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5页).doc

    • 资源ID:35570635       资源大小:181.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5页).doc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第 13 页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现代广义的文献的概念是: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做文献。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此说至今仍有影响。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 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1905年提出, 随后流传于世。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强调文献是情报的主体,其传递与使用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载体。2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定义: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关系:历史科学通常指科学的历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伟大革命,从而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一,历史研究必须以文献史料为根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研究历史问题,只能根据前人的文献记录以及历史上残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史料,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无法进行。二,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历史科学要从整体上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景象,又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文献学只是提供史料,复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实施,却不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史料基础,为历史研究服务,因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辅助学科。三,历史科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历史学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也加强了历史文献的科学性。3、历史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4、“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周易正义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5、“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者是谁?? 史记 ( 汉·司马迁 ) ? 汉书 ( 汉·班固 )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 ( 晋·陈寿 )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 梁书 ( 唐·姚思廉 )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魏征等 ) ? 南史 ( 唐·李延寿 ) ? 北史 ( 唐·李延寿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 宋史 ( 元·脱脱等 ) ? 辽史 ( 元·脱脱等 )? 金史 ( 元·脱脱等 ) ? 元史 ( 明·宋濂等 )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6、简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诗相传诗经是孔子编定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孔子删定了诗,孔子本人多次说过有关诗的名言,在论语中也出现引用诗的文句。书孔子曾整理过,礼是孔子教学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第一门课,孔子十分重视“礼”,并注重礼的作用和传授,乐孔子也整理过易为周代的占筮之书,孔子十分喜好易并认真研究,同时认真向学生讲授,是孔子赋予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了较为特殊的传注。春秋经孔子编定是世人所公认,成为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整理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但他因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创立了儒家学派。“六经”均不同程度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较完成的保存下来,因此,认为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7、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各有什么优缺点?纪传体 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优点: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从体裁的形式上看,分成本纪、世家、载记、书志、表、史论几个部分。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纪传体的优点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同时,因记述的范围比较广泛,便于通观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形势。这是编年体史书所不及的。缺点:它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全貌,“大纲要领,观者茫然” ,难以清晰地表达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各事件、各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纪事重复互见。刘知几说:“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给读者造成不便。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春秋、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优点:是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不足缺点:在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的联系8、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历史文献学成就。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并不断完善,成为如今整理文献的基本模式创造性的编撰了别录,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著作前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始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也有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刘向刘歆之后,“校勘学”“目录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具有规模,最后成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他们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9、试述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学术价值。发轫:西晋的荀勖在整理中经新簿时,对七略的著录和分类做了很大的改进,把六略改成四部,以适应和包容新出现的文化典籍,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部分类法,这一新的分类体例在很大程度上能适应当时文献的实际发展情况。他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但仅表示一种顺序,各部类内涵没有完全确定,只为一个粗略的轮廓而已。确定:东晋的李充编定国家藏书目录晋元帝四部书目时,重分四部,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该四部分类法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晋元帝四部书目算起,一直沿用1700年,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学术价值: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称为“九经”。唐代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以及地理书、目录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0、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在校雠略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 它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理,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谈谈你对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认识。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基本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内容上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段,也多直接取资于史记。但是汉书?艺文志以记载一个朝代为主,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例,又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文地理五行刑法四志,扩大了史书容纳史料的范围。汉书?艺文志包含了七略别录,但在原有基础上从篇章结构上做了调整、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对七略的文辞上有所斟酌和改动,所以艺文志无论在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汉书艺文志还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12、评述郑玄校注群经的原则与方法。一校勘方面:根据文以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凭借对文意得得理解订正原文是郑玄校书的主要方法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尊重原文,在校勘中,若发现原文缺误之处,他一般在注释中指出二注释方面:广征博引,最大限度地吸收前人的成果,保持了古人传注的继承性,又发展了传注学运用了音训的方法。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13、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有何创新?(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存佚情况应该看什么书?为什么?)著录: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体例上模仿汉书?艺文志写序录,但汉书?艺文志记的是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要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所以采取了新做法: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分类:魏徵等编纂隋志,在确定四部分类法的主导地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正式确定,其中,史部不仅有独立的部类,而且有了固定的部类名称,现存的四部分类目录,以隋书?经籍志为最早。应该看隋书?经籍志因为: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14. 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贡献主要有:对史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二体”,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他还对史注类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把经书作为史料看待,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籍,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崇尚真实,反对虚妄,重视考证辨伪,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15、北宋官修四大类书是什么?在内容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太平御览: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且注明出处,故此书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太平广记:是小说类书,所收内容,除正史外,还有野史、地理、文集、笔记、佛道典籍、传说、小说等,引用书目存佚各占一半,此书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社会风俗是最重要的书籍,并对史料的辑佚、校勘工作颇多参考价值。册府元龟:是史学类书,官修类书中此书篇幅最长,同时也是四库全书中最大的类书之一,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分类极为详细和完备,较好的体现了类书的特点,该书资料丰富集中,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极大方便。它还便于校勘和辑佚文苑英华:是文学类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16、清代校勘学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成就巨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卢文昭校勘的有经典释文新书春秋繁露等 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顾广圻周礼仪礼国语等,戴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水经注等,古籍包罗万象、不计其数。成绩最突出的是校先秦子书,纠正了许多谬误,使子书可读,真义显明。出现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不同的流派:一是以卢文昭、黄丕烈、顾广圻为代表,二是以戴震为首领,继之有王念之、王引之等。卢派重版本,推崇对校;戴派重义理,崇尚理校。清末名家辈出,如魏源、王先谦等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学经验,提出一系列的校勘学的理论观点:如卢派强调“崇古”要求尊重汉儒,注重版本依据,黄丕烈认为校书首先应广蓄书,且要择善而校。戴派反对对古本、善本的迷信,要求广泛收集以外的异文材料,分析、考证古籍,对古书的错误勇于改正。戴震主张校勘首先在识字,因此一个校勘学家必须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还要准备多方面材料,这种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校勘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清朝的校勘整理工作,是许多典籍恢复了原有面貌,为后人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方便。17、清代考史方面的三大著作以及各有什么特点?十七史商榷:详于校勘。以文字校勘、典制考释为主要内容,尤以文字的校勘为重点,内容庞杂、丰富,包括校勘文字、补正讹误、论及版本异例,考证舆地、职官、典制,考订史实,评论事事人物。廿二史考异:注重典章故实。是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而言的,内容涉及文字校勘、典制考释、名物训诂等诸多方面,校订了诸史传写和刊刻上的讹谬,审定了注释者的错误,也勘出各史原有的疏漏。廿二史札记:特别注重治乱兴衰之故。很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它通过考异、辨识、纠谬等形式,对史书记事进行了辨析和订正。还对历代正史史料价值的高下,编写方法的优劣,所运用的书法和历史编修的经验,都有一些有益的评论。18、评述王国维对历史文献学的成就。王国维治学严谨,规模宏大,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乾嘉诸儒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的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强调要把新出土的文献资料与古代典籍相互印证,因而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同时代学者无法企及的成就。 一在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方面:王国维在罗振玉成就的基础上突破了甲骨文字考释的范围,以甲骨卜辞为原始的文献史料,来探讨殷商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都运用了二重证据法,他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文缀和的先导者。二在汉晋木简的考释方面,他与罗振玉合作,将沙氏书中材料重新分别考释,成流沙坠简一书,这是我国学者研究汉晋木简的开山之作。三在敦煌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视敦煌文书在学术上的价值,依据唐写本考订唐初职官、瀚海军设立的时间及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根据唐写本,使韦庄的秦妇吟复传于世。20、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哪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何贡献?编纂了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贡献: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的编纂方法上总结并发展了历代目录学家的经验,真正建立了目录学的体系和规模,说明了编纂提要和分门别类的方针和原则,构成了目录学的完整体系。四库全书总目继承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四部之下又列类,类之中又有子目,因此成为典范。在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上,形成一种新的既能反映图书的版本、内容、文字、著者事迹,又特别结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提要形式,在编纂方法上建立了目录学的规模。四库全书总目在史料鉴别上也具有科学态度,其收书的数量是空前的,然而多而不杂。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继刘歆七略、唐隋书。经籍志、郑樵通志。艺文略之后的集大成巨著,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成为中国18世纪以前古书的一大汇集和总结,并以其科学的分类,严谨的体例,以及简明扼要、一览了然的具体的实用性,成为后人做学问的门径,在中国的目录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8历史文献学试题等内容。1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一、“文献”的概念早期含义:“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即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实际上是将文献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现代: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即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二、目录学(1)最初的分类法: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诗赋等)和官守外的(兵书、数术、方技等)(2)六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起源于刘向校书时的不同分工。西汉成帝时,广求天下图书,并集中于宫廷。又命刘向负责对书籍进行整理,其中刘向亲自负责校六艺、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刘向逝世后,其子刘歆继续组织校书工作,并撰成七略一书,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之法,将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东汉班固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而分类法没有变化。六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演进出了四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不同的分类法。(3)四分法:又称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始于西晋时期。西晋荀勖根据魏郑默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汲冢书等。东晋李充修晋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了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丙部调成乙部。至唐初修五代史志·经籍志即隋书·经籍志时,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官方层面完善确立了四部分类法。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其基本框架未能有所变动。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成标志着四分法发展到巅峰。四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终极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收录丛书等,也有人做出过改进,只是未能成为主流。(4) 新分类方法: 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这种方法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登录时,以百位代表部,十位代类,个位代目,以下隔以小数点,代表分项小科目。该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十进分类法,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这种方法以A-Z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1)汉书·艺文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汉书十志之一,汉代班固作。依据刘歆七略编辑而成且略作调整,将原书辑略分别编入各类之中。采用六分法,将图书分作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此下又细分为38小类。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各书无提要,其总序历叙上古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2)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原为五代史志之一,附于隋书之后,故名。唐代魏征编。采用四分法,将古今图书分作经、史、子、集四大部,第一次在史志目录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仅有简要记录。其总序历叙汉代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2(3)文渊阁书目(御制书、官修书列于经部之前;表明书的存佚情况:完全、阙、残缺)(4)明史·艺文志 稿本来源:尤侗、黄虞稷、倪灿均编辑过艺文志稿特点:只记载有明一代的著述(之前的目录记载的是一朝藏书)。性质上属于知见目录,参考了许多公私藏书目录。采用四部分类法,但在细目上有特点。如正史类收编年、纪事本末等体;名、墨、法、纵横等诸家如杂家类;总集类中收制举书。收书不足以体现有明一代全部藏书(5)千顷堂书目:记述有明一代著述的目录书,清代黄虞稷著。或为明史·艺文志蓝本,或为其副产品。 (6)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大型目录书,清代纪昀等编主要收录的是四库全书所收书及部分未收书,采用四部分类法,每部之前有大序,各类之前有小序,各书均有提要。(7)天禄琳琅书目及后编 特点:把盖在书中的藏书印原样编入(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及其被加盖的页数三、版本学 (1)装帧形制 卷轴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也称卷子装。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时期。基本上由卷、轴、褾、带、签等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琉璃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然后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然后用带子捆扎,以牙签标识。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以保护,插架存放。唐以前的书籍大多采用该形制装帧。由于阅读时需要镇尺,且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逐渐推出书籍装帧的主流。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使用面较为狭窄。关于其形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轴。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用一张纸粘连后的形态。由于静止时书页状似龙鳞,翻阅时纸页翻飞似旋风,故名。该装帧实际上是对卷轴装的改进,也是转向册页形式装帧的过渡形态,由于两面有字(除第一页外),因而便于阅读。今实物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补缺刊谬切韵。 经折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盛行于隋唐时期,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其基本形制为:将长幅纸卷按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纸板或木板做保护书的封面与封底。该形制是对卷轴装的改进,由于阅读时两面有字,因而较为方便。不过折页的接连出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蝴蝶装:简称蝶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页子向内对折,版心向内,然后将每一页背面的中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书页展开时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状似蝴蝶展翅,故名。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避免了损伤,贮存时书背朝上,书根朝外。但阅读时须连翻两页方可继续阅读,较为不便。蝴蝶装是印本最初装订成册时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包背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该形制是对蝴蝶装的改进,即把书页正折,版心向外,折好的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对齐,早期将书页黏在书背上,再裹书皮;后期则在右侧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书衣绕裹书背,故名。这种装帧形制克服了蝴蝶装读一页须翻两页的弊端,便于阅读。存放时为平放,树根朝外。但经久翻阅,书页易散落。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均采用此种装帧。 线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我国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书页正折,版心向外,在书页的右侧打眼后加纸捻草订。装订时则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最后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根据打孔的多少可分为四孔装、六孔装、八孔装等,保存时须与函套配合。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而且还便于重装。线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籍装帧基本定型。(2)单页书版式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区域称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的叫做天头,下边的叫做地角,左右都叫边。 版面的四周叫做版框,拼成版框的线叫做边栏,亦称栏线 ,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的叫左右栏。又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博古栏等。版面用直线划分为若干行,直线之间的部分称作界行。半页×行×字称作行格,亦称行款 。版面中心的界行称作版心,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版心向外,亦称书口。往往用花纹或直线分为三部分,花纹称作鱼尾 ,分叉的部分正当版面的中心,作为对折书页的中心线。版心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作象鼻,有黑、白、大(粗)、小(细)等区别。蝴蝶装中,版框左栏外上端刻有小长方格,称作书耳,标记页数或篇名。 (3)外形结构 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称作书衣,亦称书皮。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作书签。线装书中,书衣右侧有装订线的部分称作书脑,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的上下角称作包角 。 书册上部的横截面称作书首,下部称作书根,右侧横截面称作书背书脊,左侧的称作书口 。 书衣内的题有书名的一页称作封面,封面之前常有白纸或浸有药水的纸,称作护页或扉页 2.雕版印刷的工序: 选材:一般选择坚硬耐久的枣木、梨木或梓木。 制版加工为书版。 写样:请专人将内容以及板框、栏线等一起写在薄薄的纸上。 刻板: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书版上,反复轻刷纸背,使字迹留在版片上,待干燥后刻板。 印刷:在版片上刷墨,将纸铺上去,在纸背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 装订: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活字印刷不受重视的原因:学者的个人情趣左右;藏书家重雕版轻活字;活字不易保存,且多次印刷后会变模糊;印书的成本较大。四、校勘学 1.文献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1) 原因:原稿的错误、写样的错误、刻工的错误、抄书者的错误。 (2)类型 错讹:包括形讹、音讹、意讹等。 衍文:指的是掺入不该有的文字。 脱文:原书该有的文字缺失(夺:文字有脱漏),包括阙文(个别字缺失)和佚文(整段文字缺失)。 倒置:文字顺序颠倒,包括倒乙(相邻两字颠倒)和错简(大段文字的错乱)。 其他:正文与注文相混杂、上下文字合为一字、一字分为上下两字等。 2.校勘的原则 校勘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目的,因而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存真复原。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校勘意义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是否真实可靠、文学表现是否完美等额外的情形,而是原作者所使用的文字与表述的内容。在校勘工作中,凡不符合作者本意、歪曲原书面貌的处理都是违反原则的。总之,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形成的错误讹谬,而不是替作者文本、规范语言。归根结底,校勘还是版本的校勘,因而应当广搜异本,相互比较,使得校本更接近于原本。 4 应当注意的是以下情形需要谨慎:避讳字回改,古人不规范的引文不要依据原文改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不应改动等。 校勘的方法 (1) 叶德辉活校法(如理校)和死校法(如对校) (2)陈垣“校勘四法” 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列出异文,主要的目的在于校异同,不校是非。注意:对同书的各版本全面了解、搜集,选择适当的底本和参校本;只是校勘的第一步,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方能完成校勘任务。 本校法:比较一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校勘本书,通过发现同类内容的前后矛盾、上下文意不同、章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订正讹误。局限性:时间越古的古籍往往不出于一人之手、一定时间,因而内容、语言上多有不同。 他校法:从本书之外的其他书籍找到本书的异文和相关材料作为校勘的依据,包括与本书存在承袭关系、引用关系或记载相同内容。需要分清楚古人引用中的直接引用与化用的区别。 理校法:运用理论知识或常识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本书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历史文化知识三方面。但容易造成臆断妄改或误改。五、辨伪学 伪书的概念 伪书: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内容存在造假的古籍文献。 作者不真:文献上标明的作者、编者、序跋作者并不真实年代不实:文献中标记的年代并不真实(主要是晚于其所标识的时间) 内容假造: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文献有本不属于其书的内容。 (1)伪书的种类:全部伪、部分伪、作者伪、时代伪、误题撰人、疑似 非有意的作伪 全书误题或妄题作者 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书中多某人行迹和言论、臆断妄题、不察妄题。 部分误编入或附入 误将混合之书作专书、献书时增加篇幅、编辑者无识贪多、注解与正文混合、后人续作 (2)原则:注重书的真伪而非伪说、伪事,主观的有意识的造假行为才能算作“伪”(3)伪书产生的原因 主观:尊古;争胜;借重借名;自耻;嫁祸;好事(显示技能);射利。 客观:古书创作时,古人不题撰人名;古书传播时不断散佚,辨伪方法:胡应麟“八法”、梁启超“十二公例” 六、辑佚学 清代:辑佚的全盛时期 辑佚的特点还原性,即需要有原来的文献单位。(1)兴盛的原因 清代学风转变影响: 外部:文字狱的兴盛、文化高压政策、改朝换代的冲击 内部:空谈心性、义理造成明代士风衰颓,需要从原典中寻找微言大义再阐释。 顾炎武等大学者的倡导(顾炎武:著书不如抄书) 辑佚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辑佚材料的出现,如永乐大典 四库馆辑佚的影响 辑佚相对容易 (2)阶段 学者的辑佚: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为治学方便 馆臣的辑佚:四库馆臣对永乐大典的辑佚 辑佚家的辑佚:馆辑之后至19世纪中叶,以几位大辑佚家为代表 补遗的辑佚:19世纪中叶至清末,对前人的辑佚进行拾遗补漏的补辑、重辑工作 (3)五大辑佚家 王谟:汉魏遗书钞108种,汉唐地理书钞500余种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其他48种书 章宗源:主要辑唐以前的佚书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768卷、593多种 黄奭:黄氏逸书考汉学堂丛书215种(后增至285种)(4)认识: 清代人对辑佚学问性的普遍性怀疑倾向从事辑佚的大多是一些不太有名、且学术上并不很为世所重的、无甚建树的学者或藏书家,大学者的零星辑佚不能代表清代辑佚的主流。清代学者很少对辑佚作系统的总结性分析研究, 因而造成辑佚理论上的相对贫乏。 当时的辑佚家并不能以辑佚名家,其目的在于获得考据学上的建树,辑佚之道也无师徒授受之门径,即辑佚并不是清代辑佚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5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