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缺月挂疏桐(19页).doc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第 18 页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幽人:幽居之人,苏轼自谓。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省:明白。赏析: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自许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1、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 , 。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3、你认为本词哪些词或句子用得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孤独、寂寞、凄清3、言之有理即可。如:“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幽独凄清的心境。二:(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 。(2分)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答: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三: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柄”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1幽独凄清的心境;(2分)作者自己。(1分)2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1分)表面写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柄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2分)实际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2分)【注】1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3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6.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等景物,渲染了_的氛围。(3分)“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_ _答案: 孤鸿 凄清孤寂 7.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1分)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2分)。 8. 诗歌的上阙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9. 诗歌的下阙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8.残月,疏桐,漏断,孤鸿。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9.下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5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3分如从“虚实结合”“比喻”“象征”“衬托”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给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翰(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翰,宋代爱国词人。【赏析】辽阔中原的沦陷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历史巨变,如地裂天崩一般震荡着整个赵宋王朝。然而,面对惊人笳鼓、半壁江山,以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代表的大官僚地主贵族集团,依然流连于灯火楼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为了苟且偷安,他们不惜卖国求荣,俯首听命于金人;对内则煎迫百姓,构陷忠良。社会的急剧变化,也震撼了文坛,许多作家,目睹凄惨苍凉的景象,忧虑动荡危难的局面,为拯救国家,收复中原,献策献计,也写下了不少慷慨激昂之作。但是,“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最后,他们都只能洒下那“爱君忧国孤臣泪”而徒怀一颗“临水登山节士心”了。张元翰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这首卜算子写于他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片写景:清柔、高远。“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下片抒情,深沉、壮烈。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歇拍二句是:“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张元翰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这首词在形式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又一次展示了张元翰“长于悲愤”的词风。(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答案:(1)湿”字,动词,“打湿”的意思,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风露把行云打湿。“迷”字是“迷失”的意思,拟人的修辞手法,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得小舟和自己迷失了归路。诗歌描绘出了一幅阴冷潮湿、凄迷萧索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2)本句话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清冷的江风和浪潮声闻鸡舞剑”的画面,营造了秋夜清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内心的凄凉,退潮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了诗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壮志难酬、对于国土不复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浓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作者: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赏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卜算子 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答:_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情深意切的真情。(意对即可)(1)对此词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深得民歌神韵,又有文人词的新巧,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B.开头两句,“我”“君”对起,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表明双方距离之遥,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C.“共饮长江水”意蕴丰富,反衬出隔离之恨、相思之苦。D.“此恨何时已”中“此恨”指主人公对背叛爱情,远游江尾不思归乡的故人的愤恨。(2)全词以_为抒情的线索,以“_”为主干,“_,_”是“不见君”之因,“_”是“不见君”之果。(3)试析本词中江水的丰富内涵。李之仪卜算子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D(2).长江水,日日思君不见君,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此恨何时已(3).悠悠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屏障,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李之仪卜算子文言文参考译文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