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公式(5页).doc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章第三课时圆的周长。一、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认识为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圆的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等相关知识的基础,这段知识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圆周长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2.经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探索公式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是:对圆周率的认识。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采取采取“猜想验证”和有意义地接受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以及相关教学道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实验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认识圆周率,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在教学前需要准备的是:三张大小不同的圆形硬纸片,细线,多媒体课件,直尺二、教学过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引入、探究周长、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四个流程。(一)复习引入我采用以旧知引新知的建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圆的相关知识,接着提问你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这样设计,既能回顾旧知,还有新问题的提炼,有效地唤醒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二)探究周长 我把探究周长又细分为4个部分1.理解圆的周长 有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基础,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对圆的周长做比划触摸而后进行理解和表达。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思考出什么事圆的周长后,教学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例4着重教学圆周长的含义,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为接下来圆的周长的学习做铺垫。出示三种不同规格的自行车车轮,把这三个车轮各滚一圈,哪个车轮经过的路程比较长?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引导猜测,滚动的路程与什么有关?从实际问题和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数学内容,使原有的周长概念迁移到新的图形上来。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能直观地看到直径长的车轮周长长些,直径短的车轮周长也短。由此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为接下来的学习设置了良好的铺垫。 2.探索圆的周长公式例5组织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是什么样的关系,为最终形成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铺平道路。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主要是“缠绕法”和“滚动法”,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测量更大的圆的周长(例如星球)这种方法合适吗?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主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 结合刚刚车轮的例子,引导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人测量一次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半径,人人都有测量实验的机会,明确探索的方向是计算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研究周长与直径间的倍数关系将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通过测量后再计算,然后再相互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在整个班级内交流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实验充其量只能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测量工具、方法和误差决定的。因此,教材在例5的后面继续教学圆周率的知识。讲了四点内容: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一般取的近似值3.14。学生以自己的实验为基础,能够有意义地接受圆周率。了解圆周率认识的最杰出的贡献者,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激发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部分。基于这部分是教学重点,准备了两次操作活动,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第一次活动为测量,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第二次活动为计算,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两次研究活动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着部分知识。 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其实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根据周长(C)直径(d)=,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d或C=2r,得出周长公式。教师这里需要板书两个公式。3.尝试练习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集体订正。初步利用新知解决问题。(三)解决问题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利用学到的只是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知识,获得成就感。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里的练习就只有一题)(四)回顾总结 最后以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作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依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