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63页).doc
-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第 61 页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目录第一讲 老年人的中医自我保健3第二讲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养生保健5第三讲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用药8第四讲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12第五讲 老年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 14第六讲 中风的预防与康复 17第七讲 高血压病的中西医防治 24第九讲老慢支的中医防治30第十讲 老年人泌尿系感染的中西医结合防治35第十一讲 老年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9第十二讲 老年抑郁症的防治40中老年人保健小常识42中老年人养生二十诀44第一讲 老年人的中医自我保健本讲提要:精神调养,是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精神调养的保健方法;饮食调理。1.为什么保持情志和调能预防疾病呢?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情绪上要保持清静安宁,不贪欲妄想,就可以保持情志和调,预防疾病;而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精神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范围,往往就会诱发疾病或加重疾病。现代研究也发现,情绪导致疾病除了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之外,还可影响人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以及机体的其他功能。有很多疾病,人们已经发现与精神情绪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 异常的情志活动会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但临床上老年人受异常情志的影响主要是心、肝、脾、肾等病变。 情志过激对心的影响:可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精神恍惚、痴呆或狂乱等症状。情绪过分波动,或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影响心血管系统,造成血管收缩、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有研究证明,心肌梗死患者中,94的患者有情绪诱因。此外还包括老年痴呆症、老年精神病等。 情志过激对脾胃的影响:可引起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胆疾病等。 情志过激对肝的影响:可引起高血压、慢性肝胆病、神经功能症、忧郁症等。 情志过激对肾的影响:可引起衰老的提前到来,引起各种老年病的发生。 情志过激还可引起气血不和。 正因为如此,保持情志和调,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而安神定志,调节情志则是老年朋友的养生之道。这是精神调节的第一意义。注重精神调养第二意义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也就是说,在人体健康状态下,保持情志、情绪的和调,能够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一旦得了病,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体质的改善,疾病的康复。 由此可见,既病之后,不良的情志刺激,会加重病情。但良好的情志则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哪怕在患病期间,舒畅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愉快的精神,能使气血和调,阴平阳秘,有利于体质的改善,疾病的康复。 2.既然精神调养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那么重要,中医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保健方法吗? 中医很重视老年人在精神情绪方面的调养,尤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所谓的“养神”,就是调养精神,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神在于养,养神的方法中医有虚静养神和安心养神等内容。首先:应乐观愉快,保持心情舒畅。老年人气血俱衰,所以更应注意保持舒畅的心情、开朗的性格、乐观的精神。其次:应注重养神,主动调和情志。 虽然舒畅情志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养生方法,但要做到情志舒畅,特别应注意精神上的调养,也就是强调情志的“自我修养”。何谓“虚静养神”?“虚静养神”主张清心寡欲,省思少虑等清静主张,虽有消极之处,但在调养精神保健延年方面,却有可取之处。思想情志上要保持虚静安宁,不贪欲妄想,就可保持情志和调,预防疾病。 在虚静养神方面,节制嗜欲,戒除杂念,能使气血和调,保精全神,有利于健康长寿。 3.在饮食上中医有什么讲究吗? 饮食对老年人健康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中、老年人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荤菜和动物内脏,因为蔬菜、水果里含有维生素、纤维素,而荤菜、内脏里含有胆固醇,过高的胆固醇会引起动脉硬化。这些认识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老年人健康饮食的首要前提是合理膳食,就是要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荤菜、内脏,目的也是平衡饮食。中医在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饮食调理经验,特别强调“药食同源”,饮食调理包括食养和食疗,所谓的食养就是应用食物的作用,来防止疾病,促进健康长寿,也就是应用食物养生。所谓的食疗,就是应用食物治疗疾病,也包括应用某些食物配合药物促进疾病的康复。中医称之为食疗。 中医传统的饮食调理,主要包括食养、食疗,当然还有另外一些重要内容,比如,有节制的合理进食,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忌口等。 中医的饮食调理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关系十分密切。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饮食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其次,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还有食疗的功能,即通过饮食疗法治疗某些疾病。反之饮食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或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孙思邈主张:“安身之本,以资于食。”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从这段话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中医都很重视饮食调理,老年人必须“饮食有节”,再配合其他摄生方法,就可使老年人做到健康长寿。第二讲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养生保健本讲提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延缓衰老和养生保健;如何应用有关中药进行养生保健。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的全身性退化既包括了其功能性的退变,也包括了其物质上的衰减,还包括了其心理上的衰老。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功能虚损、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减少以及心理衰老。1、五脏虚损功能衰退: 不同的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不同脏器的虚损也有不同的表现。在老年人,人体的各个脏器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心:在临床上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许多老年人总感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不耐久劳、夜寐不安、容易惊醒、眩晕等,而做心电图等检查则又往往是正常的。其实这就是老年人的心脏功能不断老化的表现。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心脏的保养。 肺:肺主要涉及到人的呼吸功能、免疫功能,并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老年人肺的通气功能、抵御外邪的能力减退。因此,其耐缺氧能力较差,平时容易外感,且不易恢复,对季节、气候的变化、交替适应性差等,易发生呼吸道病变。 脾:脾是人出生以后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直接来源,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人到中年以后,特别是进入老年后,脾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脾的虚损,主要表现为食欲的减退,或饮食无味,或口味异常,常伴有腹胀,不易消化,大便不调以及肌肉弹性的下降,舌苔腻等。 肝:肝与人体许多功能有关,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的运行、运动平衡、月经生育以及解毒等。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肝脏功能活动的衰减和异常,一是肝的物质不足,出现胁痛、目涩目糊、入夜抽筋、爪甲无华;其二是肝的功能衰退和失常,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障碍,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大便失调。肾:肾与人体的许多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关,在中老年人中肾亏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是随龄增长。肾虚的出现率4049岁为60%,以后每增长10岁,肾虚比例递增10%,80岁以上则为90%以上。人在进入中老年以后,普遍会出现精力不济、体力下降、发疏发白、牙齿松动脱落、记忆力下降、性欲减退、生殖力下降乃至丧失,腰膝酸软、听力减退、耳鸣、夜尿频多等,这些表现都与肾亏有关。2、气血精津液不足-物质缺损: 在中医学中,气血精津液既是构成人体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在步入中老年以后,五脏功能日渐虚损,产生和代谢这些基本物质的功能也逐步减退;而机体对这些物质的需求则有增无减。因此在老年人,各种物质的减少会引起人体众多的生理性改变。下面讲讲气血精津液不足的几种情况。 气血不足:气血衰少在老年人中十分普遍,既有单纯性的气虚或血亏,更多的则是气血两虚。如气虚常常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平素易感、面色无华,多汗,眩晕;血亏则表现为毛发干枯,肌肤粗糙,爪甲枯萎,以及心悸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视物昏花等等;气血两虚则两者互见。 津亏液少: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对人体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津液不足则无以润泽皮肤毛发等,出现肌肤粗糙,弹性下降,毛发干枯,皮肤瘙痒;津液不足,润滑无力,肠道干枯则肠燥便秘;津液不足,不能上呈口舌,则口干舌燥,入夜尤甚。因此在临床上,老年性皮肤瘙痒、老年性便秘、口干等现象非常常见。 精血不足:虽然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但目前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精血亏虚是人体衰老的核心环节。人在发育到顶峰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出现了精少,从而引起生理性的衰老。精血不足普遍存在于老年人中,而精亏的程度则决定了老年人衰老进程的快慢和衰老程度的轻重。在老年人普遍出现精力不济,体力不支,生殖功能和性欲减退,甚至丧失,两鬓颁白,头发稀疏甚则脱发,牙齿松动甚至脱落,记忆减退,腰膝酸软,容易骨折等等,都是因为精血不足所致。3、易伤七情心理衰老: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的衰减,气血精亏,从而使精神情志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同时因脏腑功能的老化,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也明显下降,如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致使许多高级而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因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建立在感知功能的基础上。此外,老年人由于其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的改变,多种事件(包括家庭、社会、个人等)的影响,均能刺激、加剧其心理活动,出现种种变化。因此许多老年人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衰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性格改变,喜怒无常,自负孤独,喜谈往事,自私多疑,睡眠障碍,记忆下降,抑郁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二、阻止或延缓衰老的发生或衰老的进程精神保养:精神因素在人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和突出,这种作用的重要性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些人因突受精神刺激和打击,在短时间内会变得很苍老憔悴,甚至一夜白发;也有一些重病不愈的患者因受到好的精神因素的鼓舞而使病情大为好转甚至霍然痊愈,这都说明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因此老年人的养生保健要充分重视对精神的调节和保养,包括道德情操的修养、陶冶,尽可能地少欲望、少杂念、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也就是中医养生中所提倡的“恬淡虚无”,乐观豁达,保持年轻的心态,并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和社交活动。所有这些对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 生活保养:这涉及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保养,运动保养,房事保养等。其中在饮食保养方面应做到食有定时、定量,食不过饱,切忌暴饮暴食。许多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的节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同时饮食的烹调贵在调和,不宜过食刺激性的饮食,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以自己的饮食嗜好来作为饮食的标准。运动保养对老年人而言同样很重要,通过运动既能促使人的气血运行,经络疏通,又能激发人的机能,但运动必须有节制,不宜过度,同时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不宜过于激烈,象太极拳、慢跑、游泳等较为适合。人在进入老年以后如仍有适度的性生活对健康是有益处的,但房事过度和节欲对健康都有害。 医疗保养: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但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绝对健康的老年人几乎没有,在老年人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疾患。因此医疗保养对老年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医疗保养至少应包括有病早治和调补防病。 有病早治:我们知道,健康人的生理性衰老的进程十分缓慢,而任何病理性的改变则对人体的伤害性极大,会大大加速衰老的进程,而且老年人患病以后极易变化。因此对老年人要及时发现病情、诊断疾病,有的放矢地治疗。这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予以高度的重视。 调补防病:应该讲这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人在没有疾病,相对健康的时候,应用适当的方法和药物调补身体,增强和改善体质,以加强和提高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这样既可延缓人体的生理性衰老,又能对抗病理性衰老的发生。三、如何应用有关中药进行养生保健?1进补的时间。 早在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就曾指出:“年五十以上,四季勿阙补药。”认为人在中年以后,进补不分季节。一般来讲,进补的时间应掌握以下原则:季节性进补: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选用不同的进补药物。如冬季以滋补、温补为主,秋季以润补为主因秋季较为干燥,夏季以清补为主,春季以柔补为主,而平补则可用于一年四季。冬令进补: 是指在冬至前后进行进补,这是自古以来认为最佳的进补时机。为什么呢?有四个原因: 其一,冬季为封藏之令,也是生发之气始萌之季,在冬季进补可以预防来年的春季患病,所谓“冬令进补,春季打虎”。 其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各种活动减少,人的代谢活动相对较为低下;同时人的胃口较好,对各种物质容易吸收。因此,冬令进补有利于对补品的吸收。 其三,大多数滋补品容易变质,不宜储存,遇热则更易变坏。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一般补品易于储存而补变质。其四,中药的药品中以温性居多,而冬季对人体的阳气要求较高,损耗也较多,因而需要温补。随时进补:有些老年人体质虚弱,但靠冬令进补显然无法在短时内改善其虚弱状态,必须长期进补,不分季节。2、进补原则: 总的原则就是必须遵循“虚则补之”,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只要出现了虚损现象,就可进补。在具体使用时应坚持一下几点:长期性。坚持少量、长期、多次、平衡的原则,做到细水长流。老年人的虚损并非短时内所致,有的是生理性,有的是因疾病因素引起。因此在进补时切忌有一口就想吃成胖子的想法。短时内服用大量的补益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有反作用。只有坚持细水长流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或一类补益药的长期使用都有可能导致机体的不平衡,因此必须综合进补保持平衡的原则。个体性。 坚持辨证施补,缺啥补啥的原则,做到进补用药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朋友之间互相推荐某种补品,但服用以后,有的有效,而有的则无效,甚至出现副作用。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体质状况和虚损状况不一样,自然补益药物的选用也应不同。也就是说,补益药物的选用必须具有个体性。如气虚则补气,可用黄芪、人参类的药物;血虚则补血,用熟地、何首乌、当归等药物;阴虚则补阴,用沙参、枸杞、麦冬等药;阳虚则补阳,可用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杜仲等药物。如是气阴两虚或气血不足,则气阴双补、益气补血。多样性。 坚持在辨证施补的基础上,强调全面综合的原则这其实是上面所提到的个体性、时段性、季节性的综合。多样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用内容的多样性。因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服用的保健品的内容也必须随之改变,包括季节性的改变。二是服用形式的多样性。既可以服用包装考究的保健品,也可以是菜肴、食品、点心、茶水等形式。 服用保健品的个体性、时段性和季节性。 所谓个体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应因人而异。如有的人脑功能减退明显,记忆力、学习能力明显下降、反应迟缓、注意力集中困难等。就可以选用有一定健脑补脑作用的保健品。还有的人怕冷明显,手足不温。中医认为主要属于阳气不足,应选用温补性质的保健品。 而有的人则面红,怕热、性急、烦躁、口干,属于阴虚内热,应选用具有一定的养阴泻火作用的保健品。每个人的体质、身体状况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自然,选用的保健品也就不一样。切不可不加区分,随意选用。这就是选用保健品应注意的个体性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所谓的时段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必须根据人体的身体状况、气候变化、环境改变等因素而随时调整、停用。 这是在服用保健品期间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在服用某种保健品期间,如发生了感冒、发热,或者腹泻,或其他问题,就应暂时停用该保健品。即便该保健品对其很有作用,也应如此。因为在感冒期间,治疗上当以发散祛邪为主,如同时服用保健品,一则浪费,二则惟恐闭门留寇,从而不利于感冒的治疗。同样,发生腹泻时,应以止泻为主。待感冒或腹泻治愈,再开始服用有关保健品。而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改变,同样会引起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对保健品的服用也应有所调整。 所谓季节性是时段性原则的一个方面。春、夏、秋、冬,季节气候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对人体影响也是很大的。人的养生保健也应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保健品的选用也必须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象在梅雨的夏季,一方面温度高,气候炎热;另一方面,雨水不断,湿气很重。人居于上晒下蒸之中,非常的难受。有不少人出现所谓的“疰夏”,就是因为季节气候所致的湿热困脾,脾胃功能不和,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口粘乏味、舌苔厚腻等。因此,在夏季就应适当的选用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功能的保健品。如绿豆、米仁等。而在秋季,则秋高气爽,少雨干燥。人体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性表现, 尤其是对肺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秋季就应适当选用具有养肺润燥作用的保健品,如百合、白木耳等。第三讲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用药本讲提要: 老年人的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的特点;老年人的气血、精津的病变特点和症候表现;老年病人的治疗用药方面的特点。老年人五脏病变的特点和症候表现:(一) 肾脏的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老年人肾气日衰,肾精不充,清窍失养,则精神萎靡而健忘,耳聋;肾虚,骨髓失养,骨弱无力,则腰膝酸软;肾主二阴,肾气不充,二阴不固,则大小便失禁,阳萎遗精;肾虚,元阳衰微,则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倦怠踡卧。故老年人肾精不足者,常可出现耳目失聪、健忘、精神萎靡;腰酸、腿软、阳萎、遗精、两便失禁等证。高龄老人还会出现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倦怠踡卧等症。(二) 肝脏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肝藏血,指肝是储藏血液的脏器,具有调节周身血量的作用,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血充足,则人动静有序,活动自如。然而,老年人肝脏机能趋于衰弱,加之年老生化之源不足,故往往是藏血少而调节力差。中医认为目受血而能视,筋受血而能动,如果肝血不足,使目失其荣,筋失其养。目失其荣,则视物昏花,眼目干涩而眩晕;筋失其养,则拘挛而动作迟缓。肝乃罢极之本,可耐受疲劳,肝血不足,则不胜劳累,稍觉劳累,其症状即加重。故老年人肝血不足者,常可出现眩晕,眼目干涩,视物昏花,筋脉拘挛而动作迟缓等症。 肝主疏泄,可条达气机,疏畅情志,流通血脉。老年人肝木气衰,则消化力弱;疏泄失常,则情志失调。故老年人肝失疏泄者,常可出现不思饮食,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等症。(三) 心脏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心主血,主神志。血为心所主,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循环,营养全身的机能。心血充盈,则神得以养,精神充沛。老年人心气衰弱,心脏鼓动无力,则心悸而觉心中空虚;汗为心之液,心气虚,心液外泄,则汗出;心血不足,血不养神,则神疲嗜卧,或失眠、多梦;面、舌均为心之外候,心虚则血不上荣,故面白而舌质淡。 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患者,心悸、胸闷、胸痛等证,均因心气虚弱,心脉瘀阻所致。胸痛,甚则面、唇青紫,冷汗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为心阳暴脱之证,亦属老年病中多见。(四) 脾脏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营养充盈,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健有力。老年人脾虚不运,消化吸收机能失常,则食少纳呆,大便溏泻;升降失职,气机阻遏,则脘腹胀满疼痛;脾主四肢肌肉,中气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消瘦;脾主统血,脾虚血失统摄则见出血等证。此外,还有脾虚不运,水湿内停的浮肿;中气下陷的脱肛等,也都是老年脾虚而出现的常见证候。(五) 肺脏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肺主一身之气,通过呼吸,吐故纳新,与自然界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形成胸中之宗气。肺气通调,则水道畅通。老年人肺气虚损,气机壅塞,则呼吸气促,胸闷胸憋;肺气上逆,则生咳嗽。老人虚咳,以干咳无力为其特点;呼吸吐纳不足,则喘息;气虚肌表不固,则汗出;肌肤防御机能减退,则易感冒。故老年人肺气虚损,常见呼吸气促、咳嗽、喘息、胸憋气短、汗出、易感冒等。 老年人的气血、精津的病变特点和症候表现是怎样呢? 年老以后,气血不足,脏腑机能衰退,经络失养,不仅容易衰老,而且还会发生疾病。 气虚,气运不畅,则出现胀满、憋闷;气运不通,经络阻滞,不通则痛。老年人脾胃多虚,脾气虚,则升降失职,水谷不化;若气虚较甚者,还会导致气虚下陷之证。诸如:脏器下垂、腹泻、肌肉萎软无力等等。故老年人气虚常表现为气短、乏力、懒言、语言低微,自汗等。 血虚,血不养心则心悸;血不养神,则失眠多梦;心主血,其华在面,心血不足,则面色苍白而无华;肝藏血,其华在爪甲,肝血不足,则爪甲不荣;肌肤失养,则毛发干枯,肌肤干燥;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此皆为血虚,机体失养的症候表现。 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易影响血运不畅,即所谓“气滞则血瘀”。气血瘀滞者,则出现疼痛,甚则出现癥瘕、积聚,以及痹证等。气虚不能摄血,则会导致血不循经,而出现诸种出血之证,如皮肤紫斑、便血、尿血,老年女性还可出现崩漏证。而种种出血症状,又会导致和加重气虚,即所谓“气随血脱”。 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之精充盛,则生命力旺盛,长寿不衰;精不足,则生命力衰弱而导致体弱多病,甚至早衰。老年以后,阴精亏损是一个突出的病理变化。精亏,髓海不充,则脑转耳鸣,目眩昏冒;阴精不足,则虚阳浮越,引起阴虚阳亢诸证,如头晕头痛,急躁易怒;阴精亏损,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则失眠、健忘、虚烦等。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有润肌肤、养脏腑、益脑髓、利关节、润孔窍的作用。津液的输布在于三焦气化,老年人脏气虚弱,三焦气化能力不足,故容易出现津液输布失常的症状。津液不得输布,则为水肿;积于关节,则为关节肿胀;积于脏腑,则成湿痰。气化失职,津液不得约束,在外则成汗泄;在上则涕泣俱出,流涎不止;在下则成尿失禁或水泻。老人遗尿、尿频或尿闭不通或点滴而下者多属此证。 我们知道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包括五脏六腑、气血精津,都是以阴阳协调、平衡为健康的保证。老年人的精血虽然已经衰耗,但是体内阴阳仍然应该是相对平衡,相互协调的。只不过这种平衡和协调与一般青壮年相比较,是低度的。正因为如此,老年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就会不足,自身平衡的稳定性亦较低。当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就会使这种阴阳低度平衡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发生阴阳失调。最后简单地介绍阴阳失调的病变特点和症候表现。 阴病,表现为脏腑虚衰,精气血、津液的不足;阳病,表现为生命活动能力衰减。中医认为阴虚则生内热,故老年病人属于阴虚者大多表现为低热、盗汗、咽干、心烦、失眠、头晕、便秘、视物昏花、腰膝酸软无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当阴虚,筋脉失养时则常常出现肢体颤动,步履不稳等。 阳虚则生内寒,故老年病人属于阳虚者大多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腰膝冷痛、浮肿、阳痿阴缩,舌淡而水滑、脉沉迟等。老年病人的治疗用药方面的特点。(一)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求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但是由于年高之人,脏腑亏损,气血不足,抗病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故临床上症状复杂,常多病相兼,正虚邪实,且易生突变。故针对老年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不仅要治病求本,还常常需要标本兼顾,标本同治。在重病急症时,因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应采取“急则治其标,” 的法则,先治其标病,后治本病。如病情不急,治疗时应缓图其本,即所谓“缓则治其本”的法则。(二) 扶正与祛邪。 所谓扶正,即是通过补虚方法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的能力。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但祛邪应慎重,攻邪不可过猛,以免更伤元气。扶正与祛邪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老年之病多虚实夹杂,故治疗上多攻补兼施,补而不偏,攻而不伤,补中有泻,泻中寓补,如此才能做到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三) 调理阴阳。老年病人由于阴阳平衡遭到破坏,故在治疗上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损其有余”的同时,应当重视“补其不足”。调理阴阳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如此才能做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四) 调整脏腑。衰老是脏腑病变的基础,脏腑病变又进一步加速老化,故老年人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整脏腑,尤其是培补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年老之人,禀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已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则全靠后天水谷之充养。临床可见老年患者胃纳一减,形衰神疲立现,胃纳好转,病情随之稳定或好转。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肾之精气一虚,形体亦逐渐衰老,而见肾虚征象,可谓穷于精者万邪蜂起。由此可见,培补脾肾对于老年人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当然脏腑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治疗上若能相互兼顾,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五) 调理气血。气血是各脏腑及其他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虽各具其功,但又相互为用。老年人气血不足者多见,故在调理气血的时候,务必注意气血的互根、互用。(六) 重视食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故食疗是治疗老年病的一大疗法。由于饮食的性味多平和,不损伤正气和脏腑,与药物相比较无特殊的副作用,较易为患者所接受。尤其是体质过于虚弱之患者,胃气虚弱不支,以致经受不了药物的治疗,通过食饵的调理,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提高肌体抵抗力。另外,老年病多是慢性病,从心理上来说,既想坚持治疗,又不想过多的服药,故用食疗代替药疗,一方面符合老年人的心愿,另一方面又可起到长期治疗作用,强健身体,防治疾病。在老年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食疗调理,积极配合药物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第四讲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讲提要:什么是冠心病?它是怎样产生的?冠心病该怎样进行治疗?冠心病的预防? 冠心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闭塞,影响冠状动脉循环血流,引起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病。临床可见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冠心病怎样产生的?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冠心病与痰饮病、胃脘痛、真心痛进行鉴别:(1) 痰饮 痰饮的胸痛与冠心病相似,但本病为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痰饮病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2) 胃脘痛 冠心病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但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3) 真心痛 本病进一步发展,可成真心痛,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冠心病该怎样进行治疗呢?(1) 心血瘀阻: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 以血府逐瘀汤 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若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为治。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疏散胸中郁闷。三药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2) 痰浊窒塞: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栝蒌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 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痰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盛而有所侧重。(3) 阴寒凝滞:症状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 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蒌、枳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和苏合香丸同用以开胸止痛。临床附子与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加肉桂其效更佳,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4) 心肾阴虚症状 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痠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阴益肾;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若胸闷且痛者,可加当归、丹参、川芎、郁金等以养血通络。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5) 气阴两虚症状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软弱无力,或结代。证候分析 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痰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若胸闷胸痛,可加丹参、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6) 阳气虚衰: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桂温壮真阳,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补益肾精。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除汤药外,还有些什么成药?1、冠心苏合丸,每服一粒,痛时服用,或每日23次。2、复方丹参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1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2m1加入50%葡萄糖2Oml内静脉推注,或用4至8m1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3、毛冬青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一支,每日12次。4、苏冰滴丸:每服23丸,每日2次。5、麝香保心丸:每次1-2粒,于心绞痛发作时含服。或每次1粒,每日3次含服。6、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7、速效救心丸:每次15粒,于心绞痛发作时含服。或每次10粒,每日3次含服。8、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4次。9、地奥心血康:每次1-2粒,每日3次。预防冠心病有那些注意点? 1.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乐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参加适合自身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2. 注意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植物蛋白,戒烟,不喝烈性酒。3.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定期随防,采用适当的自疗方法。4.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含服麝香保心丸或硝酸甘油,并联系医院,切忌勉强行走、努挣大便。若心绞痛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恶心、呕吐、大汗、严重心律失常等,可能是心肌梗塞先兆,应提高警惕,及时救护取医院检查和治疗。第五讲 老年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 本讲题要:1.中医对糖尿病的看法2. 糖尿病的分型和发病机理3.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 测血糖的方法5. 糖尿病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6. 糖尿病的防治7. 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8. 糖尿病人的体育运动9. 烟酒对糖尿病的影响10.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11. 糖尿病的中西药物治疗。 1.中医对糖尿病的看法:中医中没有糖尿病这个名词。不过2000多年前的中医古书中有一种消渴病,指的是口渴饮水多小便也多,很像今天的糖尿病。近100年来,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很快,明确了它与胰腺中胰岛有关,还有很多机理。今天把糖尿病分为4型。1型指的是因为自身免疫等因素而破坏了胰岛。多和遗传有关,多见于儿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即是老年人占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第3类叫特异性糖尿病,指的是病因已经明确的一类,如因细胞结构上某种异常,因药物或某种疾病所引起的等。第4型是妊娠糖尿病,专指妊娠时发生的一种。老年人常见的2型糖尿病,其发病机理是怎样的?过去认为胰岛素缺少才引起糖尿病,现在认为2型糖尿病人在一开始有2种病理改变。一是胰岛有损害,分泌胰岛素有问题。二是体内尤其是肝及肌肉利用胰岛素的能力减退,也就是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称作胰岛素抵抗。所以即使是2型糖尿病到最后也不得不要用胰岛素治疗。因为这种病理生理过程是逐渐进行的,所以2型糖尿病在年龄越大时发病机会越多。 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今天诊断糖尿病不能仅凭有无消渴症状,也不能凭尿中有没有糖,而主要靠测血糖。空腹血浆血糖大于或等于7毫摩/升,或者任何时间(包括服糖后)血浆血糖等于或大于11.1毫摩/升,如果有症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仅仅是体检发现血糖高,则过几天再测一次。如果仍高,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怎样确定他是2型呢?1型多发生于儿童,妊娠糖尿病一定在孕妇,特异型糖尿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