的关心,极易产生早恋行为。为此,在男女同学中应该提倡广泛的交往,只有积累了在正常气氛中交往的经验,才有可能使青少年通过比较,进行鉴别,逐步掌握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从而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另外,异性交往能够丰富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在集体中的个人交往的范围越广泛,和周围生活的联系越多样,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个性发展也越全面。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建立起一个较大范围的正常的同学友谊关系。4).针对早恋现象应以引导教育为主。针对学生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形成的早恋现象,教师往往加以训斥,甚至用道德品质败坏来评价学生;家长则训斥、打骂学生,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更快地把两个人推到一起。因此,针对这些学生应以疏导为主,讲明利害,鼓励他们以学习为主,暂时封闭自己的感情。有一位来自基层老师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当学生告诉她自己对一位同学产生好感时,她告诉学生,产生这种心理是正常的,能告诉老师自己的感情活动,老师一定为你们保密,同时告诫这位学生,你们还年轻,对爱情、对责任还没有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请你们暂时封存自己的感情,等成人之后,如果还深爱对方,老师做大媒,成全你们。结果,这位同学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早恋是一朵早开的花,是少男少女成长历程中的一断插曲,作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如临大敌,而应该通过耐心疏导来加强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分数唯一转变为全10、消除学生社交恐惧心里的对策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青少年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着我。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考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加自信。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大多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步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3).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薄,有时还可消失。4).漫灌疗法。即让社交恐惧症患者反复接触引起恐惧的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5).掌握知识。尽管人们都懂得开展社交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益处的。6).系统脱敏疗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加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反应并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其失常行为的目的。引导青少年患者先与家人接触,再与亲朋好友接触,然后再与一般熟人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一步步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中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还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心理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因此,作为老师和家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要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一步的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表扬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时的给他点出错误,提出新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五、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经过一年来班主任工作实践以及向各位老教师的学习,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教育说服法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等。二、情感陶冶法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三、实践锻炼法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12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