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docx
医院管理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 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响性相关, 可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病症,多数病人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如诊 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一般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壮年, 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有增高趋势。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二、护理措施(一)环境与体位:有明确过敏原者应尽快脱离环境,提供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的 环境,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无灰尘、煤气、烟雾、漆及其他一切刺激性物质。病室内 不宜摆放花草,防止使用皮毛、羽绒或蚕丝织物等。根据病情提供舒适体位,如为端坐呼吸 者提供床旁桌支撑,以减少体力消耗。(二)饮食护理:提供清淡、易消化、足够热量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防止进食硬、 冷、油煎食物。禁止摄入可能引起哮喘发作的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有烟酒 嗜好者戒烟酒。(三)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哮喘发作的前驱病症,如鼻咽痒、喷嚏、 流涕、眼痒等粘膜过敏病症。哮喘发作时,观察病人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 必要时机械通气。(四)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咳嗽情况,痰液性质、颜色及量。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 协助扣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对痰液粘稠者给予蒸汽或氧气雾化吸入,必要时可用负压吸引 器吸痰。鼓励病人每天多饮水,以补充水分,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发作时,每 天饮水25003000ml。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为每分钟13L,吸入氧浓度 一般不超过40%,吸入的氧气应尽量温暖湿润。(五)心理护理:哮喘新近发生、重症发作及反复发作的患者,通常会出现紧张甚至惊 恐不安的情绪,应多巡视病人,多与患者患者交流,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注意倾听患 者反响,给予心理疏导和抚慰,消除过度紧张情绪。(六)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响。1、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物后应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口服用药应在假后服用,假设同时 使用那么需2周后再逐步减少口服量,指导病人不得自行减量或停药。2、B2受体激动剂:指导病人按医嘱正确用药,不宜长期、规律、单一、大量使用,保 证药物疗效,防止出现耐药性。静滴沙丁胺醇时应注意控制滴速,用药过程观察有无心悸、 骨骼肌震颤、低血钾等不良反响。3、茶碱类:静脉注射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注射时间宜在10分钟以上,以 防中毒病症发生。不良反响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和呼吸中枢兴奋,严重者可 致抽搐甚至死亡。合用西咪替丁、喳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影响茶碱代谢而使其排泄减 慢,应加强观察。茶碱缓(控)释片不能嚼服,必须整片吞服。4、其他:抗胆碱药吸入后,少数病人可有口苦或口干感。酮替芬有镇静、头晕、口干、 嗜睡等不良反响,对高空作业人员、驾驶员、操作精密仪器者应予以强调。白三烯调节剂的 主要不良反响是轻微的胃肠道病症,少数有皮疹、血管性水肿、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七)健康指导1、疾病知识指导:指导病人增加对哮喘的激发因素、发病机制、控制目的和效果的认 识,以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2、防止诱因指导:针对个体情况,指导病人有效控制可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因素,如 防止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剧烈运动;防止持续的喊叫等过度换气动 作;不养宠物;防止接触刺激性气体及预防呼吸道感染;戴围巾或口罩防止冷空气刺激;在 缓解期应加强体育锻炼、耐寒锻炼及耐力训练,以增强体质。3、病情监测指导:指导病人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和病情加重的征象,学会哮喘发 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哮喘急性发作或严重时,需立即到医院就诊。4、用药指导:哮喘病人应了解自己所用各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考前须知,了 解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响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指导病人或家属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 技术,遵医嘱使用B2受体激动剂和(或)糖皮质激素吸入剂。5、心理指导:精神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情绪和 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哮喘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内容。给予心理疏导,使病人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和 乐观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最大程度地保持劳动能力,可减轻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响。指 导病人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其身心康复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三、主要护理问题(一)气体交换受损 与疾病致肺通/换气功能障碍及气道炎症、支气管痉挛有关。(二)睡眠型态紊乱与心悸/憋气有关。(三)焦虑/恐惧 与担忧疾病预后有关。(四)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有关。(五)活动无耐力 与疾病致体力下降有关。(六)知识缺乏与缺乏支气管哮喘的预防保健知识及药物正确使用知识。(七)体液缺乏 与患者发作时呼吸频率快易丧失水分有关。(A)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纵隔气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