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11页).doc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第5课 古诗两首2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重难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一、背诵古 诗,认识诗人: 1、背苏轼的诗。2、了解题壁诗。3、读题,了解西林。背诵望庐山瀑布。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回忆学诗的方法。2、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3、积极读诗。4、集体交流。1、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指导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4、组织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比较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体会题西林壁的道理。2、听范读,知道怎样读诗歌。3、自由练习朗读,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4、配乐朗诵。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2、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引导学生一边感受一边朗读,并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了解写作背景。2、推测诗情。3、再读,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4、跟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出示苏轼的资料及写题西林壁的背景。3、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4、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5、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引领反复吟唱。五、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横 变换莫测 侧 哲理 看庐山 高 千姿百态 低课 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一、学习"豚" 1、听范读。2、提醒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3、查字典理解:豚,小猪,也泛指猪。4、到黑板前写生字。1、范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2、指导学习生字“豚”。二、,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2、积极展示读诗。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练习。1、指导自由读,检查读诗情况。2、指名读。3、组内读。4、完成课后练习1。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反复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2、理解诗句。3、知道诗的写法。4、有感情朗读诗,体会诗人的感受。1、仔细读诗,指导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4、指导有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板书设计游山西村丰年留客 触景生情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第6课 爬山虎的脚2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重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课前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4、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一、出示实物,引入: 1、给大家介绍介绍2、读课题1、认识这种植物吗?2、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3、导入,齐读课题。二、学生自读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2、争当小老师,读词。3、梳理文章叙述顺序,明确段意。1、布置自读要求。2、出示词语。3、组织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第1自然段,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爬山虎长得茂盛,能爬。2、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并作相应介绍。1、让学生默读,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检查学生课前的搜集情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叶子之美1、带着问题自由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划出描写叶子美的句子,与同桌交流。2、谈读后感,初步体会叶子的美丽。3、跟读。4、想象画面,深入体会叶之美。5、有感情朗读。6、划出相关句子,轻声朗读,体会叶子的静态美。7、找出反映叶子颜色变化的语句理出其颜色变化的过程。8、跟随音乐朗读,读出美感。9、讨论,明确:在写脚前先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可使文章显得有条理。1、启发谈话:爬山虎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2、让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3、提问:看了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收获?4、引读:一阵风拂过5、组织讨论:“波纹”原指什么?“漾起波纹”是这样的情景? 6、鼓励有感情朗读。7、提问:除了形态外,作者还观察到了什么?9、播放音乐,鼓励朗读。10、组织讨论: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这些与脚无关的内容?课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一、初步了解脚的模样 :1、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2、画出爬山虎的脚。3、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4、齐答:蜗牛的触角。5、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受到启发!1、出示图片,提出自读要求。2、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简图,指名学生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图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基本情况。4、提问: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5、总结:说明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多具体啊!二、剖 析 脚 的 爬 行1、听教师朗读,想象爬山虎正在墙上缓慢爬行。2、观看课件,理解爬的过程,了解爬的原理。3、朗读课文,划句子,归纳爬的过程。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5、讨论、汇报,明确: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因而不能用“一步一步”。1、在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2、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讲解“爬”的原理。3、指导读文,梳理“爬”的过程。4、组织谈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5、组织讨论: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三、了 解 脚 的 变 化1、读课文,梳理脚的变化过程。2、找出相关语句,尝试用“要是休想”造句。3、在音乐中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体会爬山虎不屈不饶的攀登精神。1、引导梳理最后一段的内容,相机板书:没触着墙:枯萎触着墙:灰色 牢固 2、文中有句话(最后一句)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墙很牢固,让学生找出来。3、激发情感,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四、扩 展 延 伸,培 养 习 惯1、通过讨论,感受到作者是个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2、结合句子详细探讨,归纳出如下内容: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3、阅读“阅读链接”,谈感想。1、组织学生交流:爬山虎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中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这说明了什么?2、组织讨论: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3、指导学习“阅读链接”。五、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特点:位置 样子 颜色爬: 触巴拉贴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第7课 蟋蟀的住宅2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重难点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成住宅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课前准备蟋蟀图、住宅图、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自家住宅。2、观看图片,说出蛐蛐、蟋蟀的名字。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4、齐读课题,明确:运用拟人手法。1、引人谈话,谁来介绍你们的住宅。2、出示图片。3、让学生介绍蟋蟀。4、引导分析题意: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蟋蟀的窝而叫蟋蟀的住宅呢?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课文。2、分段朗读课文。3、提出疑难字词,交流、讨论。4、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1、布置自读。2、指名读,检查自读成果。3、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4、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选择住址 住宅的特点 怎样挖掘)三、研读第二段。1、举手朗读第2自然段,了解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2、默读,划出相关词句,探讨“随遇而安”、“慎重”。3、在文中找出重点词语来阐述喜欢的理由。4、想象情景,体会蟋蟀的自豪和骄傲,有感情朗读。1、鼓励朗读。2、组织交流: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3、鼓励阅读:读了这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哪些词让你喜欢的?4、激发情感:如果你的蟋蟀,当大雨落下时,别的昆虫在为寻找避雨处而奔忙,自己却能呆在温暖的家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四、剖析蟋蟀的住宅1、精读第3-6自然段,了解住宅的特点,划出相关词句。2、汇报交流。3、画图,小组讨论。4、思考,感受作者长期对昆虫的细心观察。5、感受蟋蟀住宅的简朴、实用。6、带着赞赏的语气朗读。1、布置学生细读,归纳住宅特点。2、组织交流,找出反映特点的词句。3、指导画图。4、启发思考:我们之所以能画出这么详细的住宅图,完全在于课文的介绍,从中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5、组织讨论: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6、有感情朗读。课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 一 学习挖掘部分: 1、齐读,体会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节读第7至9自然段,划出动词。3、讲述蟋蟀“盖”房子的具体过程。4、齐读相关内容,感受作者的耐心和细致。5、自由读,认识到蟋蟀的住宅之所以如此干净舒适是源于它不断的修整。6、齐读读出蟋蟀工作的艰苦。1、指导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作用。2、启发读文这“伟大的工程”是如何用“简单的工具”挖掘出来的?3、鼓励学生用文中的动词讲述蟋蟀“盖”房子的过程。4、提问: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5、鼓励阅读:房子盖好以后,蟋蟀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6、指导朗读。二、角色扮演1、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2、蟋蟀组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建筑的。3、人类组的学生介绍人类住宅的特点。4、针对谁的房子好展开辩论。5、自由发言。6、找出文中赞扬蟋蟀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情感。1、将学生分成人类组、蟋蟀组和评委组。2、让蟋蟀组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住宅。3、让人类组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住宅。4、组织辩论。5、组织讨论:我们人类的住宅没有蟋蟀的住宅有名气,这是为什么?6、体会作者对蟋蟀的赞美之情。三、阅读资料,深入了解蟋蟀。1、阅读“资料袋”,对昆虫记有大致了解。2、展示蟋蟀的图片,介绍蟋蟀的相关知识。3、积极讨论,由蟋蟀的品质受到感染。1、让学生阅读“资料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鼓励学生讲述文中没提到的蟋蟀的知识。3、组织讨论:对蟋蟀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你对蟋蟀有了怎样的看法?四、板书设计蟋蟀的住宅选 址 建 造 特 点(不随遇而安) (不辞辛劳) (工程伟大)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第8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认识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2、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3、组内交流。4、再读课文,思考。5、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感受。、谈话导入: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2、提出自读要求。3、指导小组内交流。 4、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5、指名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观察世界地图,并与课文的描述对照。2、反复读第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3、读第自然段,体会魏格纳的推理过程。、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并与课文的描述对照。 、反复读第自然段,引导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读第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体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组织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消磨时光偶然发现大胆设想对科学的执著追求轰动地质界学科课型课题总课时备课人语文新授语文园地二3课时吴红梅学习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最受感动的内容。练习修改作文。3、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4、积累关于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5、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重难点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课前准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一、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第二组教材的几篇课文想我们描述了许多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的确,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见的联系,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三幅图画,比比谁的眼力好!、交流自己看到到的情况。要求:一开始看到了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二、独立看图,交流发现和感受。 1、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2、小组内再次观察和交流,努力发现图中的奥秘。1、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观察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三、全班交流,评议“独具慧眼奖” 提示:a、可以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b、可以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c、可以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d、还可以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评议标准: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2、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1、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2、清楚地把自己看图的发现和感受告诉你的朋友和家人。、 课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一、谈话导入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师: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了吗?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出来吧。、根据习作提示,让学会僧无拘无束的小组交谈中,捕捉习作内容,激发习作兴趣。1、学生交流观察带给他们的快乐。2、师:是啊!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二、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确定题目。 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b、有什么新的发现?c、在观察的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让学生说出取某个题目的理由。1、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2、师巡视个别指导。对观察日记和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3、学生试写。三、明确习作要求。 习作要求:1、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2、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记叙文或观察日记均可。(教师适当提醒学生注意日记的格式。)3、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四、习作评议,体验成功。1、明确本次作文成功的标准:a、意思表达清楚;b、语言通顺,用词准确;c、日记格式正确。2、评议作文,赏识成功。a、学生上台读作文。b、学生点评(只说优点),老师补充。c、将习作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读给小组成员听。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课时第三课时导学过程学案 导案一、我的发现、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说说自己的发现: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4、读“小林”“小东”的对话。二、日积月累1、导入:如果我们是一个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你便会感受到观察和发现带给你的乐趣,是啊!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儿歌。谁能给它和上你熟悉的曲调唱一唱?2、读句正音。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点?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练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读读认认: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读读背背。三、成语故事1、导入: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4、说故事。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1.指名学生说一说。2、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a.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b.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c.了解寓意。3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四、词语盘点1、边读边正音。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b、按顺序齐读。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2、解疑说话。a、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疑。b、自由选择几个词语说一段话。1读读写写.2读读记记.3听写词语。4. 完成同步单元练习-第 - 11 -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