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屋面技术分会及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第七届种植屋面技术与市场研讨会.doc
-
资源ID:35873706
资源大小:65.50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种植屋面技术分会及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第七届种植屋面技术与市场研讨会.doc
第七届种植屋面技术与市场研讨会内容摘要月日,刘志坚会长受邀出席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种植屋面技术分会年会与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暨第七届种植屋面技术与市场研讨会。本次会议集聚了国内从事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的专家,各自代表他们不同的研究领域,就当前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案例向大会作了精彩的报告。同行参会的还有长沙奥克拉涂料有限公司周岳阳总经理。以下对会议内容进行了节选,供大家参考。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和实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克白 副总工程师).海绵城市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上强调: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制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年,城市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年,城市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年月,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正式确定;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将于今年月份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水质净化系统治理五个部分。源头控制主要通过屋顶绿化、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来实现;过程控制:雨水在输送过程中进一步滞蓄和入渗,从而进一步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降低排水强度,降低减小市政排水设施的规模。过程控制一般通过植草沟、渗排水管(沟)等措施来实现;末端控制:在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打不到控制目标的情况下,在雨水管网的末端通过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和利用天然河道、池塘设施来最终达到控制要求。雨水调蓄设施通常词用混凝土结构或模块拼装形式;水质净化:就是通过初期雨水弃流、截污、自然净化、雨污分流来实现;系统治理。.建设管理程序立项报规施工图审查颁发规划建设许可证竣工验收。立项: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对建设工程的雨水控制与利用进行专题研究,并在报告书设专节说明。报规: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在公顷以上的,应先编制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再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图设计图纸应有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内容与图纸。审查专业主要是建筑专业和给排水专业。规划建设许可证:设计通过专项审查后颁发。竣工验收: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纳入总体验收当中。验收完毕后,应对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进行不少于个雨季的运行监测记录。二、立体绿化与低冲击开发建设(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 朱纯 博士).立体绿化和低冲击的概念低冲击开发:( ,简称)世纪年代末由美国提出的关于暴雨管理的心理念,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减少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使开发区域尽可能接近开发前的水文状态,是一种生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办法。低冲击理念:绿地开发前后的影响最低,资源利用最大。强调尊重、结合、保护自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低冲击技术应用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统筹考虑,实施资源利用工程。比如:收集屋面、庭院的雨水泳衣供给观赏水景、绿地灌溉、冲洗路面等;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地貌条件、本土景观,因地制宜选择整合应用,形成不违背绿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绿色基础设施。.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比较:国外:场地保护性设计、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评估方法等方面研究较为成熟;国内:起步探索阶段,加强“应用技术模式、技术集成和评估系统,低冲击影响技术与城市景观的融合”等方面的探讨和项目实施。国内需要加强:)意识转型:非常重要,从规划设计开始,低冲击概念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养护管理全过程。)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有限的用地范围,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骚干扰的绿化模式,充分利用原有的水、植被、地形地貌等资源,取得最科学合理的生态效益。)地形塑造,尊重原貌)利用植物资源: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利用乡土植物品种。)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通过自然地形,利用环保材料和辅助设施,达到利用有效雨水的目的。.华南地区立体绿化与低冲击技术应用探讨)因地制宜,整合技术:我国东西南北环境气候、水文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园林建设要引入先进的理念并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但应在科学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技术,避免盲目跟风与不切实际的滥用。)立体绿化是理念的延伸: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等绿化技术可以结合渗水沟和雨水花园等一起因地制宜融入城市绿化中,达到适当减缓洪峰,又保障绿地主要生态功能正常发挥。)雨水利用:考虑气候、水文条件,避免雨水下渗过许多甚至长期水浸泡超过绿地承受能力造成危害。同时,也要依据经济投资选择适宜的技术应用方式、城市化带来的初雨污染等因素。)尊重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前提:利用绿地,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是雨水利用回补地下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城市化进程建筑增加、硬地化过多,雨水无法回到地下。但是必须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三、刚性耐根穿实验探讨(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 张道真教授).问题的提出)规范认可的耐根穿材料均为柔性。刚性被排除在外)“耐根穿之上应设保护层”。考虑到园艺操作的影响与砂浆的脆裂,绝大多数的设计都会选用配筋的细石砼。)将细石砼优化,使其兼具耐根穿,自然就成了值得努力的方向。保护层、耐根穿,合二为一,不仅节省大笔投资,而且领构造层类简化。简化,是构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之一。.优化的目标一是使细石砼不产生贯穿裂缝,而是使分隔缝处的密封胶具有阻根性。尽管,砼长期稳定处于潮湿状态下,基本上不产生裂缝,包括表面裂缝。但即使有裂缝,根也未必长入胀裂。理由:)根长在裂缝中,皆先有缝,后生根。)砼与被保护的防水层之间设有隔离层,并设有风格缝,使水化收缩、温湿度变形均不收约束,因此不会产生有害裂缝。若采取了优化措施(减水、纤维、聚合物)则可进一步使裂缝分散,打到足够细微。)小结:细石砼只要不裂,根穿的可能性就没有。理论上讲,砼是多孔的,带裂缝的。但若孔洞足够小,裂缝足够细微,其危害便失去了工程学上的意义。.系统优化设计)首先将细石砼按“刚性防水层”设计,设置隔离层与分隔缝。按植土厚度,采用不同的厚度、强度、配筋与分隔缝间距:薄土层:细石砼厚,成品钢筋网片,双向;厚土层;细石砼厚,双向;中等土厚;细石砼厚,双向。在此基础上,按实际工程,设计分隔缝平面图,细化其间距:周边与水落口处,中间;全年气候强度较大地区取下限();较小地区取上线();干燥地区取下限。)降低水胶比,掺外加剂,增加砼密实度的同时,减弱裂缝发生率。本实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掺萘系高效减水剂,掺,掺聚丙纤维,掺纯丙烯酸酯。)关键是分隔缝密封胶。先预埋专门设计的“上下合二而一”的模条。拼装临时固定后,去掉上模条,填入聚氨酯密封胶。该密封胶掺入了进口阻根剂。.模拟实验)现行标准试验要点:耐根穿卷材按标准实验箱铺贴后,种植制定灌木“火棘”,每组箱,每箱株,箱底隔防水层之下设蓄水层。按标准方法养护浇水施肥,年初步结果,年最终结果。)质疑标准实验设计的最大疑点在于:植株根系隔防水层乡下寻水二张,若防水层完全无瑕疵,根如何感知水在下方?即便防水层透气,所透之气,大多不会多过空气中的水份。3) 小结 能否过关,主要取决于卷材铺贴的质量,多不在材料本身,特别是高分子卷材.阶段总结)诱导根穿的措施实行一年后,于年月,也就是运行近六年后,实验终止,被迫提前检视结果:将箱体逐个翻侧,目测查验,特别是仔细察看了箱底侧和背阴侧。八只箱,无一处根穿。)八只箱,胶缝总长。说明阻根胶是可靠的,阻根剂掺量、掺法是合理的,现场施胶措施是正确的。)耐根穿卷材价格与同类防水卷材比,至少翻倍,而细石砼系统优化所增投资,不超过元。因此,新的研究实验,可能为大幅降低成本,简化构造,做出贡献,具有客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四、容器式种植在海面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摘要:容器式屋顶绿化打破了传统屋顶绿化模式,是逐渐广泛运用于城市屋顶绿化建设的一种新型屋顶绿化方式。与传统屋顶绿化做法相比,具有荷载轻、成景快、任意拆卸等特点。容器式屋顶绿化能够有效的截流屋面雨水、调节区域小气候环境,改善室内热功能性能,降低屋顶传热量等。1. 容器式屋顶绿化概述容器种植是指具有排(蓄)水、过滤等功能的模块化特定容器,在可移动组合的容器、模块中种植植物。根据屋面坡度,可采用平式种植容器和坡式种植容器。“容器式屋顶绿化”以容器种植为核心,集营养基质、耐旱植物为一体,有以下点技术内容1) 完善的蓄水、排水功能;2) 非浇灌条件下自动补水;3) 适应于各种形式的建筑屋顶;4) 集蓄水、保温隔热、阻根为一体。.容器式屋顶绿化类型)绿植草(容器组合草坪式):具有完善的蓄水、排水、阻根等功能。主要适用于非上人屋面简单式屋顶绿化。)绿植灌(容器组合灌木式):具有蓄水、排水、阻根等功能。适用于组合种植灌木式的屋顶绿化。)绿植树(容器组合花园式):适用于花园式屋顶绿化。)绿植坡(容器组合斜坡式):斜屋面种植容器包括井字挡板、自动斜面渗灌系统、通风排水槽等,主要适用于坡度度以下的坡屋面绿化。五、 金属屋面绿化种植的若干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种植屋面对环境改善的作用,这种改善包括种植屋面具有滞尘,吸收低浓度污染物以与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和空气净化的能力;种植基质具有降低低频声波的传递,植被具有降低高频声波的传递作用;种植屋面对室外环境有明显的降温除湿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屋顶外表面的辐射温度;种植屋面具有明显的保温作用,可节约采暖费用;节能固碳效果明显,种植屋面还具有明显的截留雨水的作用,即使是简单式屋顶绿化也能截留雨水超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金属板种植屋面会给城市屋顶绿化带来更大的覆盖面积,金属板种植屋面上种植方式可分为直栽式和容器式两种,其特点都是荷载轻型构造简单,便有养护,对防水要求安全长久。没有种植,裸露在空气中的屋面大部分时间是干燥的,加盖了绿化以后屋面就可能出现潮湿甚至积水,这种潮湿存在于混凝土屋面种植构造层底部对于混凝土长期的养护室友好处的,而金属板表面长时间的哪怕是秦伟的潮湿都可能产生致命的危害,锈蚀会大大影响金属屋面板的使用寿命。引起潮湿的原因有可能是渗漏,也有可能是结露,这种潮湿如果不能阻止或消除,金属板种植屋面可能会隐藏安全风险,因此金属板种植屋面的构造中防结露和防渗漏的设计尤为重要。金属板种植屋面构造设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1) 荷载压型钢板作为基层,需要根据荷载就算钢板的厚度,一般要求厚度,扰度,坡度过小时影响水的排放,坡度大时绿化种植构造层有下滑的趋势。2) 隔汽层的设置按照德国与国内相关规范的规定,钢结构压型板屋面必须铺设隔汽层,不是所有的板型都适合钢结构种植屋面的。对于金属板种植屋面来说它和防水层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隔汽防水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效的隔绝室内的湿气进入到保温层中引起的屋面保温效果减弱甚至失效,同时也作为防水安全的最后一层屏障。3) 保温层的设置金属屋面分冷屋面和保温屋面构造,对于种植屋面采用保温屋面更为合理,种植土不具有保温材料的性能,需要采用保温板来保温。4) 防水层的合理设置目前我过大部分钢结构彩板屋面有漏水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钢结构屋面配套防水材料自身缺陷所致。按照设防原则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构成的防水系统,防水材料应有以下特点:底层防水卷材沥青应具有本体自粘的特性,面层防水卷材应该有较普通防水卷材更优异的高低温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具有耐根穿刺的功能。5) 风荷载金属板种植屋面种植土和植物构成的荷载相比较轻,风荷载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在受风荷载较大的部位采取加载措施。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本公共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发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号)印发以来,各有关方面主动贯彻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主动成效。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工作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年,城市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年,城市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主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二、加强规划引领(三)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与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四)严格实施规划。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五)完善标准规范。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指导海绵城市建设。三、统筹有序建设(六)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从年起,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各地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避免大拆大建。(七)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本公共工程建设。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强力促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八)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四、完善支持政策(九)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区别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强化合同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并按效付费。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法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十)加大政府投入。中央财政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现有渠道统筹安排资金予以支持,主动引导海绵城市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统筹,城市人民政府要在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十一)完善融资支持。各有关方面要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鼓励相关金融机构主动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主动开展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五、抓好组织落实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紧启动实施,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与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发展改革委要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部要主动推进模式,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必要资金支持;水利部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七、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为总结推广各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作用,与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户籍、土地、财政、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加强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推动地方加快出台一批配套政策,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加快实施“一融双新”工程,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瞄准短板,加快突破,优化政策组合,弥补供需缺口,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围绕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鼓励各地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与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加快制定公开透明的落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落户目标。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得采取要求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加快调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政策,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的落户问题。加快制定实施推动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确保如期完成。 (二)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以与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在居住地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申请授予职业资格以与其他便利。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承载能力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住房保障权利,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各城市要根据居住证暂行条例,加快制定实施具体管理办法,防止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脱钩。 (三)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统筹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教师编制。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万人次以上。允许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 (四)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三、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五)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围绕实现约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目标,实施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和城镇旧房改造工程,推动棚户区改造与名城保护、城市更新相结合,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包括无上下水、北方地区无供热设施等的住房)改造,将棚户区改造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到全国重点镇。加强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监督,严格实施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六)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提升城市道路网络密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城市要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协同发展,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市郊铁路,提高道路的通达性。畅通进出城市通道,加快换乘枢纽、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七)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统筹城市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地下管网,加快实施既有路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架空线入地工程。推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城市易涝点改造,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强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妥善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加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加强自然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切实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源。 (九)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城市计划,加速光纤入户,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和工业余热供暖,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建设循环型城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实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制定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努力提高优良天数比例,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型,引导工业集聚区规范发展。 (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加大财政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的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力度,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学办学,增加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学位供给。统筹新老城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以与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规划建设。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银行网点、零售药店、家庭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生活服务圈。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住宅、公共建筑等的适老化改造。加强城镇公用设施使用安全管理,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 四、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十一)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公共供水、道路交通、燃气供热、信息网络、分布式能源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提高县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快重点镇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建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与污泥。推进北方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供热全覆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和重点镇的支持力度。 (十二)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开展特大镇功能设置试点,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与强化用地指标保障等为重点,赋予镇区人口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允许其按照相同人口规模城市市政设施标准进行建设发展。同步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设市模式创新改革试点,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推行大部门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十三)加快特色镇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人流物流便利化程度。 (十四)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完善设市标准和市辖区设置标准,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加快启动相关工作,将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设置标准,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引导,适度增加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数量。 (十五)加快城市群建设。编制实施一批城市群发展规划,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推动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推进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核心城市小时通勤圈,完善城市群之间快速高效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统筹规划建设高速联通、服务便捷的信息网络,统筹推进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市场一体化建设,共同建设安全可靠的水利和供水系统。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安全生产规划的统筹衔接。 五、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十六)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尽快实现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班车、通邮、通快递,推动有条件地区燃气向农村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与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强化河湖水系整治,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十七)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融合主体。推动返乡创业集聚发展。 (十八)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快递下乡”。支持适应乡村特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建设,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面向中小网商的融资贷款业务。 (十九)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因地制宜,搞好科学规划,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移民集中安置区,推进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在城镇落户。坚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相结合,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 六、完善土地利用机制 (二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结完善并推广有关经验模式,全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村庄整治,在规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运行的基础上,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范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土地利用变更情况监测监管。 (二十一)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允许存量土地使用权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完善城镇存量土地再开发过程中的供应方式,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改造,涉与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需补办出让手续的,经依法批准,可采取规定方式办理并按市场价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在国家、改造者、土地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土地收益。 (二十二)因地制宜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生态安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地区开展低丘缓坡地开发试点。通过创新规划计划方式、开展整体整治、土地分批供应等政策措施,合理确定低丘缓坡地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 (二十三)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地方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探索农户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闲置和浪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七、创新投融资机制 (二十四)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健全价格调整机制和政府补贴、监管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根据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不同特点,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十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编制公开透明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允许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要向新型城镇化倾斜。 (二十六)强化金融支持。专项建设基金要扩大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覆盖面,安排专门资金定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小城镇功能提升等。鼓励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创新信贷模式和产品,针对新型城镇化项目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鼓励地方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鼓励地方整合政府投资平台设立城镇化投资平台。支持城市政府推行基础设施和租赁房资产证券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融资比重。 八、完善城镇住房制度 (二十七)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具备购房能力的常住人口,支持其购买商品住房。对不具备购房能力或没有购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