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_谢德体_《土壤肥料学》复习思考题(17页).doc
-
资源ID:35858268
资源大小:141.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土壤肥料学_谢德体_《土壤肥料学》复习思考题(17页).doc
-土壤肥料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2. 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 土壤作为资源,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其资源作用是不应有时间限制的。土壤资源虽经开垦种植,只要用养合理,肥力就不断提高,创造的物质就不断增多。 土壤作为资源,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其资源作用是不应有时间限制的。土壤资源虽经开垦种植,只要用养合理,肥力就不断提高,创造的物质就不断增多。3. 土壤肥力的几种观点是什么? 1)成分观点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不断地、同时以最大量供应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2)生物热力学观点土壤肥力是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这一观点也称之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3)生态学观点认为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心,土壤肥力应作为土被的重要特性。因此,必须把土壤肥力概念扩大到生态的肥力,甚至为生物地理群落的肥力。在系统生态环境中,土壤是基础,植物是对象,这一开放系统补充物质和能量,维持整体功能,才能满足植物生产所需的物质与能量的供应与交换 1) 成分观点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不断地、同时以最大量供应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2)生物热力学观点土壤肥力是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这一观点也称之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3)生态学观点认为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心,土壤肥力应作为土被的重要特性。因此,必须把土壤肥力概念扩大到生态的肥力,甚至为生物地理群落的肥力。在系统生态环境中,土壤是基础,植物是对象,这一开放系统补充物质和能量,维持整体功能,才能满足植物生产所需的物质与能量的供应与交换4.土壤科学与期其他学科的关系? 大多数学科有助于土壤肥料科学的研究,基础学科,如物理学、化学、数学,对土壤肥料学只作单方面的贡献,而地球学(气候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应用科学(农学、林学、工程学)与土壤肥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总之,学习土壤肥料学要求有广泛的基础科学、地学、生物学和栽培为中心的农学知识。而反过来,对土壤有肥料学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地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大多数学科有助于土壤肥料科学的研究,基础学科,如物理学、化学、数学,对土壤肥料学只作单方面的贡献,而地球学(气候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应用科学(农学、林学、工程学)与土壤肥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总之,学习土壤肥料学要求有广泛的基础科学、地学、生物学和栽培为中心的农学知识。而反过来,对土壤有肥料学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地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1. 土壤主要的成土矿物和岩石有哪几种? 1)长石类2)铁镁类矿物3)云母类4)氧化硅类矿物5)碳酸盐类矿物6)硫化物7)磷灰石8)铁矿9)粘土矿物10)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11)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12)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1)长石类2)铁镁类矿物3)云母类4)氧化硅类矿物5)碳酸盐类矿物6)硫化物7)磷灰石8)铁矿9)粘土矿物10)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11)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12)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2.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 1)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 3)生物风化 事实上,这三类风化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常是同时同地发生且相互影响的。 1)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 3)生物风化 事实上,这三类风化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常是同时同地发生且相互影响的。3. 岩石、母质、土壤之间有何差异联系? 1)母质与母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土壤母质。母质与母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变化不单纯是形状上的变化,而是母质产生了一些母岩所没有的新特性。2)母质并不等于土壤,因为母质还缺乏完整的肥力要素。 1)母质与母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土壤母质。母质与母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变化不单纯是形状上的变化,而是母质产生了一些母岩所没有的新特性。2)母质并不等于土壤,因为母质还缺乏完整的肥力要素。4. 简述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 母质:A. 总的说来,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B. 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C. 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D. 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E. 母质的层次性,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2)气候:A.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B.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3)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母质中出现了生物后,才开始成土过程。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4)地形: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 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B. 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C. 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事物运动变化形式一样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土壤是在上述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产物,时间愈长,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变化亦愈大。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 母质:A. 总的说来,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B. 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C. 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D. 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E. 母质的层次性,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2)气候:A.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B.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3)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母质中出现了生物后,才开始成土过程。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4)地形: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 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B. 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C. 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事物运动变化形式一样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土壤是在上述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产物,时间愈长,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变化亦愈大。5. 为什么说大、小循环矛盾的统一是土壤形成的本质? 以植物营养元素的运动方向来看,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因为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集中累积的过程,所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生物小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前提条件,没有地质大循环,岩石中营养元素不能释放,生物无法生活,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但是,从土壤形成的角度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必备条件,没有生物小循环、养分元素和有机质不会积累,土壤肥力不会产生。因此,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求两个循环同时存在,在人类合理地利用土地、改造土壤的条件下,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以及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等,均为有意识地调节和促进生物小循环中的生物累积作用,控制地质大循环的地质淋溶作用,建立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植物和土壤间的物质交换,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以植物营养元素的运动方向来看,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因为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集中累积的过程,所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生物小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前提条件,没有地质大循环,岩石中营养元素不能释放,生物无法生活,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但是,从土壤形成的角度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必备条件,没有生物小循环、养分元素和有机质不会积累,土壤肥力不会产生。因此,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求两个循环同时存在,在人类合理地利用土地、改造土壤的条件下,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以及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等,均为有意识地调节和促进生物小循环中的生物累积作用,控制地质大循环的地质淋溶作用,建立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植物和土壤间的物质交换,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6.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什么作用? 自从人类有了耕种历史以来,在自然土壤上进行开垦,人的力量便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使土壤迅速从自然土壤阶段转变为农业土壤阶段。第二章土壤的物质组成1. 各级土粒的理化特性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有何差异? 1)石砾及砂粒 它们是风化碎屑,其所含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粒级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附性。无收缩性和膨胀性。SiO2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2)粉粒 颗粒较小,容易进一步风化,其矿物成分中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有明显的粘结性,干时减弱。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SiO2含量在60%80%之间,营养元素含量比砂粒丰富。3)粘粒 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粒间孔隙小,吸水易膨胀,使孔隙堵塞,毛管水上升极慢。可塑性、粘着性、粘结性极强,干时收缩坚硬,湿时膨胀,保水保肥性强,SiO2含量在40%60%之间,营养元素丰富。 1)石砾及砂粒 它们是风化碎屑,其所含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粒级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附性。无收缩性和膨胀性。SiO2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2)粉粒 颗粒较小,容易进一步风化,其矿物成分中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有明显的粘结性,干时减弱。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SiO2含量在60%80%之间,营养元素含量比砂粒丰富。3)粘粒 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粒间孔隙小,吸水易膨胀,使孔隙堵塞,毛管水上升极慢。可塑性、粘着性、粘结性极强,干时收缩坚硬,湿时膨胀,保水保肥性强,SiO2含量在40%60%之间,营养元素丰富。2. 什么是土壤质地?常见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1)土壤中按颗粒粒径大小划分出各级土粒,称为土壤颗粒成分或机械成分。颗粒成分的百分含量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2)将质地归纳为前苏联苏联制、国际制和美国制三大类1)土壤中按颗粒粒径大小划分出各级土粒,称为土壤颗粒成分或机械成分。颗粒成分的百分含量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2)将质地归纳为前苏联苏联制、国际制和美国制三大类3. 不同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1)砂质土类: 这类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由于胶结力弱,松散易耕,耕作上不必垄作,畦可宽但不宜长。 砂土类由于土壤大孔隙多,因此通气性好,土壤中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土壤中往往是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特别是早春的升温阶段,因土温容易上升而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但稳温性差,值得注意。 砂土类土壤含养分少,保肥力弱施肥后肥效来得快,属“前发型”肥劲猛,但不持久,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因此生产上要求“少吃多餐”,加强后补。2)粘质土类: 这类土壤的土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栽培作物时宜深沟垄作,以利透水通气,并避免还原物质的产生。粘质土壤往往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特别是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粘质土壤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但肥效发挥缓慢,在早春温度低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问题,属“后发型”土壤。粘质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粘结性、粘着性强、耕作费力、耕后质量差是粘质土的耕性特点。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这是粘质土类湿时粘着难耕,干时坚硬不散碎的生动写照。 3)质土类:壤质土类的土壤性质是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但需注意“沉浆”现象。 1)砂质土类: 这类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由于胶结力弱,松散易耕,耕作上不必垄作,畦可宽但不宜长。 砂土类由于土壤大孔隙多,因此通气性好,土壤中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土壤中往往是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特别是早春的升温阶段,因土温容易上升而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但稳温性差,值得注意。 砂土类土壤含养分少,保肥力弱施肥后肥效来得快,属“前发型”肥劲猛,但不持久,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因此生产上要求“少吃多餐”,加强后补。2)粘质土类: 这类土壤的土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栽培作物时宜深沟垄作,以利透水通气,并避免还原物质的产生。粘质土壤往往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特别是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粘质土壤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但肥效发挥缓慢,在早春温度低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问题,属“后发型”土壤。粘质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粘结性、粘着性强、耕作费力、耕后质量差是粘质土的耕性特点。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这是粘质土类湿时粘着难耕,干时坚硬不散碎的生动写照。 3)质土类:壤质土类的土壤性质是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但需注意“沉浆”现象。4.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作用? 1)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有机质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土壤中的氮95%是有机态氮,磷有20%50%是有机态磷,硫有38%94%是有机态硫,因此植物吸收的主要养分来自土壤有机质。2)增强土壤保肥性:腐殖物质具有带电性,主要是带负电,可吸收阳离子如NH4+、K+、Ca2+、Mg2+ 等,即具有保肥能力;这些阳离子可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出来供植物吸收,即具供肥能力。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团粒结构是土壤的一种优良结构形态,可以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肥状况。团粒结构的形成主要是有机质的作用。4)其他方面的作用:有机质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源。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据报道,胡敏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氮杂;有机质中含有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核黄素(B2)、吲哚乙酸、抗菌素等,对植物生长有利;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1)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有机质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土壤中的氮95%是有机态氮,磷有20%50%是有机态磷,硫有38%94%是有机态硫,因此植物吸收的主要养分来自土壤有机质。2)增强土壤保肥性:腐殖物质具有带电性,主要是带负电,可吸收阳离子如NH4+、K+、Ca2+、Mg2+ 等,即具有保肥能力;这些阳离子可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出来供植物吸收,即具供肥能力。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团粒结构是土壤的一种优良结构形态,可以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肥状况。团粒结构的形成主要是有机质的作用。4)其他方面的作用:有机质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源。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据报道,胡敏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氮杂;有机质中含有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核黄素(B2)、吲哚乙酸、抗菌素等,对植物生长有利;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5. 怎样合理调节土壤有机质? 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是大力提倡秸秆还田; 2)栽培并施用绿肥,也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途径。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是大力提倡秸秆还田; 2)栽培并施用绿肥,也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途径。6. 何为土水势?它包括哪几个分势?土水势和土壤水吸力有何异同点? 1)定义 土壤水的自由能与标准状态水自由能的差值称为土水势,一般用“”来表示。2)分势 (1)基模势(m) 基模势也称基质势,是由土粒吸附力和毛管力所产生的。(2)溶质势(s) 溶质势又称渗透势,是由溶质对水的吸附所产生的。(3)重力势(g) 由重力作用产生的水势。(4)压力势(p) 3)土水势是这些分势的总和,即t=m+s+g+p4)土壤水承受一定吸附力情况下所表现的能态,称为水吸力。水吸力是用土壤对水的吸力来表示的,因此它是正值。土壤水吸力从数值上来说与土水势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土壤对水的吸力105 Pa,则水吸力是105 Pa,而土水势是-105 Pa,即土壤水的能量较标准状态水低了105 Pa,如果把105 Pa的能量再给予这个水,则它获得105 Pa的能量后就又恢复为标准状态的水了。土水势有四个分势即基模势、渗透势、重力势和压力势,而水吸力只包括基质吸力和渗透吸力两类。土壤水是从土壤吸力低处流向高处的。水吸力是正值,在使用上较土水势方便,避免了在计算时符号的麻烦。1)定义 土壤水的自由能与标准状态水自由能的差值称为土水势,一般用“”来表示。2)分势 (1)基模势(m) 基模势也称基质势,是由土粒吸附力和毛管力所产生的。(2)溶质势(s) 溶质势又称渗透势,是由溶质对水的吸附所产生的。(3)重力势(g) 由重力作用产生的水势。(4)压力势(p) 3)土水势是这些分势的总和,即t=m+s+g+p4)土壤水承受一定吸附力情况下所表现的能态,称为水吸力。水吸力是用土壤对水的吸力来表示的,因此它是正值。土壤水吸力从数值上来说与土水势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土壤对水的吸力105 Pa,则水吸力是105 Pa,而土水势是-105 Pa,即土壤水的能量较标准状态水低了105 Pa,如果把105 Pa的能量再给予这个水,则它获得105 Pa的能量后就又恢复为标准状态的水了。土水势有四个分势即基模势、渗透势、重力势和压力势,而水吸力只包括基质吸力和渗透吸力两类。土壤水是从土壤吸力低处流向高处的。水吸力是正值,在使用上较土水势方便,避免了在计算时符号的麻烦。7. 什么是土壤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它有何作用? 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目前尚无法从理论上推导出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吸力或基质势之间小关系,只能用实验方法获得水分特征曲线。 首先,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S和含水率?之间的换算; 其次,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第三,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第四,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目前尚无法从理论上推导出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吸力或基质势之间小关系,只能用实验方法获得水分特征曲线。 首先,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S和含水率?之间的换算; 其次,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第三,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第四,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8.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有何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 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CH4等) 5)土壤空气组成显然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1)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可将它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2)胶体表面电荷可也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其代数和则为净电荷。1)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可将它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2)胶体表面电荷可也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其代数和则为净电荷。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 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 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 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 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3.土壤活性酸与潜在酸的关系? 1)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2)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3)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1)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2)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3)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4土壤的缓冲作用机理? 1)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及其盐类; 2)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1)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及其盐类; 2)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5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机理? 1)胶体的凝聚作用; 2)水膜的粘结作用; 3)胶结作用; 4)干湿交替; 5)冻融交替; 6)耕作措施; 7)生物作用1)胶体的凝聚作用; 2)水膜的粘结作用; 3)胶结作用; 4)干湿交替; 5)冻融交替; 6)耕作措施; 7)生物作用6为什么说土壤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 土壤水的热容量最大,空气的絷容量最小,而起着稳定土壤温度有作用土壤水的热容量最大,空气的絷容量最小,而起着稳定土壤温度有作用7什么是土壤的生产性能?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而土壤肥力是受土壤中一系列性质的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是通过土壤与作物互相关系上体现出来,即土壤的生产性能。土壤生产性能是指土壤在耕作、栽培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性能。它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作物和农事活动相互作用下,土壤对作物提供生活因素的能力及其与作物生长发育相适应的程度,并以它作判断土壤好坏的依据。2)群众常把土壤生产性能比喻为土壤的“脾气”1) 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而土壤肥力是受土壤中一系列性质的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是通过土壤与作物互相关系上体现出来,即土壤的生产性能。土壤生产性能是指土壤在耕作、栽培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性能。它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作物和农事活动相互作用下,土壤对作物提供生活因素的能力及其与作物生长发育相适应的程度,并以它作判断土壤好坏的依据。2)群众常把土壤生产性能比喻为土壤的“脾气”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1.土壤的地带性在农业、林业生产上有何重要意义? 1)不同的土壤类型,在利用改良的方向上有显著的差别。研究和掌握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对拟订全国或区域性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从土壤地带性的起因来说,纬度地带性是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从三者对土壤分布的制约关系来看,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的水平分布;垂直地带性直接决定着山地和高原谷地的土壤分布。而在广大高原高山条件下,土壤分布实际上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共同控制。所以,土壤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和水平垂直地带复合分布。1)不同的土壤类型,在利用改良的方向上有显著的差别。研究和掌握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对拟订全国或区域性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从土壤地带性的起因来说,纬度地带性是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从三者对土壤分布的制约关系来看,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的水平分布;垂直地带性直接决定着山地和高原谷地的土壤分布。而在广大高原高山条件下,土壤分布实际上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共同控制。所以,土壤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和水平垂直地带复合分布。2.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何影响? 1)人类自有种植业生产以来,就开始直接干预土壤的发生、发展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增大其影响的范围和强度。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下,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不同。3)当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口与土地、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特别注意一些非理性的人为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例如陡坡垦殖加速水土流失,滥垦草地导致快速沙化,掠夺式生产经营造成土壤肥力衰退,大量使用农药和排放城市工矿废物、废气、污水造成土壤污染等等。因此,人为活动必须符合土壤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尽可能避开对土壤的不利影响,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促进土壤向高肥力和高产出的方向持续发展。1)人类自有种植业生产以来,就开始直接干预土壤的发生、发展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增大其影响的范围和强度。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下,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不同。3)当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口与土地、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特别注意一些非理性的人为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例如陡坡垦殖加速水土流失,滥垦草地导致快速沙化,掠夺式生产经营造成土壤肥力衰退,大量使用农药和排放城市工矿废物、废气、污水造成土壤污染等等。因此,人为活动必须符合土壤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尽可能避开对土壤的不利影响,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促进土壤向高肥力和高产出的方向持续发展。3.土地形成条件对土壤形成有何重要影响? 1) 我国的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并呈阶梯状逐渐下降。总的来说,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体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为界。西部多为高大的山岭、高原和大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低山和丘陵。2)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3)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4) 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1) 我国的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并呈阶梯状逐渐下降。总的来说,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体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为界。西部多为高大的山岭、高原和大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低山和丘陵。2)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3)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4) 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4.举例说明我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 例如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一线,由东向西,植被的递变规律是森林草甸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土壤也自东向西呈有规律的递变。在温带,其土壤带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则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例如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一线,由东向西,植被的递变规律是森林草甸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土壤也自东向西呈有规律的递变。在温带,其土壤带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则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5.举例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 归纳出如下10种成土过程。如: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一般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两种形式。前者是土内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粘土产物,由于缺乏稳定的下降水流,没有向较深土层移动,而就地积累,形成一个明显粘土化或铁质化的土层。其特点是土壤颗粒只表现由粗变细;除CaO和Na2O稍有移动外,其它元素皆有不同程度的积累;粘化层有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出现;粘化层厚度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增加多发生在漠境和半漠境土壤中。而后者是风化和成土作用所形成的粘土产物,自土层上部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出现明显泉华状光性定向粘粒;该层铁、铝氧化物明显增加,但胶体组成无明显变化,仍处于开始脱钾阶段。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归纳出如下10种成土过程。如: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一般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两种形式。前者是土内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粘土产物,由于缺乏稳定的下降水流,没有向较深土层移动,而就地积累,形成一个明显粘土化或铁质化的土层。其特点是土壤颗粒只表现由粗变细;除CaO和Na2O稍有移动外,其它元素皆有不同程度的积累;粘化层有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出现;粘化层厚度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增加多发生在漠境和半漠境土壤中。而后者是风化和成土作用所形成的粘土产物,自土层上部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出现明显泉华状光性定向粘粒;该层铁、铝氧化物明显增加,但胶体组成无明显变化,仍处于开始脱钾阶段。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6.试述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区别。 1) 土壤分类的基础是1978年全国土壤分类会议提出的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最后于1992年确立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现行的土壤分类是在发生学原理指导下,以土壤属性(比较稳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共7级分类制,其中土类是基本的高级分类单元,土种是基本的基层分类单元。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我国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修订方案中拟定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而且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制定了土壤分类检索系统,把土壤分类的定量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土壤类型上。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以及诊断现象为划分土壤类别的依据。1) 土壤分类的基础是1978年全国土壤分类会议提出的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最后于1992年确立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现行的土壤分类是在发生学原理指导下,以土壤属性(比较稳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共7级分类制,其中土类是基本的高级分类单元,土种是基本的基层分类单元。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我国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修订方案中拟定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而且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制定了土壤分类检索系统,把土壤分类的定量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土壤类型上。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以及诊断现象为划分土壤类别的依据。7.试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土壤资源? 1) 强化耕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 2) 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3)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 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 提高复种指数; 6)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 强化耕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 2) 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3)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 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 提高复种指数; 6)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第五章 土壤管理1.我国耕地资源与土壤资源各有什么特点? 1) 耕地资源特点: 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耕地空间分布差异大,水土资源的匹配组合不协调; 耕地面积税减、退化和污染严重2) 土壤资源的特点: 土壤资源极其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土壤资源比重大; 土壤资源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差异显著; 人为影响深刻 1) 耕地资源特点: 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耕地空间分布差异大,水土资源的匹配组合不协调; 耕地面积税减、退化和污染严重2) 土壤资源的特点: 土壤资源极其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土壤资源比重大; 土壤资源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差异显著; 人为影响深刻2.如何合理保护我国土壤资源? 1) 强化耕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 2) 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3)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4) 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 提高复种指数; 6)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1) 强化耕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 2) 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3)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4) 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 提高复种指数; 6)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什么是土壤退化?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1)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能力和环境调控能力的下降。2) 分为两大类。一是土壤物质位移产生的土壤退化,二是土壤性质恶化引起的退化。 1)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能力和环境调控能力的下降。2) 分为两大类。一是土壤物质位移产生的土壤退化,二是土壤性质恶化引起的退化。4简述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1) 我国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以及不包括上列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6类。2) 引起土壤退化的因素:森林砍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工业活动,等等,均是人为引起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3) 土壤退化的现状与特点: 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土壤退化的发展快4) 我国土壤侵蚀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要从根本上治理,首先应该从大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土地利用的形式。其次,要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政策投入等;第三,在具体的防治措施上,应根据土壤侵蚀的具体情况,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综合运用,并注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