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值17807(3页).doc
-什么是危急值? 危急值是以正常值做为标靶而适时制定的临床紧急救治数据,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师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 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当这种试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因此把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试验数值称为危急值。 “危急值”报告制度 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科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应及时复核一次,同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如两次复查结果相同,且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将报告送到临床科室。 临床科室仅医务人员能接有关“危急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后,认真记录报告时间、检查结果、报告者。 护士在接获“危急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主管医师(或当班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 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急值”的报告结果,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对进一步的抢救的治疗措施(如用药、手术、会诊、转诊或转院等)做出决定;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流程 检验科会将过程中出现的危急值,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执行: 1) 重复检测标本,有必要时须重新采样。 2) 对于首次出现危机值的病人,操作者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3) 检验科按危急值登记要求详细记录患者姓名、门诊号(或住院号.科室.床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结果(包括记录重复检测结果)、向临床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和检验人员姓名等。 4) 必要时检验科应保留标本备查。 对危机值进行不定期的维护 1) 危急值具有条件可变性,临床科室如对危机值标准有修改要求,或申请新增危机值项目, 请将要求书面成文。科主任签字后交检验科修改。 2) 检验科按临床要求进行修改,并将申请保留。 3) 如遇科室间标准、要求不统一,提交医务科协商解决。目前提供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一、钾(K): 参考值:3.55.5mmol/L 危急值区间<3.0mmol/L;>7.5mmol/L 低于 3.0 mmol/L,可能会出现头晕、发力、虚汗、以及地高辛中毒和(或)心律失常,应予以合适的治疗 5.8 mmol/L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首先应排除试管内溶血造成的高钾。若测定值高于此值,应借助其他试验查找高钾原因,并考虑是 否有肾小球疾病。 高于 7.5 mmol/L时,可造成心律失常,故必须给予合适治疗。(首先也应排除试管内溶血造成的高钾)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二、钠(Na): 参考值135-145mmol/L 危急值区间 <115mmol/L;>150mmol/L 115mmol/L等于或低于此水平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头疼恶心、呕吐和厌食,在110mmol/ L时,病人极易发生抽搐、半昏迷和昏迷,故在测定值降至115mmol/L时,应尽快确定其严重程度,并及时进行治疗。 133mmol/L此值稍低于参考范围下限,测定值低于此值时,应考虑多种可能引起低钠的原因,并加作 辅助试验,如血清渗透压、钾浓度及尿液检查等。 150mmol/L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应认真考虑多种可能引起高钠的原因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三、钙(Ca): 参考值:2.252.65mmol/L 危急值区间 <1.75mmol/L;>3.37mmol/L 1.75mmol/L血钙浓度低于此值,可引起手足抽搐,肌强直等严重情况, 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2.74mmol/L当测定值大于此值时,应及时确定引起血钙升高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所以要作其他试验,予以证实或排除。 3.37mmol/L血钙浓度超过此值,可引起中毒而出现高血钙性昏迷。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四、葡萄糖(Glu) : 参考值:3.616.11mmol/L 危急值区间<2.2mmol/L;>10.8mmol/L 2.8mmol/L:禁食后12小时血糖测定值低于此值,则为低血糖症,可出现焦虑、出汗、颤抖和虚弱等 症状,若反应发生较慢,且以易怒、嗜睡、头痛为主要症状,则应作其他试验,以查找原因。 低于2.2mmol/L时,可造成低血糖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7mmol/L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此值,可考虑糖尿病的诊断,但应加作糖耐量试验。 10.8mmol/L饭后1小时测得此值或高于此值,则可高度怀疑为糖尿病。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五、PH 参考值:7.35-7.45 危急值区间<6.8;>7.8 血液的酸碱度实际上就是血液H离子浓度的对数值,维持体内H离子浓度主要取决于碳酸/碳酸氢盐缓冲对。 六、氧分压(pO2) 参考值:动脉血10.6413.3kPa 危急值区间<4KPa (30mmHg ) 氧分压是维持体内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与组合的关键指标之一。在一个大气压下,正常体内物理溶解的氧,100ml血液仅占0.3ml,因此体内绝大多数的氧需求来源于血红蛋白化学结合的氧。氧分压过高,容易造成氧中毒,氧分压低,容易形成呼吸衰竭,当低于<4KPa (30mmHg )既有生命危险。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七、二氧化碳分压(pCO2) 参考值:动脉血4.655.98kPa 危急值区间<2.7KPa;>9.3KPa pCO2增高提示存在肺通气不足,体内CO2蓄积。pCO2降低提示肺泡通气过度。所以pCO2是衡量肺泡通气量适当与否的客观指标。pCO2轻度增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当达到55mmHg(7.32 KPa )时,既有抑制呼吸中枢形成呼吸衰竭的危险。(1mmHg=0.133 KPa;1 KPa=7.5 mmHg)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参考值:540U/L(37) 危急值区间 > 300U/L 20U/L此水平在参考范围以内,低于此值可排除许多与ALT升高有关的病种,而考虑其他诊断。此值可以作为病人自身的ALT的 对照,与过去和(或)将来的值进行比较。 60U/L高于此值时,对可引起ALT增高的生理状态以及各种疾病均应考虑,并应进行其他检查以求确诊。 300U/L高于此值通常与急性肝细胞损伤有关,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坏死、肝性休克等,而酒精性肝炎的ALT往往低于此值,其 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肌炎等也都往往低于此值。 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九、淀粉酶(amy): 参考值:80200 U/DL 危急值区间 大于600U/L 当 低于 50 U时应考虑有广泛的胰腺损害或明显的胰腺功能不全,若已确认为胰腺病变,则amy低于此值往往提示有严重的预后。 200400 U 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排除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疾病,如消化道穿孔、大量酒精摄入,唾液 腺体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严重肾病、胆结石等可在此值以上。 600 U此水平超过参考值上限、若超过此值,同时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也支持的话,可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十、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410)×109/L 危急值区间 <1.0×109 /L >25×109 /L 1.0×109/L 低于此值,病人有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 预防感染措施。 3×109/L 低于此值为白细胞减少症,应再作其他试验,如白细胞分类计数、 观察外周血涂片等,并应询问用药史。 11×109/L 高于此值为白细胞增多,此时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分析病因 和分型,如果需要应查找感染源。 25×109/L 高于此值,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 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 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十一、血红蛋白(HGB):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危急值区间小于50 g/L 大于230 g/L 50g/L低于此值应予输血,但应考虑病人的临床状况,如对患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不应输血。 95g/L低于此值时,应确定贫血的原因,根据RBC的多项参数判断此属于何种类型,在作血涂片观察红 细胞参数及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否下降的基础上,测定血清铁、B12和叶酸浓度,经治疗后观察Hb的变化。 男性180g/L 女性170g/L高于此值应作其他检查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血清B12 和不饱和B12结合力、氧分压等综合评估,对有症状的病人应予以减少血容量治疗。 230g/LHb超过此值时,无论是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均必须立即施行减少血容量治疗。 常用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十二、血小板(PLT): 参考值:(100300)×109/L 危急值区间< 30×109 /L > 1000×109 /L 10×109/L PLT计数低于此值,可致自发性出血。若出血时间待于或长于15分钟,和(或)已有出 血,则应立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 50×109/L在病人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术时,若PLT低于此值,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100×109/L在病人有大的出血性损伤或将行较大手术时,若PLT低于此值,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 600×109/L高于此值属病理状态,若无失血史及脾切除史,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恶性疾病的存在。 1000×109/L高于此值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一过性的,则应给予抗血小板药治疗。归纳 危急值不是一组一成不变的临床提示数据,它可以根据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拟定出不同的危急值。 危急值逐步趋于制度化,任何一家具有收治能力的医院都应该有自己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维护。 危急值制度的合理运用可降低临床风险。-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