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恋后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及教育对策(6页).doc
-大学生失恋后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及教育对策摘要:失恋是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感危机, 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遭遇失恋时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失恋心理及其调适进行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尽早摆脱失恋的阴影,促进其健康成长,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人的认知态度对大学生失恋后心理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失恋;心理行为;调适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中止恋爱关系而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严重挫折。失恋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危机, 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情感波动性较大, 冲动性较强, 理智的控制力和行为的自控力是很薄弱的, 他们失恋后往往会产生悲伤、抑郁、失落、羞辱、怀疑、孤独和绝望等一系列消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除或转移, 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恋者自伤、自杀、报复或形成抑郁症等。一、大学生失恋后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失恋后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它因失恋者的人生观、性格、恋爱时间长短以及恋爱关系深浅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学生失恋后都有类似的情绪反应, 他们都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痛苦。不过, 对于多数失恋者来说, 他们能逐渐接受现实, 正确、顺利地度过失恋后的心理不应期, 也有一些失恋者自己无法调节, 周围亲朋好友的一再劝解也无济于事, 导致长时间的出现失控、反常的心理反应。大学生失恋后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悲伤、抑郁心理悲伤、抑郁是失恋大学生最明显和最常见的不良心理, 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 情感冷漠, 内心痛苦, 思想颓废等。恋爱者失恋后, 在情感上首先会产生极大的悲伤和痛苦, 随之而来的是愤怒和绝望, 其症状强度与失恋者对恋爱对象的感情投入程度成正比。失恋者陷入悔恨的痛苦深渊,经常唉声叹气或喋喋不休,埋怨自己的过失。这往往与当事人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素质有关。因失恋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阴影还可能使当事人陷入这些不良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严重的还将导致抑郁症, 极个别的失恋者甚至还会发生精神分裂症。如果再有外界的刺激因素, 如旁人的煽动等, 失恋者会产生报复他人的想法, 也可能会变得麻木, 并把这种麻木状态作为减少失恋伤害的一种“保护”措施持续下去, 时间久了就会诱发机体疾病。(二)自卑心理有些恋爱者失恋之后感到羞愧难当, 觉得是因为自己一无是处才会被抛弃, 这将极大地动摇个人对自己建立亲密关系能力的评价。他们自暴自弃、逃避现实, 从此陷入自卑、迷茫、心灰意冷中, 性格也会变得孤僻古怪, 有的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那些自尊心越强、恋爱公开程度越大者,越明显。如果自卑与多疑结合在一起, 他们便会觉得身边的人都在议论自己的失败恋情, 而且看不起自己, 这样会使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长期下去会产生抑郁倾向, 严重者还会导致精神分裂, 甚至精神失常。在失恋的巨大心理压力下、在失败及自卑感的心理阴影下,失恋者感到无比难堪和羞辱,充满虚无感和失落感,整日无精打采。(三)淡化心理淡化心理是指恋爱者在失恋之后, 因恋爱受到阻碍、挫折而导致的对异性的冷淡和婚恋大事的漠不关心。这些失恋者还会消极地对待生活、学习, 对生活失去希望、信心, 自甘堕落。他们不仅自己不愿意谈起男女之事, 而且对别人的谈论也表现出厌烦情绪, 表现出“ 看破红尘识破天”的心理状态, 甚至还有极个别的失恋者会因此而产生从此“出家”修行的念头。当失恋者痛苦而无法自拔时,他们常采取非理性的做法,以死来求得痛苦的解脱。有的失恋者因为无法承受失恋后的负性情绪、心理压力, 有可能会导致自杀, 如果失恋者本身已身患抑郁症, 则自杀的可能性更大。有调查显示, 在自杀的大学生中因为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数的20 %。(四)报复心理报复心理也是失恋者的一种较常见的心理。他们因为极度的占有欲受到挫折而唤起了报复心理, 有的失恋者失去理智, 采用一些行为报复对方, 可能给彼此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造成毁灭性的结局。特别是那些由于一方不道德而导致的失恋, 另一方更容易丧失理智而形成极端报复心理,出现过激报复行为。例如有的人用暴力威胁对方, 向他人揭发对方的隐私等, 从而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五)宣泄心理宣泄心理指无端迁怒于与失恋毫不相干的人或物。失恋者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能直接对原来的对象进行反抗, 表示敌意或发泄愤感,因此常常迁怒于他人或无关的物体。2 对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渠道,及时了解、把握失恋者的心理行为,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行为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2.1 注重思想疏导,加强教育管理对于积极型、过渡型行为的失恋者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先,使2 种类型的失恋者充分认识到恋爱观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失恋不等于失败,更不等于失志、失德。其次,加强道德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恋。恋爱道德表现在相恋双方彼此忠诚、感情专一、尊重谅解,双方应在理智的准则下发展恋爱关系。当恋情亮出红灯时,就意味着失去了维系爱情关系的前提,此时失恋者应做到失恋不失德,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失恋的事实,正确对待失恋,遵守恋爱道德,从而建立高尚而纯洁的友谊,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友爱互助、充满生机的校园氛围。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大多数此类失恋者都能在短时间内走出失恋的阴影。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消极型行为的失恋者心理脆弱以及存在消极的认知态度,往往容易产生消极行为,影响校园的稳定、安全。因此,对于消极型行为的失恋者应着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根据失恋者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及失恋原因,逐步解释,引导其采用多维思考法、价值补偿法、自我安慰法、活动转移法、积极认知法等方法摆脱失恋的痛苦,使失恋者理智、冷静、正确分析失恋原因,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消极型行为者逐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尽早摆脱失恋的阴影。同时,也要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爱情观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多角度实施正面教育,这将对失恋者建立正确的恋爱心理及提高恋爱挫折承受力大有裨益,为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撑起保护伞。2.3 争取家庭教育的支持家庭是一个人出生以来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品格塑造、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减轻失恋者特别是消极型行为失恋者的痛苦,让其尽快恢复正常,除失恋者自身努力及学校教育外,应积极争取家庭教育的支持。失恋者对家庭成员非常信任,建立在这种坚实信任和深厚感情基础上的教育会使失恋者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痛苦,并充分利用亲情及时安抚受伤的心。2.4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因此,美好的校园环境,内涵深刻的新思想、新文化,各种学生社团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吸引失恋者。特别是在失恋者成绩提高或参加活动获得奖项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转移其失恋的痛苦。同时,失恋者能在参与健康的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认知能力,充分意识到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存在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恋爱不再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唯一方式,从而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为了引导失恋学生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教育工作者在做好学生失恋后教育疏导的同时更应注重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参考文献:1蒙雅森,杨珍妮. 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导论M.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2贺志军. 大学生失恋行为分析及心理调节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128.3周长春.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蒉-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