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医学免疫学笔记(67页).doc

    • 资源ID:35934634       资源大小:442K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免疫学笔记(67页).doc

    -医学免疫学笔记-第 66 页医学免疫学笔记第一章 、第二章一、 重点与难点提示:本章重点掌握免疫的含义、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功能。二、基本概念及要点:掌握以下基本概念: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2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3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掌握以下要点:1 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 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2)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指机体对自身成份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3)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 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表1-1 免疫的功能与表现:免疫功能生理性(有益)病理性(有害)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2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固有性免疫应答的特征是:(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增殖阶段;效应阶段。其特征是:(1) 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3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功能: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1)免疫器官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它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及腔上囊(或法氏囊)。骨髓是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骨髓的功能:再次免疫应答的场所,即是中枢免疫器官,但能缓慢持久产生Ab,又是外周淋巴器官。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胸腺微环境构成了决定T细胞分化、增值和选择性发育的场所;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主要参与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是禽类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的场所。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及皮肤粘膜淋巴相关组织等。淋巴结的免疫功能有:滤过、清除淋巴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功能有:滤过、清除血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主要可概括为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作用。(2)免疫细胞(immunocyte):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淋巴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由于T、B细胞可以TCR、BCR特异识别抗原故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其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的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成分,其具有的结构特点及功能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以及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下聚集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MALT没有输入淋巴管道,抗原由局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进入。在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存在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一M细胞,该种细胞能以吞饮形式将外来抗原转运到胞质内,并在未经降解情况下,将抗原转运到粘膜下结缔组织中。粘膜下结缔组织中富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与之混处在一起的T、B细胞。T细胞中以CD8+T细胞为主(占8090),CD4+T细胞主要为CD45RO+记忆T细胞,B细胞主要是表型为mlgD+HLA-DR+B7+的记忆B细胞。功能:1、产生分泌型IgA(SIgA):成为黏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2、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局部抗感染、粘膜免疫: 疫苗的给药途径)(3)免疫分子根据其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膜分子及分泌性分子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膜分子(存在细胞膜表面的抗原或受体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等。各类免疫分子将在其后各相应章节阐述。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循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间的反复循环称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淋巴结):淋巴细胞随血流淋巴结深皮质区穿过 HEV进入淋巴组织内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血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脾):脾动脉白髓区脾索脾窦脾静脉血循脾动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从循环池补充新淋巴细胞第三章 抗原(Antigen, Ag)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力的物质。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后使之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异物性: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如发生改变;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区别:T、B细胞通常识别抗原分子中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分别称为该抗原的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两者的区别有(表621)。表621  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区别 T细胞抗原决定簇B细胞抗原决定簇受体TCRBCRMHC必需无需性质主要为变性多为天然的多肽、多糖、LPS等大小812个氨基酸(CD8+T)12一l7个氨基酸(CD4+T)57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个核苷酸类型线性构象或线性位置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抗原分子表面抗原表位的类型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线性表位(linear epitope):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非线形表位(non-linear epitope):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序列上不连续性排列,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根据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 T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可存在于抗原物质的任何部位。B细胞抗原表位: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表位影响因素:化学基团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构象表位载体效应(carrier effect)表位(半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载体特异性的Th细胞共同参加。半抗原必须与蛋白质载体偶联,才能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某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 多糖类、脂多糖等都有免疫原性。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大于100kD的为强抗原,小于10kD的通常免疫原性较弱,甚至无免疫原性。 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 (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经变性改变构象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 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免疫途径:皮内免疫>皮下免疫>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1、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Ag属此类。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需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由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TD-AgTI-Ag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须无需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IgM免疫记忆有无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rssman 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人:HLA;ABO系统和Rh系统等。 自身抗原(autoantigen):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的自身组织细胞,可诱发对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这些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抗原而成为自身免疫原,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1)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3、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抗原短肽,与MHC-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8+T细胞的TCR识别。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等作用摄取外源性抗原,如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在内吞体及溶酶体内,此类物质被酶解加工为抗原短肽后,与MHC-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被CD4+T细胞的TCR识别。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SAg的作用特点: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不需APC处理,直接与MHC-II类分子和TCR-V结合;不受MHC限制,同MHC-II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制. 2、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分类:生物性: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GM-CSF);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Al(OH)3;人工合成:双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和双链多聚腺苷酸:尿苷酸(poly A:U);矿物油;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含CpG脱氧寡核苷酸 等。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FIA)是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的佐剂。作用机制: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丝裂原 mitogen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由于其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一、 重点与难点提示:本章重点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熟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及其功能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二、基本概念及要点:掌握以下基本概念:1、抗体(Ab):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3、超变区:V区内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的变化程度并不均一,其中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4、互补决定区: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 site),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超变区又称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5、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或者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种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掌握以下要点:一、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基本结构(以IgG为例)1、四肽链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长链和两条相同的短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2、两种链(重链与轻链)重链(heavy chain, H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轻链(light china, L链):由大约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3、每种链:两端,即氨基端(N端)、羧基端(C)4、每种链:两区(可变区与恒定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 * Ig分子N端,在轻链1/2和重链1/4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 。V区又可分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和骨架区。*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VL和VH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与排列变异极大,此为HVR。VH和VL各有3个HVR。* 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高变区乃抗体与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的位置,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HVR又称为CDR。* 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VH和VL各有4个骨架区。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 Ig分子C端,在轻链1/2和重链1/4(IgG、IgA、IgD)或1/5(IgM、IgE)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 C区虽不直接与抗原表位结合,但Ig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是由C区介导的。(二)、功能区1、定义:Ig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链内由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功能,故称功能区。2、各类Ig功能区 L链:VL、CL H链:VH、CH1、CH2、CH3、CH4(IgM、IgE)3、功能区功能(以IgG为例) 1) VH和VL: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2) CL和CH1:某些同种异型(allotype)遗传标记;3) IgG的CH2、IgM的CH3: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经典途径);4) IgG的CH3:结合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R(介导不同生物学效应);5)铰链区(hinge region)* 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不含螺旋,故易伸展弯曲,有利于IgV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点。(三)、水解片段1、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片段IgG在木瓜蛋白酶作用下Fab段(抗原结合段)×2 + Fc段(可结晶段) 2、胃蛋白酶(pepsin)水解片段IgG在胃蛋白酶作用下F(ab)2 + pFc(无活性)意义:研究抗体的化学结构;用于临床,如用胃蛋白酶水解抗体保留了免疫原性,而pFc又避免了Fc段因亲细胞性而引起的副作用。(四)、J链和分泌片1、J链(joining chain)2、分泌片(secretory piece, sp)又称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onent, sc)二、免疫球蛋白质的类型(1)类:根据重链恒定区(CH)氨基酸组成和排列不同,有、五种重链,分别组成IgG、IgM、IgA、IgD和IgE五类Ig;亚类:同一类Ig根据绞链区氨基酸组成、重链二硫键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可分为亚类(IgG1-IgG4;IgA1-2)。(2)型:根据轻链恒定区(CL)氨基酸组成和排列不同不同,分为型(kappa)和型(lambda)。亚型:根据入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分为1-4亚型。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V区的功能V区的基本功能是与相应的抗原表位特异性地结合;* 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A)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B)介导体液免疫效应(生理与病理);* B细胞表面的Ig(BCR)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赋予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表位的能力(二)、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1)IgM、IgG1-3与抗原结合成复合物,激活经典途径。(2)凝聚的IgA或IgG4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2、与细胞表面FcR结合(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Ig 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 促进吞噬作用;(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b-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表达FcR的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通过识别Ab的Fc段而直接杀伤被Ab所覆盖的靶细胞的过程称为ADCC。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表面FcR结合靶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I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 IgG可通过胎盘;sIgA可穿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三)、V区、C区共有的功能* 抗体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 免疫原性四、抗体的制备 1、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用普通抗原免疫动物所获得的抗体,由于抗原含多种抗原决定簇,同时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抗体,所获得的抗体是包括多种特异性抗体的混合物,此为多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概念:由一个BC克隆所产生的、识别一种Ag决定簇的同源Ab。MAb的优点是:高特异(仅针对特定抗 原表位)、高纯度(属同一类、亚类、型别)高效价、可大量生产。MAb的应用:1)检测各种Ag(C表面Ag/TuAg/CK/H)2)用于疾病治疗(三)基因工程抗体又称重组抗体借助DNA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人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上对Ig进行切割、拼接或修筛,重新组装成为新型抗体分子。小结: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结构决定功能)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从一般到特殊)Ab的制备(尤其McAb)熟悉以下要点:1、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及其功能:(1) 木瓜蛋白酶的水解作用木瓜蛋白酶(papain)使Ig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处切断,形成3个水解片段: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binding)简称Fab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crystalizable fragment)简称Fc段。Fab段生物保留了特异结合抗原的功能,但是单价的结合。Fc段保留了重链的抗原性和Ig相应功能区的活性。(2) 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胃蛋白酶(pepsin)可使Ig于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C端处断开,形成一个具有与抗原双价结合的F(ab) 2片段和无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碎片(pFc)。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IgG:(单体)“主力军”)(1)分4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2)血清含量最高(75%),分子量最小(3)出生后3月开始合成,半衰期长21天左右(4)唯一通过胎盘的Ig(5)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6)抗感染抗体、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IgM:(五聚体或单体)“先头部队”五聚体IgM:(1)分子量最大,存在于血流中,抗败血症(2)合成最早、半衰期短,用于早期诊断、产前诊断(3)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4)血型抗体主要为IgM(5)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单体IgM:SmIgM为B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IgA:“边防军”血清型IgA: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免疫作用弱分泌型IgA:双体、三体及多体(1)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外分泌液中(2)局部免疫、激活补体(替代途径)、ADCCIgD:(1)血清含量低(1%)(2)为B细胞的分化受体(3)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IgE:(1)正常时含量极低(0.002%)(2)两类Fc受体高亲和力受体: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低亲和力受体:与ADCC有关3、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异质性(heterogeneity):不同抗原甚至同一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在其特异性以及类型等诸方面均不尽相同 ;不同抗原表位刺激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其重链类别和轻链型别也有差异; 不同抗原表位诱导的同一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如IgG),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 4、 导致异质性的因素(1)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2)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免疫球蛋白既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其本身又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呈现出不同的免疫原性。Ig分子上有三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抗原表位。同种型:存在于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称为同种型,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存在于Ig C区。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但不同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也具有免疫原性的不同,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存在于同种但不同个体中的免疫原性,称为同种异型,是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为个体型标志,存在于Ig C区。 独特型抗原:即使是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主要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称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为独特位(idiotope)。抗体分子每一Fab段均存在56个独特位,它们存在于V区。 独特型表位在异种、同种异体甚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相应抗体,即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ntibody,AId)。第五章   补体系统一、重点与难点提示:本章重点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熟悉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二、基本概念及要点:掌握以下基本概念:1、补体:正常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具有酶活性,平时一般以非活动状态存在,当受到某些物质刺激时,C各成分便按一定的顺序呈现连锁的酶促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同时C作为炎性介质,引起免疫损伤。2、攻膜复合物(MAC):是指在补体活化过程的终末阶段由C5b、C6、C7、C8、C9形成的镶嵌于细胞膜并形成孔道样结构的C5b6789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胞溶解。3、过敏毒素:补体裂解产生的小片段C3a、C4a和C5a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等症状。 掌握以下要点:1补体活化经典途径:激活剂:Ag-Ab复合物( IgG、IgM )参与成分:C1C9激活过程:(1)识别阶段:(即C1酯酶的形成)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位于Fc段上的补体结合点,Clq便与之结合。继而激活Clr、C1s。(2)活化阶段:(即C3,C5转化酶形成)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3)膜攻击阶段:(即攻膜复合体 【MAC】形成)在C5转化酶的作用下,C5被裂解成C5a和C5b。继而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体成分,形成C5b6789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最终导致细胞膜受损,细胞裂解。2补体活化旁路途径:激活剂:酵母、细菌的多糖成分(LPS)、凝聚的 IgA、IgE等。不经C1、C4、C2途径,激活物直接激活C3,继而完成C5C9成分的连锁反应。参与成分:B、 D、 P因子、C3、C5C9激活过程:在经典途径中产生的或自发产生C3b 可与 B因子结合,血清中D因子裂解B因子产生Ba和Bb。小片段Ba进入液相,而具有酯酶活性的大片段Bb与C3b结合 ,形成C3bBb,此即为替代途径中的C3转化酶。C3bBb易于衰变,但当与P因子结合后便稳定。C3bBb可裂解C3生成C3a和C3b,后者沉积在颗粒表面并与C3bBb结合形成C3bnBb,即C5转化酶,裂解C5,引起相同的末端效应。3、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annan-binding lectin pathway .激活剂 : MBL(MBL是一种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属于凝集素家族,存在血浆中)MBL复合物:MBL MASP-1(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 MASP-2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MASP2可水解C4和C2分子,MASP1则可直接切割C3。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过程基本类似,但其激活起始于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结合后,而并非依赖IC的形成。 4、三类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 IgG1-3或IgM与抗原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凝聚的IgA、IgG4MBL与病原体结合起始分子C1qC3C2、C4C3转化酶 C4b2b C3bBbC4b2bCC5转化酶C4b2b3bC3bnBb、C3bBb3b C4b2b3b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感染晚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5、补体的自身调节:C3转化酶极易衰变未与细胞膜结合的C4b、C3b、C5b易衰变阻断补体级联反应,只有结合于固相的C4b、C3b、C5b才能触发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仅在特定的细胞或颗粒表面才具有稳定性6、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MCP 、CR17、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MAC的生物效应; 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效应。(一) MAC介导的细胞裂解作用 补体系统活化膜攻击复合物溶解靶细胞 (如奈瑟细菌等G阴性菌,异型红细胞等)。(二) 补体活化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调理作用:Ag(颗粒性)-Ab 复合物C3b、C4b、iC3b结合于吞噬细胞CR吞噬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Ag-Ab复合物(可溶性)C3b或C4b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结合吞噬清除。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过敏毒素(C5a、C3a和C4a、 C5a、C3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C5aR、C3aR)、释放活性介质( 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趋化作用:趋化因子(C5a、C3a、 C4a 和 C5b67、 C5a、C3a)、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炎症反应。激肽样作用:C2a、C4a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炎性渗出、水肿。免疫调节作用:C3b促吞噬细胞作用;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促B细胞增殖分化。免疫黏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8、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一)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机制生理条件下,机体常产生大量凋亡细胞,其表面表达多种自身抗原,若不能及时并有效清除之,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C1q、C3b和iC3b等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并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作用而参与对这些细胞的清除。1、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溶解细胞、细菌引起炎症反应调理作用 2、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清除凋亡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二)参与适应性免疫1. 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C3可参与捕捉、固定Ag,使Ag易被APC处理与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免疫学笔记(67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